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陆状元通鉴》残本丛札

林嵩

【内容提要】 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有元刻《增修陆状元集百家注资治通鉴节》(残六卷)一种。此书作者陆唐老,浙江诸暨人,经考系南宋绍熙(1190)元年两优释褐状元。这部残本《陆状元通鉴》原系清宫“天禄继鉴”藏书,从宫中流出后,经昌平闪氏家族收藏,后由文禄堂书店贩售。

【关键词】 陆唐老 通鉴 天禄继鉴 海外汉籍

司马光曾说:“自吾为《资治通鉴》,人多欲求观读,未终一纸,已欠伸思睡。能阅之终篇者,惟王胜之耳。” 由于《通鉴》卷帙浩繁,对一般士子而言,无论是购置还是通读全书,都存在实际的困难。从南宋开始,坊间出现了多种附简要注释的节本《通鉴》,陆唐老的《陆状元集百家注资治通鉴节》是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种。

陆唐老,浙江诸暨人,其人生平资料较为缺乏。《四库全书总目》谓陆唐老“淳熙中进士第一”, 但宋代状元名录中不见其名。由于宋时进士前三名皆可称状元,故钱大昕曾疑心唐老或为进士第二三名。 程羽黑《十驾斋养新录笺注》云:

《竹州集》附录有陆伯寿《书墨说后》,署名“陆唐老伯寿”,则唐老即伯寿。《龙川集》卷十九有《复陆伯寿》书云:“舍试揭榜,伏承遂释褐于崇化堂前,众望所归,此选增重。凡在友朋之列者,意气为之光鲜。寿皇在位二十七年,与此选者六人,自明夭折,纯叟中废,何以强人意!新天子龙飞而兄首膺此选,遂使新政有光,甚盛甚盛!”……则唐老为释褐状元,非科举状元,故史不载,非谓其名次在二三也。

宋制,太学生经考试,可由“外舍”升补“内舍”,“内舍”升补“上舍”,其上舍生积校已优而舍试又入优等者,行释褐礼,此谓“两优释褐” 。上舍舍试中分数最高者,亦称状元,陆唐老即为两优释褐状元。至于其释褐之年,旧志向有二说:《咸淳临安志》称其“淳熙十六年(1189)两优释褐”,《绍兴府志》则将其隶于“光宗绍熙元年(1190)余复榜”。 陈亮《复陆伯寿》言“寿皇在位二十七年,与此选者六人”,“寿皇”乃孝宗尊号“至尊寿皇圣皇帝”之省称,下文又言“新天子龙飞”云云,可知唐老释褐之年当在光宗即位后之绍熙元年。据陈亮所言,孝宗一朝,由“三舍法”之途而释褐者,仅六人而已,故释褐状元之声望,不在科举状元之下。 诸暨县有“登仕桥”“状元坊”等地名,皆因陆唐老。 坊刻《陆状元集百家注资治通鉴节》之所以冠名“陆状元”者,亦借重其文名也。上舍生释褐之后可径直授官,但陆唐老未及仕而卒, 故后世只知有“陆状元”而不详其仕履,史籍亦鲜见其名。

《增修陆状元集百家注资治通鉴节》全书当为一百二十卷、目录三卷、卷首一卷:正文节抄司马光《通鉴》与刘恕《通鉴外纪》之史文,涵盖从上古至五代时期之历史;卷首依次为《神宗皇帝御制序》《奖谕诏书》《上资治通鉴表》《温公亲节通鉴序》《刘秘丞外纪序》《温公外纪序》《通鉴释文序》等内容。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的这部《增修陆状元集百家注资治通鉴节》正文与卷首皆已佚失,目前残存一至六卷:卷一为《看通鉴法》,卷二为《通鉴释例图谱》,卷三至卷五为《举要历》,卷六起为《通鉴君臣事要总纪》。这残存的六卷内容,除一些实用性的图谱与年表之外,最有价值者,当属卷一的《看通鉴法》与卷二的《通鉴释例图谱》,这里略作说明。

卷一的《看通鉴法》一文(含《论看通鉴法》与《看通鉴大要数条》两小节),不题撰人,实出吕祖谦之手。该文又见于吕祖俭编录之《东莱吕太史文集》, 《宋名臣言行录》中亦援引该文之前半部分:

史说曰:史有二体,编年之体始于左氏;纪传之体始于司马迁,其后如班、范、陈寿之徒,纪传之体,常不绝。至于编年之体,无有能续之者。温公作《通鉴》,正欲续左氏。左氏之传终云:“智伯贪而愎,故韩魏起而亡之。”左氏终于此,故《通鉴》始于此。然编年与纪传互有得失:论一时之事,纪传不如编年;论一人之终始,编年不如纪传。要之,二者皆不可废。韩魏之事,温公论之详矣。【着重号】今当论看《通鉴》之法【/着重号】。昔陈莹中尝谓:“《通鉴》如药山,随取随得。”然虽有是药山,又须会采;若不能采,则不过博闻强记而已。 (着重号系引者所加,下同。)

将《言行录》与《陆状元通鉴》《东莱集》中的引文相较,可以看出,三种书的编者各取所需,将原文进行了整合与删削:《言行录》只截取了论述纪传、编年二体优劣的部分;《陆状元通鉴》截取了“今当论看《通鉴》之法”之后的部分,定名为《看通鉴法》;《东莱集》则把与《通鉴》有关的文句(包括讨论纪传、编年二体优劣的内容)尽行删去,易名《读史纲目》。今将这三者合观,庶几可知吕氏旧稿之原貌。

《看通鉴大要数条》中论“刑法”的一段文字,末句为:“……及诸囚之数亦斟酌其关治体者抄之。【着重号】统体【/着重号】、【着重号】机括【/着重号】,【着重号】其详已见【/着重号】《【着重号】看通鉴条例【/着重号】》,【着重号】遇有所见【/着重号】,【着重号】抄出【/着重号】。”其中“统体、机括”以下十九字,《东莱集·读史纲目》中刊落。除此处之外,“抄出”“类出”“写出”等字样在文中常见,如:

【方框】君德【/方框】:如《汉纪》高祖宽仁大度之类,凡志传中所说德处,可类出。

【方框】政事【/方框】:谓政事之大者……并止写出大纲;谓如财赋止书某年榷盐铁,因某人建议,有何大利害,至于制度曲折则不遍;又如用兵止书某年遣某将伐某处,孰胜孰败,所得者几郡,所失者几军,其计谋曲折并不书。

【方框】相业【/方框】:前“政事”门只说任相,止是书用某人为相,几年除,几年罢;至于此门则编为相事业,如萧曹为相,大体如何,规摹如何,措置如何……

可见这节文字的本来用途,当是吕祖谦指导门人如何分门别类地摘抄史文;摘抄的范围,既包括《通鉴》,也包括纪传体的史书,故此篇文字原先并不专为《通鉴》节本而作。据书目记载,吕祖谦著有《吕氏家塾通鉴节要》二十四卷与《新唐书略》三十五卷, 后者据《直斋书录解题》著录,乃“吕祖谦授徒,患《新史》难阅,摘要抹出,而门人钞之,盖节本之有伦理者也”。 《看通鉴大要数条》中的这部分文字恰可与《直斋书录解题》中的记述相印证。

卷二的《通鉴释例图谱》包含《通鉴释例》《温公与范内翰论修书帖》《通鉴帝王传授世系(上、下)》《历代国都地理图》《五代诸国僭据图》等内容。《通鉴释例》是司马光的曾孙司马伋于孝宗乾道二年(1166)时,整编司马光遗稿所得。由于体量不足以独立成册,此书以往较少单行,多附丽于他书或收入丛书。据《直斋书录解题》,此书在南宋时的情况为:

《通鉴前例》一卷、修书帖一卷、三十六条、四图共一卷:

司马光记集修书凡例,诸帖则与书局官属刘恕、范祖禹往来书简也。其曾孙侍郎伋季思裒为一编,又以前例分为三十六例而考其离合,稽其授受,推其甲子,括其卷帙,列为四图。

与《四库全书》所收的《通鉴释例》相比,南宋时《通鉴释例》的内容较今本丰富。其一,凡例部分,今本仅十二条,旧本为三十六条;其二,修书帖部分,今本仅有《与范内翰论修书帖》,旧本另有与刘恕的往来书简;其三,旧本有四幅图谱,今本无。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邬国义在元初张氏晦明轩所刻的《增节入注附音司马温公资治通鉴》卷前发现了相对完整的三十六例《通鉴释例》的全文。 此本卷前有元好问之《集诸家通鉴节要序》:

汝下弋唐佐集诸家《通鉴》成一书,以东莱吕氏《节要》为断,增入《外纪》《甲子谱年》《目录》《考异》《举要历法》及《与道原史事问答》《古舆地图》《帝王世系》《释音》;温公以后诸儒论辨,若《事类》若《史传终始括要》又皆科举家附益之者。

可见卷前增入《举要历法》《君臣事要总纪》《纪传始终要括》《通鉴释例》《历代帝王传授世系》与《地理图》等内容,是此类坊刻节注本之通例。《陆状元通鉴》卷二既然题为《通鉴释例图谱》,我们认为,“释例—修书帖—图谱”这三者当时应是作为整体被纳入书中的。如果这一推论成立的话,那么目前此类节本卷前的《通鉴帝王传授世系(上、下)》《历代国都地理图》《五代诸国僭据图》等四幅图,应当就是《直斋书录解题》里提到的“考其离合,稽其授受,推其甲子,括其卷帙”的“四图”。虽然今本《通鉴释例》中已无图谱,但图谱并未完全失传,至少在张氏晦明轩《增节入注附音司马温公资治通鉴》与《陆状元通鉴》等书的卷前,都可觅得“四图”的遗踪。

再看修书帖的部分,将东洋文化研究所藏的这部《陆状元通鉴》卷前保留的《温公与范内翰论修书帖》与目前较常见的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通鉴释例》以及文渊阁本《传家集》卷六三《答范梦得》中的文字对校,可以发现《陆状元通鉴》与集本《答范梦得》中的文字接近,而四库本《通鉴释例》的文字讹夺较多,且有窜行跳脱之处,以下列举较明显的几处:

卷二第二叶后半叶第十二行夹行小字:“假如实录贞观二十三年”,“实录”二字,今《释例》本脱。

卷二第三叶前半叶第二、三行:“稍干时事者,皆须依【着重号】年月【/着重号】注出篇卷于逐事之下,实录所无者亦须依年月日添附。无日者附于其月之下,称是月;无月者附于其年之下,称是岁;无年者附于其事之首尾”,“注出……年月”等十九字,今《释例》本中因涉前后二“年月”字样而跳脱。

卷二第三叶前半叶第八行小字:“必无的实年月也”,“的实”(即“确实”之意)二字,今《释例》本讹作“的日”。

卷二第三叶后半叶第一行:“中间空一行许素纸,以备翦开粘缀故也”,“以备翦开粘缀故也”八字原为双行小字,今《释例》本中小注误作大字而入正文。

卷二第三叶后半叶第四行:“请据事目下所该新旧纪志传及杂史小说文集尽检出一阅”之“该”字,今《释例》本讹作“纪”。

卷二第三叶后半叶第十一行小字:“在高鉴择之”,今《释例》本作“在高明鉴择之”。

卷二第三叶后半叶第十三行:“武德元年更不称隋义宁二年”,“二年”,今《释例》本作“三年”。按:唐高祖武德元年,即隋义宁二年,为公元六一八年,“义宁”年号仅维持二年,今《释例》本讹。

卷二第四叶前半叶第九、十行小字:“此即据长编录出者,其长编已寄还道原”十六字,今《释例》本脱。

故总起来看,这部《陆状元通鉴》残本虽然出自坊刻,但其中的《看通鉴法》与《通鉴释例图谱》仍具史料与文献价值。

《陆状元通鉴》最初有南宋宁宗时(1195-1200)蔡建侯家塾本,其行格为每半叶十四行,行二十三字,朗、殷、匡、贞、恒、桓、慎、构皆缺避;后有麻沙坊翻本,卷十六以前每半叶十二行,行二十三字,卷十七以后每半叶十三行,行二十二字,缺避不严。《举要历》末句,“家塾本”作“宋兴亿万斯年”,麻沙本作“圣宋亿万斯年”。

东洋文化研究所收藏的这部六卷的残本每半叶十四行,行二十三字,宋讳或避或不避(就此六卷而言,贞、桓缺笔而殷、顼不缺),多用俗字、简字,乃元代翻刻之麻沙本。这部《陆状元通鉴》原系清宫旧物,卷一首叶钤“天禄继鉴”“乾隆御览之宝”二印,卷六末叶钤“天禄琳琅”“乾隆御览之宝”二印——清嘉庆二年(1797),由于乾清宫及配殿失火,原“天禄琳琅”之藏书付之煨烬;次年,重建乾清宫及昭仁殿,并调集善本书入藏其中,称“天禄继鉴”。据《天禄琳琅书目后编》:

《增修陆状元集百家注资治通鉴详节》四函,三十二册

宋陆唐老撰。唐老,会稽人。淳熙中进士第一。书百二十卷。前有元好问序,次《总例》,次《撰史撰注姓氏》,次宋神宗序、诏、《进表》、《节要序》、《外纪序》、冯时行《释文序》,次《目录》,次《纲目》。其书第一《看通鉴法》,第二《通鉴总例图谱》,第三以下《举要历》,第六以下《君臣事实分纪》,第十三以下《外纪》,第十七以下自周威烈王至五代,纪其君臣事实。《分纪》列九十八门,皆以两字标题,撮其事略以备科举引用。虽托于涑水,实则建阳书肆兔园册耳。

据元好问序,称中州百年,《通鉴》之学未盛,好事家藏不过三五本。历亭州将张侯晋亨取陆氏《详节》,以《外纪》及诸儒精义附益之,锓以木传。是晋侯有所附益,非尽唐老之旧矣。其序署岁乙卯,乃元宪宗之五年。此书乃元初与宋分治时旧本。序载《遗山集》第三十六卷。

阙补卷十五、四之七。卷十六、全。卷十七、一之四。卷二十五、二十六、全。卷九十六之百一、全。卷百十二、百十三。全。

从著录的情况看,当时“天禄继鉴”入藏的是相对完整的四函三十二册。除清宫藏印之外,是书卷一右下角有“芹城闪氏丛桂书屋收藏书画之印”、卷六左下角有“璞先居士闪国勋曾经读过”朱文印。芹城即今北京昌平,闪氏为昌平回民大族,其先人闪殿魁,行伍出身,同治十三年(1874)为松江府左营游击,光绪九年(1883)以军功署任参将,光绪十四年升任镇守凉州总兵官。 闪国勋(?—1916)系闪殿魁长子。 从这两枚藏印钤盖的位置看,闪家得到的只是这六卷的残帙。琉璃厂书贾王文进(1894-1960)《文禄堂访书记》亦著录此书:

《陆状元集百家注资治通鉴详节》一百二十卷

又元建刻本。题冠“增修”。半叶十四行,行二十三字,注双行。线口。左栏外刊小题。有“乾隆御览之宝”“天禄继鉴”“天禄琳琅”“闪国勋曾读”“芹城闪氏丛桂书屋”“璞先居士”各印。

则此书从宫中流出后,先经闪氏收藏,后由文禄堂贩卖。历经时代变迁,旧时王谢而为寻常百姓,由此书亦可见一斑。 NPbHbGlrfcChdYhR5NdePXbDb779Y6bdUBZ9cZL86IrtdPi1fNqlTbcGLFCwxj+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