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刘三妹之死,割断父权社会的最后联系

图4-1 电影《刘三姐》剧照,黄婉秋饰演刘三姐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民间文学普查的深入,广东的民间文学工作者发现,在广东湛江、茂名、阳江、清远、肇庆、梅县等地,尤其是粤西地区,只要是歌俗盛行之地,到处都有丰富的“刘三妹传说”,与广西的“刘三姐传说”明显属于同一个风物传说圈。

各地刘三妹传说不太一样,但有三个通行的传说,在广东、广西各地都很流行,情节差别也不大。

一是刘三妹与白鹤少年对歌的传说。白鹤少年慕名前来与刘三妹对歌,两人先在山下对唱,三天三夜不分胜负,听众里三层外三层堵得水泄不通,为了不耽误大家干农活,两人转往附近山上继续唱。唱了七天七夜,两人都化为石头,或者升仙而去。

二是刘三妹与秀才对歌的传说。这个传说一般流传于有河流经过的村寨。传说有三个(或两个、四个)秀才听说刘三妹歌唱得好,于是载了一船歌书前来与刘三妹对唱,结果被刘三妹一首“自古山歌从口出,哪有山歌船载来”给怼回去了,或者是被一首“姓陶不见桃结果,姓李不见李花开;姓罗不见锣声响,三个蠢材船载来”给骂回去了。

三是关于刘三妹之死的传说,这是我们将要讨论的重点。

谁杀死了刘三妹

目前通行的刘三姐传说,都说财主莫怀仁因为想娶刘三姐为妻,遇阻之后,恐吓绑架、打击报复,想害死刘三姐,不过最终还是失败。但是,过去许多地区的刘三妹传说,都说到刘三妹是被哥哥害死的。

各地传说中,几乎从来没有出现过刘三妹的父母,但一定会出现她的哥哥。这个哥哥最常用的名字叫“刘二”。哥哥代表着男权社会强大的控制力,他不许刘三妹唱歌,认为唱歌不仅耽误农活,还带坏了四里八乡的社会风气。哥哥要把她嫁出去,刘三妹当然不听他的,两人的矛盾越来越深。

为了制服刘三妹,哥哥想了很多办法,百般刁难,比如,他把刘三妹挑水用的桶做成尖底桶,让她挑水途中没法停下来唱歌,他还捡一堆鹅卵石,要求刘三妹把石头煎软,结果种种办法都没法难倒刘三妹,于是他更加怀恨在心。

有一天,刘三妹上山砍柴,正攀着葡萄藤跟几个小伙子对歌,唱得正酣,哥哥悄悄来到崖边,用柴刀把藤条砍断。没想到刘三妹抓住藤条摇晃几下,藤条又接回去了,如此三番,只好作罢。刘三妹知道哥哥容不了自己,非常伤心,唱道:“今朝哥妹上山林,三妹在前哥后跟;哥要杀妹天不杀,两手攀住葡萄藤。”

第二次,哥哥悄悄带上一个铜脸盆。刘三妹唱歌唱得正高兴,哥哥再次砍断葡萄藤。刘三妹抓住藤条摇一摇,但在藤条即将接上的时候,哥哥迅速用铜脸盆隔在断藤中间。断藤接不上,刘三妹跌落山崖,摔死了。

当然,现代的刘三姐传说不会这么残忍,一般不会让她就这么摔死。现代的说法是,刘三妹跌落在河里,手中的断藤将她卷了起来,像竹筏一样托着她漂流而下。在柳江段或者漓江段,刘三妹被一位老渔翁救起。于是,这里就可以接上1960年黄婉秋主演的电影《刘三姐》的情节了。被老渔翁救起的刘三妹,变得更加富于觉醒意识和斗争精神,称谓也得换成“刘三姐”。刘三姐跟阿牛哥谈起了恋爱,后来还斗赢了财主莫怀仁(坏人),跟着阿牛哥远走高飞,到处传歌。

图4-2 哥哥砍断藤条,刘三妹只要将藤条摇一摇,就能自动接回去。图/张光宇

刘三姐传歌路线图

刘三妹足迹所到之处,广东和广西到处都有她的遗迹和传说。在广东阳江、茂名等地,还有“刘三妈传说”,如乾隆、道光以及民国的《阳江志》都记载说:“六月,村落中各建小棚,延巫女歌舞其上,名曰跳禾楼,用以祈年。俗传跳禾楼即效刘三妈故事,闻神为牧牛女得道者。各处多有庙,今以道士饰作女巫,跣足持扇拥神簇趋,沿乡供酒果,婆娑歌舞,妇人有祈子者曰跳花枝。”说明这个习俗和称谓在当地一直延续着。

另外,在广东阳山、连州、罗定,广西富川等地,还有不少“刘三姑传说”,也是传说刘三姑曾在某一岩石上唱歌,后来因某一原因死于当地,当地人就在岩上给她立一纪念物。更奇妙的是,在广东电白、高州一带,还有“刘三太”“刘三婆”的说法。

据此,有些学者得出结论说,刘三姐大概是唐代的一位职业歌手,以唱歌卖艺为业,游走于两粤之间,类似于现在的一些著名歌星,到处走穴。

图4-3 广东云浮、阳江等地均流行禾娘、宿佬对山歌以及跳禾楼舞的习俗。传说歌仙刘三妹曾云游至此,教当地人唱歌跳舞以驱虫害。图/余灶银,2021年

从三妹、三姐到三姑、三妈,再到三太,如果我们把不同的称谓标在地图上,就可以得到一张“刘三姐称谓地图”;再按从低到高的称谓做一些连线,就可以得到一张大致的“刘三姐行迹图”;结合刘三姐的歌师和传歌人身份,我们就可以将这张行迹图命名为“刘三姐传歌路线图”。

图4-4 广西河池市宜州区打造的刘三姐故居,坐落在下枧河东岸,现在已经是当地著名旅游景点。图/小仙儿,2019年

根据这张路线图我们可以知道:(1)刘家三女儿,广东新兴或阳春人,容貌秀丽,尤擅民歌,少年即以歌名,人称刘三妹。(2)刘三妹西游广西,分别在广西贵县、扶绥、富川、恭城、宜山等地对歌、传歌,在广西达到其事业之巅峰状态,人称刘三姐。(3)后来,她又从广西返回粤北壮洞连山一带,再经广宁、清远、肇庆,回到阳春,这时已是中年妇女,人称刘三姑。(4)刘三姑后来在阳春落户定居。(5)定居阳春期间,她还经常外出传歌,仙迹从钦廉,经湛江,过吴川,入电白,甚至远行到钦州、广州等地。越近老年,越趋故乡,在阳江、茂名传歌时,人称刘三妈。(6)老年刘三姐曾在电白、高州一带传歌,这时已是暮年,人称刘三太。(叶春生《岭南民间文化》)

也有人从“妈”与“太”两字,猜测其曾经婚配。许多传说中都提到,那个传说中和她对歌的白鹤少年,其实就是她的情人,比如民国学者刘锡蕃的《岭表纪蛮》就说:“三妹或许有其人,与张(伟望)唱歌三日,知为敌手,相慕之甚,乃托言登山唱歌,因而相偕私奔。”他们因对歌而互生爱慕而私奔,不知情者因两人突然失踪,以为双双飞升成仙,其实他们只是换个地方传歌去了。

这些说法都很有趣,也很符合口头传统的变异性特征,学者以考证为名,同时也在生产一些新传说。有时候,学者也是民间传说流播的一个环节,正是借助了学者的话语权威,一些新奇神妙的传说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刘三婆不是老年刘三妹

2008年4月,我在广东电白调查时,电白县(今茂名市电白区)文联崔伟栋等人告诉我,刘三太就是刘三妹,是当地一个很会唱歌的小姑娘,她因为逃婚,被哥哥追,从岩上摔下来,死后成了一个厉鬼;当地民众为了平息她的戾气,就给她建了一座小庙,但由于三妹死的时候还只是个小姑娘,不能受人跪拜,只要人们一跪下,神像就会倒下来,所以人们得叫她三太,抬高她的地位,这样才能接受信众的跪拜。

我在霞洞镇冼夫人庙旁边的一座小山冈上,找到这样一座仅一人多高“仙姑庙”,该庙庙联写着“姑婆威灵保良民,仙人显赫护全境”,神案上书“刘仙姑之神位”,庙旁插着许多信众奉献的锦旗,其中一面写着:“恭贺三太婆婆、白鹤境主:佑我合家安康,财源滚滚来!”另有一面则写着“三太夫人”。马踏镇赤岭有“刘仙三太庙”,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为“刘仙三太神诞”,乡民们会在庙前搭台唱戏,酬神送炮,举办隆重的诞会,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丰衣足食。

图4-5 广东电白霞洞镇一座无名小山岗上的“仙姑庙”,庙高、庙宽、庙深都在二米左右。图/施爱东,2008年

用“太”来尊称女神,是高州、电白一带的习惯用词,比如对洗夫人的尊称,就有冼太、太婆、冼太夫人、冼太阿妈、洗太娘娘、石龙太夫人、高凉郡太夫人等等。由此可见,刘仙姑、刘姑婆、三太婆婆、三太夫人,其实都是同一个刘三妹,而且是定格在同一个年龄(去世时的年龄)的小姑娘。

同一人物,当她出现在娱乐性的故事中,或者戏谑性的歌谣中时,总是以“妹”或者“姐”的形象出现,但是,当她作为神灵被供上神坛的时候,却不能以“妹”的名义来接受祭拜,人们会根据自己的用语习惯,自然而亲昵地把婆婆、夫人、娘娘、仙姑、太婆这样的尊称加到她的名上。电白人“嬷”读“嘛”音,刘三妈实为刘三嬷,也是一种尊称。

我们知道,霸气的北方小姑娘常常自诩为“姑奶奶”。姑奶奶既不代表她的年龄,也不代表她是否婚配,只代表她的尊贵与权威。也就是说,无论被称作刘三姐、刘三姑、刘仙姑、三仙姑、刘三娘、刘娘、刘仙娘、刘仙、刘三仙女、刘三嬷、刘三太、刘三婆,或者三太夫人,都是指向同一个刘三妹。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叫法,必须放回到具体的语境中去看待,不能单纯从字面意思上去理解。

所有被奉为神灵的女性,在民众的口头传统中都会被赋予尊贵的地位,如娘娘、妈祖、夫人、婆婆、太嬷、老母等等。中国古代礼俗,向有以老为尊的传统,“老母”既不意味着年纪大,也不意味着已经生儿育女,只是表示信众愿意把她当作“老母”来供奉,类似于我们将恩人称作“再生父母”。

以妈祖林默娘为例,传说她去世的时候才28岁,但是,林氏家族一直称她为“姑婆”“姑婆祖”,自宋代以来,朝廷赐予的封号从“夫人”“天妃”到“圣母”“天后”等等,数不胜数。再以广州的金花夫人信仰为例,《广东新语》说:“广州多有金花夫人祠。夫人字金花,少为女巫不嫁,善能调媚鬼神。其后溺毙湖中,数日不坏,有异香,既有一黄沉女像,容颜绝类夫人者浮出,人以为水仙,取祀之。”这里的夫人也只是一种尊称,不是已婚妇女的意思。

图4-6 广西宜州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在流河寨打造“刘三姐故乡”的概念,新建、复建了很多刘三姐景点,“歌仙庙”即为其一。图/礼明,2021年

图4-7 “圣妃宫”位于广东省封开县号称“天下第一巨石”的斑石岩脚下,对面还有一眼圣妃泉,当地传说刘三妹就出生在这里。图/珍美,2018年

正是基于同一种信仰心理,在肇庆封开,人们尊称刘三妹为“圣妃”:“在斑石下建一座‘圣妃宫’来供奉她,每年春秋二祭。农历三月初三圣妃诞辰,四周乡民敲锣打鼓,沿道斋拜祈福。并举行对歌活动,至今斑石顶上还保留着刘三妹对歌台。”在这里,妃代表一种高贵的性别称谓,“圣妃”表达的是“圣女”的意思。

民间信仰中的神灵,只要有灵应,信众广,一般都能从行业神升格为综合神。刘三姐也不例外,许多地方的三仙姑不仅兼管婚姻、产育、治病等项个人事务,也兼管祈雨、驱灾、保丰收等多种公共地方事务。“在一些地方,如广西富川、恭城,广东阳春县春弯镇的老百姓,从前每逢久旱不雨,便抬刘三姐的神像游行,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过去广西平南县附近的狮会石山歌圩,据说就是为了祈求三姐显灵,驱逐虫灾,保佑农业丰收而举行。”(潘春见《刘三姐文化品牌的形象意境》)对于如此神通广大的神灵来说,称呼其三妹、三姐当然不合适,必须改用更尊贵的称谓。

从以上分析我们知道,把刘三妹叫得越老、越尊贵,恰恰说明当地的刘三妹信仰基础越深厚,有可能刘三妹歌仙信仰扎根当地的时间还更早一些。所以说,随着刘三妹年龄增长而建构的传歌路线图,实际上是不成立的。

少女成神的“孤复孤”信仰机制

通过以上梳理我们知道,三姑、三妈、三太、三婆,都是粤西民众对于歌仙的一种尊称。大凡将歌仙称作三姑、三仙、仙姑、三太、三婆的地区,一定是有刘三姐信仰的地区,这些地方或者建有刘三姐的庙宇,或者有刘三姐死于当地、坐化于当地的传说,至少也有几处刘三姐坐过、踏过、唱过的“圣迹”遗存。

也就是说,两粤刘三姐传说存在两套截然不同的叙事方式。三妹、三姐的称谓通行于“文艺叙事”,讲述的是唱歌的故事;三姑、三妈、三太、三婆的称谓主要用于“信仰叙事”,讲述的是灵应的故事。两种叙事具有完全不一样的叙事逻辑。

刘三妹之所以成神,除了她值得为人称颂的唱歌天赋,还有她独特的少女身份。

民间信仰中的女神,其神性往往与其“少女性”联系在一起。在老百姓的观念中,未婚的处子死后成神,其法力远远强过已婚妇女。这些早夭女子一旦升格为神,就会很自然地被信众赋予种种尊号,其著名者如天后妈祖、悦城龙母、青溪小姑蒋三妹、曹娥、金花夫人等。她们成神之前都是妙龄的如花少女,成神之后才成为信众心目中的妈祖或太婆。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知道,刘三妹年龄变化的纵坐标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在老百姓的观念中,她从生到死都必须是未婚少女,而且不能受到人间男子的亵渎。其中,钟敬文先生记录的一则“蔡守业所记电白民间传说”特别能说明这一点:

图4-8 在广东茂名的马踏镇,每年中秋都要为“刘仙三太”举行盛大的花车游行和送炮活动。传说刘三姐在此地修炼成仙,成为当地保境安民的地方保护神。图/阿伍,2019年

刘三 ,本吴川之歌女,原名刘三妹。自制土歌,声极清妙,听者多为神往。貌极可人。后因吴川饥荒,流至电白,电白人初领妙音,皆极倾倒,掷钱如雨下,歌囊隆然。然三太衣食之余,皆以予道路之无名者。于是县之人士多重之。后适仙得道,坐化于电白之北部屏廓山之某洞。历数十年颜色容貌不变,且一点朱唇,益增红润。县中好奇之士,往观者不绝于道。

洞口有小石岩,岩储清泉,不竭亦不溢。以手掬之微温,饮之极能解渴,味亦香美,游客呼之仙茗泉。后一浪徒往观,因其颜色而起淫心,洞口因之封闭,后遂无人能往观者,人因其灵应,遂遍建庙以祀之。(钟敬文《几则关于刘三妹故事材料》)

图4-9 广西柳州立鱼峰风景区的刘三姐骑鱼升仙雕像。当地有大量的刘三姐遗迹,传说刘三姐在这里骑着鲤鱼羽化升仙。图/立鱼峰风景区,2019年

坐化、羽化、仙游、仙逝、飞升,都是民间百姓对于巫女非正常死亡的一种讳称。总之,刘三妹未能寿终正寝。

古人视非正常死亡的魂魄为厉鬼。《左传》记载子产对“伯有为厉”的评论:“匹夫匹妇强死,其魂魄犹能冯依于人以为淫厉。”伯有战死沙场,死后化为厉鬼,郑人非常恐惧,找子产想办法。子产的解决办法是:“鬼有所归,乃不为厉。吾为之归也。”让伯有回归宗庙,享受血食,就不会为厉吓人了。

我们可以从广西都安县的三月三习俗中看到这种观念的遗留。民间传说,三月三是刘三妹的忌日,她就是在这一天唱歌,被她哥哥逼着跳下悬崖摔死的。每年的这一天,都安人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口插一根枫树枝,我们或许以为这是为了纪念刘三妹,不是的,这是为了不让刘三妹进门。当地老百姓的解释是:“歌仙是野仙,不能进屋。”野仙是一种敬畏的称呼,实际上就是孤魂野鬼。(覃桂清《刘三姐纵横》)

对于未婚少女来说,她们是进不了宗庙的,人们甚至无法通过“为之归”的方式来化解她的戾气,因此只能通过民间祭祀的办法,让她的魂魄有所归依。李丰楙认为,这个问题涉及国人的死亡观及神灵观,反映了男性中心社会的家庭结构。早夭的女子既属于凶死、横死,又没有凭依和继嗣,属于无依无靠,也不得享受香火的孤魂女子,基本上都是属于冤魂、怨魂之类。她们“含冤而怨的缘由则是与中国社会的家庭结构有关”,既不能在父系家族享受香火,又不能在夫系家族享受香火,只能由民间社会给予一定的香火。所以李丰楙说:

图4-10 广东封开“圣妃宫”的刘三妹塑像。图/岭南新青年,2016年

图4-11 广东阳江市新洲镇马庙山接近山顶处,一处大石岩下有座三仙庙,传说刘三妹在此坐化升仙,从此成为保境安民的马庙山山神。图/冯瑶,2019年

本家的女子需归于他姓,始能得享生前、死后子女的奉养和供奉。故女子“未字”“未行”即亡者就会面临卒后无所凭依的难题,民俗常采取为之立祠或采用冥婚,即是一种补偿而使之有所凭依的解决方式。神女神话即是反映民间如何妥善处理早夭者,这是神话思维在性别问题上的补救心理。(《西王母五女传说的形成及其演变》)

借助李丰楙的观点,我们再回顾一下女神生前的故事,就会发现,这些著名女神都有这样的特征,不仅大都没有出嫁,而且许多女神故事都有父亲、丈夫或者哥哥意外死亡的前奏。失去了自己唯一可以依靠的男人,她们在成神之前已经处于“上无父兮中无夫,下无子兮孤复孤”的状态。

图4-12 早期的刘三仙庙,大多建于山顶或山腰石洞,人迹罕至之处,多由女性庙祝管理。广东罗定市分界镇石鹰山顶有一座刘仙姑庙,由于山顶狭窄,只有通过航拍才能看到庙貌。图/双龙传,2020年

故事为什么这么残忍,安排刘三妹被自己的哥哥害死,而不是被其他什么人害死的,就是为了切断她与父权社会的最后一丝联系,给她一个“孤复孤”的清晰身份。

所有成神少女,在文人笔下都是“容色绝妙”的美貌少女,在老百姓口中也是“好看”的姑娘,但是,这份“好看”却绝不是供男性欣赏和亵渎的,而是供给世人瞻仰和敬重的,是一种距离美。在刘三妹传说中,只有如白鹤少年般的礼敬和尊重,才有知音般的惺惺相惜。如果像三个秀才那样,居高临下,自以为是,就会被刘三妹怼得瞠目结舌,最终只能抛下歌书落荒而逃。由此可见,歌手只是刘三妹的表面身份,骨子里她是一个勇于直面男权社会的孤独挑战者。

无论是从无婚约的妈祖、龙母、曹娥、青溪小姑,还是曾有婚约的孟姜女、祝英台,其身世传说都会用不同方式切断她们与父系家族的关系,以凸显其孤单、惆怅、刚烈、无依无靠的生命特征。正如著名的六朝民歌《青溪小姑曲》所唱:“开门白水,侧近桥梁,小姑所居,独处无郎。”这是一种刻意营造的孤独感,与其说表现了青溪小姑对于男性爱的渴望,不如说表达了青溪小姑对于男性主宰者从生理到心理的一种刻骨铭心的疏离与无奈。 P23Wf74+fHcS8tMPL5m3gBx5hPpGjgrJUU1f0KIRMAbCW+AGmUNHzcsjmWySsOm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