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目录解题

§1.传世的古希腊罗马典籍虽称不上浩如烟海,却也数量巨大,种类繁多,若欲一睹全貌,往往茫无头绪,难以措手。因此,初习者不妨先 通读几种文学简史,对古典文学形成初步的认识 。这里所谓的“古典文学”,指的是广义上的古希腊罗马典籍,既包含狭义的文学作品,也包含历史编纂和哲学论著等其他种类的作品。“文学”一词之所以能包摄其余,是因为传世的古希腊罗马典籍,无论哪个种类,大多有着很强的文本性,乃精心结撰起来的文字作品。

初习者应尽量涉猎用不同方式撰写的文学简史。目前常见的古典文学简史大致有三种类型。第一种也是最为传统的类型,按照古希腊罗马各个历史时期的时间顺序来展开文学史叙事,通常把古希腊文学分作古风、古典、希腊化和罗马帝国四个时期,把古罗马文学分作早期共和国、晚期共和国、奥古斯都时期、早期帝国和晚期帝国五个时期。具体的叙事以每个时期主要的作家及作品为重点,分析作家及作品与所处文化、社会和历史情境之间的关系,逐步勾勒出古典文学发展的整体面貌。属于这种类型的文学简史比比皆是,例如四位英国古典学名家多佛(Κenneth Dover)、韦斯特(Martin L.West)、格里芬(Jasper Griffin)和鲍伊(Ewen Bowie)合撰的《古希腊文学》(2.1.1)可谓个中翘楚。第二种类型以作品为中心,尤其以作品的文学样式为主要线索,围绕不同的文类展开叙述,侧重每一种文类的成规、题材、风格特征和风格上的差异等,分析具体的作品如何在其所属的文类传统里传承与创新。属于这种类型的文学简史有牛津大学古典学者卢瑟福(Richard Rutherford)所撰《古典文学简史》(2.1.2)。 晚近出现的第三种类型试图打破传统文学史以作家和作品为重心的视角,转向文学作品的原初受众及其原初的社会与文化属性。例如,牛津大学古典学者塔普林(Oliver Taplin)主编、多位英美古典学者合撰的《古希腊罗马世界里的文学:一种新视角》(2.1.4)一书便采用了文学受众的叙述视角,着重考察文学作品的创作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探索这些互动关系的多样性、宏观模式与历史嬗变。再如剑桥大学古典学者怀特马施(Tim Whitemarsh)所撰的《古希腊文学》(2.1.5)一书也将文学作品置于原初的文化语境当中来理解,并特别关注文学作品在原初文化语境里的公共属性和社会作用。阅读以上这些不同类型的文学简史,有助于初习者从作家、作品、时代和受众等多个角度大致了解古代典籍的形态和样貌,为随后的博览做好准备。

§2.对古希腊罗马典籍的博览,可分两步展开。 第一步采用目录学方法进行通盘的梳理。 目录学方法强调对所有典籍进行分类并加以著录,除了单书书录对著录的典籍“条其篇目”(包含撰者、书名、异名、篇幅、卷数、存佚情况等信息)、“撮其旨意”(提供典籍的简要内容、撰著旨趣、用途等信息),而且还要编纂各类分录乃至各部总录,以收“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之功,所以是辅导读书和指示门径的重要手段。有鉴于此,展开第一步的通盘梳理工作之时,要充分利用前人编纂的目录和解题之作。不过,与我国古代源远流长的目录学传统相比,古希腊罗马的目录学并不发达,最著名的目录学著作是公元前3世纪卡里马库斯(Callimachus)为收藏于亚历山大里亚图书馆的所有古希腊典籍编纂的120卷《书目》( Pinakes ),可惜这份总目早已失传,而卡里马库斯之后,古代的目录学便乏善可陈了。

故此,我们需求助于现代学者编撰的古希腊罗马文学通史,例如《剑桥古典文学史》的《希腊卷》(2.2.2)和《罗马卷》(2.2.6)。虽说这两卷文学通史分别出版于1985年和1982年,今天看来已显得颇为老旧,并且这套《剑桥古典文学史》如同其他“剑桥史”系列的著述,乃由多人合撰而成,但参与撰著的学者皆为一时之选,他们对古典文献下过深厚的工夫,能够深入浅出地为初习者提供切实可靠的指引,因此至今仍不失其参考价值。《剑桥古典文学史》除正文以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每卷末尾的“作家与作品”附录,其中《希腊卷》附录长达172页,《罗马卷》附录也有136页,每个附录均按照该卷的章节顺序,列出每位作家的生平记载、作品名录、传承史及参考书目(包含主要的校勘本、评注本和英译本),以及迄至20世纪80年代初最重要的现代研究论著,这份详尽的附录虽然完成于近四十年前,所蒐集的大量基本信息(如作家生平记载、作品名录和传承史)仍令今日的使用者称便。

与此同时,初习者还可参考更为详备的研究型文学通史,例如热那亚大学教授蒙塔纳里(Franco Montanari)所著两卷本《古希腊文学史》(2.2.1)以及维也纳大学教授莱斯基(Albin Lesky,1896—1981)所著《希腊文学史》(2.2.3),比萨大学教授孔特(Gian Biagio Conte)所著《拉丁文学史》(2.2.4)以及海德堡大学教授阿尔布雷希特(Michael von Albrecht)所著《罗马文学史:从安德罗尼库斯至波伊提乌斯及其后世影响》(2.2.5)。这几部文学通史由著名学者独力撰作,涵盖了大多数传世古希腊罗马作家的生平、作品及相关研究,能为古代典籍的博览和进一步的研读提供较为完整的基本线索和思路。

当然,对古代典籍的博览不能停留于书名和解题的层面, 第二步还需逐一翻检典籍本身。 最为便捷的方法就是一册一册地浏览《娄卜古典文库》(3.2.1)。这套全球最为流行的大型古希腊罗马文本丛书,被汉语学界誉为西方古典的“四库全书”,时间断限从荷马到古代晚期近十四个世纪,囊括各种各样的典籍,后世奉为经典的古希腊罗马文史哲著作基本上悉数收入。虽然“娄卜本”是为粗通古典语言的普通读者整理和翻译的文本,并非供学术研究的校勘本,但由于其古典语言与英译文相互对照的设计,以及各任主编坚持不懈以新版取代旧版的努力,还是在普通读者和古典学初习者的群体里赢获了良好的口碑。就古典文献的博览而言,初习者可分别从“希腊系列”(草绿色封面)和“拉丁系列”(艳红色封面)里的英译文入手,按照上述文学通史提供的线索逐一翻检。这种逐一翻检的做法既有助于对单个古典文本的类型、篇幅、主题及大致内容形成更为直观的初步了解,也有助于在日积月累之后,对整个古希腊罗马典籍的规模、各类典籍的比重以及不同古典作家的写作重心获得更为整体性的认识,以便为自己建立起一个古希腊罗马传世典籍的总体框架。遗憾的是,《娄卜古典文库》这套西方古典的“四库全书”迄今未有相应的《总目提要》,初习者可依据《文库》里现有的本子,结合本书“附录一”整理出来的分类总目及以下第二至五节的简明提要,对古希腊罗马典籍进行逐一的翻检。

如同大多数综合性丛书那样,《娄卜古典文库》也是随编随印,并无严格的先后次序,因此有必要对文库收入的古代典籍加以分类。我们仿照中国古代典籍的“四部分类法”,首先根据学术门类把古希腊罗马典籍分作四个部类,即“文学部”“史学部”“哲学部”和“演说部”,其中前三个部类“文史哲”恰好对应西方古代学科的三大门类,而第四个部类“演说部”则是西方古典传统里尤为重要且独具特色的一个门类。随后,我们再根据典籍的体裁和内容把四大部类分成若干类目,计“文学部”八个类目,“史学部”五个类目,“哲学部”四个类目,“演说部”两个类目,于是便得到一个简便易用的两级分类体系,共计四部十九类目。 以下四节总述四大部类,分述十九类目,简述每个类目里的典籍,以此略窥古希腊罗马典籍的种类、流别和演变。 ElRWmQ+D4wEtw2U1j4R9/VjN6IJimXizHSPqL24RmLLfNDHt/1f3t5gH4sbDNux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