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古埃及艺术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Herodotus,约公元前484—前425)曾经写道:“埃及如此之多的奇迹和无与伦比的艺术作品吸引了大量希腊人,他们有人前去经商,有人参军服役,但更多人只是为了看看这个国家。”古埃及的艺术跨越3000余年,包括雕塑、壁画和建筑等各种形式,但看上去都一样肃穆庄严,似乎亘古不变,这是因为古埃及的艺术主要用于纪念性墓葬,服务于死者,故被称为“来世的艺术”。古埃及人相信神明与来生,他们通过程式化的作品,表达了一种永恒持久的神圣秩序。

一、前王朝和早期王朝

古埃及位于北非的尼罗河沿岸,尼罗河一年一度的泛滥滋养了两岸的土地和生命,也孕育了古埃及文明。大约公元前3500年,尼罗河边发展出一种成熟的文化形态,开启了古埃及“前王朝”时代的文明。这时的埃及从地理和政治上划分为上、下两部分:南部的上埃及位于尼罗河上游;北部的下埃及位于尼罗河三角洲。在公元前2920年左右,上埃及国王美尼斯(Menes)征服了下埃及,建立了统一的王国,称为“第一王朝”。在古埃及,国王既是人间君主,也是神的化身。如同阶梯形的金字塔,古埃及的政治文化结构也等级森严,艺术创作的主要目的在于宣扬国王的神圣地位和权力。

《纳美尔石板》

《纳美尔石板》( Palette of King Narmer ,图1-29)是现存历史记载中最古老的古埃及艺术品。它记载了前王朝的结束和上、下埃及的统一。这块精工制作的石板是一块调色板,在前王朝时期用来研磨眼部化妆用的颜料。古埃及人将浓厚的颜料涂抹在眼睛周围,以对抗太阳光线对眼部的刺激。《纳美尔石板》出土于赫拉孔波利斯(Hierakonpolis)的一座神庙。它的高度超过60厘米,表明这不是一件日常用具,而是为神像研磨眼部涂料的礼仪用品;石板的双面浮雕描绘的国王纳美尔,很可能就是统一古埃及的国王美尼斯。

《纳美尔石板》的正反两面顶端都雕刻着女神哈索尔(Hathor)的头像,她以人面牛头的形象出现,头顶双角,代表在天上哺育国王的神圣母亲。在哈索尔的两个头像之间,是皇宫与人像组成的象形文字——“纳美尔”。在石板的背面,国王纳美尔出现在中心位置,比浮雕上的其他人物都要高大。他的头上戴着上埃及特有的白色窄长皇冠,裙带上挂着公牛尾。他一只手高举权杖,另一只手抓着敌人的头发,脚下还踩着两个想要逃跑的敌人。在国王的身后,有为他提着水壶和鞋的侍者。敌人和侍者旁边都刻有标注其身份的象形文字。国王的右上方有一只猎鹰,代表古埃及法老的保护神荷鲁斯(Horus)。它长着人的手臂,手中抓着一个身上长出纸莎草的人头怪物,而纸莎草是下埃及特有的植物,这个怪物代表被征服的下埃及。

图1-29 《纳美尔石板》,左为背面,右为正面,出土于埃及赫拉孔波利斯,粉砂岩,前王朝时期,约公元前3000—前2920年,64厘米×42厘米,开罗埃及博物馆

《纳美尔石板》正面有三层浮雕饰带。中层的中央位置上描绘着两只长颈怪兽,它们超长的脖子缠绕在一起,构成一个圆形,象征埃及的统一。圆形中心凹陷处就是同来研磨颜料和调色的地方。在上层,纳美尔头戴下埃及特有的红色皇冠,在仪仗队的引导下,检阅被斩首的敌人。敌人的头颅被整齐地摆放在他们的双腿之间。在下层,一头象征国王的公牛击溃了反抗的顽敌。在整个石板浮雕中,国王是唯一的核心人物,他受到神的保护,是胜利的象征。

《纳美尔石板》不仅记录了统一埃及这个重大事件,而且奠定了此后古埃及艺术的造型规范。古埃及人希望集合不同的观察视角,更完整地表现对象的特征。比如人物的头部和腿部为侧面,而眼睛、躯干和手臂为正面。人物形象的大小比例以社会地位的高低而定,地位越高,比例越大。在所有艺术作品中,为王室贵族创造的雕像规范最为严格,人物通常为身体挺直的正面像,具有理想化的面貌体态,这样的造型规范,也称“正面律”。尽管不同时期的艺术家所依据的规范在细节上略有差异,然而从总体上说,这种程式化的造型规范持续了大约3000年,使古埃及的艺术看上去恒久不变。

图1-30 左塞尔的阶梯形金字塔,埃及萨卡拉,石质建筑,第三王朝,约公元前2630—前2611年

陵墓与来生:左塞尔的阶梯形金字塔

在现存的古埃及的艺术作品中,纪念现世者少,托付来生者多。这主要是因为生者日常活动的场所主要用不耐久的材料建造,难以保存,而能够展示其文明的历史证据主要来自墓葬。在古埃及人看来,现世生活的主要意义在于确保来生的幸福。大多数纪念性建筑和艺术品都反映了追求往生之后万世不朽的理念。

早期古埃及的标准陵墓被称为马斯塔巴(mastaba),阿拉伯语意为石凳,是一种长方形的砖石建筑,下宽上窄,四边为斜坡。墓室建在地下,有阶梯与外界相通,这是为了使死者的灵魂“卡”(Ka)能够进入墓穴。马斯塔巴最初只有一个墓室,自古王国后期,设计变得复杂,出现多个墓室。墓室的四周有存放葬礼用具的储藏室。在陵墓上层的灵堂内,通常有安置死者雕像的专门墓室,作为“卡”的另一个住所。灵堂内部的墙面上有描绘日常生活的彩色浮雕和壁画,隐喻死者来生饮食娱乐。

第三王朝国王左塞尔(Djoser,公元前2630—前2611年在位)的陵墓修建于公元前2600年之前,是最早的石质阶梯式金字塔(图1-30),它位于孟菲斯——当时的都城萨卡拉(Saqqara)附近。金字塔被一道长逾1.6千米,高10米的长方形白色石墙环绕。这个巨大的陵墓区里包括一座祭祀法老的陵庙和一些纪念性建筑,用来庆祝法老来世的神圣王权。

左塞尔墓初建时,只是一座8米高的马斯塔巴,四边正向面对东南西北。在经过至少两次扩建后,最终增高至62米,看上去像一系列叠加的、逐层缩小的马斯塔巴。这座造型宏伟的陵墓有双重功能:第一,保护国王的木乃伊和财产;第二,象征国王独一无二的神圣权力。金字塔底下的一系列墓室,代表国王来生的宫殿。

左塞尔墓的设计者伊姆霍特普(Imhotep)是古埃及历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他才能卓越,在天文学、建筑学和医学上都有很高的造诣,曾做过法老的总理大臣和太阳神拉(Ra)的大祭司,还是现有的历史记录中第一位留下名字的艺术家。

二、古王国时期

古埃及历史上的三个重要时期依次为古王国、中王国和新王国时期。古王国时期开始于第四王朝的首位国王斯尼夫鲁(Sneferu,公元前2575—前2551年在位)的统治,结束于第八王朝解体(约公元前2134)。

吉萨金字塔群

位于吉萨(Giza)的三座宏大金字塔(图1-31),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建筑奇迹。它们建造于第四王朝时期,分别为国王胡夫(Khufu,公元前2551—前2528年在位)、哈夫拉(Khafra,公元前2520—前2494年在位)和孟卡拉(Menkaure,公元前2490—前2472年在位)而建,耗时约75年,是古埃及陵墓建筑的最高峰。

从外表上看,吉萨金字塔与左塞尔金字塔的最大不同是从阶梯形变成了有光滑斜立面的三角形。这种变化反映了古王国时期埃及人对太阳神“拉”的崇拜。金字塔的形状很可能受到“太阳之城”赫利奥波利斯(Heliopolis)的影响。根据金字塔内墓室铭文的记载,金字塔是古埃及国王得以重生的场所,太阳的光芒是法老升入天国的坡道,吉萨金字塔的光滑斜立面由整块象征太阳城的“本本”(ben-ben)石构成,这样便能够反射最耀眼的光芒。法老的陵庙也不再像左塞尔墓那样面朝北方的星辰,而是朝向东方,追随太阳的初升。

在吉萨的三座金字塔中,胡夫金字塔是首先建造的一座,也是最巨大、最典型的一座。它造型简洁,底面为正方形,四个侧面为等边三角形,塔基占地5.25公顷,高度超过137米,由超过230万块巨大的石块筑成,每块约重2.5吨。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建造如此宏伟的建筑,令人叹为观止。

《狮身人面像》

在哈夫拉的河谷神庙旁,矗立着巨大的《狮身人面像》( The Great Sphinx ,图1-32)。它是古埃及最大的雕塑,由一块完整的岩石刻成,结合了人的头部与狮子的形状,与太阳神相关,很可能表现的是胡夫或哈夫拉,象征法老的无上权威和强大力量。

《哈夫拉坐像》

在古埃及的雕塑中,陵墓中的雕像最有代表性。在古埃及人看来,它们是灵魂“卡”的载体。在狮身人面像附近,吉萨河谷的哈夫拉神庙中还有一系列法老的雕像,《哈夫拉坐像》(图1-33)是其中保存最好的一座,它用整块非常坚硬的闪长岩雕刻而成,表现了哈夫拉挺直的正面坐姿。座椅由狮身装饰,狮腿之间的荷花和纸莎草纹样分别象征上、下埃及。它们相互缠绕着,象征古埃及的统一。哈夫拉的下巴上留着具有装饰感的胡须,眼镜蛇王样式的精致头饰从头顶一直垂到双肩,与狮身人面像的头饰相似。在哈夫拉背后,神鹰荷鲁斯张开双翅护住他的头颅。作为神圣的统治者,哈夫拉的身材健硕,比例均衡,面部完美,形象庄严,完全看不出人物的真实年龄。作为典型的国王雕像,哈夫拉坐像并非写实的刻画,而是一种理想化的呈现,作用在于宣扬神圣的王权。

图1-31 吉萨金字塔群,左起:胡夫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孟卡拉金字塔,埃及吉萨,石质建筑,第四王朝,约公元前2551—前2472年

图1-32 《狮身人面像》,埃及吉萨,砂岩,第四王朝,约公元前2520—前2494年,高约19.8米,长约73米

图1-33 《哈夫拉坐像》,出土于埃及吉萨,闪长岩,第四王朝,约公元前2520—前2494年,高168厘米,开罗埃及博物馆

《孟卡拉与卡蒙若内比提像》

《孟卡拉与卡蒙若内比提像》( Menkaure and Khamerernebty ,图1-34)原本安放在位于吉萨河谷的孟卡拉神庙。雕像以整块灰砂岩雕刻而成,人物正面挺直站立,背部与石块相连。雕塑家再次运用了程式化的表现方式,国王和王后都有着完美的面部和身材比例。孟卡拉的头巾式样与之前的国王相同,王后的发型与姿态也与之相似。国王比王后更显强壮,他的左腿迈出一小步,但髋关节和上身并无变化。王后的一只手臂环绕在国王腰部,另一只手搭在国王的手臂上。他们都直面前方,彼此没有交流。这种显得有些僵化的双人像模式并非为了表现人物之间的情感,而是为了表现他们的婚姻关系和神圣地位。

图1-34 《孟卡拉与卡蒙若内比提像》,出土于埃及吉萨,灰砂岩,第四王朝,公元前2490—前2472年,高139.5厘米,波士顿美术博物馆

图1-35 《拉霍泰普与诺芙蕾特坐像》,出土于埃及梅杜姆,彩绘石灰石,第四王朝,约公元前2575—前2551年,高121厘米,开罗埃及博物馆

《拉霍泰普与诺芙蕾特坐像》

第四王朝的王子拉霍泰普(Rahotep)和其妻子诺芙蕾特(Nofret)的坐像(图1-35)是埃及早期少见的彩色雕像。这对石灰石雕像出土于梅杜姆的一个马斯塔巴。艺术家用鲜艳的色彩绘制了皮肤、头发和服饰,瞳孔部分镶嵌的水晶使人物双眼炯炯有神。陵墓中的铭文标明了两人的社会身份,拉霍泰普是重要官员,而诺芙蕾特是皇室成员。与其他皇家雕像一样,这对雕像也呈正面,人物做出仪式化的表情和手势,姿态静止僵硬。他们仿佛凝固在时间的长河里,等待来世的复活。

《书吏坐像》

在古王国的雕塑中,社会地位越高的国王和贵族形象越遵循严格的雕刻规范,而其他人物的形象较为自然写实,典型的例子是分别出土于萨卡拉的两个马斯塔巴中的官员雕像,创作时间大约为古王国第五王朝初期。《书吏坐像》(图1-36)与哈夫拉像一样,人物也呈正面挺直的端坐姿态。但不同于理想化的帝王形象,他双颊有些凹陷,腹部松弛,皱纹明显,从他的脸上甚至可以看到谦恭而又严肃的表情。他的膝上有摊开的文书,像是正在书写。在一个大多数人目不识丁的时代,书写者属于社会的精英阶层。这件雕像显然表现的是一位地位较高的官员。

图1-36 《书吏坐像》,出土于埃及萨卡拉,彩绘石灰石,第五王朝,约公元前2600年,高53.7厘米,巴黎卢浮宫

图1-37 《“老村长”像》,出土于埃及萨卡拉,彩色木头,第五王朝,约公元前2465—前2323年,高约112厘米,开罗埃及博物馆

《“老村长”像》

第五王朝时期的一件彩色木制雕塑更加写实自然。这位名叫卡培尔(Ka-Aper,图1-37)的人物有着双下巴和大肚皮,目光炯炯,表情亲切,手持一根权杖,这是其官职的象征。根据记载,卡培尔是一位祭司和文书工作人员,由于人物形象生动,这件雕像也被考古学家昵称为“老村长”。

《提观看狩猎河马》

古埃及的艺术家们还在陵墓浮雕和壁画中描绘死者的形象。这些描绘墓主人死后活动的壁画通常具有象征性含义,暗示光明与邪恶的搏斗。在萨卡拉第五王朝官员提(Ti)的马斯塔巴中,一幅精美的彩绘浮雕形象地描绘了农耕和狩猎的场面。

在《提观看狩猎河马》(图1-38)上,提与随行的猎手站在一条船上,河马和鱼在船底的纸莎草丛中游动。艺术家用装饰性的手法精心刻绘了水中的动植物,用波纹的起伏暗示受惊的鸟儿和潜藏的狐狸。猎人们灵活地将长矛扎向河马,而提却岿然不动,站在一旁观看。

图1-38 《提观看狩猎河马》,埃及萨卡拉“提”的马斯塔巴,彩绘石灰石,第五王朝,约公元前2450—2350年

图1-39 《森乌塞特三世像》,出土于埃及底比斯,花岗闪长岩,第十二王朝,约公元前1878—前1840年,高122厘米,伦敦大英博物馆

艺术家再次运用了古埃及墓葬艺术传统的复合视角。画面上,提比他的属下高大近两倍,如同巨人。他的形象为程式化样式,而猎人们和鸟、兽都被刻画得生动写实。提僵直的站姿暗示着他并没有参加狩猎。与他的灵魂“卡”一样,他仿佛是一位超越时间的旁观者。

萨卡拉的《提观看狩猎河马》是一幅典型的古埃及彩绘浮雕,体现了古埃及艺术家所遵循的造型规范。这种造型规范早在《纳美尔石板》上就已出现,在《提观看狩猎河马》上变得更为严格。在第五王朝时期的某些浮雕和壁画上,还留有网格状的草图,显示了当时的艺术家如何依据规范刻画人物的形态和身体比例。

三、中王国时期

在公元前2150年左右,国王的权力遭到挑战,在第六王朝国王佩皮二世(Pepy II)驾崩之后,古王国瓦解。随后,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内战造成了社会混乱和上、下埃及的敌对。直到公元前2040年左右,上埃及的国王门图霍特普二世(Mentuhotep II,约公元前2060—前2009年在位)再次统一古埃及,建立了中王国(第十一至第十四王朝,约公元前2040—前1640),为古埃及带来了4个世纪的稳定。

《森乌塞特三世像》

中王国时期的艺术大多延续了古王国的造型规范,然而,一尊双臂残缺的森乌塞特三世(Senwosret III,公元前1878—前1841年在位)的雕像(图1-39),罕见地显示了背离传统理想的表现方式。

这座雕像原被安放在祭祀门图霍特普二世的神庙。国王森乌塞特三世以虔诚的姿态站立,双手下垂至短裙上。根据一旁的红色花岗岩石碑记载,森乌塞特三世在此对太阳神阿蒙(Amun)和中王国的缔造者门图霍特普二世致敬。在整体形态上,这座雕像依然遵循以往的造型规范,正面站立,上身挺直,然而不同于之前国王平静自信的理想化神情,森乌塞特三世的面部紧绷,嘴角下垂,眼睛下方出现明显的皱纹。这个神情凝重的国王形象,似乎暗示着时局的动荡。

《森努威夫人像》

在上努比亚的凯尔马(Kerma)发现的《森努威夫人像》( Lady Sennuwy ,图1-40)是中王国时期最精美的雕像之一。艺术家用坚硬的灰色花岗岩打造出行省长官的妻子森努威的优雅形象。森努威夫人挺直端坐,面部轮廓优美,长发整齐地垂落于胸前,身上穿着时尚的裹身裙,神态宁静。她左手平放在膝盖上,右手握着一朵象征重生的莲花。椅子的侧面和底座上刻有象形文字,表明对死亡之神奥西里斯(Osiris)的敬意。《森努威夫人像》继承了古王国时期艺术的造型规范,但对形态比例进行了改进,人物的身材更匀称,表情更细腻。

图1-40 《森努威夫人像》,出土于苏丹努比亚,花岗闪长岩,第十二王朝,约公元前1960—前1916年,高约1.7米

《饲养羚羊图》

中王国时期不再有规模宏大的金字塔,石窟墓开始流行。这些石窟墓主要集中在尼罗河东岸贝尼·哈桑(Beni Hasan)岩石区。这里是第十一王朝和第十二王朝时期统治古埃及中部的一个强大家族的墓地,墓穴直接开凿在岩壁上,有装饰性的柱梁、假门和壁龛,其中的浮雕壁画也显示出之前那些既定规范的影响正在逐渐减弱。

卡努姆霍特普(Khnumhotep)王子墓中的彩色浮雕《饲养羚羊图》(图1-41)生动地刻绘了当时人类驯服和饲养非洲大羚羊的情景。画面没有完全遵从古王国艺术的规范,描绘的对象也没有呈现于同一平面上。人物的身体几乎完全从侧面描绘,表情和动作更写实,手臂的动作甚至出现透视效果。在这里,艺术家表现出对于空间探索的兴趣。

图1-41 《饲养羚羊图》,埃及贝尼·哈桑卡努姆霍特普王子墓,彩绘岩石,第十二王朝,约公元前1920年

四、新王国时期

公元前1785年之后,中王国逐渐衰落解体。在第十七王朝时期,来自叙利亚和美索不达米亚上游的喜克索斯人(Hyksos)入侵尼罗河三角洲,推翻了古埃及国王的统治,逐渐控制了这一地区。到了第十八王朝时期,首任国王雅赫摩斯一世(AhmoseⅠ,公元前1550—前1525年在位)最终战胜喜克索斯人,建立了新王国。此后500年是古埃及历史上最繁荣、版图最大、文化艺术最活跃的时期。以上埃及新建的首都底比斯为中心,新王国沿尼罗河两岸建立了庞大豪华的宫殿、墓葬和神庙群。

哈特舍普苏特陵庙

在目睹皇家陵墓无数次被盗之后,新王国的国王们彻底放弃了金字塔式墓葬。他们在底比斯以西建立帝王谷,在石壁上开凿墓穴,并将入口隐藏起来。而尼罗河对岸的陵庙起到了更重要的纪念作用。新王国时期最杰出的一座陵庙属于女王哈特舍普苏特(Hatshepsut,约公元前1473—前1458年在位)。

哈特舍普苏特是历史记载中的第一位女王。她是新王国第四王朝法老图特摩斯二世(公元前1492—前1479年在位)的皇后和同父异母的姐姐。图特摩斯二世去世后,王位传给了王妃所生的幼子图特摩斯三世,哈特舍普苏特被指定为摄政王。但几年之后,哈特舍普苏特宣称其父图特摩斯一世曾选择她继承王位,于是自己登上宝座,成为第一位女法老。在她执政的20年中,古埃及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有、最强大的王国。

哈特舍普苏特陵庙(图1-42)建在尼罗河边代尔—埃尔巴里(Deir el-Bahri)的绝壁上,比邻中王国的开创者门图霍特普二世陵庙。陵庙的三层梯形建筑通过宽阔的坡道相连,与周围的环境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白色石灰石柱廊式庭院与上方的崖顶相呼应,呈规则的几何形,给人以宏伟庄严的秩序感。庭院中种植着从古埃及各地运来的珍稀植物。彩绘浮雕遍布整个建筑群,画面内容包括女王的加冕和对红海边的庞特国(Punt)进行的远征。可惜这些艺术史上首次纪念女性成就的作品遭到了严重损坏。在陵墓顶端的山崖上,按惯例供奉着太阳神,表明哈特舍普苏特是太阳神的女儿。陵庙中还有大量女王雕像,由于国王在传统惯例中由男性担任,哈特舍普苏特的正式雕像穿戴着男性服饰,甚至带有假须。在铭文记载中,哈特舍普苏特也用男性称谓。

拉美西斯二世陵庙

拉美西斯二世(Ramses Ⅱ,约公元前1279—前1213年在位)是新王国时期统治时间最长、最有权势的法老。他兴建了大量建筑工程,其中最宏伟壮观的是在尼罗河西岸阿布—辛拜勒(Abu-Simbel)的砂岩上开凿出来的陵庙(图1-43)。在陵庙立面的入口两侧,并列着4尊高达近20米的拉美西斯坐像,给人以强大的震撼力。陵庙内部还有更多的拉美西斯巨像,这些雕像和背后的支柱连为一体,由同一块岩石雕凿而成,高约9.8米,在狭窄的通道两边相对而立,令人望而生畏。神庙入口上方的壁龛中有一尊头顶光轮、鹰首人身的太阳神像,在两侧的浮雕中,拉美西斯向太阳神举起一尊正义女神玛亚特(Ma’at)的雕像,表明国王以神的名义维持人间秩序。雕像柱上的拉美西斯还以冥王奥西里斯的形象出现,象征他是来世的永生之神。

阿蒙—拉神庙

新王国时期的法老们还修建了许多敬献诸神的宏大神庙,因为神庙入口为桥塔(pylon)型,它们也被称为塔门神庙。位于卡纳克(Karnak)的阿蒙—拉神庙(图1-44)是新王国时期神庙的典型代表,自第十八王朝起由历任国王持续修建。神庙象征着初生的世界,内部通常有一个人工建造的圣池,象征原初之水。神庙建筑依循仪式功能沿两边对称的中轴线展开,从多柱式(hypostyle)大厅(图1-45)一直延伸到隐蔽幽暗的朝圣厅。一般人只有在某些开放的场合才能进入神庙,到达多柱式大厅后便不能深入,只有法老和少数祭司才能进入朝圣厅。这种狭窄的轴心通道是古埃及建筑的一个主要元素,从古王国时期的金字塔一直延续至新王国的陵庙建筑。

图1-42 哈特舍普苏特陵庙,埃及代尔—埃尔巴里,石质建筑,第十八王朝,约公元前1473—前1458年

图1-43 拉美西斯二世陵庙,埃及阿布—辛拜勒,砂岩,第十九王朝,约公元前1290—前1224年,巨像高约20米

图1-44 埃及卡纳克的阿蒙—拉神庙模型,神庙始建于公元前1400年

图1-45 埃及卡纳克的阿蒙—拉神庙多柱式大厅模型,多柱式大厅建于第十九王朝,约公元前1290—前1224年,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卡纳克神庙的多柱式大厅最有特色,可容纳上百人,其中密集分布的柱廊支撑起巨大的顶部石梁,巨大的石板门楣像一个立方体的官帽。其中心的柱廊高于两边,在顶部支撑出一个天窗,用于透入光线。天窗的发明具有重要意义,它最早出现在古王国时期金字塔的陵庙中,在中世纪的教堂中仍有沿用,乃至当今的现代建筑中还可见到。尽管没有水泥粘连,完全由石板接合的多柱式建筑依然坚实稳固。石柱的造型来源于沼泽中的植物,柱头呈荷花或纸莎草花苞的形状,象征整个神庙建筑从混沌中升起。

《阿肯纳顿像》

公元前14世纪中期,新王国时期的宗教与艺术都出现了巨大变化。阿蒙霍特普四世(Amenhotep IV,公元前1353—前1335年在位)下令废除对底比斯太阳神阿蒙的崇拜,转而信仰新的太阳神“阿顿”(Aten,意为“天空中的太阳圆盘”),并改名为阿肯纳顿(Akhenaten,意为“侍奉阿顿”)。阿肯纳顿还将都城从底比斯迁到尼罗河东岸,今天的阿玛纳土丘(Tell-el-Amarna)附近,并以阿肯塔顿(Akhetaten,意为“阿顿的地平线”)命名新的都城。这位年轻法老的激进行为受到祭司阶层的强烈抵制。在阿肯纳顿死后,他的新教被废除,新建的都城也被废弃。

图1-46 《阿肯纳顿像》,出土于埃及卡纳克,砂岩,第十八王朝,约公元前1353—前1335年,高3.96米,开罗埃及博物馆

图1-47 图特摩斯,《纳芙尔提蒂像》,彩绘石灰石,第十八王朝,约公元前1353—前1335年,高50厘米,柏林埃及博物馆

在阿肯纳顿执政的宗教反叛期,古埃及的艺术也出现了巨大变化,阿肯纳顿和王室成员的雕像都背离了传统的造型规范。在卡纳克的阿顿神庙中,一尊阿肯纳顿的巨型雕像(图1-46)虽然是传统正面像,然而身体却显出女性化特征:眼睛细长、嘴唇宽厚、脸部呈椭圆形,身材曲线突出、缺少肌肉,腰部纤细、腹部隆起、臀部宽大。这种具有女性化倾向造型,很可能是为了表现太阳神阿顿的特征。作为生命的创造者,阿顿被看作雌雄同体的存在。

《纳芙尔提蒂像》

《纳芙尔提蒂像》( Nefertiti ,图1-47)是古埃及最精美的一尊女性彩塑石膏胸像。人物面部轮廓清晰,像女神一样优雅,却又流露出某种细腻的情感。纳芙尔提蒂是阿肯纳顿的王后,是当时最有影响力的女性。在卡纳克的阿顿神庙中,她与国王的形象多次并列出现在浮雕装饰中。这尊纳芙尔提蒂胸像最早发现于皇家首席雕塑师图特摩斯的工作室,是一件没有完成的模型。雕像的右眼镶嵌着珠宝,而左眼留空,展示出一种无法确定的朦胧之美。图特摩斯原本希望在纳芙尔提蒂的头饰上再加一支长茎的花朵,以强调其清秀的脸型和纤长的颈部。尽管没有完成,这件雕塑却显示出“留白”的独特魅力。艺术家打破了传统规范,在真实性与精神性之间找到了一种平衡。

图坦卡蒙像

图1-48 图坦卡蒙棺椁最内层棺,出土于埃及底比斯,珐琅、宝石、黄金,第十八王朝,公元前1323年,埃及开罗博物馆

图坦卡蒙(Tutankhamen,公元前1333—前1323年在位)是阿肯纳顿的儿子,9岁登基,在位仅10年。在阿蒙祭司的影响下,这位年轻的国王把王室迁回底比斯。图坦卡蒙的意思就是重建国王与太阳神阿蒙之间的联系。尽管图坦卡蒙在古埃及历史上的地位并不显要,却因其陵墓和陪葬品而闻名于世。1922年,在底比斯发掘的图坦卡蒙陵墓保存完好,藏有数目惊人的珍宝,其中最吸引人的是法老本人的“不朽金身”。图坦卡蒙的木乃伊被保存在三层棺椁里,最内层扮作冥王奥西里斯的雕像(图1-48)最为珍贵奢华,由重达113.4千克的黄金打造,嵌入青金石、绿松石、玛瑙等贵重的彩色宝石,整个雕像熠熠生辉,展示了雕塑家和金匠的高超技艺。图坦卡蒙的死亡面具(图1-49)同样是镶嵌宝石的黄金雕像,呈现出平静永恒的表情,头饰和假须精致整齐,显示了对理想化造型规范的回归,不过其细部却呈现出感性化的倾向。如此奢华宏伟的陵墓艺术不仅展示了国王的权力,也展示了古埃及人的智慧、自豪与富足。

在公元前最后的1000年,古埃及逐渐衰落,努比亚人、波斯人和马其顿人相继占领这一地区。公元前305年,亚历山大大帝的将军托勒密(Ptolemy,约公元前367—前282)成为古埃及法老,开创了一个新的王朝。托勒密王朝维持了近300年,直至公元前30年,古埃及女王克利奥帕特拉(Cleopatra)去世,屋大维(Octavian)宣布埃及为罗马行省,古埃及的历史才正式结束。在托勒密王朝时期,亚历山大港曾是希腊化地区最有活力的商贸、文化和学术中心,贸易活动远达中国和印度。

图1-49 图坦卡蒙的死亡面具,出土于埃及底比斯,宝石、黄金,第十八王朝,公元前1323年,埃及开罗博物馆 ERjtUu3Ev5MVLEJ5Jv1mHQ3ya1kDD5BZsJ0ficYyl9vANBoxcUTStdolUqUyWSX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