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诩为上帝之子、耶稣之弟的洪秀全,在武昌发布进军江宁(即南京)的命令,他要把创建于广西高地的天国和天国子民,迁徙到王气爆棚的六朝古都,在中国最长的河流南岸建立地上天国的都城,进而北伐夺取整个中国。1853年2月9日,数十万头裹红巾的太平军从武昌出发,水陆并进,顺长江东下,大清江山为之震撼晃摇。
在深宫中指挥战事的爱新觉罗·奕詝完全被这些“暴民”吓到了,现在他终于知道被称为教匪、发逆的敌人是何等强大,稍有不慎龙椅就会被掀翻,入关八旗亦会被逐回关外。帝国处于最危险的时刻,团练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即便饮鸩止渴也得张口喝光。1853年2月15日,皇帝作出重大决定,承认帝国已进入大规模内战时期:“逆匪滋扰以来,由广西而湖南,由湖南而湖北,所过城池多被蹂躏。现复围陷武昌省城,数万生灵惨遭荼毒。即未被贼地方,亦复闻警远避,备极流离颠沛之苦。”之所以落到这种地步,责任在于地方官吏,他们“平日既不事先豫防,临时又复张皇失措,甚至望风先遁,以致居民失其所恃,不得不转徙他方,以全性命”。奕詝责备自己任用官员不当致使叛乱难以平定,“朕为天下生民主,不能察吏安民,致令盗贼肆行,闾阎惊扰,兴言及此,寝馈难安”。他的克敌之策是仿效嘉庆皇帝团练乡民坚壁清野,反叛军虽肆意蔓延,但野无所略粮草不济,进而城不能破渐次殄灭。这份上谕最重要处在于明确了朝廷允许地方士绅获得团练武装领导权,团练经费自筹而使用权归属“公正绅耆”,地方官吏不得干涉。奕詝承认地方名流是秩序维护者,只要“公正绅耆”约束莠民,地方便不至于出现事端。若据此认为皇帝已对士绅武装完全不再戒备,则是想多了,上谕强调“所有团练壮丁,亦不得远行征调”,这句话十分关键,不能派遣团练去外地作战,表面上是安抚绅民,实则对团练武装活动区域作出严格限定,军队是军队,团练是团练,团练武装只是内战配角,其职责是坚守乡里筑堡清野。对此皇帝谆谆诱导地方绅民:“凡土著良民,各有产业,与其仓惶迁徙,抛弃田庐,转不免土匪乘机抢掠,何如坚守乡里,以子弟卫父兄,以家资保族党乎?”
这是一部纲领性文件,承认保甲制度已不适应战时的帝国,独立于保甲制度的地方武装将出现在广大区域,民兵们是帝国保护神抑或反叛者,只好听天由命了。
战局越来越不济,太平军遮天蔽日地沿长江而下,短短二十多天时间接连攻陷黄石、九江、安庆、芜湖,抵达南京城下。1853年3月9日,皇帝第二次发出办团动员令,动员对象是官与绅。当天清廷又颁发上谕,给予在籍贯地的前官员组建团练的权利,在这份上谕中,出现了“在籍绅士”字样
。在籍绅士这个概念,先由孙鼎臣在1853年1月11日提出,此说明确了其在1852年6月上疏中提到的“贤士大夫”即在籍绅士——因各种原因离开职位回籍贯地的前高官。嗣后,工部侍郎吕贤基也在奏折中使用了“在籍绅士”这个词。1853年3月9日的上谕允许所有前高官在籍贯地组建地方武装,说明皇室在国家危机时对清律作出重大修改。清律有“密其回避”条款,“户部十四司、刑部十七司、御史十五道、督抚以下至佐杂等回避本籍,必须核实无讹,方许补授官缺”,规定大臣不得在籍贯所在地担任地方官。为应付现实危机,以在籍缙绅并非现职官员不受“密其回避”条款约束为由,偷换概念绕过清律,不失为紧急状态下的转圜之策。在籍缙绅,包括丁忧守制、病老休致、过错革职的回乡前任高官,虽不是现职官员却又是体制宿老,在籍贯地更是一方大族广有人脉,让他们担任团练领袖,可取之处在于其特殊身份可以帮助官方控制地方武装,潜在危险在于其一旦拥有武装力量,势必削弱地方政府力量,很容易形成上层政权与基层社会双重统治格局,对皇权构成致命挑战。当推行地方军事化成为挽回败局的不二选择时,清政权已无任何退路,现在一切都寄托于儒学信仰和礼教秩序,宫中期待在职或离职的体制中人,在帝国面临灭顶之灾时顾念皇家恩泽,与朝廷共度时艰走出困境。
在如此大规模地推行地方军事化之时,如何让在籍缙绅找到体制内的存在感,使他们觉得自己是上层统治集团成员而非地方基层社会代表,奕詝决定解决这个难题,他的办法是让所用之人于在职官员与在籍缙绅之间频繁转变身份。1852年6月他谕令前湖北巡抚罗绕典以在籍绅士身份在湖南办团,1853年5月又任命他为云贵总督;1853年1月谕令前广西巡抚周天爵在安徽办团,随后让他担任安徽巡抚,继而准许他辞去巡抚职务“专任兵事”,其身份复归绅士。他力图通过这种方法在不断的身份转化中有效地切断在籍绅士与乡土士绅过于密切的关系,防止编制内缙绅与无编制乡绅形成合力,助长地方主义的滋生蔓延。
为使在籍办团者忠诚于中央政权,他们往往被赐予钦差大员名号,作为皇帝的代表区别于地方乡土士绅,然而他们空有钦差名号并无实职,受到地方官员轻视抵制。非但官府排斥在籍办团缙绅,本地士绅也与其格格不入,民间虽称他们“团练大臣”,实际上都知道这些人不再是在职官员,在籍办团大臣列入职官编制内是迟至1860年的事,那时已是团练运动中期,仅有十来个人得到这样的政治待遇,且仅是昙花一现,清廷很快撤回对他们的任命。钦派办团者往往得不到地方政府经费支持,地方宗族武装与他们保持距离,除非他们有实力拉起由族亲门生组成的队伍,以宗族聚居区为根据地形成武装集团,才能得到地方官和乡绅的承认,至于勾连官方与地方关系之类语词,不过是皇帝在宫中的想象。利用族人亲朋、宗族财力打造私属武装,实质是在中央政权和地方绅权之间增加了不确定一极,是在帝国双重政治统治结构即上层中央政权与地方绅权之间添加了私军领袖,使帝国权力分配趋向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