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极球运动如蛇缠物状,将无极球环抱缠绕于两臂,两臂松软含气,肩、肘、腰、腹相互引动,自然带动无极球做顺缠转或逆缠转,以达到锻炼身体深层的小肌肉,加强大脑对肢体及骨骼肌肉组织的神经感应及支配,再配合正确的呼吸方法进行全身协调运动的目的。无极球具有健身、养心、益智的功用。
一是脊柱养生,通过运动,恢复脊柱正常的力学结构和运动功能。
二是脏腑按摩,促进脏腑蠕动消化及血液循环。
三是牵引腰肾,提高腰的灵活性,增强平衡功能,壮大肾气。
与其他运动整体拉筋式的训练方式不同,无极球的抻筋拔骨采用螺旋对拉拔长的训练方式,目的是使关节内的副韧带在对拉拔长的训练方式中增加旋转度,使关节活动范围增大。同时,无极球运动的拉伸不是单体的,而是前后、左右、上下的一种复合式拉伸。这时一部分肌肉为了控制拉开拧转而主动用力,一部分暂时不用的肌肉纤维是被动拉长的,这个掤拉动作的出现,达到了拉开、拉长所有肌肉纤维和韧带、副韧带的目的。久而久之,无极球习练者的肌肉就会变得如“面筋”般的柔和。所以,无极球螺旋式的抻筋拔骨能有效地锻炼关节,促进习练者的动作敏捷与轻灵,还可起到减缓“关节力矩”衰退的作用。
从运动的普遍性原理看,一个人的运动水平,实际上代表了这个人的协调性水平,也就是肌肉的重新组织能力水平。习练无极球的过程就是人体自身肌肉一个重新组织和学习训练的过程,能让习练者体会和找到最准确的肌肉重新组织方式。在习练无极球过程中,骨头在转动,与肌肉无关,肌肉只是起了启动作用,像这样有意识地习练无极球,骨骼会硬朗起来。中华传统运动养生在内涵上的核心是“骨骼运动”,采用无极球的习练方法能使习练者内在劲力的协调达到一个高度,而且练后终生不会消失。
脊椎是人体的大梁,它不仅是人体的力学支柱,而且是中枢神经之所在。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等从脊椎两侧伸向人体各部分,指挥人体的生理活动。针灸穴位图上也沿脊椎分布着肺俞、肝俞、胃俞、肾俞等穴位。身必先健中枢神经,因而必先健脊椎。无极球运动对脊柱和脏腑犹如自我按摩,使五脏六腑气血舒畅,经络通调;对肢体恰似搓揉面筋,使周身各个关节、筋肉得以柔顺。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部应之,中部动而上下和之,内外相连,上下相随,前后相需,左右相顾,犹如巨蛇屈曲前行,尽显中华传统养生文化“蛇行龟息、益寿延年”之精华。
习练无极球做圆运动,人球合一,神形兼养,意、气、身高度协调,万念归球,有效平息纷扰妄心,达到正念养心。
习练无极球时两眼似闭非闭,面带一丝微笑,可减少周围环境对习练者造成的刺激和干扰,习练者更容易沉浸在人球合一的状态中,外在肌肉与内部器官在缠动中建立稳固的协调关系,随着集中力的发展将进入动态冥想,高度觉知缠动身体的部位,并且知道每一个动作。这种觉知能力的提高会改变心的质量,习练者开始妄念全消,步入正念,习练之后,神清气爽。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竞争激烈,常令人焦虑不安、烦躁不宁,心态易失衡,而习练无极球可以使人平心静气。习练过程松静自然、呼吸吐纳、升降开合、虚实变化,动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静似挺立青松,不卑不亢。这种自我调节放松身心的锻炼日久坚持下去,必然会对心理起到良好的按摩作用。《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中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长期习练无极球可使人舒适、恬静、愉悦与内心平衡,可使人淡泊名利、豁达乐观、灵魂净化。
习练无极球能有效实现运动的完美平衡,使左侧运动与右侧运动高度协调,挖掘潜能。
习练无极球能在大脑皮质形成一个特殊兴奋灶(即兴奋集中在很小的一定区域),而其他区域则处于抑制状态。在习练无极球过程中,要求精神贯注,意守丹田,排除杂念,即要“用意不用力”和“心静”。这种意识和身体锻炼相结合的方法,都是在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的情况下完成的,这样就使大脑得到充分休息,可以打破疾病的病理兴奋灶,修复和改善高级神经中枢的功能,起到健脑益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