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罗兰·巴特的“作者已死”

法国作家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1968年在著作中提出了具有解构主义色彩的观点:“作者已死”。巴特通过梳理法国文学史,颠覆了文学作品的作者在创作中的主导地位,认为作者是站在所有其他话语交汇的十字路口的旁观者。他一方面强调了语言文字本身的独立性,即文字被创作完成之时在某种程度上就脱离作者成为独立的存在。语言文字本身就在“诉说”,这不是由作者的意志来控制的。另一方面,文本完成后,作者将会“隐藏”,让文字语言本身来“发言”。这样,作者的唯一权威性被解构了,作者的意图和所表达的内容不再是唯一的答案,作品本身更像一个可以提供互动的多维空间。读者的主导性地位得到强调,即解读一个文本可以不再一味顾及作者的意图而更多以读者的视角去进行。巴特的观点为评论者、研究者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它也是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转向——“去中心化”的一种表现。文学理论的发展进一步拓展了“文本”的概念。“文本”不再是只以文字形式出现的文学作品,而是一切发生的、存在的、可以作为“对象”进行解读和分析的事物。历史是被建构的过程的显现,历史是“创造”出来的,而非对一个不变的“物”的发掘。比作者本人更了解作者,比作者本人更理解作品,都成为可能。这也为解读历史展开了无限的空间。

“作者已死”观点象征了一种对待历史、对待作品的态度的转变。不只在文学界,在艺术领域同样发生着对作品进行各种解读的行为。与文学作品不同,艺术作品比文字更需要,或者说更具有可解读的空间。艺术理论工作者、评论家在此扮演了非常关键的角色。他们的解读和分析对艺术创作的最终完成,以及观众理解作品起了很大作用。前现代社会的艺术在题材、内容和形式上更多体现了特权阶层的意志和喜好,艺术家更多是因为技艺的高超而得到青睐。此时,特权阶层是艺术品真正的观众和拥有者,他们才是左右创作的人,因而作为特权阶层的观者的趣味和需求是凌驾于创作者之上的,观赏艺术品在特殊群体内是一种娱乐消遣和趣味的传递。而伴随封建制度的消失,现代资本主义民主国家的兴起,艺术转而面向市场,创作者变得独立,他们与观众的关系也发生了改变。评论群体也伴随着公共艺术空间的产生而产生。评论者相对于创作者而言,是与大众站在一起的“观者”,但同时他们又比观众更专业,更了解艺术家,他们是沟通两个群体的存在。评论界的认可显然是艺术家们所在意的,他们是“专业”的观众。而普通观众也会关注报纸杂志上的评论,他们需要引导,也希望能以“正确”的方式来观赏艺术家的创作。如今,大量的艺术机构和画廊都有专业的学术部门,策展、研究、评论、作品的推销等都由该部门来完成。在艺术领域,评论家们有着很大的影响力。 tO1V/KPjSiXMuZKY8t+lsU5zG4hpv/cdZSeBRwzh7gYghpxVeKme4LYk7fGhbTL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