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足迹:土著民和早期华人

婆罗洲在几万年前就有人类居住,这里的土著民主要是达雅人(Dayak)。达雅人在婆罗洲分布广泛,在北部则被称为伊班人(Iban)。由于伊班人的生产活动主要在水上,故也称为“海达雅人”(Sea Dayak)。居住在南部和内陆山区的达雅人有另一个称呼,叫必达友人(Bidayuh)。传统上将他们列为土著民。不过,近年有学者称达雅人有可能是从亚洲大陆迁徙而来的,来自湄公河流域的泰、缅和中国云南一带;也有台湾学者称达雅人的风俗与台湾的泰雅人相似,可能是同一种族。此外,较后迁入的马来人、提东人(Tidong)和古傣人(Kutai)等,也被认为是婆罗洲岛的原住民。

上身赤裸的达雅族少女划船出行

华人很早就进入了婆罗洲。早在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勃泥国便与中国友好往来。据粤东梅州地区的民间传说,南宋末年文天祥在粤东招兵勤王,有松口人卓谋率子弟八百人从军。五坡岭兵败后,卓谋残部百余人乘船逃亡海外,在北婆罗洲勃泥国(今文莱)落居并繁衍生息。而据坤甸学者苏润嘉先生2019年的口述,西加省三发县博物馆中藏有当地出土的一柄陶瓷龙勺,印尼学者考证是中国汉代的文物。西加省北部与沙捞越边界附近有名为宋公山(Sungkung)的地方,当地的达雅人自称是明朝广东澄海县人林道乾的后代。林道乾曾任揭阳县官吏,后因走私货物犯法被通缉而聚众下海做海盗营生。林氏武装船队与明朝水军交战失败,南逃至婆罗洲,部分士兵沿河上溯进入内陆,与达雅人通婚而留下不少混血后代。老辈说西婆罗洲卡巴斯河口沿海地区也有明朝迁来的潮州、揭阳地区华人,最先聚居于吉灵党(Terentang),主要以农业为生,后来因不断受到达雅人袭扰攻击,大部分逃到坤甸附近叫老港的地方生活,慢慢又迁居坤甸老埠头从商。坤甸三神宫的前身是建于明末清初的天后宫,1904年扩建时,主事者将对岸另一个建于明代的感天大帝庙迁来,又新建哪吒太子庙,三庙合祀而称三神宫。今天,宫前铸铁香炉上“康熙十二年”(1673)的纪年仍清晰可见。

中国历史上明确记载与婆罗洲的交往事件是在明初洪武年间,朱元璋派御史张敬之和福建行省都事沈秋出使勃泥,勃泥国王遣使回访。永乐六年(1408),勃泥国王麻那惹加那乃(Maharaja lela)携眷属百余人来中国南京访问,后因病逝世葬于南京郊外石子岗乌龟山,其陵墓至今犹存。15世纪后期,随着航海装备的进步和经验的积累,中国南方沿海福建、广东等地的渔民和农民也纷纷冒险渡海寻求更好的生存条件。当时华人南渡乘坐的是无动力的帆船,靠冬季西北季风的推动而前行,到达北婆罗洲的概率最大。十六七世纪之后,华人南渡谋生的现象在福建、广东等地已经比较普遍,西婆罗洲沿岸港口和马来半岛、爪哇等地的港口也成为华人新客的登陆地。本书故事发生的18世纪中期,随着南洋英属、荷属殖民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东南沿海华人大批南渡谋生更加普遍。清雍正十三年(1735),广东揭阳县林氏先民来到卡巴斯河口(今坤甸),最早建立了华人公司——聚胜公司,当时这里还是一片荒草甸,首任坤甸苏丹 阿都拉曼尚未出生,西婆罗洲沿海仅有少量马来人定居点。以上史料、文物和民间传说,都证明了华人很早就在西婆罗洲生活和繁衍后代,中华文化也很早就进入了西婆罗洲。 gmEN8QER0eM5eYyMi3aRmmkNT9DiF0azwNVJREzB9YmrNldc8nceVJc2KHlsUmu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