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7世纪初三发苏丹家族就在西婆罗洲北部建立了马来人政权,这个政权由文莱苏丹册封,属于马来半岛柔佛苏丹的支系。印尼华人学者林世芳在《西加里曼丹华人史》中称,1640年文莱华裔黄顺平(也有人称黄森屏)的后裔拉丹·苏来曼(Radan Soelaiman)带着船队到处寻找新的疆土,发现西婆罗洲三发河口土肥水美,遂奏明文莱苏丹后举家迁徙至此立国。十二年后苏来曼自立为苏丹,称号为穆罕默德·查非尤丁苏丹(Sultan Muhammod Tsafiuddin)。此后每一代三发苏丹登基,必定去文莱加冕。1762年第五代三发苏丹奥马尔·阿卡姆丁一世(Omar Akamuddin I)登基,他也效仿南吧哇王的做法,聘请了一些华人前来三发附近采金。第六代至第八代三发苏丹靠收取地租和垄断黄金、日用品贸易也发了财。每一代苏丹的兄弟和侄子们都利用王室的权力经商,甚至豢养船队从事海盗勾当,抢劫过往船只。第八代苏丹奥马尔·阿卡姆丁三世(Omar Akamuddin Ⅲ)的同父异母兄弟邦居兰
安南(Pangeran Anam)曾经在海上打劫中国人和英国人的船只,甚至把一艘英国人的大船抢来做自己的战船。
南吧哇的马来人政权建立得较晚,18世纪初期,武吉斯人(Bugis)达恩·玛那奔(Daeng Menambun)来到南吧哇,娶了当地马来土酋的女儿为妻,他的兄弟娶了三发苏丹的女儿。后来玛那奔自称帕喃吧汉(Panembahan),建立了南吧哇土王政权。1750年,清真寺阿訇阿尔卡德里带着妻儿由南部的马坦(Ma-tan)迁来南吧哇,老玛那奔的儿子帕喃吧汉收留了他们一家。后来阿尔卡德里的长子阿都拉曼娶了老玛那奔的女儿为妻,成为王室成员。他的内兄帕喃吧汉对这位觊觎王位的妹婿充满了戒心,阿都拉曼后来在荷兰商人资助下离开南吧哇从事海上贸易,数年间他到过古泰(Kutei)、把实(Pasir)和巨港(Palembang)等地进行贸易和海盗活动,甚至攻击过英国人、法国人和荷兰人的船只。海上事业的成功让他有足够的钱财购买武器和更大的船只,也吸引了更多的追随者听他使唤。第二次出海时他甚至在婆罗洲南部的马辰娶了苏丹之女为妻,得到了邦居兰的头衔。德国学者萨默斯(Mary Somers)在他的著作《坤甸首任苏丹》(The First Sultans of Pontianak)中写道:“他的勇敢不可否认,但实现天赋的手段并不光彩,以至于他的父亲都不承认这个海盗儿子。”
1772年,阿都拉曼带着战利品回到南吧哇,他的父亲老阿尔卡德里已经去世,内兄帕喃吧汉显然不希望他回来。阿都拉曼郁闷地离开南吧哇,带着手下乘战船来到卡巴斯河口一片荒僻的草滩上,想要另起炉灶做一番事业。土著民告诉他那里是女妖“庞迪亚娜”(Pontianak)的出没之地,不宜搭屋住人。阿都拉曼一怒之下命令船上开炮,向荒滩草甸乱轰一通,借以驱散妖氛。然后叫人在陆上搭了一些草屋作为据点,和追随者在此定居下来。不久后,一位来自廖内(Riau)的武吉斯人拉者
哈吉(Raja Haji)找到阿都拉曼,帮助他洗劫了桑高上侯马来人土王,获得丰厚的战果并接受了拉者哈吉授予他的苏丹头衔。阿都拉曼更加意气风发,在卡巴斯河口建了一个堡垒和关卡,控制了卡巴斯河和海上的贸易通道。后来这个堡垒被扩建为清真寺和苏丹王宫,传说中女妖出没的荒滩也慢慢扩大为坤甸市镇。
阿都拉曼一生至少有22位妻妾,生有76个子女。据荷兰官员记载,阿都拉曼生性机灵而豪爽,内心则善于算计。他成功地利用了荷兰人的力量来维持家族的地位和利益。晚年的阿都拉曼挥霍无度,他到处向人借钱以维持家族庞大的开支,许多有钱的华人老板都是他的债主。1808年,老苏丹阿都拉曼去世,他的儿子卡西姆(Kassim)继位为第二代坤甸苏丹。卡西姆为人较为宽厚大度,替父亲偿还了许多债务,他也善待被荷兰人消灭的吻律述王室后人,他的宽容得到人们的赞誉。他有8个妻子和15个孩子,比父亲节俭和自律。1819年,卡西姆巧妙地抓住了荷兰人急于卷土重来的心态,利用荷军的力量消灭了卡巴斯河中游的戴燕(Tayan)马来土王,又与荷属东印度殖民政府签订了保护苏丹家族地位的条约,利用荷兰人的军事力量来对付日益强大的华人公司。
20世纪初期坤甸苏丹家族与荷兰官员合影
这几个马来人政权的社会管治能力有限,少量的军队也疏于训练而懒惰散漫,毫无战斗力。它们号称领土广阔,真正管治的区域其实很小,势力仅局限于王宫附近的市镇。华人公司在远离市镇的农村和矿山大展拳脚,马来政权鞭长莫及,只能依附荷兰人来制衡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