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星人学好一门功课的源动力,往往是希望得到一个人的关注和认可,那个人就是他心中的太阳。
我的一个大学同学小星给我讲过她的经历。小星是在一个镇上读的初中,那时候流行分快慢班,小星学习成绩不好,就被分到了慢班,而且就算在慢班,她的成绩也只是属于中等水平,对以后要上什么样的高中没有任何概念,对以后的人生更谈不上有规划,只是觉得在读书的年纪就应该读书。小星就处于少年时代那种懵懂无知的状态。
而让小星印象最深的一堂课,是数学老师让她回答数学问题,并上讲台把解题过程写出来。小星写完之后,数学老师夸她粉笔字写得很好看,让小星以后多回答问题。就在那一刻,小星喜欢上了数学。
数学老师根本想不到,自己只是随口一夸,就能够改变小星的整个学习生涯,乃至她的人生。从此小星的数学成绩不断进步,从刚刚及格提升到80多分,再提升到90多分,这样的进步甚至带起了小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热情。初中毕业后,小星是班上仅有的几个考上市里高中的学生之一。最后让小星坚持考上大学的动力,也是她心中不能辜负老师的那份信念。
星星人可能希望某个人看见自己的努力,可能希望获得某个人的青睐,也可能只是希望某个人开心。在我教过的学生里,就有不少星星人。
星星A说,高三那年爷爷去世了,直到他放月假,父母才告诉他。他质问父母为什么不告诉自己,难道成绩比爷爷还重要吗?父母说,是爷爷不让告诉他的。爷爷临终时嘱咐别让他回来了,让他好好学习吧。后来他把爷爷的照片放在桌子上,每当他累得学不下去的时候,抬起头看看爷爷,就又拥有了学习的动力。正是这种动力最终支撑他考上了北京大学。
星星B讲了一个她小时候的故事:她在读小学的时候,妈妈正在自学日语准备去日本留学。那时候家里条件还不太好,一家人挤在奶奶家,她也没有自己的房间,只能和爸爸妈妈睡在一个房间里。有一次她起夜,看见妈妈在昏黄的台灯下默读日语,那个场景在她脑海里停留了很久很久,现在她已经成了一名科学家。
星星C讲了一个她老师的故事。有一次课堂上老师要求一个同学回答一个本该掌握的知识点,但这个同学却答不出来,很尴尬地支支吾吾了一会儿。可老师并没有批评他,反而是带着笑拧开杯子喝了口水,留给他足够的时间让他把答案编完。最后,老师笑着问:“啧啧,作业没认真写吧?”尽管这件事情并没有发生在她身上,但这个瞬间一下击中了她的内心,那份看穿真相后仍然保持的温柔,让她开始崇拜老师。于是她借着学业上的问题和生活上的小难题接近老师,当了课代表,又发奋学习,最后考入了中国人民大学。
这三个案例,指向的都是同一个东西,就是星星人的源动力,他们需要一个具体的人成为自己努力的意义。这个人可以是星星A的爷爷,可以是星星B的妈妈,也可以是星星C的老师。
无论这个人是谁,引起这个人的注意,得到这个人的重视,获得这个人的关怀,都是无比重要的。
如果星星人认为,努力学习可以获得这样被看见的体验,那么他们就有机会获得心流的第一片拼图——自发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