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思想开启并奠定了“艺术史家的艺术史”的传统及合法性。于是,一种主要从艺术再现的角度来陈述的“观念艺术史”(critical art history)从此出现,并深刻地影响了西方现代艺术史、艺术批评以及艺术创作的发展。
什么是观念艺术史?这里的“观念”和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观念艺术”(Conceptual Art)中的“观念”不太一样。后者主要是指概念在艺术中的作用,或者质询“何为艺术”这一问题。而观念艺术史的“观念”则主要是指对艺术历史叙事的主观构想。这种构想由清晰的原理所统领,把不同时期的不同人物、作品和事件编织在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中。所以,“系统”是观念艺术史的关键。系统不是概念,虽然它是由概念组成的,但这些概念以范畴的形式出现在历史的叙事结构之中。
观念艺术史因此也是主观艺术史,艺术史家是艺术史的设计者。设计需有批评意识,但此处的批评不是负面的批判,而指检验判断的意思。判断指判断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历史价值,这个价值是由艺术史家的历史观所决定的。所以,我们也可以把观念艺术史称为批评的艺术史。
启蒙思想开启了观念艺术史,黑格尔是真正意义上的观念艺术史的第一人。他为德国乃至西方现代艺术史写作奠定了观念艺术史的基础。但是,很长时间以来,人们对德国艺术史学的研究都局限在德语和法语世界。迈克尔·波德罗在1982年出版的《观念艺术史家》
,是第一本介绍德国艺术史家的重要英文著作,也是第一部以英文研究黑格尔及黑格尔之后的德国艺术史学著作。
在这本书里,波德罗指出,西方艺术史的书写传统是由黑格尔、卡尔·弗雷德里希·冯·鲁莫尔(Karl Freidrich von Rumohr,1785—1843)、李格尔、沃尔夫林、瓦尔堡和潘诺夫斯基这些中心人物开创的。这些人都是德国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准确地说是1827到1927年期间)哲学和美学领域的学者,他们的写作有很强的内在逻辑关系。这些学者在他们的学术生涯中,互相交流和阐释彼此的学说,并对他人的学说提出挑战、进行补充或者发展延伸,从而形成了黑格尔之后的三代艺术史家群。不论他们之间的区别有多大,这个叙事传统有一个最明显的共同特点,那就是这些艺术史家都在寻找着属于自己,同时也属于艺术史的原理,或者说是某种艺术史的观念,他们认为正是这些观念或原理掌控和结构着艺术的历史。
这些观念或原理在很大程度上是艺术史家先入为主的预设(expectation and assumption),他们用这个预设去选择作品。比如,有人把提香或者伦勃朗视为某个历史时期转折性的关键人物,或者把艺术史的脉络勾画成从埃及的自我意识到希腊罗马的客观性的发展过程,比如李格尔的体系。这些观念或原理,毫无疑问取决于不同艺术史家的不同历史经验。或者说,艺术的书写其实就是这些艺术史家的经验的积累。
正是这些历史学家的个人经验带给观念艺术史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1)艺术观念本身就是因人而异的,随着历史而变化。(2)艺术观念本身就是今天的历史事实,正像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所说的当代性是“一切历史的内在特征”
。(3)不论我们用考古实证的方法,还是用观念批评的方法,实际上我们都很难还原真实的历史。完全还原是不可能的,但是观念艺术史在它出现的那个时刻就伴随着一种原初动力或者真理冲动,那就是还原历史真实。因此,所有的叙事模式都是围绕如何寻找艺术作品与生俱来的原始意图而设计的。这对于一个艺术史家而言,既是不可能的,也是无法回避的悖论因素。所以,观念艺术史从一开始就把体系的自我建构放到了自我解构的位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