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4世纪之间,罗马帝国中越来越多的人放弃了传统的多神教,转而相信基督教。帝国晚期的皇帝如德西乌斯、戴克里先都曾经严酷镇压过基督教。直到君士坦丁大帝本人皈依基督教,才结束了对基督教徒的迫害。313年,君士坦丁大帝颁布米兰敕令,将基督教合法化。早期基督教艺术并非某一种风格,而是指现存最早的以基督教为主题的艺术作品。
一、早期基督教墓室艺术
由于相信天堂的永生,富裕的基督教徒对墓葬十分重视,喜欢华丽的石棺。最早的基督教艺术可以追溯至公元3—4世纪时古罗马基督教徒建造的地下墓穴。
墓室壁画:《好牧羊人和约拿的故事》
在罗马的圣彼得和圣玛策林墓中,一间墓室的天顶画描绘了牧羊人和约拿的基督教传说(图4-1)。这幅天顶画以圆形为中心,象征基督教的十字标志显现其中。十字指向的四个半月形饰面,分别描绘了关于先知约拿的《旧约》故事。在左边,约拿被船员从船上扔到海里;在右边,他从鲸鱼的肚子里钻了出来;在下方,他躺在沙滩上沉思自己被救的神迹。《旧约》是《新约》的前身,而约拿的故事被看作基督生平事迹的预演。约拿在鲸腹中度过三天之后毫发无损地返回,正如基督下葬后肉身完好地复活。在关于约拿故事的半月形饰面之间,有男人、女人和儿童的形象,他们举起双臂,用古老姿态作祈祷,代表基督教家庭的信仰。
在十字中心的圆形中,描绘了“好牧羊人”的主题。基督被描绘成一位普通的牧羊人形象,他头上扛着羊,站在羊群之中。约拿的故事隐喻他所拥有的救赎力量。在早期的基督教艺术中,基督通常被描绘成年轻、质朴、忠诚的牧羊人,直到基督教成为古罗马的官方宗教之后,他才被转化为穿着紫金袍、头戴光圈和荆棘冠的王者形象。
在构图和绘画风格上,《好牧羊人和约拿的故事》与古罗马壁画相似,但是更简约抽象,写实因素减少。这与《旧约》中禁止塑造圣像的训诫有关。这幅壁画的图像风格还留有古典文化的印记。牧羊人的形象与古希腊罗马神话中肩扛祭牲的仁爱之神相似,而约拿斜躺在葫芦架下,也源于古罗马神话中猎人安底弥翁的姿态。
图4-1 《好牧羊人和约拿的故事》,圣彼得和圣玛策林墓墓室天顶画,意大利罗马,4世纪早期
《朱尼乌斯·巴苏斯石棺》
《朱尼乌斯·巴苏斯石棺》(图4-2)雕刻精美,是早期基督教石棺雕塑的代表。朱尼乌斯·巴苏斯(Junius Bassus)曾是罗马城的一位高官,死于359年,享年42岁,铭文中记载他“新近受洗”。他的石棺高2层,正面以立柱为界,分为10个单元,刻画了《旧约》和《新约》的故事场景。上层从左至右是以撒献祭、圣彼得被囚、基督在圣彼得和圣保罗之间加冕,以及耶稣被带到古罗马行政官庞修斯·彼拉多(Pontius Pilate)面前。下层是约伯受难、亚当和夏娃受到诱惑、耶稣骑驴进入耶路撒冷、但以理在狮穴中,以及圣保罗殉道的画面。
在两层装饰浮雕中,基督都位于中心位置,其中,基督加冕位于上层,下方正对着他骑驴进入耶路撒冷,说明基督在天堂的胜利高于他在尘世的成就。基督的形象源于古罗马帝王。在上层,他手持卷轴,向门徒分发律法,同时脚踩罗马教的天空之神,象征自己是宇宙的统治者;在下层,他更像一位凯旋的古罗马皇帝,只是在穿着上朴素无华。
石棺的构图和风格受到古罗马艺术传统的影响,比如将圆雕置于深龛中的方式、人物的衣饰线条和画面清晰的叙事性。然而,艺术家不再关注古典艺术的写实比例,而是强调宗教的象征性。与其他许多早期的基督教艺术一样,在《朱尼乌斯·巴苏斯石棺》中,《旧约》故事显示了对《新约》的预言。比如: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偷吃禁果的原罪导致了基督的献身与对人类的救赎;但以理获救象征着上帝对基督和教徒的拯救;以撒献祭预示着上帝将牺牲自己的儿子。另外,石棺雕塑中没有出现基督上十字架的情节,这个主题直到5世纪后才变得常见。早期基督教艺术强调基督的功德和神迹,而非他在古罗马人手中所受的折磨与劫难。
图4-2 《朱尼乌斯·巴苏斯石棺》,大理石,约公元359年,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圣伯多禄大殿
二、早期基督教建筑
早期基督教徒的小型聚会通常在私人住宅中进行,直到君士坦丁时代基督教正式获得官方支持之后才开始兴建正式的教堂。君士坦丁曾是基督教建筑的首要赞助者。在他统治的时代,罗马、君士坦丁堡、圣城伯利恒和耶路撒冷都建立了新的基督教建筑,作为教徒礼拜活动的公共场所。
巴西利卡式:旧圣彼得教堂
早期西方基督教堂通常沿用古罗马的巴西利卡建筑模式,适用于公共集会。这种巴西利卡式教堂平面呈长方形,纵向布局,有宽阔的中堂、立柱划分的侧廊和半圆形后殿。
君士坦丁时代最宏大的巴西利卡式建筑是罗马的旧圣彼得教堂(图4-3)。它始建于约319年,能够容纳3000—4000名教徒。旧教堂在16—17世纪时被毁,后被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所取代,现有的资料主要来源于17世纪的一本早期素描摹本。旧圣彼得教堂建于圣彼得墓之上,是圣彼得的殉道堂。圣彼得被传为基督的第一位使徒,也是罗马基督教社区的建立者。在《福音书》中,基督曾说:“在彼得这块基石上,我将建立自己的教堂。”
图4-3 旧圣彼得教堂剖面图,4世纪
旧圣彼得教堂的进门处有一个带有柱廊的前庭,信徒从这里进入宽阔的中堂后,可以直接看到祭坛。侧廊柱产生了一种稳定的节奏感,将观众的注意力引向后殿。在中堂与后殿的交界处两侧设有耳堂,用来供奉圣彼得遗物和遗骨。这种十字形交叉结构是君士坦丁时代基督教堂的独特之处,后来发展为西方教堂的一个标志性元素,象征着基督受难的十字架。
不同于古罗马神庙,旧圣彼得教堂不再有三角楣上的装饰浮雕。它的外立面是朴素的砖墙,而教堂内部有华丽的壁画、马赛克装饰、大理石立柱、巨大的吊灯和各种镶嵌着珠宝的金银器物。祭坛上方的华盖是圣彼得之墓的标记。从天窗上射入的光线宛若圣光,照亮了圣殿内部的马赛克和壁画。
穹顶式:圣康斯坦萨教堂
除纵向布局的巴西利卡之外,集中布局的古典穹顶也被运用在一些早期的基督教建筑中。古罗马帝国的集中布局建筑通常为圆形或多边形的穹顶结构。在东方,这种建筑布局在拜占庭得到发展;而在西方,集中布局的穹顶建筑通常与巴西利卡相连,主要用于陵墓、洗礼堂和私人礼拜堂。
图4-4 圣康斯坦萨教堂,意大利罗马,始建于337—351年
罗马的圣康斯坦萨(Santa Constanza)教堂(图4-4)是典型的集中布局建筑。它建于4世纪中叶,曾为君士坦丁之女康斯坦蒂娅(Constantia)的陵墓,后来才改建为教堂。圣康斯坦萨教堂的穹顶结构来源于古罗马的万神殿,但是在由12对立柱支撑的穹顶的外围又增加了一圈立柱回廊。其中4个拱券略高,呈十字架形。康斯坦蒂娅的石棺原本就放在东面较高的拱券下方。十字架代表基督殉难与复活,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宗教意义,而且对君士坦丁家族具有特殊意义。君士坦丁宣称,在312年米尔维安桥(Milvian Bridge)那场决定性战役之前,他曾梦见十字架,得到了胜利的神谕,因而皈依基督教。与其他早期基督教公堂一样,圣康斯坦萨教堂曾装饰着大量镶嵌画,可惜大都没有保存下来。
三、镶嵌画
在早期基督教建筑中,镶嵌画有着重要的装饰作用。由新型的彩色玻璃片拼贴而成的大型镶嵌画光彩夺目,与古罗马的亚光大理石相比,更适于表现基督教题材中来自天堂的光芒。
加拉·普拉奇迪娅陵墓的《好牧羊人》
拉文纳的加拉·普拉奇迪娅陵墓(Mausoleum of Galla Placidia)中的镶嵌画(图4-5)是早期基督教题材镶嵌画中的代表作。5世纪时,西罗马帝国边界受到威胁,政局不稳,皇帝霍诺里乌斯(Honorius,395—423年在位)将首都从米兰迁到拉文纳。加拉·普拉奇迪娅是霍诺里乌斯的姐姐,但这个陵墓建于404年,远远早于她去世的450年。因此,它最初很可能是一座献给殉教者圣劳伦斯的礼拜堂。在拱顶的一个半月形饰面中,刻画了圣劳伦斯因保护《圣经》而遭受火刑的殉道场景。
从外表上看,这个建筑是普通的砖墙结构,朴实无华;然而,在教堂内部,大理石的墙面布满镶嵌画,富丽堂皇。在入口的半月形饰面上,描绘了“好牧羊人”的主题。尽管这个主题在此前经常出现,但基督的形象从未显现得如此高贵庄严。他坐在羊群之中,手持十字架,身穿金色长袍,围着紫色披肩,头顶金色的光环,不再像普通的牧羊人,而更像一位王者。他的左右两边各有三只绵羊,形式对称,排列均衡,装饰感强,而背后的风景由近及远,具有写实主义的层次感。画面上运用了大量金色,与天空的蓝色形成强烈对比,闪现着绚丽的光芒。从这幅画可以看出,早期的基督教镶嵌画追求幻觉效果,仍然植根于古希腊罗马的艺术传统。
四、手抄绘本
手抄绘本这种图文结合的书籍形式起源于古埃及,最初是用莎草纸制成的卷轴,容易碎裂。公元前2世纪的希腊化末期,出现了一种更坚韧的动物皮纸。至公元1世纪末,古罗马人发明了典籍(codex)的书籍形式,将动物皮制成的纸张绑在一起,再装订成册。这种典籍接近于现代书籍,便于传播和保存。早期基督教的手抄绘本通常绘制在牛、羊皮纸上,以典籍的方式装订,封面装帧精美,插图装饰华丽。
图4-5 《好牧羊人》,加拉·普拉奇迪娅陵墓入口,意大利拉文纳,镶嵌画,约425年
《维也纳创世记》
早期基督教会大规模资助《圣经》的复制活动。在印刷术发明之前,《圣经》主要呈现为文字与插图相结合的人工手抄绘本。由于成本高,书本易损坏,留存下来的很少。在早期的《圣经》手抄绘本中,6世纪早期的《维也纳创世记》( Vienna Genesis ,图4-6)是一个重要的例证。这本典籍装帧华丽,以小牛皮纸精工制作,封面和书页染成皇家专用的深紫色,希腊语的《圣经》文本以银色书写,插图色彩鲜艳,细节处用泥金装饰,其中一页描绘了雅各的故事。画家配合文字,将大量情节挤进一个狭小的空间中。尽管人物造型比较立体,桥梁、柱廊等细节还有反转透视的效果,然而在整体叙事上,这幅画已经打破了古典艺术单一视点的时空再现方式。有关雅各的一系列事件在“U”形小道上渐次展开,他的形象也反复出现。桥下,雅各在与天使角力;桥上,雅各带领家眷一行过桥。这种连续性叙事的方式可以上溯到古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的艺术传统。由此可见,早期基督教绘画正在从描绘自然转向表现精神世界。
图4-6 《雅各的故事》,《维也纳创世记》手抄绘本第12页,紫色犊皮纸、蛋彩、金、银,6世纪早期,31.75厘米×23.5厘米,奥地利国家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