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八章
地球的起源

图104 沙漠区的侵蚀(撒哈拉沙漠里的萨乌拉区)

以上所谈的使我们认识了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使我们明白地球是天上的一颗星球。这就是我们对于地球的正确的、初步的认识。现在,我们就按照宇宙间距离和位置的天然次序来谈谈别的星球。我们谈论的次序,是天体距离我们远近的次序。我们在宇宙旅行的第一站便是月亮,我们将在它的表面停留,欣赏它奇特的风光。它是和我们最接近的星球,可以说,和我们是一体,因为它总是绕着地球转动,距离不过是地球直径的30倍。

随后我们就去谈谈太阳,它是行星系的中心,我们将在这巨大的熔炉里看见分离的元素异常活跃,就是它们,将有益的光辉散播给所有的行星世界。

我们将在每颗行星上停留一会儿,从和太阳最接近的水星,以至现在所知道的太阳系边界的冥王星。至于卫星、日食和月食、流星、彗星等,都要引起我们的注意,使我们得到所需要的知识。

这不过是我们旅程中的最微小的一段,因为我们还要跳出太阳系的边界,去游览恒星世界。每一颗恒星都和太阳一样,发出自己的光和热,也许还有它的行星系统,在这些行星当中,也许有些是可以栖息生物的。在这里可以说,我们已经进入了无限的境界。太阳之外有太阳,世界之外有世界,为数之多,不只以千百计,而是以亿兆计。半人马座α星离我们40万亿千米,天狼星离我们80万亿千米。可是这些太阳还是最近的,而且可以说是很近的。在这一切太阳之外,还有别的宇宙在发光,望远镜的能力虽强,也难窥测宇宙的深渊。无限的境界总是在向外扩展!

在我们还没有进行这奇特的游览(无疑它将给予我们丰富的令人惊奇的知识),还没有离开这寄居的、作为观测站的地球而进入空间的黑暗以前,回顾一下地球的命运和它过去的历程,那也不是无益的。天体起源论,基本上是一些猜测的看法,因为没有人亲眼看过行星的形成,而且这一变化可能发生在几亿年以前。天体起源论不同于物理、化学那样的科学理论,它仅是一些假说。在人类思想进步的每一个阶段里,聪明有远见的人根据物理、化学、生物的知识,企图对天体的起源加以解说。虽然在物质的构造或能量的转换上种种伟大的发现都扩大了知识的领域,但是唯有天文学上的进步,才不断地扩大了我们所要认识的境界。所以,天体起源的假说是科学进步中不断地加以综合的假说,就它的性质来说,总是暂时的、时常变更的。

太阳系的起源也不能脱离这一个法则,虽然行星和多数卫星同出于一个起源,就事实来说,显然是很难置疑的。首先,行星围绕太阳运行的轨道面是很接近的,它们都离黄道平面不远。如果我们把太阳系描绘在一张纸上,或者说,在一个平面上,那是和真实的情况很接近的。卫星的轨道和黄道所成的交角也很小,例如月亮的轨道便是这样。

图105 拉普拉斯(1749—1827),《天体力学》和《概率论的解析理论》两书的作者

第二件值得注意的事,便是这些天体都朝一个方向运行。行星绕日公转,无一例外地都和地球绕日公转的方向相同,而且卫星除极少数的例外也是这样的。行星绕轴的自转,除天王星之外,也都和地球绕轴的方向一致。在太阳系内我们所知道的1 600 多种公转或自转运动里,不过仅有十几个特殊的情况。就其整体来说,太阳系是很扁平的,绝大多数的成员都朝着同一方向运行和旋转(唯有彗星是例外,需分别加以讨论)。一切假说必须能说明太阳系里这些显著的一致性。如果否认地球和行星有相同的起源,这样的均一性便很难解释了。

还有第三个证据:行星和太阳的距离不是互不相关偶然形成的,这一事实在18世纪已经为提丢斯(Titius)和波得(Bode)所说明。行星和太阳的距离实际上是一种几何级数。这一条法则的意义在后面还要说明,现在我们只简略地说:从一颗行星到太阳的平均距离,大约等于它轨道外面的另一颗行星到太阳的平均距离的一半,至少对于地球以外的行星来说是这样的(提丢斯-波得定则,以后要说明也适用于地球和地球轨道以内的行星)。所以,小行星的平均距离(离太阳的平均距离)约为火星距离的一倍,木星的平均距离约为小行星平均距离的一倍,土星的平均距离约为木星的一倍,天王星的平均距离约为土星的一倍。但是海王星破坏了这一和谐性,然而我们须注意到,在天王星和太阳的距离两倍远处,我们找到了冥王星。

图106 拉普拉斯假想的原始星云

一个半世纪以前,拉普拉斯根据康德(Kant)和布丰(Buffon)的看法提出一种太阳系起源的假说,他认为上面所说的事实,在他的假说里都得到了解释。拉普拉斯认为太阳系是由星云凝结而成的,因施于星云物质上的离心力和万有引力的作用,原本极度弥漫涣散的星云(超过最远的行星轨道的范围)逐渐变为很扁的椭球,其中心有一个较密的核。凝结继续进展,星云的形状终于变成中心的球状物质被相对稀薄的赤道圈所环绕。这些环状物渐渐从星云本体分离,造成若干同心环,逐渐远离本体。中心物质密集至相当程度,便由星云形成恒星的形态,那便是太阳;同时,那些不安定的同心环终于破裂,环上的物质凝结成椭球状的核心,由星云变为行星,再以同样的程序形成了卫星。在这一假说下,行星的轨道不会和星云的原始赤道面远离,一切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亦会和凝聚期中星云自转的方向一致。

拉普拉斯本来不喜欢作不能验证的假说,他对于太阳系起源于星云的理论只写了几页文学意味多于科学意义的文章。他绝没有料到,他的这个假说引起了后人极大的注意,得到了无比的声誉。拉普拉斯具有数学的天才,唯有对这一假说没有加以数学的阐述,也许他知道里面的困难是难以用数学说明的。可是他的后人洛希(E. Roche)、法伊(H.Faye)、庞加莱(H. Poincaré)等却试图用天体力学去验证这个凝聚的假说,去说明太阳、环状物和行星的形成,那时他们才感觉到拉氏的文字叙述和真正的科学理论相差得很远,到处都是困难。要说明行星绕轴自转的方向和提丢斯-波得定则,还须加上一些不太可能的假说。20世纪初期,太阳的辐射能量从太阳物质的凝结而来的理论,在物理学家看来是有些神秘难解的。如果这样,按照经典物理学的原则,太阳在几亿年前早已熄灭,可是现在它还丝毫没有衰熄的迹象,并且仍像一颗年轻的星那样发光。

图107 沙漠里高低起伏的沙丘

我们将铅弹射击在钢板上的时候,铅弹的动能变为热能。根据同样的道理,原始星云里的分子,当其向中部核心坠落时,它们的动能亦转变为热能。由此可见,一团比较寒冷的星云可以因凝结而变成一颗耀眼的星球。但是,当凝结的过程完了或者非常缓慢的时候,这颗星在最大光明之后,便进入了衰颓的阶段,由变冷而终于熄灭,起初缓慢,随后逐渐迅速地进行。如按太阳现在发射光和热的能量计算,如果以为这一切能量是由凝聚而来,那么,太阳的发光期只有2 000 万年,但是这个时间,在地质学家的眼里确是太短暂了。有许多遗迹使我们相信,在10亿年以前,地球上已有生命,那时的太阳和现在的情况没有什么区别。在这所谓地质时期里,太阳不但没有熄灭,而且它的辐射能量并未减少,这就是说,它所蕴蓄的能量过去是、现在还是远远超过仅是由凝聚而来的能量。然而,这种似乎无穷的能量,究竟从何而来呢? 这在50年前还没有人能够加以说明。当时,这一困难虽然没有克服,但它却动摇了拉普拉斯的假说。

放射性物质发现以后,开始了原子物理和核物理的时代,于是在这一难题上出现了新的曙光。今天我们知道,恒星特别是太阳,是核反应的场所,从这一方式发出的能量之巨,绝不是最猛烈的化学反应,更不是力学现象所可比拟的。太阳之所以能够将现在发放能量的速率维持几亿年而不衰减,是由于它的氢元素聚变为氦元素之故〔由氢元素变成氦元素,是一种聚合反应。在聚合反应过程中,有巨大的能量放出。——编辑注〕。太阳的温度不但不降低,而且缓缓地在上升。这样用去的氢只是一个微小的分量,积蓄的氢还可以放射数十亿年!

天文学家明了这一重要之点以后,便转过去修正拉普拉斯的假说。按照这种假说的原来说法,一团弥散、相当寒冷的星云,因凝聚而变成炽热的星球,一方面是太阳,另一方面是行星。所以地球从前是一个炽热的球,经历过气体、液体和黏体三个阶段,它的自转运动使它变成扁形,如像测量学家所测出的那样。地球经过漫长的火热期才形成一层薄薄的硬壳,接着便形成充满沸腾热水的海洋。这些海洋经过冷却以后才出现生物,同时,经过能改变地质情况的火山作用,才塑造了地壳的形态。

地球在炽热情况下从星云中分离出,再经过一个火热的时期,这个假说,在今天我们已经不十分相信了。根据近代的研究(我们就要提到的),地壳的年龄大约和银河星系的年龄相差不远,至于我们的太阳系比银河星系先存在,这种说法的可能性很小。为了调和这些估计的数字,便需缩短地球初期的历史,假设它在形成时温度并不算高,而且已有一个硬壳。同时还可无矛盾地假设它具有相当的可塑性。不久以前人们还以为这只是在高温下才出现的性质,可是今天我们明白,寒冷的固体物质在高压下也会像液体那样流动。于是我们不需假设地球曾有过一个炽热的时期,也能解释它的扁平的形态了。

图108 霍加尔火山口及由火山口喷出的岩浆流动情况

现今比较受人欢迎的太阳系起源学说,好像是魏茨泽克(Weizsäcker)的假说。据魏氏的意见,在太阳已经成为和现今的形态差不多的个体时,诞生行星的赤道环圈已可能在其周围形成。这个环圈上的物质也许取自星际物质,它在原始的太阳周围形成一个大直径、薄薄的轮盘。它的密度很小,它的质量不超过太阳质量的1/10。它的质点按照开普勒定律围绕太阳转动,这些质点距中心愈远,角速度愈小。根据理论可以说明,这种情况适宜于互相嵌合的旋涡的生成,而且这样形成的环和太阳的距离是按照几何级数增长的(提丢斯-波得定则)。在赤道圈内。每一同心环都可以形成五个旋涡(图109)。

但是这些旋涡是很不稳定的,在极短期间,也许在几年内,一部分物质坠入太阳,一部分物质逃往空间,剩下的物质在各环的顶端形成了行星。魏茨泽克的理论虽然还没有将拉普拉斯假说上的困难完全消除,但是除了说明提丢斯-波得定则之外,它还能解释许多重要的事实,如行星自转的方向,行星的物质分布的规律,行星密度很大的差异。而且它并不需要假设地球在形成时有很高的温度,像一个冷却的小太阳,其上面覆盖着沸腾的热水。这些新观念更是与现今地质学相符合的。地质学家认为,大陆和山脉的形成并不需要假设是灾难性巨变的结果。他们不同意居维叶(Cuvier)的见解,他们认为即使在生命出现以前,现今的地质因素已经在起作用,使地球具有我们今天所看见的面貌。我们只需要承认这些因素不断地作用了几十亿年。火山、冲刷和沉淀所产生的效应在我们眼中之所以伟大无比,是因为这些效应在地球初期便已开始,并且持续不断,没有止息。山岳的堆砌需要几千万年,再被削成平地所需的时间更是漫长。地球也像生物一样,先生成,然后缓缓地变化,以至终了。

图109 魏茨泽克假设中的旋涡

行星在大块旋涡的界限上形成。

地球内部的构造是怎样的呢? 我们对于围绕它的大气、覆盖它大部分表面的海洋以及在它表面上薄薄的沉淀层都有直接的了解。在这些沉淀层下面的花岗岩层,地质学家叫作硅铝岩,以填平作用著名,它的厚度约有20千米,密度不大,只有水密度的2. 7倍。花岗岩层下面是玄武岩层,愈往下密度愈增大,叫作硅镁岩。因在300千米的下面温度高达2 000℃,这里的岩土是胶状的,具有可塑性,它是火山熔岩的来源。

300千米以下的情况,便完全出自猜测了。这些知识从地震现象的解释而来,因地震波穿过地球的内部,而被记录在地震仪上,使人们从其效果去追究原因。这些地震波在地下某些岩层面上反射,犹如光在镜面上反射一般,这便是岩石性质改变的区域。根据布伦(Bullen)的研究,从硅铝岩层到硅镁岩层,密度从2. 7克/厘米 3 增至3克/厘米 3 ;到地面下3 000 千米处,密度达到5克/厘米 3 ;再下去,密度由5克/厘米 3 骤变至9克/厘米 3 ,随后又慢慢增长;到地面下5 000 千米,即离地心1 370 千米处,又有第二次的骤变,密度由12克/厘米 3 变至18克/厘米 3 ,然后至地心便无多大的变化了〔黄金密度是19. 3克/厘米 3 ,白金密度是21. 4克/厘米 3 〕。从地面下去,压力增长很快,到地心达400万标准大气压之巨。至于地心的温度,还不太清楚。如果按照一般的假设,放射作用在地球中心不如地壳附近强烈,那么,入地愈深,温度是否继续增高,这还不能确定。在核心区,每加深1千米,温度是否像在硅镁岩层那样增长,现在也不能肯定。

在19世纪,地质学家借着化石学和古生物学的帮助,将各种地层加以分类,并按它们生成的年代加以排列。但是地质年代的量度,即使以相对数字表示也还是猜测的。只有斯堪的纳维亚的冰川沉积岩曾被人一层一层地细数至1. 2万年。这是一个例外的情形。

图110 非洲尼日尔河的洪博里山峰

图111 非洲乍得湖里的浮岛

图112 水平向的沉积岩层

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大峡谷。

图113 沉积岩的垂直褶皱

美国蒙大拿州的天峰。

可是地质研究的主要成果已能以一种可靠的数量级来表示地球的年龄,这一研究特别说明了地质年代的悠长,而且说明了变化是持续的,地球并不是因突变才成了现在的情况。但年代愈往上溯,可用的资料愈少,而且对地层和化石的直接观测无法进行,因为这些遗留物由于变形或毁坏,已经消逝不可复得了。因此,我们对于前寒武纪和太古代的所知是极稀少的,只感觉它占去地球历史的一大部分而已。至于根据天体起源论的假设所算出的地球的年龄,总具有猜测的性质,正如用凝聚理论来推算太阳发光的年代和太阳冷却的岁月一样的不可信赖。

幸而近几年来,原子核物理学在这个问题上提供了一个满意的、合乎科学的解答,可算是牛顿和拉普拉斯以来的一种伟大的成就。我们先对放射现象的基本概念作一简要的介绍。

图114 古生代末期出现的脊椎动物

在位于俄罗斯东北的佩尔棉(Permin)发现。

天然的放射性物质是自然的、持续的、不可逆的变质的元素,它在变化过程中发出辐射,最终变成了新的稳定的元素。例如,铀和钍放出氦核而蜕变成铅。天然的铀是两种铀的混合物,它们的化学性质完全相同,因此不能用化学分析的方法把它们分开,可是它们的放射性质却有差别,这两种铀就叫作 同位素 。同位素的差别是它们的原子核内部组成的不同。关于这一点,我们还必须稍加说明。物理学家把物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叫作原子,它是由一个带正电的核和若干围绕核运动的带负电的电子组成的。物质的化学性质决定于核外围的电子数目。由此可知,铀的两种同位素的电子数是相同的。因放射性是出自原子核,可知这两种铀的核是不同的。核的电荷是由其中名叫质子的带正电的粒子而来,质子的数目常等于核外围电子的数目,另外,原子核内还含有不带电的名叫中子的基本粒子。一种原子具有一定的性质,是由它的质量数,即核内的质子和中子的总数所决定的。例如,氢原子只有一个电子和一个质子,而没有中子,所以它的质量数是1。同位素是不同的原子,它们核内的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因此它们的质量数是不同的。例如铀的两种同位素,质量数是235和238,一般常用 235 U和 238 U两种符号表示。同样,天然钍的符号亦写为 232 Th。

这些元素由于蜕变都产生铅和氦,但是这些铅是三种不同的同位素,用上面所说的符号,可将这三种变化表示如下:

要了解如何根据这三个核的蜕变方程去决定地球的年龄,必须先说明放射性物质的周期是什么意义。原子的蜕变使得放射性物质的质量逐渐减少,至于蜕变后产生的固体物质(如上面三个例子内的铅),便逐渐增加。所谓放射性物质的周期,便是这种物质蜕变一半所需的时间,因此又叫作 半衰期 。实验室里对于随着放射现象而来的辐射的测量,让我们知道铀238的半衰期是45亿年,铀235的是8. 5亿年,钍232的是140亿年。我们还知道,没有任何因素能够改变这种周期,换句话说,我们不能使用任何方法去增长或缩短放射性物质的半衰期。就是因为放射性物质的这种周期的恒定性,它们便成了计算地质时期的可贵的计时钟。在一块岩石里去测定铅和它的组成部分的铀或钍的比例,便容易断定那块岩石的年龄,换句话说,即断定自它生成以来所经历的年代。

图115 古生代的叶化石

有人会问,这种在今天是一定的周期,怎能知道在地质年代里也是一定的呢? 矿物学家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很有说服力的。在显微镜下考察有些云母矿的晶体,发现上面有许多名叫“ 多向色晕圈 ”的小黑点。这些晕圈天然生成在云母矿所含的放射性物质的周围,它们是放射性物质在蜕变时向各方面射出氦原子所造成的。黑圈的半径只与被射出的原子的能量有关。科学家观察过来源不同、年代不同的各种云母矿,发现它们上面的晕圈的大小总是一样,没有差别。因此产生多向色晕圈的放射性物质的性质,至少在10亿年以来没有发生变化。

这个 质量比 的方法还有另外一种验证,那便是借含有两种铀、一种钍的岩石,计算其中所含的三种同位素铅的分量,然后比较由此推出的三种年龄。下面这一个例子所得出的结果与此是很相吻合的,由一块属于上泥盆纪的岩石所估计的年龄如下:测量铅206和铀238之比,得2. 35亿年;由铅207和铀235之比,得2. 54亿年;由铅208和钍232之比,得2. 66亿年。对于更古的,如对20亿年前的前寒武纪的岩石来说,由这种方法所算出的各种年龄,其差异亦并不比这一结果更大。

图116 鱼龙类动物化石(中生代)

上面叙述了岩石的年龄和形成岩石的地质期的年龄。至于地球的年龄,我们利用较为复杂的方法加以估计。譬如利用来源和组成尽量不同的岩石标本,求出其中铅的三种同位素的含量和这三种当中的任何两种之比,而后加以推断。科学家借此方法,确定地球的年龄不会超过54亿年,其最可能的数字也许是47亿年。

图117 恐龙化石(中生代)

图118 翼手龙化石

中生代的飞行爬行动物。

我们之所以宁愿在这里稍微涉及专门技术,而特别向读者介绍这种计算原始年代的方法,不只是因为由此所得的结果是有趣的,也是为了要向读者介绍近代科学上的一种最完善的成就。地球的年龄这一问题,在天文学书籍中固然应该讨论到,和它相关联的生物的历史与生物的年龄的问题,因其涉及别的行星上或星球上是否有生命的问题,也应该提到。

对于生命的起源这一问题,现在还只有各种的猜测,最有名的生物学家还认为这是神秘难知的〔请参阅奥巴林著的《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等书,科学出版社,1959年。——校者注〕。古生物学家为我们说明了原始生物的悠远年代,且说明了生命所需要的环境的恒定性。在10亿年前便有三叶虫和介壳类的生物,它们的遗迹(化石)可在年代确定的地层里找到,可是它们已经是经过相当演化的动物,绝不是原始的形态。在更古的地层里还发现有无脊椎动物,据生物学家说,那也不是原始的形态。

有人设想,组成生物身体的蛋白质可以在海洋表面受太阳紫外线辐射的作用而形成,那时大气中还没有像今天吸收紫外线辐射从而保护着我们的臭氧。如像紫外线那样对生物起有害作用的,反而是生命有机的合成所必需的因素。说来真是奇怪,可是化学家却已证明这样的合成是可能的。至于蛋白质合成以后,怎样就组成了生命,我们便不明白了。原始的细胞也许组成了细菌的身躯,但是在这以前也许还有大分子组成的过滤病毒。这些病毒好像才是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分界。细菌之后是鞭毛虫,这是水中生长的微生物,它们的矿化骨骼常大量地出现在某些地层里,再以后是海绵、水母……动物。我们不确切知道,在什么时候,受了什么影响,生命才从海里出来。我们不过是这些生活在海中远祖的后裔,在我们机体内部流动的血浆,就其成分来说是和海水相近的。这事实是不是揭露了我们起源的秘密呢? 生命是在永恒地演化着,生命绝不向后退缩。生命一旦出现在地球上,它就或快或慢地演化起来,遗留的化石使我们有可能把这个演化的过程重新加以组成。有些种属是非常恒定的,如像原始时期的一些动物,直到现在还生存着,没有什么变化。别的一些动物生存几百万年以后,便消失殆尽,没有后代遗留下来,例如第二纪的蜥蜴动物将不会再出现于地球上。地质时期,据估计太古代约有20亿年,大约占去地球年龄的2/3的时间,而造成炭矿的大森林仅在最近的两三亿年以前才繁荣在地面上。古生代的生物多半是水生的,如鱼类、两栖类、甲壳类等。中生代时期约为1. 5亿年,那时陆海两界的生物异常繁荣。大家都听说过那个时代的巨大的爬行动物——恐龙,鸟和哺乳动物就是从那个时代才开始诞生的。

图119 野牛、古象、驯鹿和马的壁画

在法国多尔多涅省的岩洞里。

图120 新生代里,爬行动物退化,哺乳动物发展(这种原蹄兽出现在始新世)

从新生代第三纪起,哺乳类才在地球上占主要的地位,那时也是造山运动的时期。这一纪比中生代还短,只经历了0. 6亿年。在第三纪之末即距今100万年以前,才有类人猿——如爪哇人猿〔这是介于人猿和人之间的一属,其骨化石于1891年发现于爪哇。——译者注〕、尼安德特人〔这是极原始的人,其骨骼于1856年发现于普鲁士的尼安德特山谷的一个山洞中。——译者注〕,以及今天还未觅得的更原始的种属,最后才出现了我们真正的祖先:智人〔在我国周口店发现的中国猿人(亦称北京人)的化石是生活在大约50万年以前的人类祖先的遗迹。参阅:郭沫若等著《中国人类化石的发现与研究》,科学出版社,1955年;贾兰坡著《中国猿人(北京人)》,龙门联合书局,1950年。——校者注〕。

图121 美国科罗拉多州史前洞穴的人体骨骼

人类的历史仅占地质时期的最后几十万年,比起以前的几个地质时代来说,真是一个极短的时期,我们便是在此期间发展我们的官能、语言、制造工具和武器的技术。在这几十万年里,人类曾经历过几个冰川时期,在西欧,至少经过三个冰川时期。在法国的动物和植物已经屡次改变,驯鹿、大熊、巨象和虎、狮、象等动物已经交替出现了几次。工艺逐渐进步,起初十分缓慢,旧石器时代经历了几万年,以后才有削劈和磨光的两个新石器时期,这已经是公元前6000 年或公元前8000年了。我们发现那时已有铜、铁以及其他金属,后来才有文字,这些代表文化的遗迹,考古学家都已考证出来,这时已经接近有历史记载的时期了。文化也许在8 000 年至10 000年以前才开始产生、发展。现今在所谓史前洞穴内所发现的可称赞的壁画、雕刻以及其他简单精致的艺术,不也表现了当时的文化已经相当发达,人类已经有社会组织和知识的生活了吗? 我们今天引为骄傲的技术,我们4万年前的祖先诚然还不知道,但是他们也像我们一样能运用思想,在物质生活以外,也能从事于艺术、文化的活动。

以上只谈了过去。人类的将来怎样? 地球的变化怎样呢? 世界终结的假说,比世界起源的假说还更难猜测。我们甚至不敢说,世界是不是有终结。很久以来,有人相信生命将因寒冷而灭绝,由于日光衰减,世界普遍冰冻。太阳的热量不足以维持生命所需的温度。可是今天我们已经能够回答这个问题,太阳还远没有到衰减期,它尚富有青春的活力,它的温度还在不断增高,至少在几十亿年内不会有冰冻的现象。可是,在比较不远的过去曾经有过几个冰川时期,这是不是因为太阳暂时变冷的缘故呢? 天文学家并不同意这个见解。关于冰川期的一种最好的解释是这样的:太阳在银河星系里运行,有时穿过富有星际物质的空间。当它穿过一带宇宙云时,这个保护层使太阳系内的辐射外散缓慢,因而地球的温度增高;可是当太阳一旦进入星际物质很少的空间时,因辐射外散加快,温度降低,于是地球便进入冰川时期。如果这种假说是正确的,那么迟早还会出现新的冰冻。

但是这样的冷冻,将如同过去的情况一样,不会使生命在地球上灭绝的。

图122 法国阿列日(Ariège)河畔的尼欧(Niaux)岩洞(圆穹上有壁画的装饰)

如果太阳的温度继续增高,那会不会把我们灼死,把地球变成沙漠了呢? 生命的有机质固然有适应各种温度的能力,但是我们也知道,细胞内的蛋白质在50℃的高温下便遭毁灭。假使地球的平均温度(14℃)再增高约40℃,地球便成了不可居住的地方,生物也许会逃进地下去。但是这样的事情会不会有可能发生呢? 古生物学家为我们证明,近20亿年以来,地球表面的情况事实上是相当稳定的,虽然气候不免有些变化,但不足以妨害生命的发展。这样的稳定,自然有它不变的原因,我们应该把这样的稳定性当作遥远的将来的保证。 TtLMWKHUBugRHKYaleNuy5ygcd1Yyc1euOJVm+fOqYE6ES7triTCfU3oWaeX0bA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