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厚道,博雅,创新

张卫光

张卫光,北京大学2018年教学卓越奖获得者,基础医学院教授。研究领域为脂质代谢、血管的临床解剖学和遗体防腐保护,主要讲授“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神经解剖学”等课程,主编了《临床实地局部解剖学》《局部解剖学》《系统解剖学》《绘涂局部解剖学》《人体解剖学应试指南》《肌骨关节系统超声检查规范》等20多部教材或专著,主持了首批国家级线下一流本科课程、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共享课程“人体解剖学”和教育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局部解剖学”。曾获得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北京市高校青教赛优秀指导教师、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等多项表彰。

选择成为一名老师,我一直秉承的理念是:

干一行就要爱一行,要喜欢一行。

学科已经深深地扎根到了我的心里,

我希望教出来的学生要比我强。

——张卫光

▎“网红”老师的多面魅力

张卫光,一位备受欢迎的“网红”老师,以其丰富的表情包和独特的教学风格深受学生喜爱。他幽默活泼的课堂风格、和学生亦师亦友的相处方式,让一届又一届学生亲切地称呼他为“光哥”。

“光哥”承担着“人体解剖学”“局部解剖学”“神经解剖学”等多门课程的教学重任。“解剖学”作为所有北医学生的必修课,是学生们都要走过的、连接其他课程的一座“桥”,“光哥”的课堂已经成为他们身上一个抹不掉的印记。

尽管大多数学生只与“光哥”共度了有限的课堂时光,但他的影响却深深地烙印在他们的心中。基础医学院2014级本科生何渼波回忆道:“神经系统最难,学习难度颇高,但在‘光哥’的课堂上,我却学得格外清楚。我是在大学一年级上的解剖课,‘光哥’课上提到的一个医患案例,我至今仍记忆犹新。”

生动、活泼、有趣,是学生对张卫光课堂的一致评价。为了更加生动地讲解脑干的结构,张卫光在课堂上找了一名学生充当教学模特,把学生身体的各个部位和脑干的结构一一对应。课后,这位“真人教具”——2017级临床三班的杨煜焯说:“我永远都忘不了脑干的结构,‘光哥’将书中的知识生动地呈现在我身上,我们听得格外投入。”

在课堂上,张卫光不仅传授知识,还会分享自己的科研进展,让学生们感受到解剖学这一学科的蓬勃生命力。讲到被拒稿的经历,张卫光说:“他们说我想得太超前了,可是没有想象就没有科学的进步。要敢想还要敢干,干成了,别人承不承认,是他们的事。也许哪一天Nature开眼了,就给发表了。”然而,玩笑过后,他严肃地强调:“科研的真正意义远不止于发表文章。”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教育是张卫光一贯坚持的教学理念。但在愉快的氛围之外,他同样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我会在课堂中穿插一些人文、历史的东西,引导学生们关注社会、关注前沿。对学生来说也可以放松一下、换换脑子,这也符合记忆和学习的规律。”

在一次讲解神经系统损伤的课堂上,张卫光选择了帕金森综合征作为案例。他生动地模仿了患者的临床表现,如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等。尽管夸张的动作引发了一些笑声,但他立即严肃地告诫学生们:“这是一种很常见的老年病,病人是很痛苦的。你是大夫,在诊断的时候让病人做这些动作,很容易发生摔倒骨折,一定要有安全意识,一定要敬老。医生永远是患者的靠背和依靠。”

张卫光在解剖课堂

▎慈祥的严师

在学生的眼中,“光哥”不仅是一位知识渊博的老师,更是一位特别关心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无论学生面临的是人生选择、职业规划的重大抉择,还是生活中的琐碎事务和兴趣爱好的疑问,他总是耐心倾听、悉心指导,倾囊相授、热心相商。

张卫光对待学生慈祥温暖,然而他并不是在任何事情上都好商量的“好好先生”。张卫光负责解剖学相关课程,而对某些专业而言,“系统解剖学”曾经是北医所有课程中挂科率较高的课。开学的时候,张卫光会提醒学生:“我这门课很难通过,需要大家投入时间和精力。”考试的时候,他更是强调:“解剖学从来不划重点,因为未来在临床实践中,病人不会按照你的重点来生病。”多年过去了,临床医学等专业的优秀率有时会接近50%,共同的努力结出了硕果。

这种严格要求的背后,是张卫光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他常说:“咱们学医的不允许开玩笑,我们以后的服务对象是人,因此一定要打好基础,从每一门专业课开始把关。这是对学生好,也是对患者好、对社会好,对我们的将来也好,所以我现在必须严格要求。”在张卫光的悉心教导下,许多学生即使初次接触解剖学时成绩不甚理想,也能逐渐领悟到其重要性,从而更加刻苦钻研,踏上了成为学霸的征程。

张卫光清楚地记得,有一名来自口腔专业的学生,自觉考试情况不太理想,在考后找到张卫光,郑重承诺:“老师,我这次如果不及格,以后一定会把解剖补到最好。”成绩出来之后,这名同学及格了,只是分数不高,仅有60多分,他甚至还来找张卫光询问:“我是否有机会重修这门课?我想重新学习,弥补之前的不足。”

对此,张卫光深有感触地说:“人不是为了及格而学习,而是为了真正掌握知识。只要有心,一切都不晚。我认识好多这样的孩子,他们在‘系统解剖学’上可能表现平平,但到了学习‘局部解剖学’时,却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育感恩之心,奉献中传承大爱

在解剖课上,学生们所使用的每一具人体标本都源于那些无私的遗体捐献者。他们以自己的身躯为医学教育贡献出最后的力量,助学生们揭开人体的奥秘。他们的慷慨与奉献,让一批又一批的学子深受触动,被尊称为“大体老师”和“无言良师”。

从第一堂解剖课开始,张卫光就向学生们传递着对大体老师的感恩之情——播放纪念大体老师的纪录片、介绍大体老师的生平和捐献故事、默哀鞠躬、向大体老师献花、强调课堂纪律,课程结束之后遗体复位,组织捐献盒上墙等活动……这些庄严肃穆的仪式,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张卫光对生命的尊重、对患者的感恩,以及“每一位患者都是我们的老师”的理念,从此也深深地扎根在同学们的心中。

张卫光在解剖课实验室,与学生们一起向“大体老师”鞠躬致敬

一位同学在给“无言良师”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当我们上完最后一课,最后一次将您的身体整理好,用洁白的巾单将您缓缓覆盖,深深地久久地鞠躬,盖上盖子,转身离去时,我知道,您最后的愿望完成了。走的时候,我在心里默默地说:‘谢谢爷爷,谢谢老师。’”

张卫光认为:“让学生们学会感恩、回报社会,对于他们以后进入临床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目标是,北医要培养出不一样的医生,不是说技术上有高低,而是一定要有爱心。”

张卫光所教授的“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课程,分别是临床医学生来到北医的第一堂课和进入临床前的最后一堂课。可以说,解剖学贯穿了医学生的学习生涯,因此,在解剖课中接受的感恩教育也将陪伴他们终生。

作为北医遗体接收站的负责人,张卫光教授深知每一位“无言良师”的珍贵。2011年设立在北京大学医学部解剖楼西侧的遗体告别厅是1000名“无言良师”最后的家。每年清明节,同学们都会在老师的带领下,为“无言良师”们擦拭纪念盒,同时也会邀请逝者家属来到现场,缅怀哀思。

长青园扫墓、大体老师追思会、遗体捐献者家属家访、纪念墙悼念、医学部主干道纪念活动……感恩“无言良师”系列活动,已成为基础医学院的年度惯例,受到校内外广泛关注,并多次被媒体报道。

2010级临床专业八年制学生张馨雨曾参与活动组织和家访,并协助北京卫视《好人故事》栏目拍摄了“感恩无言良师”专题片。“在医学生中,对大体老师的认同感和崇敬感都是比较高的,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给大家一个表达的窗口,同时也希望能够在社会上进行宣传,让更多的人认同这件事。”之后的半年里,北医遗体捐献站的登记数量达到了一个小高峰。

在胡传揆、马旭、王嘉德等北医老前辈的感召下,更多的人决定捐献遗体。这不仅影响了许多学生,也激发了他们加入遗体捐献志愿服务者的队伍。临床专业八年制学生文文就是其中的一员。

起初,文文同学对于遗体捐献工作持有一定的抵触心理。但在参与多次纪念活动后,他的想法发生了转变。他表示:“我觉得医护是一个重奉献的行业,大体老师也是一群奉献大爱的人。医学生享受了奉献成果的同时,要把这大爱传递。”

张卫光深情地说:“大体老师把遗体捐给了我们,实际上是把爱心传递给了医学生。这份爱心通过我们的学生,再传递给病患,甚至可能激励他们身边的人成为下一位遗体捐献者。这样的社会风气正是我们所需要的。”

▎著书立说,弘扬北医解剖理念

张卫光深谙书卷之韵,尤其对与解剖学相关的古籍旧书情有独钟。步入他的办公室,仿佛置身于一个历史的长廊,四周满是他精心收集的“珍宝”,这些书籍记录着国内解剖学研究近百年的变迁。书架上的每一册书,对于张卫光而言都弥足珍贵,而其中一本新书却不一样。

这便是2018年由张卫光主编的北医版《系统解剖学》。此前,尽管北医在解剖领域享有崇高的地位和丰富的资源,近年来却未曾拥有一本由本校教师主编的《系统解剖学》教材,这一直是张卫光心中的遗憾。北医版《系统解剖学》的出版,终于弥补了这一缺憾,实现了他长久以来的夙愿。

这部《系统解剖学》充分展现了北医在解剖学教学中的独特风格——注重神经解剖的重要性,将其纳入系统解剖的教学中,占据整个教学内容的三分之一,并要求所有同学深入学习。教材中融入了北医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素材,体现了学校的学术积淀和创新精神。

谈及这部教材,张卫光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同学们应该热爱母校北医,国内神经解剖学的教学和科研就是从北医开始的。”张卫光常常在课堂上穿插北医历史和杰出人物的故事,让那些刚刚踏入北医校门的学生们,真真切切感受到北医的辉煌与荣光,树立他们的爱校之情和自豪之感。

这位被誉为“不老光哥”的教授,依然在他的育人道路上砥砺前行,步履坚定。他坚信:“北医出来的人,第一应该博学,我们是百年老校,是名校,我们培养出来的应该是扎扎实实的、专业过硬的人才;第二要博雅,这是对人文素养的要求——仁心、博爱、豁达、感恩;第三要勃发,我们要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生机勃勃的医者。”

而他的育人理念,也正在通过他的同事、他的学生,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学生评价

·张卫光老师很和蔼,上课知识很完整,而且连贯性很强,每节课都会帮我们回忆上节课的知识,加强我们的学习能力,而且在学习中一直鼓励我们,提高了我们的自信心。

·老师认真负责,课程讲解清楚、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形式多样,课堂气氛活跃,同学们的学习热情高涨,收获颇多,谢谢老师。

·光哥很有趣,会讲很多故事,课堂趣味性很强,知识点能让人记住。

·张老师知识渊博,教学过程幽默风趣,教学方法独特,将无趣苦涩的解剖知识讲得易于理解和记忆,对学生热情认真。

(何楷篁、马骁) neflLpuPVC8B8DIiY6wH3vGk+l5YtY79Q4lLfO4VGkA6/EwdDO5/PmwgrvUnh5f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