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史诗传说中,罗慕路斯(Romulus)于公元前753建造了罗马城。不过,当时的罗马还不够强大。直到公元前6世纪时,罗马还被伊特鲁里亚人统治。伊特鲁里亚的核心地带是意大利中部地区。公元前8世纪—前6世纪,伊特鲁里亚人已经拥有高超的航海技术,在经济和文化上,与小亚细亚和古代中东地区联系紧密。尽管当时希腊文化艺术在地中海地区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伊特鲁里亚人已经发展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伊特鲁里亚神庙
古代伊特鲁里亚的神庙(图3-1)在外形上类似于希腊神庙,但是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第一,建筑材料以砖木结合为主,包括泥砖墙、木质立柱和房顶等部分。整个建筑只有基座和台阶由石头建造,也正因为如此,伊特鲁里亚神庙难以保存,大多只留下基座部分,现代人对它的了解主要依靠公元前1世纪末维特鲁威的建筑论著。第二,正立面突出,入口有狭窄的台阶。与不分前后的希腊神庙不同,伊特鲁里亚神庙的柱廊只出现于正面,前面的两排立柱形成纵深的门厅。第三,伊特鲁里亚的柱式也被称为托斯卡纳(Tuscan)柱式,尽管模仿希腊的多立克柱式,但它们是木质的,没有槽,有柱基。由于支撑的上层结构比较轻,托斯卡纳立柱的排列比较宽松。第四,托斯卡纳的神庙中通常设有三间内殿,供奉三位主神:朱庇特(Jupiter),希腊名宙斯;朱诺(Juno),希腊名赫拉;密涅瓦(Minerva),希腊名雅典娜。第五,三角楣装饰浮雕在伊特鲁里亚极为少见。伊特鲁里亚人通常将铸空的陶制神灵雕像放在神庙的顶端。
图3-1 伊特鲁里亚神庙模型,仿公元前6年建筑,罗马大学
神庙顶部的群雕现存最完好的是一尊真人大小的阿波罗像(图3-2),堪称伊特鲁里亚艺术的杰出代表。这件阿波罗陶制雕像是坐落于维伊(Veii)的神庙遗址顶部的雕像之一,表现的是正在与大力神赫拉克勒斯争夺金角神鹿的阿波罗。阿波罗面带希腊古风式微笑,但是,他身上披着色彩明亮、褶皱丰富、装饰感很强的战袍,明显区别于古希腊的裸体雕塑。此外,阿波罗有力的步伐、伸出的臂膀、强壮的腿部肌肉和生动的表情也显示了伊特鲁里亚的本土风格。
塞维特里的石棺雕塑
在伊特鲁里亚,真人大小的陶制雕塑还经常出现在墓葬中的石棺上。从塞维特里(Cerveteri)墓葬中发现的一座石棺上,有一对典型的夫妻双人雕像(图3-3)。他们斜倚在卧榻形的棺盖上,似乎在参见一场宴会。女人的左肘下垫着的不是枕头,而是一只酒囊。男人亲密地搂着女人的肩膀。两人伸出的手臂原本都拿着物品,有可能是酒杯,或者是象征再生的鸡蛋。与只限男性参加的希腊宴会不同,伊特鲁里亚的宴会由家庭主妇主持。夫妻宴饮题材的绘画和雕塑也经常出现在伊特鲁里亚的家庭墓葬中。“石棺”(sarcophagus)这个词最初意为“食血肉者”,现指石棺,用以保存死者尸体,不过这件约公元前520年的石棺中只有骨灰,可见火葬在当时的伊特鲁里亚已经很普遍。伊特鲁里亚的雕塑家特别重视表现人物的神态,与同时期强调人体比例的古希腊雕塑不同,他们将重点放在人物的上半身,尤其是面部和手势,而下半身较为简单抽象。尽管人物姿态略显僵硬,但是表情生动,似乎在与观众亲密交流。
图3-2 《维伊的阿波罗》,出土于意大利拉丁姆,赤陶,公元前510—前500年,高180厘米,罗马伊特鲁里亚国家博物馆
图3-3 《石棺上的夫妻》,意大利塞维特里,赤陶,约公元前520年,高114厘米,罗马伊特鲁里亚国家博物馆
“亡灵之城”的墓室艺术
尽管伊特鲁里亚人的砖木结构神庙建筑没有保存下来,他们用坚硬石材打造的地下坟墓却如纪念碑一般保存至今。自公元前7世纪初,伊特鲁里亚人就开始用火山石建造坟墓,将同一家族的死者安葬在一处。富裕家族的墓葬建筑则更加雄伟,城外的大型墓地被称为“亡灵之城”(necropolis,希腊语)。其中一些墓冢颇为壮观,随葬品包括黄金和象牙制成的贵重物品,还有色彩鲜艳的装饰浮雕。公元前3世纪,建于塞维特里的一座“浮雕墓”(图3-4)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在这个家族墓葬中,所有墙面、顶梁和壁龛之间的墩柱上都覆着兵器、盔甲、家具和家畜的彩绘浮雕,代表来世享用的各种生活物品。
塞维特里的塔尔奎尼亚(Tarquinia)的“渔猎之墓”(图3-5)中装饰着精美的壁画。画面色彩鲜艳,形象生动。墓室的一端描绘了海洋全景(图3-6),令人想起克里特塞拉岛的壁画。在水天交界处,渔夫正从船上抛洒渔网,海豚欢腾跳跃。一位猎人站在岩石上,用弹弓瞄准天空中飞翔的鸟儿。在希腊的风景画中,人物通常凌驾于环境之上,而在这里,人物完全融入风景之中。墓室上方的山墙上描绘了常见的宴会场景,与石棺雕像的模式相似,男女主人斜倚在卧榻上,一旁有乐师和仆人的侧面形象。画家通过描绘渔猎、宴饮、音乐等日常活动,着重于表达生活的快乐而非死亡的悲哀。
图3-4 “浮雕墓”内部,意大利塞维特里,公元前3世纪
《母狼》
图3-5 “渔猎之墓”内部,意大利塔尔奎尼亚,约公元前530—前520年
自公元前5世纪,伊特鲁里亚人不断受到罗马人的反抗。至公元前509年,罗马人驱逐了最后一位伊特鲁里亚国王,建立了罗马共和国。青铜雕塑《母狼》(图3-7)是伊特鲁里亚晚期艺术的代表作。母狼的腿部肌肉紧绷,头部警惕地侧转过来,似乎随时准备攻击。由于青铜表面被打磨得十分光滑,母狼的双眼、獠牙和肢体都看上去闪闪发光。雕像上简洁平直的肌肉线条与细腻的图案化鬃毛形成对比,制造出一种形式上的张力。
图3-6 “渔猎之墓”主厅后墙壁画局部
图3-7 《母狼》,出土于意大利罗马,青铜,约公元前500年,高75厘米,罗马卡比托利尼博物馆
图3-8 《演说者》(奥勒·梅特利像),出土于意大利科尔托纳,青铜,公元前1世纪早期,高183厘米,佛罗伦萨国家考古博物馆
这件雕像最初的创作意图无从得知,但它却印证了有关罗马人祖先的神话传说。传说中罗马城的创建者——孪生兄弟罗慕路斯和雷穆斯(Remus)的父母是来自特洛伊的难民,两兄弟还在襁褓之时就被遗弃,后来由一头母狼喂养长大。罗马人认为这座青铜像表现的正是哺育他们祖先的母狼,因此将它看作罗马的象征。公元4世纪初,罗马皇帝马克森提乌斯(Maxentius)曾把它安置于皇宫前。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雕塑家又在母狼下面添加了吸吮乳汁的孪生婴儿,强化了它的象征意义。
《演说者》
公元前1世纪左右,罗马彻底征服了伊特鲁里亚。一尊被称为“演说者”(图3-8)的青铜人像显示了罗马与伊特鲁里亚文化的结合。尽管雕像的铭文显示,这件雕塑的创作者是伊特鲁里亚人,塑造的是伊特鲁里亚人奥勒·梅特利(Aule Metele),然而这位穿着罗马式托加袍和高筒靴的公众人物,更像一位罗马执政官。他伸出手臂,似乎正面对集会的公众进行演说。显然,奥勒·梅特利和他的同胞这时已经转变成罗马人,伊特鲁里亚艺术也开始转化为罗马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