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史学部典籍

§1.“史学”,古希腊人称之为historia(伊奥尼亚方言为historiē),该词的本义为“探究”,最先指称一种认知方式,即通过亲自去看、亲眼所见而获知的方式。公元前6世纪早期的伊奥尼亚(尤其是米利都)思想家首先采用historia一词来提倡这种新的认知方式,他们主张通过收集和甄别证据,再使用人的理性加以评判来获取真知。伊奥尼亚思想家探究的对象主要是“自然”,旨在解释现存的宇宙秩序如何产生,探究的对象可以无所不包。只是由于哲学(philosophia)这一名称的兴起(见下“哲学部典籍”§1),historia才逐步局限于“人类的过去”,以之为最重要的乃至唯一的研究领域,最终在公元前4世纪演变成“史学”。

古希腊的“史学”诞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伊奥尼亚地区,而其根源可以上溯至荷马史诗与赫西奥德史诗,以及其他早期诗歌体裁,尤其是“建城诗”(史诗体或挽歌体,如欧梅洛斯的《科林斯之歌》和弥木奈墨斯的《士麦那之歌》)、关于当代历史的挽歌体诗(如西蒙尼德斯的《普拉塔亚》)和竞技凯歌(如品达)。不过,公元前6世纪中叶开始,有一些伊奥尼亚思想家把注意力集中于人类社会,他们的historia精神与自然哲学家息息相通,但探究的主要问题不再是现存的宇宙秩序,而是现存的社会秩序如何从过去的历史当中产生,这些人被称为伊奥尼亚的“史话家”(logographoi)。“史话家”使用散文体来记述史事,有别于同时期使用散文体来讲述神话故事的“故事家”(logopoioi),也有别于使用散文体来整理神话故事的“神话编纂家”(muthographoi),更不同于使用诗体来讲述神话故事的诗人(muthopoioi)。“史话家”的目的是要从史事当中探究人类社会的运作原理,米利都人赫卡泰乌斯(Hecataeus of Miletus,活跃于公元前6世纪中后期)是这些“史话家”里的代表人物,也是“史学之父”希罗多德(约前484—前425,亦来自毗邻的卡里亚地区)最重要的先驱。

赫卡泰乌斯以降的古希腊史学著述,被20世纪伟大的古典学家、《古希腊历史学家残篇集成》(3.4.6)的编纂者雅可比(Felix Jacoby,1876—1959)分成五大门类:1)谱系和神话编纂(genealogy/mythography);2)人种志(ethnography);3)当代史(Zeitgeschichte,或comtemporary history);4)年代纪(chronography);5)地方史(horography或local history)。 他认为,古希腊的史学基本上是依循这五个门类的先后次序发展起来的。谱系和神话编纂是希腊人历史著述的最初尝试,例如赫卡泰乌斯所著《谱系》( Genealogiae )以及阿尔戈斯的阿库西拉奥斯(Acusilaus of Argos,活跃于公元前6世纪中后期)和雅典的菲瑞居德斯(Pherecydes of Athens,活跃于公元前6世纪中后期)的相关著作,都对神话传统和古代谱系进行了整理, 而谱系和神话编纂的源头可以上溯到赫西奥德所作《神谱》以及《名媛录》( Gynaikōn Katalogos )。这些编纂者试图对希腊世界丰富但又庞杂的神话传统加以系统化,最直接的方法是建构谱系,确立从英雄时代直至当下的连续性。此后,希腊人通过移民活动接触到周边地区不同的民族和文化,人种志应运而生,赫卡泰乌斯的另一部著作《地球环行》( Periodos或称Periegesis Gēs )便结合了地理学与人种志,作者沿着地中海环游,记载沿岸已知的所有国家,分别描述每一处的风土人情,以及那里值得观赏的事物。 再后,“史学之父”希罗多德既是人种志的集大成者,又是当代史的首创者,而他的竞争对手修昔底德则抛弃了人种志,完善了当代史这个门类。与此同时,在希罗多德泛希腊历史模式的影响下,不同的希腊城邦意识到本地历史与风土人情的重要性,开始撰述地方史,譬如“阿提卡史”(Atthis),莱斯波斯岛的赫拉尼库斯(Hellanicus of Lesbos,约前480—前395))是第一位“阿提卡地方史家”(Atthidographer),著有《阿提卡史》( Atthis )。 此外,为根据固定的纪年法对重要事件排列顺序而形成了年代纪这个门类,同一位赫拉尼库斯还撰作了《卡内亚竞技赛会优胜者》( Carneonikae )和《阿尔戈斯的赫拉女祭司》( Hiereiai )两部书,他发明了一套方法,用执政官名录或竞技赛会优胜者名录为希腊历史确定通用的年代顺序。 在以上五个门类的基础上,其他与史学相关的门类,例如“传记”“古事记”“地理志”和“游记”,还有次一级的专门史门类如“文学史”“艺术史”“音乐史”“政制史”“法律史”以及“历史地理”等也逐步发展起来。

虽说雅可比有关古希腊史学著述的“直线发展说”遭到后来学者的质疑和反驳,他所归纳出来的五大门类却为学界广泛接受。因此,我们依据雅可比的分类,再加上与史学紧密相关的两个门类(传记和地理),将“史学部”典籍分属五个类目:其一为 “史书类” ,包括雅可比分类法里的人种志、当代史和地方史,以及其他类型的史书;其二为 “史评类” ,即评论撰写史书的方法和前人撰史得失的著作;其三为 “传记类” ,包括政治家、军事家、帝王、哲学家、智术师、历史学家等人物传记;其四为 “地理类” ,包括地理志和游记;其五为 “史料类” ,主要是今人辑选的碑铭和纸草文献。以下分述《娄卜古典文库》所收这五个类目的典籍。

§2.其一 “史书类” 。古希腊的史书以叙事体(纪事本末体)为正宗,常见主题为一场战争、一个历史时段、一个地区或单个个人,也有贯通古今的国别通史(涉及的国别除希腊本国以外,主要是罗马),乃至贯通古今和各个国家的世界通史,所以史书的主要类型为战争史、时代史、地方史、异国史、“亚历山大史”、国别通史和世界通史。

希腊古典时期有三位史家的著述完整(或基本完整)传世,分别是希罗多德、修昔底德和色诺芬。 希罗多德 (Herodotus,约前485—前425)的 《历史》 是最早完整传世的古希腊史书(《希罗多德集》四册)。这部巨著共分九卷,根据波斯帝国四位国王对周边国家的征伐来结构全书,这四位国王依次是居鲁士(第一卷)、冈比西斯(第二卷至第三卷前三分之一)、大流士(第三卷后三分之二至第六卷)和薛西斯(第七至九卷)。《历史》前四卷还包含了大量的人种志描述,主要有吕底亚(第一卷)、埃及(第二卷)、印度和阿拉伯(第三卷)、斯基泰和利比亚(第四卷),而后五卷则大抵是按事件顺序展开的历史叙事,其中第五和六卷为一个叙事整体,集中叙述公元前499年的“伊奥尼亚起义”及其后果,第七至九卷为一个更加严密的叙事整体,是一部公元前481至前479年波斯国王薛西斯入侵希腊本土而引发的希波战争史,也是整部史书的高潮。 修昔底德 (Thucydides,约前460—前399)的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是以公元前5世纪下半叶雅典和斯巴达之间的战争为主题的当代战争专史(《修昔底德集》四册)。全书八卷,除第一卷追溯希腊早期的历史并分析战争的起因,余下各卷以年代为序,夏冬两季为纲,叙述了伯罗奔尼撒战争从公元前431年到前411年这二十年间的历史,终止于第二十一年的春季(作者生前未能完成全书)。 色诺芬 (Xenophon,约前428—前354)的 《希腊史》 意在接续《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从修昔底德辍笔之处,即公元前411年的战争状况写起,一直叙述到公元前362年忒拜大将埃帕弥农达斯在曼提尼亚战役中阵亡为止,是记述一个历史时段的时代史(即所谓的Hellenica)。色诺芬的另一部叙事作品 《长征记》 基于自己的亲身经历,记述公元前401年小居鲁士为夺取王位,对其兄长波斯国王阿尔塔薛西斯二世发动的征战,小居鲁士战败身亡后,色诺芬率领希腊万人雇佣兵退回到小亚细亚西部沿海地区的故事(《色诺芬集》第一至三册)。 [1]

希腊化时期的希腊史家主要是波利比乌斯、哈利卡那索斯的狄奥尼修斯和西西里的狄奥多鲁斯这三位。 波利比乌斯 (Polybius,约前200—前118)是继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之后最伟大的古希腊史家,所著三十九卷 《历史》 (仅存第1—5卷及其余各卷残篇和摘录)是一部以罗马为主线、贯通地域和空间的世界通史(universal history)(《波利比乌斯集六册》)。作者旨在“记述罗马人通过何种方法,凭借何种政治体制,成功地从第二次布匿战争爆发(公元前220年)至第三次马其顿战争结束(公元前146年)这短短的五十三年间崛起,得以把整个人类居住的世界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为了探溯罗马崛起的前因后果,《历史》涵盖了公元前264年第一次布匿战争爆发至公元前146年罗马摧毁迦太基和科林斯这一百余年间整个已知世界的历史,并将各国分散的历史事件贯通成一个具有因果关联的有机整体,其最终目的在于实现罗马的崛起。史识方面,波利比乌斯也有过人之处,他上承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各种政治体制的哲学思索,审视罗马共和国的政治体制,将之与其他类型的政治体制如雅典、斯巴达和忒拜等城邦进行比较,并分析前者的优越性所在(《历史》第六卷)。此外,波利比乌斯的史评(尤见《历史》第十二卷)也颇负盛名。 哈利卡那索斯的狄奥尼修斯 (Dionysius of Halicarnassus,生活于公元前1世纪)的二十卷 《罗马古史》 是一部罗马通史(《哈利卡那索斯的狄奥尼修斯集》第一至七册),意在补叙波利比乌斯《历史》未记述的罗马早期历史。该书上起神话时代,止于公元前264年第一次布匿战争的爆发,也就是波利比乌斯《历史》起始之处,不过存世的部分只叙述到公元前441年。这部希腊人撰写的《罗马古史》多有与李维《自建城以来》(见下)相互补充之处。 西西里的狄奥多鲁斯 (Diodorus Siculus,生活于公元前1世纪)的四十卷 《历史书藏》 是一部起自神话时代终于公元前60年的世界通史,也是古希腊罗马世界唯一一部相对完整传世的通史著作(《西西里的狄奥多鲁斯集》十二册)。该书第一至六卷涵盖整个已知世界的地理和风土人情(其中第一至三卷记述了亚洲和北非的古代传说,第四至六卷记述了希腊和欧洲的古代传说),第七至十七卷叙述特洛伊战争至亚历山大大帝的历史(其中包含早期罗马的历史),第十八至四十卷叙述亚历山大大帝的“继业者”至尤里乌斯·凯撒的历史)。全书从第七至二十二卷以希腊为中心,此后由罗马占据主要位置。另外附带提及,活跃于公元前280年埃及“太阳城”的大祭司 曼涅托 (Manetho)用希腊语撰写了三卷 《埃及史》 ,这是一部有关古代埃及的国别通史,上起神话时代,下迄公元前342年,将古埃及王国的历史划分为三十个王朝,至今沿用。

罗马帝国时期的希腊史家主要是阿里安、阿庇安、狄奥·卡西乌斯与赫洛狄安这四位,他们撰写的史书属于亚历山大史或罗马史。用希腊语撰写的亚历山大史存世共三种,分别为狄奥多鲁斯《历史书藏》第17卷(《西西里的狄奥多鲁斯集》第八册)、普鲁塔克《亚历山大传》(《普鲁塔克集》之《平行列传》第七册)以及阿里安的《亚历山大远征记》。 阿里安 (Arrian,约86—160)是画廊学派哲学家爱比克泰德的入门弟子,除记录乃师的演讲辑成《论说集》一书(见“哲学部哲学类”),还撰有史地著作数种,其中 《亚历山大远征记》 七卷得以完整传世,该书叙述了亚历山大从登基(前334年)到驾崩(前323年)这十一年间,征战于地中海东岸、埃及、小亚细亚、波斯,最后直抵印度西北部,建立起强大的马其顿帝国的历史,是“亚历山大史”当中较为知名的一种。该书第八卷《印度史》是一个大体上可以单独成篇的附录,从人种志角度描述了印度的风土人情和历史地理。 阿庇安 (Appian,生活于2世纪)的 《罗马史》 是一部罗马通史,上限起于罗马王政时期,下限止于2世纪初图拉真皇帝时期。序言及第一卷叙述王政时期的历史,其余各卷先是按照罗马陆续征服的各个民族编排(第二卷意大利人,第三卷萨莫奈人,第四卷凯尔特人,第五卷西西里人,第六卷伊贝利亚人,第七卷汉尼拔,第八卷迦太基人,第九卷马其顿人与伊利里亚人,第十卷本土希腊人和伊奥尼亚人,第十一卷叙利亚人和帕提亚人,第十二卷米特拉达特斯六世),随后按照罗马参与的战争来编排,第十三至十七卷叙述公元前146—前70年间的罗马内战(这一部分价值最高),第十八至二十一卷叙述在埃及进行的战争,第二十二卷叙述直到图拉真皇帝的百年历史,第二十二至二十四卷叙述图拉真皇帝对达契亚人、犹太人、黑海诸民族以及阿拉伯人的战争。 狄奥·卡西乌斯 (Dio Cassius,约164—229以后)的 《罗马史》 也是一部罗马通史,记述从罗马建城至公元229年近一千年的历史,存世的第36—60卷叙述的时段为公元前69年至公元46年。 赫洛狄安 (Herodian,生活于3世纪)的 《罗马帝国史》 (全名《马可·奥勒留以来的罗马帝国史》)是一部时代史,叙述的时段从马可·奥勒留皇帝驾崩(公元180年)到戈尔迪安三世皇帝加冕(公元238年),其中对作者亲历的当代史实的记载比《皇史六家集》(见下“传记类”)更为可靠。

§3.古罗马人最初用annales一词来指称“史书”,后来又从希腊人那里借用了historia一词。前者指向罗马本土史学的一个主要来源,即官方编年史(annales)。据传始于王政时期,最高的宗教首领大祭司(pontifex maximus)会在宅前树立一块白板,记录每年的执政官员姓名、重要的公共事务尤其是宗教事务,这些官方记事被称作“大祭司编年史”(annales maximi),逐年保存。公元前120年,时任大祭司穆基乌斯·斯凯沃拉(Mucius Scaevola)将此前280年的编年记事整理成册,命名为《大编年史》( Annales Maximi ),成为罗马编年史传统的先踪,后来两位最伟大的罗马史家李维和塔西佗都保留了这一传统的余绪。罗马本土史学的一个次要来源为私人备忘录(commentarii),这主要指政坛领袖如执政官就自己任内发生的重要事件、采取的重要措施,或者著名将领就自己领导的战争、指挥的战役撰写的笔记或回忆录性质的文字,比如共和国晚期的大将苏拉(Lucius Cornelius Sulla,约前138—前78)曾写下二十四卷备忘录,可惜已经佚失。

早期罗马的本土史学传统受到希腊史学(尤其是希腊化时期的希腊史学)的深刻影响后,才真正走向成熟。被誉为首位罗马史家的法比乌斯·皮克托(Quintus Fabius Pictor,活跃于公元前3世纪晚期)用希腊语撰写了一部罗马史,这部名为《编年史》( Annales )的史书虽然仿效罗马的年代记传统,实质上却主要继承古希腊史书里的“建城史”和“异国史”传统。此后,老加图(Marcus Porcius Cato,前234—前149)所著七卷《史源》( Origines )是第一部用拉丁语撰写的罗马史书,采用的仍然是编年体,但第一卷叙述罗马城的建立和王政时期,第二和三卷叙述意大利诸城市的建城神话、历史起源、家族谱系以及风土人情,这前三卷显然受到了古希腊“建城史”和“地方史”的影响。另外,同一时期的大诗人恩尼乌斯作有《编年诗》( Annales ),对“大祭司编年史”所载重要历史事件进行评述和演绎,铺陈为罗马第一部历史史诗(见上“文学部史诗类”),影响了罗马历史著述的形式和内容以及罗马人的历史观。概括而言,古罗马本土史学有着深厚的编年史(annales)传统,这一传统在古希腊专著体史学(historia)的强烈刺激下,催生出了独具罗马特色的各种史学著述。

最早有作品完整传世的罗马史家是共和国晚期的凯撒和撒鲁斯特。 凯撒 (Caesar,前100—前44)的 《高卢战记》 《内战记》 是上述私人备忘录这一史书类型的代表作,前者记述公元前58至前52年凯撒对赫尔维提人、贝尔盖人、日耳曼人和不列颠人等民族的征伐(该书最后一卷由凯撒的副将希尔提乌斯续写),后者记述凯撒与庞培之间爆发的内战的头两年(前49—前48)。《凯撒集》收录的另外三部战记,虽非出自凯撒手笔,但因为接续《内战记》而仍有一定的价值,其中《亚历山大里亚战记》很可能也是凯撒的副将希尔提乌斯所撰,续写公元前48—前47年凯撒在埃及的政治和军事活动,《非洲战记》记述公元前47—前46年凯撒在北非与庞培的支持者之间的战争,《西班牙战记》记述公元前45年凯撒在西班牙歼灭庞培之子及余党的战争,并以此最终结束了内战(《凯撒集》三册)。 撒鲁斯特 (Sallust,前86—前35)起先完成了两部篇幅不大的专著体史书 《喀提林阴谋》 《朱古达战争》 ,前者记述前63年罗马贵族喀提林引众叛乱遭到镇压最后战死的事件,后者记述前111至前105年罗马派兵征伐北非努米底亚王国,国王朱古达率军抵抗,最后遭到背叛而战败的经过。此后,撒鲁斯特着手撰著规模较大的编年体史书,题名 《历史》 ,记述从苏拉之死(前78年)至庞培剿灭海盗(前67年)这十二年间的史实,但仅完成了第一至四卷及第五卷的一部分,已完成的部分也仅有残篇存世,其中最有价值的是序言的主体部分、四篇完整的演说辞及两封信札(《撒鲁斯特集》两册)。

帝国早期的罗马史家以李维和塔西佗两家为代表。 李维 (Livy,前59—17)的 《自建城以来》 被公认为古罗马最伟大的史书。原书卷帙浩繁,总共142卷,上起罗马城的建立,下迄李维生活的年代,是一部贯通古今的编年体罗马通史。今存三十五卷,分别是记述罗马建城传说、王政时期、共和国早期直至公元前289年第三次萨姆尼乌战争的第一至十卷;记述第二次布匿战争(前218年)到马其顿战争结束(前167年)的第二十一至四十五卷(第四十五卷末尾缺失)。其余各卷有梗概和残篇传世,另外由尤里乌斯·奥布西昆斯(Julius Obsequens,生活于4世纪至5世纪)从李维史著钞撮而成的《论异象》一书,也有助于了解该书佚失的部分(《李维集》十四册)。 塔西佗 (Tacitus,约55—117)著有两部编年体史书《历史》和《编年史》。 《历史》 记述公元69年伽尔巴称帝至96年图密善驾崩这段时期的历史,今存的前四卷及第五卷一部分只涉及69—70年犹太叛乱期间的事件。 《编年史》 又名《自封神的奥古斯都以来》,旨在接续李维的《自建城以来》,记述了奥古斯都皇帝驾崩(14年)至尼禄皇帝自尽(68年)之间的历史,这也补记了塔西佗《历史》之前的时段,让两部史书贯通一体。今存的第一至六卷从奥古斯都驾崩记述到公元37年提比略皇帝驾崩(其中29—31年部分缺失);第十一至十六卷始于47年克劳狄乌斯皇帝统治时期,止于66年尼禄皇帝统治时期。着手这两部大型史书之前,塔西佗还撰写了三部篇幅较小的作品,分别是修辞学专论《关于演说家的对话》(见下“演说部修辞学类”)、历史人物传记 《阿格里古拉传》 (包含不列颠地理志和人种志,见下“传记类”)以及人种志和地理志专论 《日耳曼尼亚志》 ,全名《论日耳曼人的起源和分布地区》(《塔西佗集》五册)。

塔西佗和李维的罗马史著都是皇皇巨著,而帝国早期另有一些罗马史家则改撰简史,其中维勒乌斯·帕特尔库鲁斯和弗罗鲁斯两家较为知名。 维勒乌斯·帕特尔库鲁斯 (Velleius Paterculus,约前19—?)的两卷 《罗马史纲》 起自传说时代,止于29年,这部简史略古详今,尤详于前44年凯撒遇刺身亡至14年奥古斯都皇帝驾崩之间的史实,可与同册所附的奥古斯都自我宣传性质的碑铭文本 《神圣的奥古斯都功德录》 对读(《维勒乌斯·帕特尔库鲁斯集》一册)。另一种罗马简史, 弗罗鲁斯 (Florus,生活于2世纪)的《罗马史纲》,不仅如全名《李维〈自建城以来〉七百年战争全史纲要》所示,是撮述李维史著中所记七百年战争史而成的纲要,而且还参考了其他史家如凯撒与撒鲁斯特,着重从军事角度简述罗马建城至奥古斯都统治时期的历史(《弗罗鲁斯集》一册)。除罗马史以外,也有罗马史家致力于“亚历山大史”的撰作,其中以 昆图斯·库尔提乌斯 (Quintus Curtius,生活于1世纪)最为著名。他的《亚历山大史》取材自希腊化时期希腊史家的同类著作,今存的版本从前333年亚历山大出征弗里吉亚开始叙述,直到亚历山大之死,但这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史书,更像是一部充满浪漫色调的英雄传奇(《昆图斯·库尔提乌斯集》两册)。

阿弥阿努斯·马尔克利努斯 (Ammianus Marcellinus,约330—400)是罗马帝国晚期最后一位杰出的史家。他尊奉塔西佗为楷模,所撰《历史》远绍塔氏 《历史》 ,上起图密善遭刺杀、涅尔瓦登基之时(96年),下迄瓦伦斯皇帝战死于亚得里亚堡战役(378年)。存世的第十四至三十一卷极为详尽地记述了353—378年间的历史,其中大部分涉及“背教者”朱利安皇帝统治时期,小部分涉及西部皇帝瓦伦蒂尼安一世及其弟弟东部皇帝瓦伦斯统治时期(《阿弥阿努斯·马尔克利努斯集》三册)。

§4.其二 “史评类” 。除散见于史书有关如何撰史的作者自述文字(例如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的相关片段以及波利比乌斯《历史》第十二卷残篇),古希腊人还留下三篇独立的史评论文,从中我们可以得知古人对于历史著述的基本观念和指导原则。 哈利卡那索斯的狄奥尼修斯 非但撰写了二十卷《罗马古史》,还作有 《论修昔底德》 一文(《哈利卡那索斯的狄奥尼修斯集》第八册),这是古希腊存世最早的完整史评作品。狄奥尼修斯在文中称许修昔底德的求真意图和客观态度,对《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部分演说辞大加赞赏,但对这部史书的结构以及语言和句法上的艰晦多有指摘。 普鲁塔克 的《道德论丛》里有一篇题为 《论希罗多德之恶意》 的论文(《普鲁塔克集》之《道德论丛》第十一册)。如标题所示,作为道德家的普鲁塔克对希罗多德的性格及其史书的内容展开了猛烈的抨击。作者指出,希罗多德表面上令人着迷,其实却对希腊人和希腊城邦心怀恶意,而这种恶意贯穿了整部《历史》。普鲁塔克对赫赫有名的“史学之父”的抨击近乎中伤和毁谤,或许只是一次“修辞学练习”,但却生动体现了一种极度道德化的著史观。 路吉阿诺斯 身为伟大的讽刺家,也撰写了一些较为严肃的文章,其中有一篇题作 《如何著史》 (《路吉阿诺斯集》第六册),这篇文章没有针对某位前辈史家,而是以史书的撰写为主题,讨论史书与颂词之别,何为秽史和良史,撰著良史的指导原则(如明白晓畅的叙事、对历史真相的执着、不为一时一地而为千秋万代著史)等问题。严格来说,这是西方古代传世的唯一一部关于历史著述的理论著作。

§5.其三 “传记类” 。传记,古希腊人称之为bios,古罗马人称之为vita。古希腊的传记可以从公元前6世纪和前5世纪的悼亡挽歌、葬礼演说以及历史著述的人物性格刻画里循其根源,而作为史学著述的一个门类,人物传记要到公元前4世纪方始萌芽。色诺芬的《居鲁士的教育》《回忆苏格拉底》和《阿格西劳斯传》(见“哲学部哲学类”《色诺芬集》第四至六册)以及伊索克拉底的《埃瓦戈拉斯》(见“演说部演说辞类”《伊索克拉底集》第三册)已具有人物传记的某些特征。公元前4世纪和前3世纪,亚里士多德学派较为系统地整理了历史人物的生平资料,创作了这些人物的传记。顺带提及,对人物传记的兴趣由希腊化时期亚历山大里亚的学者承继,他们非常看重从作者生平的角度来解释作品,提倡所谓的“传记解读法”(详见第五章第二节§1)。

古希腊的人物传记由政治人物(政治家、将军和帝王)传记和智识人物(诗人、哲学家、智术师和学者)传记两大类组成。 普鲁塔克 (Plutarch,约46—约120)的 《平行列传》 代表了前者的最高成就,这部鸿篇巨制统共包含五十篇传记,分为四篇单独传记,二十三对四十六篇希腊和罗马历史人物传记,其中十九对三十八篇还将两位传主合观,下评语加以论断。普鲁塔克撰写传记的主要目的并非忠实地记录传主所经历的历史和政治事件,而在于生动地呈现传主的性格与德性,让读者从中获得道德上的教诲和激励。智识人物的传记以 第欧根尼·拉尔修 《名哲言行录》 最为著称(见下“哲学部哲学类”《第欧根尼·拉尔修集》)。同属此类的还有 菲罗斯特拉托斯 (Philostratus,生活于2至3世纪)的两卷 《智术师传》 ,该书记述从公元前5世纪早期智术师(如普罗塔哥拉和高尔吉亚)至公元3世纪“第二智术师时期”这八百年间众多智术师与修辞学家的生平(《菲罗斯特拉托斯集》第四册)。菲罗斯特拉托斯还撰写了篇幅庞大的个人传记 《提亚纳的阿波罗尼乌斯传》 (《菲罗斯特拉托斯集》第一至二册),传主是活跃于1世纪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著名的游方术师,这部作品充满了奇幻浪漫的情调,更类似于传记小说。另外,生活于4世纪的智术师和历史学家 欧纳皮乌斯 (Eunapius,生卒年份不详)仿照菲罗斯特拉托斯的《智术师传》,撰有一部 《哲学家与智术师传》 ,这是有关4世纪下半叶新柏拉图主义的唯一存世材料(附于《菲罗斯特拉托斯集》第四册)。

古罗马的传记,一般认为源自共和国时期的军事将领和政治家为自己的生涯撰写的备忘录(commentarii),例如早已失传的苏拉《回忆录》。真正意义上的古罗马人物传记始见于 涅坡斯 (Cornelius Nepos,约前100—约前25)的 《著名外族将领传》 ,这是作者所撰一系列《名人传记集》里的一卷,每集以不同领域的著名人物为传主,分成两卷,外族(主要为希腊)人物和罗马人物各一卷,原书至少包含国王、将领、政治家、历史学家、诗人等八类人物,不少于八集十六卷。《著名将领传》的罗马卷已佚,存世的《著名外族将领传》共二十三篇,简述希腊(二十篇)和腓尼基(两篇)著名将领以及波斯及马其顿国王(一篇)的生平,旨在刻画这些人物的性格,从中得出道德教诲。另外,属于《名人传记集》里《罗马历史学家传》的两篇(《老加图传》和《阿提库斯传》)也有摘录存世(《涅坡斯集》一册)。伟大的历史学家 塔西佗 (约55—117)早年撰写的 《阿格里古拉传》 ,是一部具有颂赞悼词性质的传记作品,讲述了塔西佗的岳父阿格里古拉的政治生涯,侧重阿格里古拉担任不列颠总督时期对该地的征伐,其中穿插了一大段有关不列颠地理状况和风俗民情的描述,近似于人种志和历史叙事,这部作品正因为混合了多种元素而别具一格(《塔西佗集》第一册)。与塔西佗同时代的 苏维托尼乌斯 (Suetonius,约70—?)是古罗马最伟大的传记作家,著有《罗马十二帝王传》和《名人传》,分别代表了古罗马政治人物传记和智识人物传记的最高成就。 《罗马十二帝王传》 记述自尤里乌斯·凯撒和奥古斯都至图密善即尤里依·克劳狄依王朝至弗拉维乌斯王朝共十二位帝王的生平,每篇传记从传主的家庭情况和早年生活、从政生涯、外表与性格、私人生活等方面展开叙述,尤其注重传主的个人性格与心理活动,对帝王的个人生活有着入木三分的描写。苏维托尼乌斯的另一部传记作品 《名人传》 也有部分篇什传世,包括《文法学家传》里的二十位、《修辞学家传》里的五位,《诗人传》里的《特伦提乌斯传》《维吉尔传》《贺拉斯传》《提布鲁斯传》《佩尔修斯传》和《卢坎传》,《历史学家传》里的《老普林尼传》以及《演说家传》里的《帕西埃努斯·克里斯普斯传》(《苏维托尼乌斯集》两册)。到了罗马帝国晚期,还有一部传世的罗马帝王传记合集,后人称之为 《皇史六家集》 ,据传出自3世纪末、4世纪初的六位传记作者的手笔(也有认为是同一人所作),记述自哈德良(117年即位)时代至努美良(284年驾崩)时代共一百六十余年间(其中缺失244—253年在位的四位帝王传记)的罗马帝王和伪王的生平,共计30篇传记,大体上仿效苏维托尼乌斯《罗马十二帝王传》的模式写成,但与前者相比,无论文学性还是历史性都力有未逮(《皇史六家集》三册)。

§6.其四 “地理类” 。古希腊语“地理学”(geo-graphia)的本义是“大地之描述”,其源头可追溯至公元前6世纪的首位历史学家赫卡泰乌斯,他受到前苏格拉底哲学家阿那克西曼德所绘“地图”的影响,也绘制了一张“世界地图”,还专门撰写了一部名为《地球环行》的著作,对自己的地图做出具体说明。由赫卡泰乌斯开创的“描述地理学”在希罗多德的《历史》(尤其是前四卷)那里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此后,公元前5世纪和前4世纪之交的历史学家克泰西亚斯(Ctesias)撰写了一部名为《环行》的地理学著作,另外两位公元前4世纪的历史学家埃波罗斯(Ephorus)和蒂迈乌斯(Timaeus)也有描述地理学方面的著述。古代地理学的另一个分支“数学地理学”则由亚里士多德开创,亚历山大里亚最渊博的学者埃拉托色尼(Eratoshenes,约前275—约前194)撰写了三卷《地理学》和一卷《地球的测量》,把数学方法贯彻到地理学研究当中,成为“数学地理学”的代表人物。不过,以上这些著作除希罗多德的《历史》外都未能幸存。

直到数个世纪以后的早期罗马帝国,来自小亚细亚本都地区的希腊人 斯特拉波 (Strabo,前64—24以后)才完成了古代地理学最经典的集大成之作 《地理学》 。这部巨著共十七卷,除第七卷有残缺,基本上完整传世。《地理学》第一、二卷为绪论,第一卷讨论地理学的性质、范围和用途,强调地理学为科学研究的一部分,目的在于获取实用智慧,地理学家与哲学家并无二致。第二卷讨论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主张以天文学和几何学的数学方法为基础。余下的各卷分别描述了当时罗马帝国治下已知所有地区和国家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其中第三至十卷关于欧洲地区,第十一至十六卷关于亚洲地区,最后一卷关于非洲地区。斯特拉波的《地理学》综合了“描述地理学”与“数学地理学”两大传统,不愧为古代地理学的最高成就。

另一部完整传世的相关文献是 保萨尼阿斯 (Pausanias,生活于2世纪中叶)的 《希腊游记》 。就性质而言,该书介乎地理学著作、史书和游览指南之间。作者保萨尼阿斯生平不详,可能来自小亚细亚的吕底亚,他对希腊本土的南部地区做了一番细致的游历,撰写了这部游记。《希腊游记》共十卷,其中最有价值的是主要描述雅典及周边乡村的第一卷,主要描述奥林匹亚的第五卷,以及主要描述德尔菲的第十卷。保萨尼阿斯每到一处,都会首先介绍当地的历史,描述其地形,然后着重记载当地的重要建筑及建筑上的雕塑,并由此展开对当地的宗教崇拜仪式和相关神话传说的详细论述。《希腊游记》依据作者的亲身游历和亲眼所见,以游记为形式,添加了大量的历史、宗教和神话信息,而这些信息大致翔实可靠,因此这部著作是古希腊历史、考古和宗教神话研究方面的重要文献。

§7.其五 “史料类” 。“史料”这一类目,是现代历史学科的提法,古希腊罗马留存于世的大量文件性质的文献,都可归入“史料”。《娄卜古典文库》以传世的经典文献为主干,文件类的文献迄今仅收入希腊文献和拉丁文献各一种,以见一斑而已。 《希腊纸草文献辑选》 第一册蒐集了包括契约、收据、遗嘱、书信、协议备忘录、账目清单等种类的私人文书;第二册蒐集了包括规章制度、法令法规、公告、会议纪要、法律事务、请愿申诉、声明书、合同、收据、账目清单、信函等种类的官方文书。 《上古拉丁遗作辑选》 第三册收入古罗马最早的法典《十二铜表法》;第四册辑录早期的拉丁铭文,种类包括墓志铭、献词、公共建筑上的铭文、物品上的铭文、钱币上的铭文、法律铭文和其他官方文件铭文。

[1] 色诺芬《希腊史》之后直至公元前1世纪的三百年里,没有完整的希腊史家作品存世。公元前4世纪中叶最著名的两部史书,库迈城的埃坡鲁斯(Ephorus of Cyme,约前405—前330)的三十卷《历史》( Historiai )和基奥斯岛的特奥彭坡斯(Theopompus of Chios,约前378—约前320)的五十八卷《菲利普史》( Phillipica )的佚失尤为可惜(存世残篇分别辑录于《古希腊历史学家残篇集成》70F和115F),而通过出土纸草才得以重见天日的《奥克西林库斯希腊史》( Hellenica Oxyrhynchia ),出自一位公元前4世纪早期史家的手笔,虽多有破损之处,仍弥足珍贵。此外,西部希腊(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也有重要的史家,特别是公元前3世纪的陶罗门尼翁的蒂迈欧(Timaeus of Tauromenium,约前350—前269)著有三十八卷《西西里史》( Sikelikai Historiai ),也已不幸散佚(存世残篇辑录于《古希腊历史学家残篇集成》566F)。 Jc9KY3Dmv2EMC3BXSvyhg9/AYj60cQhu//C3ZFxLwrssLarD5dgXfQZ3fhUZxmB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