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着眼发展趋势,优化决策机制,协调资源配置,加强人才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的科技创新经历了改革开放,现在面临跟随过程中的自主创新、自立自强的挑战。今后我国科技将在更多领域步入“无人区”,既没有轨道,也没有标示,往什么方向发展,将由我们自己选择。今后,科研机构、高校、企业、政府将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等重大需求,着眼发展趋势,优化决策体制,改革创新体系,提高科技供给效能。

(一)组建国家科技战略咨询委员会

加强科技创新战略研究和决策咨询,是推动科学技术引领发展的关键环节。为了帮助国家决策层及时了解和掌握全球的科技发展状况,增强决策的前瞻性、科学性和针对性,做好内部相关协调,发达国家普遍建立了政府科技顾问制度,形成科技发展的政府宏观决策咨询支撑机制。

组建国家层级的战略咨询机构,国际上已有先例。1957年11月7日,时任美国总统的艾森豪威尔宣布成立“总统科学顾问委员会”,当时的目的主要是应对苏联发射卫星对美国造成的科技威胁。之后的十余年里,总统科学顾问委员会为美国的国防科研战略、环保政策、科技发展等做出了重大贡献。目前该委员会已经更名为“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主要在科技发展战略层面为国家领导人提供咨询服务。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推进。人才、知识、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的全球流动速度、范围和规模达到空前水平。与之相随,科技战略与政策的决策复杂性日益增强,需要各界、各方面力量的参与及各类智库的参与。因此,在国家层面,组建国家科技战略咨询委员会十分必要。同时,还应建立全球科技发展信息数据库,预测全球科技发展动向,统筹多渠道的意见和建议,为国家高层提供综合性的科技决策与咨询服务,优化决策机制。

(二)建立相关机制,统筹协调科技资源的配置,实施两大计划

科技资源中的人、财、物、项目和成果,要确保成效,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就需要针对科技创新效率和质量,对科技资源配置进行统筹协调。例如,建立创新资源配置的信息交流制度,防止重复立项和资源的分散、浪费;强化科技预算的执行监督,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目标的实现;建立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的协调机制,由财政部门牵头,科技、发展改革等相关部门参加,组成协调机构,制定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的具体办法,审查实施情况,协调和解决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再如,建立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协调机制,由国家综合经济部门牵头,科技、教育、财政、商务、税务、海关、质检、知识产权等相关部门参加,并组成协调机构,制定重大产业技术和装备引进政策,组织协调并监督重大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工作。还有,促进国家各创新系统、各创新要素之间的良性互动。以资源开放共享为准则,以技术市场、资本市场、人才市场为纽带,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和服务链,畅通科技与安全、经济的通道,加强各类创新主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构建多系统、多要素、多主体、多方向的协同互动与大众创新创业有机结合的创新网络。

集中两支队伍,实施两大计划。集中精兵强将,组织实施核心和尖端科学技术创新的“引领计划”。该计划设定有限目标,重点解决“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以及今后10~20年关系到国家安全制高点、能开拓引领市场方向的前沿科技创新,如在人工智能、移动网络、生物科技、超新材料等领域进行遴选和布局。集中科技创新成果服务队伍,面向广大农村或偏远地区,实施科技创新成果“燎原计划”。结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强国”的建设目标,以科技扶持、推广应用为先导,加大现有科技创新成果向“三农”转移转化和普及运用的力度,帮助广大农村加快现代化发展的步伐。

(三)深化创新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建设知识产权保护与运营的环境

进行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离不开高水平的创新人才。创新人才的特质是习惯质疑、独立思考、敢为天下先,需要的是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宽松环境。从近些年各类“人才工程”的实施效果看,离预期的目标还有很大的距离。尤其在学术环境及评价标准上,过于看重名头、出身、文凭、论文,甚至行政官衔等,影响了青年才俊的成长。国内外某些创新活力强的区域为千百万创新创业者在制度规则上打造了创新发展的栖息地。今后的科技体制改革将由过去的支持机构和任务向更多支持优秀人才的方向转变,积极营造热爱科学、支持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环境。

在制度建设上,制定《科学技术创新法》,明确科技创新的方向,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人才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待遇,为科技创新人才营造宽松的社会环境。继续修订《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开展基于信任的科学家负责制、“揭榜挂帅”、经费使用“包干制”等科研项目管理改革试点,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激发科研人员和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始终是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着力点。

在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方面,我国进步很快。2020年年底,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5.8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总金额达到7 095亿元人民币,知识产权使用费进出口额由2015年的231.1亿美元提升到2019年的409.8亿美元,年均增长15.4%。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知识产权保护是创新原动力的基本保障,是吸引国际科技资源的核心要素,是塑造科技健康发展环境的基础组成部分。道理已经讲了许多年,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制定和完善这方面的法律及细则,加强实施,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的环境。这种环境的建设,涉及知识产权立法、司法、行政的方方面面,涉及科研人员、政府部门、高校、企业等各领域的主体。国外的世界一流大学在其章程及规则体系中都会特别关注发明、专利、版权、计算机软件、非专利材料、版税分配、许可证等所产生的利益冲突,都有专门的知识产权机构来负责知识产权政策、规则的制定及解释工作,解决相关的问题和纠纷,全面保护学者对于其脑力劳动成果的权利。在我国,应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质量,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应该特别重视知识产权立法和规则的制定与实施。加快制定《知识产权保护法》,完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加强知识产权执法。在基本法的基础上,制定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专门法规、政策与细则,以期从制度规则上保护各个领域的知识产权,营造基础性的科技发展环境。 Ggf2cHVu4nf5+mx4yhmBrFVtXIYbp25Eb0Gr+mkS+GEipDBxXAGS4SremnFFhlq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