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吴元盛和他的戴燕王国

戴燕在卡巴斯河中游沿岸,属西加省桑高县所辖,是一个方圆一公里左右的小岛。传说该地曾有华人吴元盛创立一个小的王国,很早就被荷兰人消灭了。2014年拙著《罗芳伯及东万律兰芳政权研究》中有所介绍,现将主要内容修订并概述如下:

有关戴燕王国的史料比兰芳公司更少,学术界似乎也忽略了其研究价值,有些学者只是在研究罗芳伯及兰芳公司时顺便提及。最早记载戴燕王国事迹的谢清高在《海录》中这样记载:戴燕在昆甸南,由昆甸南河溯流而上,约七八日,至双文肚,即戴燕境。又行数日,至国都。乾隆末,粤人吴元盛刺杀番酋,国人奉以为主。元盛死,子幼,妻袭其位,至今犹存。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对戴燕的地理位置描述准确,对吴元盛据地称王的事迹记载清楚,可信度高。但谢清高未说吴元盛是嘉应州人。据了解现今戴燕属西加省桑高县所辖,是卡巴斯河中游沿岸一个重要的港口,历来就有许多华人居住。

清末(1905)梁启超亦在《中国殖民八大伟人传》中介绍过吴元盛:“戴燕国王吴元盛,王广东嘉应人也。戴燕在婆罗洲,乾隆末,王与土蛮战,破之,王焉。事迹无考,据口碑。”梁启超首先提出吴元盛是嘉应州人。

据包括光绪年间《嘉应州志》在内的其他清代史书,均未见有记载戴燕国或吴元盛事迹的文字,民国时期温雄飞在《南洋华侨通史·吴元盛传》则有一些记载(详见附录)。

温雄飞在这篇传记中首先提出“吴元盛,广东梅县下半图堡葵岭乡人”。葵岭乡乾隆时属嘉应州下半图堡,梅县乃民国后改称,而当时葵岭乡已属梅屏堡。这篇传记让人读起来有点像故事书,人为修饰的成分太多,经不起读者的推敲诘问。文中“吴元盛与罗芳伯同谋,参加天地会‘反清复明’,事泄而遭官府追捕,不得已才远走南洋逃避”一类情节缺乏事实依据。但文中所称其辅佐罗芳伯创立兰芳公司的功劳却有迹可循。荷兰学者桑克曾在他的书中写道:“戴燕和桑高位于卡巴斯河沿岸,17世纪90年代罗芳伯时期,兰芳公司的二哥吴元盛以及他的妻子、儿子和一些客家人在这里开辟了一个小规模的金矿场。当矿场的收益令人失望时,他们开始从事农业,并从事小规模的贸易活动。后来他们向东迁移到新当,再次尝试开采黄金。但由于资源枯竭,后来都转向种植农业。”

吴元盛曾经是兰芳公司的二哥,助罗芳伯攻克平定东万律周围几个地区,甚至包括卡巴斯河上游的桑高和新当诸地,其功勋卓著,堪称兰芳之第一缔造功臣,其功劳与江、阙、宋、刘不相伯仲。温雄飞文中描述吴元盛智取戴燕,围困铁山,反被酋妻断了粮道。元盛漂木求救,芳伯发兵驰援,朝夕而解元盛之围,元盛以火药轰营破敌,遂掩有其地而王。这些故事俱有文学加工的成分,而非历史记录。岂不知东万律至戴燕,水路航程需数日,陆路驰援,兵马粮秣非十天断难抵达,何能朝夕解围?全文虽仅千余字,而疑点重重,看来水分较多。

罗香林同意温雄飞关于吴元盛帮助罗芳伯开拓了兰芳公司的事业、罗芳伯封吴元盛为戴燕国王的说法,并且将戴燕国的领土计入兰芳公司版图。对于温雄飞所描述的故事,罗香林未曾采用,而是通过另外的途径了解到吴元盛在家乡时的事迹:“尝纳郑氏奔女云娘为妇,伉俪甚笃。比出走,云娘即入庵为尼,不再字人,至嘉庆廿四年(公元一八一九年)病卒。云娘固知书能诗,尝撰《香南雪北集》,中有《寄外子元盛诗》,缠绵哀厉,凄楚欲绝。其诗云:自君判袂数归期,寂寞年华望里依。短枕泪垂流水远,深闺梦入万山迟;孤魂飞断云千叠,杜宇啼残月一枝。最是无情窗外柳,画眉人去故丝丝。”

这一段哀艳悲切的故事据说是出自南洋某报,但笔者亲赴温雄飞所指的吴元盛故乡嘉应州下半图堡葵岭乡(今梅县城东镇葵岭村)调查,发现该村历史上并未有郑云娘其人,况本村郑氏并无官宦或大富之家,至今未听说出过知书能诗的才女,《香南雪北集》也未见传世或被其他书所记载。按上文所述,郑云娘出家为尼之前与吴元盛未曾育有子女,但据当地村民称,族谱的确记载了吴元盛的名字,且其名下有妻室子嗣,至今传下裔孙多人,但未记载其曾前往南洋。

笔者在好友吴荣光(当地人)帮助下找到本村《梅县葵岭吴氏族谱》,族谱未记载元盛曾前往南洋,也没有其他更多记载。

2016年11月2日,美国布兰代斯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杭行博士、马来西亚学者罗启光博士特意到戴燕调查吴元盛事迹。他们在印尼雅加达学者林世芳老师陪同下,从坤甸出发到戴燕和上侯一带考察。在考察中他们发现了一些据说是戴燕国的遗迹,还意外地了解到上侯有吴元盛后裔的消息。

2018年3月23日,笔者专程飞赴坤甸参加纪念罗芳伯诞辰280周年活动及东万律兰芳园开园仪式。当晚在下榻的酒店见到了据称是吴元盛第六世裔孙吴侠良先生。吴侠良能说客家话和简单的华语(普通话),但不能进行中文读写。笔者与他交谈了好久,得到他提供的一份手抄的中文、印尼文对照吴家简谱。据其家谱记载:“吴氏祖居地在中国,一世始祖绍公原居福建永定。五世祖维锦公在广东嘉应州葵阳乡石下黄泥塘开基,传至十六世原先(有可能是元盛的谐音,或记录的错误)公南渡婆罗洲,在东万律开基。十七世丙生、戊生仍在东万律,戊生之子十八世习富迁泻傲(潮州话音泻傲,客家话音上侯)开基。习富公曾任本地老大,生七子,长子成龙曾任甲必丹;十九世福郎行七,生钦礼、钦全。其家族成员甚多,在此不一一详记。”观其家族迁徙路线,是由嘉应州来到东万律,再迁徙到上侯(即今桑高县城),而目前吴家后裔包括吴侠良等仍然居住在上侯。

据吴侠良口述,他的祖先吴原先与罗芳伯是嘉应州同乡,在家乡就是结拜兄弟。两人相约赴南洋发展,因海船搁浅耽误,吴原先没有与罗芳伯一起到达东万律,却来到卡巴斯河中游的泻傲(不是戴燕)。吴原先在泻傲从事挖金工作,吃苦耐劳创业兴家,又和芒基恩(Mengkeang)的苏丹阿叶(Ayap,上侯另一位马来人土王)结拜兄弟,苏丹任命他为泻傲甲必丹,管理华人事务。后来东万律兰芳公司与万诸居的达雅人发生利益争斗,吴原先带领泻傲的华人帮助兰芳公司平息了战乱。自此吴家深受苏丹信赖,后代有六人担任过甲必丹,家族至今仍居住在上侯。

不过这份家谱倒是记载了一位早期来西婆罗洲的嘉应州移民的故事:这位名叫吴原先的华人来自嘉应州葵阳乡石下黄泥塘(与温雄飞记载和笔者调查的地名相符),第一站是到东万律开创基业,后来他的孙子吴习富迁居上侯,曾做过华人社会的老大(耆老),后代曾有多人任甲必丹。至今传到第八代(吴侠良的孙子),前后大约二百余年,按时间推算吴原先有可能是罗芳伯同时代人。而且家谱所记之吴原先为十六世,其孙辈移居上侯者为十八世习富(习字辈),二者恰与葵岭族谱所记相合,这一点值得深入考究。但由于年代久远,加上中国文化在印尼七十年来被压制的遭遇,家族历史的记录和传说严重失真。因此不能简单判断其真伪,也不能就此证明吴元盛曾在戴燕称王。

此次在坤甸,笔者还见到一位来自印尼雅加达的学者林世芳老师。林老师是目前印尼为数不多的研究西婆罗洲华人历史的学者,是一位在西加省土生土长的戴燕(今称大院)人,祖上也来自嘉应州。据她自述,她从小就知道罗芳伯这位英雄,也听长辈说过罗芳伯派兵来大院征战的故事,但从未听过吴元盛在大院建国称王的传说。大院是卡巴斯河中游的一个江心小岛,面积大约一平方公里,居民不足千人,华人(客家人)三百多人,其余是马来人和马都拉人。旧时没有建桥,要靠船只摆渡与两岸交通,在这个弹丸之地建国不太可能。据她回忆,直至20世纪50年代,大院还保留着罗芳伯时代的村社自治模式,有一位负责大院行政事务的老大(客家人)是她家的常客。岛上居民安居乐业,有中华小学、青年篮球队,社会一片繁荣安定。1965年之后一切都发生了改变,华文学校被取缔,许多华人离开大院迁徙到雅加达。

林世芳在《西加里曼丹华人史》一书中认为,罗芳伯或许曾派兰芳公司的民兵征战大院和上侯一带,取胜后留下一部分人在此开发和管理地方,日久便繁衍了许多华人后代。吴元盛的传说或许由此而衍生,未必真有其人和建国称王的事实。 gmEN8QER0eM5eYyMi3aRmmkNT9DiF0azwNVJREzB9YmrNldc8nceVJc2KHlsUmu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