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对进入美术馆观看当代艺术作品的观众来说,眼花缭乱、晕头转向、困惑费解早已成为常态。从现代主义令古典艺术平稳的世界破碎开始,挑战普通观众的审美、认知甚至日常生活方式成了艺术创作的家常便饭。观众在不断推进的艺术嬗变潮流的裹挟下不断被“规训”,并日益了解艺术绝不仅是“观看”这么简单。走进艺术展览是一种“冒险”,是对自我认知、体验、思维的挑战。从人们对印象派、野兽派的嘲讽到梵·高生前的潦倒与日后作品惊人售价的对比,我们不难发现艺术史常常推翻之前时代的标准,评论的风向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文化环境、政治导向、经济发展、社会思潮等。在观念化的当代艺术中,学术背景的重要性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对观者和创作者而言,既是最好的,也是最坏的一种局面。
奥西安·沃德(Ossian Ward)在著作《观赏之道:如何体验当代艺术》中提出了普通观众在面对当代艺术作品时可以采用的策略。《观赏之道:如何体验当代艺术》是试图引领大家进入当代艺术世界的导览手册:“梳理错综复杂的当代艺术之林的第一个方法,在于将每一件作品视为我们第一次接触到这种艺术形式,无论是绘画、雕塑或是其他难以辨认的形式……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用‘当代’的目光来观赏当代艺术。”
“白版”(TABULA)一词被用来描述如何面对当代艺术作品。这个单词来自拉丁语,单词中的每一个字母代表了一种方式。T象征时间,即观众要给作品一些观看的时间,平静地思考一会,这有助于理解。A象征关联,即观众能否与作品产生共鸣,产生情感上、精神上的关联。B象征背景,很多当代艺术作品都有特定的背景,这取决于艺术家的个人兴趣或研究方向,对背景有一点了解或对该艺术家的其他作品有所了解都可以帮助观众理解眼前的作品。U象征理解,观众经历了之前几个阶段后,慢慢开始产生自己的心得体会。L则指再看一遍,重新审视一下眼前的作品,在经过思考后再一次体会单纯的“观看”。最后,字母A代表评估,在上述所有步骤都结束后,观众能够对艺术品产生自己的评价。沃德在书中介绍的这一套方法对普通观众来说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观众在参观艺术展览的过程中也完成了学习的过程。
观看当代艺术作品的复杂性在于,任何一件作品都会包含诸如媒介、技术、艺术家个人的志趣和经历,艺术创作所处的时代大背景等各种信息,而观看者在解读这些信息时会有所侧重。有的艺术家运用某种媒介、材料时会有一些特殊的技巧,如比尔·维奥拉(Bill Viola)偏爱高速摄影;有的艺术家会聚焦于对其感兴趣的主题的研究和表达,如安塞姆·基弗(Anselm Kiefer)的许多作品都在试图描绘战后德国人的精神世界(图2-3),达明安·赫斯特(Damien Hirst)则一直将时间性与死亡作为自己创作的主题(图2-4);还有的艺术家倾向在作品中展现个人的经历和心理的活动,例如芬兰艺术家安蒂·莱特宁(Antti Laitinen)创作的与自我和环境密切关联的行为艺术作品。当如此丰富的内容被包含在一件件作为暂时性截面式成果而展示的作品中时,观众可以“看”的东西极为丰富,而“解读”的多重性则源于上述的一切都经由创作者“混合”而变得完全“不透明”。也就是说,作品由上述因素发展而来,但不是它们的叠加,而是A+B=C的过程。观众在观看C的时候可以去思索A和B,但这并非艺术家的创作目的,而是观众自己的选择或作为观众的习惯,更被鼓励的方式是在观看C的同时,开始思考D、E……因此,在当代艺术的语境中,创作者和观看者是两类各自带着丰富、复杂线索的群体,当作品使两者发生联系时,不同的“通道”被打通或建立,个体与世界(时间轴上的世界)发生了碰撞。观众经由作品的启发,与世界、与自身产生了新的可能性的联结。
图2-3 安塞姆·基弗《破碎的容器》 1990
在当代艺术展览中,艺术家的观念通常会以策展人导言或作品简介的方式以文字形式出现在展览现场,相应的评论文章和书籍也会经由专业艺术评论者推向大众,这些与作品本身形成了一种新的对照。参观高质量的当代艺术展览绝非消遣、娱乐的最佳选择,学习、思考、阅读,进而讨论,才是真正进入当代艺术的“道路”。在此,观众也是被“要求”的群体——具有独立思考能力与感知判断的人。正是这些,使当代艺术成为能够对抗景观社会“表面化”的肤浅文化的某种途径。
图2-4 达明安·赫斯特《为了上帝之爱》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