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创作从来都是“思考”或“心灵加工”的结果。正如贡布里希(Gombrich)用“图式”这一概念描述的那样,历代艺术大师们都在“创造”他们所描绘的对象,即便这一对象“如实”存在于眼前。艺术家不是在“描绘”他们“看到”的对象,而是“看到”他们所要描绘的对象。所谓“图式”,可以类比为一种“语言”或系统。艺术家将现实对象通过这套语言或系统“转译”为最后的作品。每一个时代的艺术创新都是在前人“图式”的基础上进行修改的结果,艺术史是“图式”更迭的历史。“观念化”或者说精神层面的思考在艺术创作中的比重随着现代主义艺术的发展而日益增加。哲学、心理学、自然科学都给予了艺术家极大的启发,超现实主义专注于对潜意识的表达,构成主义努力建构世界的“关系”,立体派直接在绘画中实践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思想观念成为艺术创造的发动机。如果说前现代艺术的发展是图式的修改,其基本构架没有大的变动,那么到了现代主义时期,图式被彻底颠覆了。看到与否或如何看这一停留在视觉层面的创作思维方式改变了,如何思考,如何感受,如何寻找方式将内在外化成为创作的关键。艺术创作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了与哲学思考相同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