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mawand所提出的认知形态学框架在2007年首次使用,经过不断的调整和丰富,最终在其2011年的著作Morphology in English: Word Formation in Cognitive Grammar中定型,本书下面的介绍也主要依据该书内容。2011年所确定的认知形态学理论框架由认知假设(cognitive assumption)、认知机制(cognitive mechanism)和认知操作(cognitive operation)三个维度共同搭建,Hamawand在书中并未明确说明三者的关系,我们认为,认知假设的作用在于表明认知形态学对形态的基本看法,是认知机制和认知操作的基础;认知机制关注合成词的形式和意义的建构过程,一方面以认知假设为理论基础,另一方面也是认知操作的表现;认知操作是整个理论框架最核心的部分,也是认知形态学区别于其他范式的形态学研究的关键。下面将首先简要介绍Hamawand在认知假设和认知机制上的基本观点,再重点介绍认知操作的三大组成部分。
认知假设是我们进行形态分析的基础,它涉及三个重要的问题:语言单位是如何构成的,语言单位的内部结构是如何组合的,以及最终所构成的结构是如何被理解的。对于形态学研究来说,认知假设包括五个方面共15项具体阐释:
■象征性(symbolicity)
- 形态表达式是形式和意义的配对;
- 形态表达式反映说话人头脑中的概念;
- 形态表达式由价决定因素整合
。
■规约性(conventionality)
- 形态表达式是构式图式的体现;
- 形态表达式构成了互相关联的义项网络;
- 形态表达式在认知域中聚集。
■创造性(creativity)
- 形态表达式是人类心理操作的产物;
- 形态表达式反映对同一内容的不同识解;
- 近义的形态表示式并非完全同义。
■真实性(authenticity)
- 形态表达式代表真实的语言使用;
- 形态表达式有物质层面(形式-意义)和使用层面;
- 形态表达式有不同的搭配类型。
■语义性(semanticity)
- 形态表达式存在于文本中,文本能够提供它们的使用线索;
- 形态表达式存在于语境中,语境赋予它们具体含义;
- 形态表达式常成对存在,凸显意义的不同方面。
认知机制讨论的是合成词是如何建构和解释的,包括整合(integration)和解释(interpretation)两个部分。整合指的是合成词的各组成部分按照线性顺序结合在一起,对合成词结构的分析其实就是其内部结构的概念整合;解释指的是将意义指派给形态表达式,合成结构的语义既涉及其子结构的意义,有时也会涉及由语境用法提供的背景信息、说话人的概念化或世界知识。整合和解释都包括四项指标:
整合:
■一致性(correspondence):合成词中的构成成分必须在语义和语音方面都有某些相似性
。
■依存性(dependence):合成词中的成分A能够自主,另一个成分D需要依赖A来完成它的意义。
■决定性(determinacy):合成词中一个成分会将它的侧面(profile)带至整个合成结构,我们称它为“凸显决定因素”,也就是平常所说的“中心”。
■层次性(constituency):合成词中构成成分的排列是有层次的,例如“impersonal”的第一层的名词性词根“person”与形容词性后缀“-al”结合,产生了形容词“ personal”;第二层是“ personal”和否定前缀
“im-”结合,产生了形容词“impersonal”。
解释:
■组合性(compositionality)
- 完全组合性(full compositionality):合成词的意义完全由它的构成成分和子结构间结合的方式来决定;
- 部分组合性(partial compositionality):合成词的意义由它的构成成分的语义和它背后的语用知识共同决定。
■分析性(analysability):
- 完全分析性(full analysability):合成词的构成成分的语音和语义的分析相照应。
- 部分分析性(partial analysability):合成词的构成成分的语音和语义的分析不能照应。
认知形态学理论框架的第三个维度认知操作指的是语言使用者在使用和理解形态表达式的过程中是怎样做的,以展示如何从人类心智能力的角度来很好地解释形态结构。认知操作具体包括范畴化、构型和概念化三个组成部分,Hamawand对于英语构词法(包括派生和复合)的研究也是以它们为线索展开的,我们下面将单独介绍这三大组成部分。鉴于其中涉及的核心概念原型范畴、认知域和识解都来自于认知语法,我们介绍时将首先说明它们在认知语言学中的内涵,再重点阐释它们在认知形态学中具体应用和发展。
在认知语言学中,范畴化是“人类高级认知活动中最基本的一种”,指的是“人类在歧异的现实中看到相似性,并据以将可分辨的不同事物处理为相同的,由此对世界万物进行分类,进而形成概念的过程和能力”(张敏,1998:50)。范畴化的结果是形成认知范畴(温格瑞尔、施密特,2009: 8)。经典的范畴化理论强调范畴的边界是清晰的,同一范畴内成员的地位平等
。20世纪50年代,维特根斯坦发现了经典范畴化理论的缺陷,提出家族相似性理论,为后来认知语言学原型范畴理论的诞生奠定了哲学基础。原型范畴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原理,最早由Rosch创立,后来又经过了Lakoff和Taylor等人的发展。
目前,认知语言学界对“原型”这一术语有不同的阐释:一是认为“原型是范畴中的典型成员,是与同一范畴成员有最多共同特征的实例,具有最大的家族相似性”,此时原型是范畴中的“最佳成员”(the best examples)、“凸显成员”(salient examples)、“中心典型成员”(central and typical members);二是认为“原型是范畴成员的图式性表征(schematic representation)”(李福印,2008: 98)。
Langacker主张区分原型和图式,他对原型的界定属于第一类,认为原型是“范畴中的典型实例”(a typical instance of a category),而图式是“一种抽象的特征”(an abstract characterization)(Langacker,1987: 371)。本研究对原型和图式的界定也遵循这一区分。
认知形态学将范畴化理论分析多义词的方法应用到构词法研究中。与多义词有多个不同义项类似,词缀和类词缀在和不同的词基结合时也可以表示不同的意义,这些意义有的处于最核心的地位,可从中派生出其他义项,所以是原型义项;有的意义属于被引申出的义项,组合能力也不强,所以属于边缘义项。
除此之外,由于词缀和类词缀的组合能力较强,认知形态学还进一步强调,在原型义项和边缘义项内部,根据词缀和类词缀与不同词基的结合情况,这些义项又会产生不同的语义变体(semantic variants)
,每个语义变体具备不同的语义功能,派生时也会构成不同的语义模式。
下面我们以英语中的前缀“un-”为例,来具体展示认知形态学是如何利用和发展范畴化理论的(Hamawand,2011: 73):
前缀“un-”的原型义项是表示否定,根据“un-”与不同类别(语法和语义属性)的词基的结合情况,这一原型义项下又包括两种语义变体
:
1.表示“词基的对立面”,此时词基为修饰人的可量化形容词,如“unfair”(不公平的)为“ fair”(公平的)的对立面,此外还有“ unaware,unfaithful,ungrateful,unwise”等,有时词基可以表示国家,如“unBritish”表示一个英国人不具有英国特征(形容词)。
2.表示“与词基不同”,此时词基为不修饰人的非量化形容词,如“unofficial”(非官方的)意为与“ official”(官方的)相反,此外还有“unclear,uncommon,unnecessary,unremarkable,unsafe”等。
“un-”的边缘义项是表示对立(oppositeness),有三种语义变体:
1.表示“词基的反向”,此时词根为及物/不及物动词,如“unclose”(打开)表示“ close”(关闭)的反向动作,还有“ unclench,unfreeze,unloose,unpack”等。
2.表示“去除词基所表示的内容”,此时词基都是具体名词,如“unchain”(解除)表示从某人或某物上移除锁链,还有“ unbrace,unhand,unhook,unmask”等。
3.表示“失去词基所表示的内容”,此时词基都是抽象名词,如“unease”(不安)表示“失去了平静”,还有“unbelief,unconcern,unintelligence,unrest”等。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表达的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或称概念结构(conceptual structure)、语义结构(semantic structure)
,是“人们的各种认知能力(这种认知能力统称‘识解’)作用于语义内容的结果”(李福印,2008:263)。Langacker(1998)指出:“意义是概念内容和它如何被识解的因变量。”
语义内容由认知域(cognitive domain)提供。所谓“认知域”,是指“描写某一语义结构时所涉及的概念域”,Langacker(1987: 147-150)将认知域分为基本认知域(basic domain)和抽象认知域(abstract domain),前者是原始表征域(primitive representational field),是人类的基本经验,不能再被简化,如空间、时间、嗅觉、颜色、触觉、感情等;而后者是对那些为定义高层次概念充当认知域的任何概念或概念复合体的统称,如空间基本认知域提供了[身体]的外形说明,然后[身体]构成[胳膊]描写的抽象认知域
。认知域具有多向性、层次性、组合性、动态性和交叉性等特点(周明强,2010:76-78),我们可以列举,但无法穷尽它。
认知域在概念化过程中扮演了知识背景的角色,“语义结构相对于认知域时才能显示出其特征”,“以此(认知域)为背景,我们才能获得对某个场境的概念化”(张辉、齐振海,2004)。
Hamawand(2011: 46-48)将认知域的概念应用于形态学的研究中,提出将一系列词汇项(lexical items)归并到同一个认知域的心理行为实际上是一种构型(configuration)的过程。具体来说,构型理论,或称认知域理论(domain theory),有以下三条主张:
(1)形态表达式存在于认知域中并非单独存在。占据同一认知域的不同语义因此表现出意义的近似性,我们要想充分理解其中任何一个语素的语义,就需要找到它所属的认知域并定义该认知域中的其他成员;
(2)不同的形态表达式占据认知域中的不同侧面(facet)。所谓“侧面”,又称下位认知域(subdomain),指的是一个认知域中与某个特定的概念相联系的组成部分。每一个侧面都由特定的语言形式表达。例如,后缀“-ette,-kin,-let,-ling”占据“指小”(diminution)认知域,其中后缀“-ling”构成的是有生命的派生词,主要用来指人、动物或职务,如“princeling”(统治小国的王子或诸侯),因此“-ling”可归并至“指人”侧面;后缀“-ette,-let,-kin”则用于构成无生命的派生词,“-ette”常用于形容地点或文学作品,如“novelette”(中篇小说),“-let”用于形容事物,如“droplet”(小滴),“-kin”用于形容织物,如“napkin”(餐巾),因此,“-ette,-let,-kin”可分别归至“指地(places)”“指物(things)”“指织物(fabric)”侧面。
(3)由于多义的存在,一个形态表达式会占据不同的认知域,这些认知域合起来构成了一个矩阵(matrix)。
下面我们具体展示在认知域理论下,Hamawand(2011: 160-162)对英语施事认知域中各后缀构词的比较分析:
Hamawand指出,英语中占据施事认知域的词缀有“-ant,-er,-ee,-ist,-(i)an,-ster”,其中“-ant,-er,-ee”占据“执行”(performance)侧面,“-ist,-(i)an,-ster”占据“专长”(speciality)侧面。具体来说,在“执行”侧面中,“-ant”用来命名某个可能的、技术性行为的执行者,如“ consultant,accountant,defendant”,“-er”用来命名某个可能的、社会性的、一般行为的执行者,如“baker,driver,reader”,“-ee”用来命名某个真实行为的执行者,如“devotee,escapee,standee”;在“专长”侧面,“-ist”用来命名某学科的专家,如“botanist,ecologist,geologist”,“-(i)an”用来命名某学科/行业的践行者,如“beautician,clinician,technician”,“-ster”用来命名某项技能(可能是贬义)的使用者,如“gangster,mobster,ringster”。
在第2.2.3节中我们已经谈到,认知语言学主张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即意义的形成,是人的识解作用于语义内容的结果。所谓“识解”,指的是“我们用不同的方式理解和描绘同一情景的能力”
(Langacker,2015:120),即通常所谓的认知能力。
对于识解方式的分类问题,不同的学者常持不同看法,例如Talmy采用的是“意象系统”(imaging systems)的说法,它由结构图式化(structural schematization)、视角布置(deployment of perspective)、注意力的分布(distribution of attention)和语力(force dynamics)四个系统构成;Croft&Cruse(2004: 46)则把识解分为注意/突出、判断/比较、处所/视角、组织/完形四大类共15小类。
我们这里重点介绍Langacker 的分类。Langacker 将识解分为详略度(level of specialty)、凸显(prominence)、视角(perspective)、动态性(dynamicity)和虚拟现实性(fictivity)五个维度(高远、李福印,2007: 17 -46)。与本研究密切相关的是凸显(prominence)和视角(perspective)
。
在我们识解一个情景的时候,有些部分会通过不同方式在不同程度上被“凸出”出来,这就是凸显。凸显有很多不同的种类,在语言中最重要的两种凸显是侧面-基体(profile-base)和射体-界标(trajector-landmark)。侧面和基体常被用来描述被凸显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例如我们要理解“斜边”(hypotenuse),就需要依赖“直角三角形”(a right triangle)这一概念,“斜边”凸显直角三角形中的特定一边,“直角三角形”就是“斜边”的概念基体。我们不仅可以凸显事物,也可以凸显关系,例如动词“崇拜”(admire)凸显的就是关系。射体和界标是一种体现参与者(participants)之间相对关系的凸显,例如在“X在Y的上面”中,X是射体,Y是界标,X位置的确定需要依赖Y,而在“Y在X的下面”中,Y则是射体,X是界标,我们在描述这种位置关系时需要以激活X这一处在高位的实体为基础。
视角指的是人们对事物描述的角度。视角包括不同维度:一是“有利位置”(vantage point),例如假如树后有一块石头,我们要描述它们的位置关系,如果我们站在树前,就会说“树在石头的前面”(“ the tree is in front of the rock”)或者“石头在树的后面”(“the rock is behind the tree”),而如果我们站在石头后,就会说“石头在树的前面”(“the rock is in front of the tree”)或“树在石头的后面”(“ the tree is behind the rock”);二是“视点安排”(viewing arrangement),即观察者处在固定的还是运动的位置,例如在“我坐在车里,看风景从我面前飞过”(“I sat in the car and watched the scenery rush past me”)中,说话人处在一个固定位置,而周围环境在移动,但实际情况是说话人坐在运动的车里,周围环境是固定的,这就是说即使说话人知道是自己在运动,但仍然按照通常情况即“我处在固定的位置”来描述情景;三是“辖域”(scope),包括最大辖域(maximal scope)和直接辖域(immediate scope),前者指整个视野中的内容,或一个表达式所能激活的最大内容,后者则是指直接相关的部分,例如“手肘”和“手”都属于身体名词,它们同时也激活了“身体”这一概念,所以“身体”是它们的最大辖域,而如果我们要描述“手肘”,就离不开“手臂”,二者是直接相关的,所以“手臂”是“手肘”的直接辖域,在身体复合词中,第一语素往往是第二语素的直接辖域,而非最大辖域,例如我们说的是“指尖”(“fingertip”)而非“身体尖”(“∗bodytip”)。
在第2.2.3.2节中,我们已经谈到,同一认知域中的不同词缀之所以能够共存,主要是因为它们占据的是认知域的不同侧面,对可搭配的词基也有不同的选择限制。但是,这种选择限制的差异并非完全对立,有时这些词缀也可能会附加在同一个词基上。这些属于同一认知域、并且可以附加在同一个词基上的两个词缀被称为词缀对项,Hamawand(2007,2008,2009,2011)尝试从识解的角度讨论了英语中词缀对项的形成。
根据认知形态学,我们选择哪个词缀或类词缀“与词基被识解的特定方式有关”(Hamawand,2008: 23)。以“acceptation”和“ acceptance”为例,二者在汉语里都被翻译成“接纳,赞成”,都是从动词性词基“accept”(接受;同意)派生出来的,它们的区别在于说话人附加在词基的视角不同,前者强调的是“接受”这一整体行为,如“the expression has won people’s acceptation”(这种说法得到了大家的接受),后者强调则是“接受”的结果,如“ he had acceptance from three universities”(他有三所大学的接收函)。
再以汉语中的类后缀“式”和“型”为例,它们可以构成派生词对项“新式-新型”,“新式”常和“工装、旗袍、房子”等搭配,“新型”则常和“人才、饮料、建筑材料、关系、爵士乐”等词搭配,这说明,“新式”指式样新,和“新式”搭配的名词多是在外观、样式上有要求的事物名词,而“新型”则强调对原有事物的性质上的革新,所以和它搭配的名词既可以是具体事物,也可以是抽象概念。“新式”和“新型”在搭配和语义上的差异源于人们对它们的识解差异,具体来说就是,“新式”被识解时凸显的是外观,指向类别;而“新型”则凸显核心,指向性质。我们认为,它们的识解差异与它们作词根时的词汇意义有关,“式”本有“式样”之意,如“男式、女式”,所以当“式”虚化为类词缀后,它凸显外观的特征也被继承了;“型”作词根时则指事物类型,如“型号、血型”等,这些都属于事物具备的性质,所以当“型”成为了类词缀,被识解时就凸显的是性质而非外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