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1 小分子电致变色材料的背景

20世纪30年代,随着科技进步和发展,第一篇关于电致变色材料的报道应运而生。到了20世纪60年代,Plant在研究有机染料时发现,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材料会产生变色效果,于是研究人员进一步深化了对于电致变色现象的研究。第一个电致变色器件是1969年由S.K.Deb用WO 3 薄膜进行制备的,并同时提出“氧空位色心”机理,开启了电致变色研究的大门。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系列以无机物为主的小分子电致变色材料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同时,对电致变色机理的研究也逐渐展开,更多的电致变色材料被发现。根据文献报道,早期的电致变色材料主要是过渡金属氧化物(如W、Mo、V、Nb、Ti、Ir、Rh、Ni、Co等)和普鲁士蓝。这些材料分为还原态着色和氧化态着色,有些材料在氧化态和还原态都可能出现不同的颜色。而在1987年,日本研究人员报道了一系列分子结构简单的有机电致变色材料,例如二甲基对苯二甲酸二甲酯的电致变色性能,并研究了温度、时间和电压对材料电致变色性能的影响 [1]

常见的有机小分子电致变色材料包括紫精、金属有机螯合物(如肽菁)等研究较多的材料,及酯类、酮类、酸类等近年来研究较多的材料。紫精材料作为一种商业化程度较高的小分子电致变色材料,在其他独立章节有介绍。在本章当中主要介绍其他类型的小分子电致变色材料。相比无机小分子电致变色材料和有机高分子电致变色材料,有机小分子电致变色材料具有以下优点:(1)纯度高,易于纯化;(2)色彩丰富、持久且鲜艳;(3)合成路线简单,工业化前景广阔;(4)采用溶液法和电化学法均可形成薄膜;(5)可以作为阴极材料使用,也可以作为阳极材料使用;(6)由于部分分子结构较为简单,极性强,因此可以用水溶液处理,降低成本;(7)易于通过分子设计调整电致变色材料的结构和性能。然而,小分子电致变色材料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缺陷,例如变色电压偏高、循环性较差、对水和氧气的敏感性偏高等等。

典型的EC器件一般由五层结构组成,包括透明导电氧化物(TCO)层/离子储存层(IS)/离子导电层(电解质)/EC层/透明导电氧化物(TCO)层,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以简化为三层或四层。可溶性小分子电致变色材料的电致变色器件通常采用如图3.1所示的三明治结构。以ITO玻璃为电极,将电解液和电致变色材料溶解在特定的溶剂中,注入两层玻璃之间。在这一章当中,我们将根据材料分类详细介绍小分子电致变色材料的类型、特点及应用。

图3.1 小分子电致变色材料常用器件结构 ST1VHISyWeNbR3emsDA+xvjIBJMNY9WyP0Bk0uRC4t958RW/kY0gL55vEElmrcz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