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内·玛格利特(Rene Magritte)作为超现实主义的一员,一直以绘画的哲学性著称。《这不是一只烟斗》(图2-1)是一幅非常有趣的绘画作品。艺术家在油画布上描画了一只烟斗,以一种平实的、观众熟悉的手法让烟斗的形象清晰地浮现在画面中央。任何看见这幅画的人都能一眼辨认出“这是一只烟斗”,但艺术家却在他描画的烟斗上方写了一行字——“这不是一只烟斗”。经由这句话的提示,观众可能会突然意识到这是一只“画出来”的烟斗,而非真实的烟斗。这是一个哲学命题,即“名与实”的关系,也即符号与符号所指代的对象所具有的多种可能性的关系。“烟斗”这个词,烟斗的形象,它与真实的烟斗之间的关系,以及作为绘画元素的“文字”(“这不是一只烟斗”这句话是作为画的一部分而存在的)和作为一个概念表达而存在的“绘画”,这些都是呈现给观众的命题。玛格利特通过这幅作品来展现这些哲学思考,向观众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这幅画此刻更像是交给观众的一个思考题。
图2-1 雷内·玛格利特《这不是一只烟斗》 1928—1929
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的哲学语言学研究在20世纪60年代流行于艺术家圈子。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提道:“当哲学家尝试呈现事物和名称之间的关系时……因为语言去度假时,哲学问题就出现了。在这里,我们确实可以想象得到命名是某种非凡的思维行为,就如同给一件物品行洗礼。”
在这一时期,很多艺术家的创作都涉及此理论,其中以概念艺术家们的创作最为典型。由于后现代至当代艺术的发展让观念或思维成为创作的动力和参照,概念艺术的创作者们不再制作物质化的作品,而将对作品的解释作为作品本身。约瑟夫·科索斯(Joseph Kosuth)的作品《艺术像思想一样是思想》《一把和三把椅子》《一把和三把锤子》(图2-2)都是将物体本身、对物体的文字解释以及物体的图像三者进行并置。对概念艺术家而言,艺术创作不再是为了满足对审美体验的追求,而是为了激发思想。当观众面对这些艺术作品时,作品外观的美丑、是否赏心悦目都变得无关紧要,产生自己的思考才是观看艺术品的意义所在。就概念艺术而言,将“语言”(我们思考的最主要媒介)与创作联系是最自然的事情。而这也只是艺术创作的无数途径之一,艺术家与现实连接的方式千千万万,最终都以作品的方式呈现于我们眼前。概念艺术家们可能是以最纯粹的方式将语言、概念与创作联系在一起的人。而“观念化”的创作则是一种在更复杂多样的维度下将人与世界进行联系的途径。
对当代艺术理论研究者来说,艺术更像是一种思维方式“移情产生共鸣使我们和艺术之间距离更近。语言是思考的一部分,但对艺术作品的思考并不一定要用语言表达出来;它是一种与语言截然不同的视觉思考,并通过表达和连接视觉观念来呈现其严谨”
。因此,艺术创作是艺术家复杂的认知和情感构成的有形具象,它与艺术家的个人经历有关。艺术创造的主题或隐含在创作中的“灵魂”是其与现实世界碰撞的产物。艺术创作依然是最神秘的人类活动,艺术家经由各种“发酵”来创作作品:自主的选择,对理论、观念、感知的汲取,对经历、偶然的拼合,以及创作过程的发展。艺术家们徘徊在痛并快乐的十字路口,笔法、线条、构图,甚至具象题材都可以用来暗喻艺术家的经历。正如牛津哲学家阿尔弗雷德·怀特海(Alfred Whitehead)所说的“象征性真理”,艺术家对世界上新鲜且神秘未知的事物有高度敏感性,他们用个人所特有的方式去感知这些事物。在我们无法用语言去描述现实真相或因距离这些现实太远而无法分析它们的时候,艺术家利用各种艺术形式表达其内心感知,为我们审视现实真相搭建了桥梁。可以说,艺术创作是难以像任何客观存在的对象那样被科学描述的,艺术家本人也无法“告诉”你他是如何创作的,评论者们在此承担了重要的解读、分析艺术作品的职责。他们以专业的姿态来描述与艺术有关的一切,发现艺术家本人也未必意识到的某些关键,从而帮助普通人和不断进入艺术领域的人们理解艺术。虽然艺术作品最终还是要用心去感受而非语言的描述,但相关的基本概念依然需要有所了解。
图2-2 约瑟夫·科索斯《一把和三把锤子》 1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