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 唐三彩的实物与资料

1.20世纪50年代前的情况

从多位当事人、知情人的口述史、回忆录、随笔中我们得知,清代光绪三十一年(1905)前后,修建陇海铁路郑州到潼关段时,洛阳城北到邙山一带的唐墓中出土了唐三彩马、骆驼、人俑等多类器物。因这些唐墓出土的器物上多有黄、绿、蓝、白等多种色彩,故称之为唐三彩。三彩意指颜色多样,并非是指只有三种颜色,出土的唐三彩中就包含单色、双色或三色以上的。唐三彩不同于青瓷或白瓷,是一种以白色黏土作胎、经低温烧制的釉陶器。但当时的人们以墓中出土物为晦气不洁的物件,故而多将其砸碎或抛撒野外,并没有当回事。

此后在洛阳南部的关林、龙门和西边的谷水等地,也陆续有唐三彩出土。有些色彩艳丽的,流向了古玩商店,被一些收集古董的外国人看上购买。有文献说当时因外国收藏家多从雕塑的眼光欣赏唐三彩,认为是艺术品,多爱收购大件器物,故而很多大件唐三彩为装箱和远途运输方便,都被打碎进行转运买卖。

由于有人购买、收藏唐三彩,文物贩子们便到唐三彩的出土地洛阳到处收罗。于是在民国年间,洛阳一带又一次出现了盗墓热潮。从洛阳北乡到城郊东乡的塔湾、史家湾、杨凹、马坡、北窑等地,时见有人公开挖墓盗掘唐三彩。有人统计,在1949年前,洛阳及周边地区大约出土了5000多方墓志。根据统计概率,以大约10座墓出土一方墓志的比例估算,则遭到盗掘的古墓约有5万处。再按照平均每座墓出土10件文物的概率估算,当时出土的文物应在50万件左右,而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流失到了国外。这么多文物中有多少件是唐三彩不得而知,可以肯定的是其中有不少是唐三彩。

北京的几位古文化学者,如王维国、罗振玉等人对这些器物颇为重视。他们认为唐三彩是唐代珍贵的艺术品,但在以往的文献典籍中缺乏描述与记载。1908年罗振玉在其所著《俑庐日札》中即指出:唐代“北方古冢中明器除盘、匜、尊、罍、瓮、瓿、井臼、车器外,更有牛羊、犬豕、鸡凫、驼马之属,欧美人争购之。其陶器之上有绿色粗釉,现金银光采者,价尤昂,俗谓之金银釉”。这大概是指那些返铅(所谓“出银片”)的釉陶器了。汉代的绿釉陶器上最常见有返铅的银片,这也成了一些古玩商人鉴定古釉陶器的一项标准。

1916年印行的《古明器图录》中,已经收录了唐三彩。唐三彩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特别是外国收藏家们的认可和追捧,使得中国人对唐三彩的看法也开始发生了变化。

因为有外国人或京城收藏家的购买,加之中国古文物学家的重视,北京的古玩行里也有几家开始收购并出售唐三彩。这个时期有一批精美的特别是大中型的唐三彩骏马俑、骆驼俑、天王俑、力士俑、仕女俑等流向了国外,其中一些至今仍在英、美、法、日等国的收藏家手中或在博物馆中陈列展出。当然,因为受出售古董的高额利益驱使,这个时期也开始有人仿烧唐三彩做旧后当古董出售。民国时期北京的大古董商岳彬等人的仿制品如唐三彩马,已经有点乱真了,常使一些人上当。

这时期在河南洛阳以外,陕西西安城郊唐墓、渭北唐陵地区及江苏、河北等地,也陆续都有唐三彩出土。民间的唐三彩收藏品也多是来自这一时期。长达几十年的积累,数量不会少,但到底有多少因无法统计就不得而知了。

之后二三十年的时间里,受战争的影响,唐三彩的出土物和仿品已经比较稀少了。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1950年前后。但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前的几十年间,国内有些人已经收藏了相当数量的唐三彩,包括罗振玉、郑振铎等收藏家,主要都是清代光绪三十一年后出土的器物。

2.20世纪50年代后出土的情况

随着国共内战和抗美援朝战争的结束,中国陆续开展大规模经济生产活动,如:新建工厂,新建公路、铁路,开矿、修水库,农村烧砖挖土、平整土地等,随着这些活动的进行,地下墓葬或遗址中的各种古代遗物包括三彩器也陆续出土了。因为动土的区域很大,时间也很长,这个时期出土的三彩器也比之前大为增多。

也正是因为当时的古墓葬、古遗址发现得越来越多,进入国家编制的、由众多专业人员组成的考古机构相继在各省市应需出现了,如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就是1958年成立的。

赵康民《临潼唐庆山寺舍利塔基精室清理记》(《文博》,1985年第5期)报告说:“县属新丰砖瓦厂在该厂南原取土制砖,在距地表6米深处发现一座砖砌券室。”“上方舍利塔记碑竖于甬道口正中央,线雕石门安装于甬道和主室之间,两只三彩护法狮子俯卧石门两边,石雕舍利宝帐置于工字须弥座上,紧挨北壁正中位置。”

另据研究统计,仅洛阳市区发现唐三彩的地点已达20处以上,出土的唐三彩已有500件之多。1957年,在河南巩义市黄冶村附近发现了唐三彩窑址,经过几次发掘,在唐三彩窑址区的第二烧造区东北部,清理出8座平面近似马蹄形的唐代窑炉。另外,还清理出了大量的窑具和半成品残件,以及完整的或可复原的三彩器物。

西安在修建地铁时,也陆续发现不少唐代墓葬。

总之,1950年后至今的七十多年间,国内陕西、河南、江苏、四川、甘肃、河北、安徽、广东、辽宁、山东等地,都有发现唐三彩器物或唐窑遗址。国外的考古报告或新闻中,如日本、韩国、伊拉克、埃及、伊朗等地,也有发现唐三彩的消息报道。

此外,民间收藏中,一些老收藏家如郑振铎先生1952年就向故宫博物院捐献了655件陶俑,其中不乏珍贵的唐三彩骏马、三彩骆驼、三彩文官俑等。总之,民间私人手里收藏有唐三彩是无可置疑的事实,只是其收藏的数量无法统计。

3.唐三彩的流向归宿

1950年至今的七十多年间,唐三彩的流向归宿是多样化的:

(1)各省、各地市考古部门在对唐墓、唐遗址的发掘清理时,都有完备的记录资料,出土物品也都归国家所有。

考古发掘出的唐三彩,一部分在考古单位资料室或仓库中存放,有一些则在博物馆中陈列展出。而尤其受人喜爱的唐三彩,多在各地博物馆中常年陈列展出,如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博物院、河南博物院、郑州博物馆、洛阳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内蒙古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扬州博物馆、徐州博物馆等多家博物馆中都有唐三彩长期展出。

(2)根据我国法律政策,我国境内地下遗存的一切文物,属于国家所有。因此在多地的私人土建中,如打井、垫圈挖土、盖房时发现的唐三彩,也都上交给了相关文物部门。上交的数量有多少,未见有权威部门的统计报告。也有一部分人在发现唐三彩后选择私藏而不上交,可能是出于不清楚文物法规或不愿意无偿上交或居住偏远不便送交等原因。

西安博物院藏骑马俑

在20世纪70年代前,古墓里出土的东西人们多是不要的,那些出土的带老锈的青铜器,如铜鼎、铜簋等,很多被当作废铜烂铁卖给了废品收购站,人们并不把这些东西当回事。报纸上也经常有在废品收购站里发现珍贵文物的新闻。

1965年9月,陕西玉泉的一个废品收购站里,在一车即将拉往炼钢厂的废铜烂铁中,有人拣出了一件锈迹斑斑的青铜器。这是一位农民送来的,卖了30元钱。后经博物馆人员鉴定释读,此器名“何尊”,是最早出现“中国”两字的青铜器,现属国家一级文物,禁止出国(境)展览。

20世纪80年代前,著者在下乡调研时,在陕西、山西、河南、青海、甘肃等省较偏远的农村住家后院或墙根下,常能看见有磨光石斧、汉瓦当、秦汉陶罐、莲花纹砖、陶俑等老物件。起先是没有人当回事的,大概80年代初,有人开始下乡收购了。久而久之,人们知道这些出土老物件能卖钱了,私下收藏或转让便开始了。

但改革开放之前,农民陆陆续续上交的文物也有一定的数量,多在各地的市、县博物馆或文管所存放。有些地方因出土文物太多,库房里放不下,所以农民上交的普通的陶盆、陶罐因库房堆满而无法收购,最终也被损毁或丢弃。20世纪70年代,陕西西安郊区一户农民在家挖土时,挖到一个坛子,农民打开一看,里边全是金子。这位农民知道政策,便全交给了政府,其中有重11斤的唐代金箔和几条精美的唐代金龙,之后曾多次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中展出。

(3)私人意外得到又收藏的唐三彩。近三四十年来,因为改革开放后出现了古玩收藏热,古玩特别是唐三彩的价格不菲,于是私下流通或收藏唐三彩的行为逐渐增多。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至70年代初,陕西农民田间劳作时,若无意中发现墓中的唐三彩或土陶俑,仍有相当一部分人怕沾染晦气而将其打碎毁掉或弃之荒野。因此,这期间被私下发现并毁掉了的唐三彩也有一定的数量,只是无法统计而已。而当有人专门上门购买唐三彩后,农民便开始注意收集,丢弃的重新找了回来,破碎的黏一黏也卖了出去,更不会将新发现的三彩器打碎了。

(4)国外拍卖或个人收藏的唐三彩。因唐三彩的市场价格很高,因而近几十年来新出土的相当数量的唐三彩,或原先曾被人收藏过的唐三彩,有一部分通过走私流通到了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等地区及英、美、法、日等多国。

1989年12月12日,苏富比拍卖的唐三彩黑马在英国伦敦以495.5万英镑成交,引起了收藏界的广泛关注。著者在国外的博物馆,如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美国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旧金山艺术博物馆、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芝加哥艺术博物馆、斯坦福大学博物馆、明尼阿波利斯美术馆、丹佛美术馆、卢浮宫博物馆、东京国立博物馆、俄罗斯国家东方艺术博物馆等处,都见到有唐三彩精品展出。

国外的一些古董店里,如日本、美国、法国、英国等地也有唐三彩出售。国外还有很多唐三彩的收藏家和文物爱好者,包括华人和外国人,也通过多种方式收藏中国的唐三彩,既有通过大小拍卖会所得,也有从古董市场上收罗的。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唐三彩马头

著者不仅在奈良的日本人家里看到了摆放着的唐三彩骏马真品,还在华盛顿一位退休的美国老人家里见到了几十件唐三彩,多是从各种拍卖会上买来的。华盛顿近郊小镇一位美籍华人家里甚至有一对高达一米多的大型唐三彩天王俑,是俗称大开门的“一眼货”,据说是从中国港、澳地区转运到美国的,很难想象这样大的器物是怎么运过去的。

(5)改革开放的三四十年以来,随着国内文物古董收藏群体的迅速扩大,多数省会城市或经济繁荣的地市,乃至一些县城,都有了古玩城、古玩一条街、古玩地摊集市,古玩店之类的店铺也纷纷开始营业。多地的国外文物回流展上,也能看到唐三彩的流通买卖。因为有人愿意购买收藏,一些从未见过报道的民间私有的唐三彩便开始流通了。

有些博物馆从民间征集到了唐三彩,各地电视台的鉴宝节目上也多见有唐三彩出现,网络上还经常有人发布私藏的唐三彩请专家鉴定真伪。西安和洛阳出现了经政府批准的唐三彩专题艺术博物馆。在西安的陕西唐三彩艺术博物馆里,馆藏的唐三彩就多达600件以上,许多品种都是以前没见过的。据博物馆人员介绍,其中有200多件唐三彩是花巨款从澳门买回来的。

一些收藏者从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以及日本、欧美等地购买唐三彩,但实际上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和欧美国家的唐三彩都是从中国内地走私流出的。

尽管唐三彩在人们的认知里是明器,各种书报杂志或网络上也有家中不宜摆放唐三彩的文章,但由于造型的艺术魅力,加之色彩的独特艳丽,唐三彩在国内外艺术品拍卖中的价格很高,如中国陕西的一位收藏家买回的一匹唐三彩黑釉马,就高达上千万元人民币。

陕西唐三彩艺术博物馆藏品

现在人们已经把唐三彩看作珍贵的收藏品了,很少有人再像过去那样随便砸碎或抛弃了。但是以唐代唐三彩价格出售的高仿品也越来越多,仿品越做越逼真,令很多收藏者上当受骗,而且这种情况绝非少数人遇到,甚至有许多人因为怕上当而不敢购买、也不敢收藏唐三彩。

4.唐三彩存世量的变化

近几十年来,国内唐三彩的存世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出土的唐三彩屡见报道,《文物》《考古》《文博》等专业刊物上也有相关的考古资料不断发表。根据这些新发现,至少可以得出以下两个方面的结论:

一是唐三彩器物的存世量有了较大的增长。在多地、多国的博物馆中,在国内外的很多古玩店里,可以见到很多过去未见的新样式或新器型。在陕西唐三彩艺术博物馆收藏的唐三彩中,人俑有高达一米六的也有仅两厘米高的。另外,在地处江南的苏州博物馆以及一些非唐三彩主要出土地的博物馆如海南博物馆里,也都有唐三彩的展陈。

二是唐三彩的信息与资料也比之前大大丰富,如唐三彩器物出土地点逐渐多样化,唐三彩窑址和残器的数量逐渐增多等。各种考古报告及相关研究论文日渐增多,网络上也有大量的此类信息,给研究者和爱好者的学习交流提供了方便。

唐三彩是唐时的器物,自然只能从地下或水中遗址发现,其历史、艺术、文物价值是不言而喻的。而从民国以来的仿制的唐三彩,特别是近年来利用高科技手段制作的高仿品,自然应归于工艺美术品之列,和一千多年前的唐三彩所具有的文物属性、艺术特质、工艺特色完全不可相提并论。其价值和唐代的唐三彩,也是有天壤之别的。因而许多在古玩地摊上、古玩店里、国外文物回流展上出现过的到代唐三彩,在私下流通中价格不断提高。这也是人们常说的换手率推高了文物的市场价值。这种换手现在变得愈发隐秘,数量不小,且难以统计。而且到代唐三彩一旦到了收藏人手里,便不会轻易公开出现了,使统计估量变得更加困难。

唐三彩主要在以下几种活动中出土:

(1)考古活动中出土

随着各省市考古专业机构的出现,由考古专业人员以科学手段按国际标准进行的考古发掘已成为常态。仅以陕西省为例,先后发现唐代墓葬及墓葬群上千处,发现唐代长安城市遗址区上百处。在全国三次文物大面积普查的基础上,大、中、小型的考古发掘长年不断进行。例如:在铜川市黄堡镇古耀州窑遗址区发现了唐三彩残件和碎片千件以上。在西安大明宫遗址区、临潼华清宫御汤遗址区、临潼唐代庆山寺遗址区、西安青龙寺、大唐西市遗址、唐代东市遗址、西郊老飞机场唐窑址区等地,都有唐三彩完整器、残器、大量三彩瓷片出土。

由于近年来非法盗掘古墓的出现,促使各地的文物单位也加紧了工作。不断有新闻报道多地开展考古发掘的消息,每年的考古成果发布成了人们关注的新闻。这些发掘出的实物,保存在文物单位仓库或在博物馆中展出。多有考古报告和简报类的文章,见于相关的杂志或书籍。

各省文物部门编写出版的历史文物地图集中,也有已通过考古发现唐三彩的古墓资料。这些古墓的信息对于研究唐三彩的社会属性、唐三彩的分期、唐代礼法制度等方面都极为重要,是可靠且不可或缺的资料。

(2)生产、生活活动中出土

在未曾停止过的乡村生产、生活活动过程中,不断有包括唐三彩在内的物器出土。例如农村过去畜养牲畜时,都要在村子周围区域挖黄土垫圈。这也是积攒农家肥以进行农田施肥的必需性工作,因此家家户户从未停止过挖塬取土,日积月累也挖出了不少东西。

过去农村盖房要挖土、打土墙、打土坯,还有挖地基也是必须要进行的工作。另外,贮存红薯、洋芋等农产品过冬防寒时,许多农家都要挖地窨子。诸如此类的几代人都延续不止的活动,往往会从土中挖出青铜器、陶器、铜钱、唐三彩等意想不到的器物。这方面的消息时见于新闻,但更多出土物是没人去上报或上交,也没有记录的。农村人顺手丢在地头或家后院是最普遍的现象,自然也无法进行准确的统计了。

一些集体性的文物出土事件会有风声外漏,如武威农民集体发现铜奔马、西安建国路基建工地一群工人发现并私分唐金银器等。尽管出土的文物有个别损坏了或丢失了,但大多数最后还是被国家有关部门收回了。

近几十年来有许多收藏家、文物贩子多去农村收购。农村也有很多人靠倒卖文物为生,靠贩卖文物盖房和发家的人不在少数。其中有在田野间自然获得的,也有的是通过盗墓非法所得或倒手买卖而来的。这是一个不小的量,但谁也无法准确估计数量。

(3)砖瓦厂出土

城市扩建或工厂盖厂房等活动中,都需要大量砖瓦,因而城市、县城甚至一些人口密集的乡镇,都建有专门烧砖瓦或烧陶盆、陶罐、缸瓮的砖瓦厂。

这些砖瓦厂多选在取土方便的乡村周边地区,每天工人们都要挖地取土练泥制坯,往往挖出数百上千亩的土方,开挖的土方量是天文数字。而在取土过程中,经常会挖出陶器、石器、玉器、青铜器、三彩器等文物,如临潼庆山寺遗址地宫就是砖瓦厂在挖地取土时发现的,出土了多件唐三彩和佛舍利。当然也有一部分物件流向了古玩市场,因而有的收藏者和文物贩子都与一些地方的工作人员保持往来,希望以较高的价格优先收购地下出土器物,因此,很多珍品是不出现在古玩地摊或店铺柜台的,而如此购得的藏品日渐丰富后,便开始有了各种私人博物馆。对此,收藏圈内的说法是“有一线货路子”,“好货嫌贫爱富”。

文物流动屡禁不止,地下交易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这种情况已经有上百年了。这是在私下进行的交易,和专门盗墓出卖地下文物还有所不同,但买卖双方都怕出事,因而买卖双方都保守秘密,看货交钱即刻走人,这是大家都心照不宣的规矩,没有人打听对方的信息。几十年不间断的挖地取土,古玩地摊市场上也能不断见到新出土的陶器、石器、玉器、唐三彩,乃至于青铜器等。

(4)平整土地过程中发现

多年来我国不但在农村广泛平整土地,在城市也因为扩建开辟道路而平整土地。唐长安城从北边龙首原上的大明宫到南边乐游原上的青龙寺,间隔起伏有六条高岗,地形高差近百米。而在20世纪60年代至七八十年代,西安郊区推行“农业学大寨”的一项重要活动,就是利用人力和机械大规模开展平整土地的工程,经过不断开挖建设,地形已近乎平地。

在平整土地中,陆陆续续有一些有人发现或拾到唐三彩的传闻,要么是挖掘到了唐墓、窖藏或密室,要么是在土中发现了以往盗墓贼抛弃的包括唐三彩在内的明器。西安作为历史上的唐代都城,唐代皇陵及皇室、贵族、达官等的墓葬,多在西安周边以及渭河北岸的黄土高原区埋葬。因此,从乾县、礼泉到泾阳、高陵、三原、富平,近一百五十多公里长的区域内,唐人墓葬不止数千座,其中出土唐三彩是必然的,只是无法统计出处和数量了。

(5)城市基建中出土

以西安市为例,现在的城墙以内的面积仅是唐长安城的八分之一左右。因而在长达几十年的城市及郊区修路、开挖地下水沟、铺设地下线缆、修建地下防空洞,以及建楼打地基的过程中,时不时有地下器物出土。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发现唐代窖藏文物的新闻轰动一时,出土的金银器、玉器、钱币、铜器、药物等多达千余件,而这一片正是唐代兴化坊的中部偏西南区域。1975年,在西安城南草场坡村、原唐长安城永乐坊东南部的唐宰相张说府宅故地又出土两件鎏金铁芯铜龙,后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中展出。

平时基建挖出的单件的陶俑、三彩俑、瓷器等器物无法统计,因此以前有人专门驻守在基建工地,用钱、粮票收购或用物品交换出土的器物。据说20世纪80年代初期,几盒香烟就能换到一个二十厘米的唐俑。还有些收藏者事先给挖掘的作业者预付一笔钱,之后若有出土的器物也就自然到了出钱人的手里。

因此,在古玩市场上,时不时能见到一些出土不久的生坑件。但绝大部分物件,特别是贵重品,往往不经过地摊或市场而直接到了收藏者的手中或转卖到了境外。虽明令禁止买卖,古玩市场也经常有文物执法人员突击检查,但百密一疏,这也是收藏者能够入手收藏品的原因。

各类非国有博物馆中的展品,并非都是自盗墓者的手中购买的,很多是以私人之间的流通来进行交易的,有些还是经二手、三手,甚至多道转手才到了真正想收藏的人手中。据说这方面的转手交易也有条严格的规矩,即买家只看东西真伪说价钱,不能问东西的来路和卖者的情况。问了也不回答,问多了卖家收起器物便走人,从此再不见面交易。因而文物市场中流通的一些真品、精品、珍品,乃至博物馆中可能都罕有的极品,往往有一股浓厚的历史特质与气息,可惜没有相关的出土信息。视而不见或不承认这些是可笑的,因为近百年来民间积累了难以计数的出土文物。人们慢慢知道出土文物值钱了,散落民间的古物有人买卖了,还有古玩商店了。古玩的价格不断上涨,电视鉴宝节目用噱头和高价吸引人,拍卖会上拍品的增值动辄几千万甚至上亿,收藏的人也就越来越多了。这是中国在特殊时期、特殊国情、特殊原因下才出现的现象,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也是人所共知的。一些专家或管理人员回避这些现象的存在,不承认民间有大量文物收藏品存在,也是言不由衷的,是背离社会真实状态的。

(6)建筑工程中出土

近三十多年来,中国连续不断地进行了一些前所未有的大型工程和超大型工程,如全国范围内修建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南水北调工程、西气东输工程、修建三峡水库等。另外,还有很多城市开始修建地铁,仅西安一城最早的两条地铁线便挖到了包括唐墓在内的300多座古墓。而据2021年新闻报道,西安在2020年扩建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和修建地铁八号线时,平均每天就有10座古墓葬遗址出现。在这些基建工程中发现的唐墓里,就有著名的上官婉儿墓和薛绍墓。

有国家考古专业人员挖掘的文物会由国家相关部门收藏,但有相当数量的民间工程,并没有考古人员去往现场。为了工程进度和压缩停工费等原因,相当多的包裹在泥土石砾中的文物,或被人拿走,或破碎成片,或被掩埋在地下了。被人拿走的器物中,有一些被人收购了。故而在建筑工程的施工期,古玩地摊和古玩市场上时常能碰到生坑器物。而在此建筑活动之前或此后,市场上的生坑器明显减少,更不要说看见精品。文物贩子也说现在下去收不到“货”了,下去转几个星期连点真东西也遇不到。有些被盗过的墓葬甚至已经被人反复挖过多次了,真东西是越来越难见到了。

(7)盗墓导致文物流失

近几十年来,盗墓成为中国又一大奇观,这种遍及全国的、长时段的盗墓风潮具有时代特色。

首先,近几十年来《盗墓笔记》之类的小说风行不减,有关盗墓的电影、电视剧相继出现,公安部门破获盗墓案件的电视专题片也越来越多。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以考古发掘古墓为内容的节目中,时有因盗墓引发抢救性发掘的案例。盗掘古墓已成为全社会仇视、打击,却长达几十年禁而不绝的社会现象。

其次,20世纪80年代,“若要富,挖古墓”的顺口溜在群众中流行。许多村落里,几乎是全村大多数劳动力都热衷于挖掘古墓。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秦代古墓群被挖得整个翻了一遍,最多时有数万人参与挖墓。该地出土的金饰品被卖到国外展览,中国领导人在国外访问期间发现后,才引起国内的重视。而等到派人去古墓现场时,地下的古墓已毁得很彻底了。

这不是个案。据新闻报道,在西安蓝田地区,出现了宋代著名的“蓝田四吕”的后代盗掘祖先古墓的情况。在一些古墓葬密集的地区,甚至出现了县域基层公安与盗墓者联手的现象。

在网络上,曾有人统计称,全国至少有30万座古墓已被盗掘。盗墓者运用现代仪器如微型探头、红外夜视仪、特殊炸药和多种便捷工具进行挖掘,而且形成了探、挖、藏、运、卖的一条龙产业链。

中国海关经常查获走私和出境的出土文物,中央电视台及多地电视台均有报道。据新闻报道:“根据国家文物局发布的最新数据,‘十三五’期间,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取得突破性进展。英国、美国、意大利、日本、埃及等国共计向我国返还1300余件(套)中国流失文物……其中,唐三彩七星盘1套8件。”

2020年8月20日,公安部刑侦局发布消息,在与国家文物局联手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三年以来,全国公安机关共打击犯罪团伙750余个。抓获犯罪嫌疑人5860余名,破获文物犯罪案件3481余起,追缴文物已逾4万多件。

因为没有权威部门正式的数据,我们无法准确得知全国有多少古墓葬被盗掘,更无法估算有多少文物被盗掘。但有一些学者预估,几十年来被盗挖的古文物总数至少有200万件。其中,被公安和海关收缴了一部分,成为国家所有了。但还有为数不少的出土文物已被多次转手倒卖,其中一部分已流失到国外,因为那里可以自由拍卖,价格远高于国内,因而很多被人们视为珍品、极品的,已偷偷转卖海外了。

还有一部分在国内的收藏家手中,或者在古董贩子手里。有时偶然在古董店还能见到生坑出土的器物,如老铜镜、老瓷器、古陶器等,其中也有土腥味极为明显的唐三彩器。因为西安和洛阳是唐三彩出土较多的区域,故而收藏唐三彩的人比较多,使得很多外地零星出土的唐三彩器物也多流向这些区域。正如甘肃人玩彩陶,北京人玩瓷和家具一样,唐三彩在西安和洛阳的多家博物馆中大放异彩,其数量之多、类型之多,吸引了很多人前去观看。其中一些成对成列的群体组合类唐三彩,如西安博物院的一组唐宫女俑,皇室墓中出土的重器大件等,都是在外地极少见到的。这两地的古玩市场上,真真假假的唐三彩也很多见。有些柜台上摆的是新仿的唐三彩工艺品,而真品唐三彩藏在柜子里边,店主聊天后确认的确是买家后才拿出来说价交易。

唐三彩的数量明显变多,已是不争的事实了。如果说现在要再搞什么专项运动或强行上交充公,很可能又有大部分真器通过地下被转卖到国外,或者被私下毁掉。法制不妥善,对民族历史文化的保存会有极大的负面伤害。

5.唐三彩研究中的变化与不变

唐三彩作为一种唐代遗留下来的珍贵器物,近几十年来的研究情况发生了很多改变。

第一,唐三彩的出土地更加多样化。从20世纪在洛阳唐墓中发现唐三彩开始,唐三彩多是在墓葬中发现。但其后的若干年里,特别是随着多次文物普查和考古发掘,在唐墓之外,诸如在唐代的祭天与祭祖场所,在唐代的烧制陶瓷的窑场遗址,在唐代的寺院或庙观的地宫里,在唐代的商品交易市场遗址区,在唐代的居民生活区域内,在唐代帝王的皇家宫苑里,甚至在东南亚、欧洲、非洲等国家和地区,都发现了唐三彩完整器或残件。

不只是在墓葬里发现了唐三彩,在墓葬之外的发现也不是个案、孤例,不是仅一件、两件的发现。这不能不引发人们的思考:若唐三彩就是有特定用途的明器的话,为什么在唐时的祭坛、宫廷、寺庙、市场、居住区等场所内,会发现有多种三彩实物的存在呢?唐人比我们更为迷信生死鬼神,有阴阳大防之禁忌,难道他们会把死人的专用物品到处摆放使用吗?

第二,唐三彩的出土类型多样化。唐代墓葬中出土的三彩器多是镇墓兽、天王俑、力士俑、文武官俑、男女侍俑、马俑、骆驼俑、房屋模型及盘、罐等,这是唐人受“事死如事生”观念影响将阳世生活再现于阴世的体现,同时也表现了他们希望避凶煞、恐骇鬼邪,求得另世安全的想法。然而,现在已发现的唐三彩的品种类型,大大超出了陪葬明器的范围,且有许多器物压根是不可能当作明器下葬的,例如唐三彩如来佛尊像、唐三彩菩萨像,还有供佛的唐三彩香炉、三彩净瓶、三彩高脚杯等。在重佛、拜佛甚至敬畏佛教、迷信因果报应的唐代,应该没有人敢把诸多唐三彩佛、三彩菩萨像当明器埋葬。

另外,还发现了唐三彩陆羽像、儿童玩具、瓷枕,有明显使用痕迹的文具、盘子、化妆盒、水杯、灯台、熏香炉和一些在结婚、庆生等场合使用的器具等,甚至还有发现过情趣玩具类三彩雕塑。这些唐三彩器物几乎涵盖了当时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有至少有十多种器物的器型和当时的陶器、瓷器一样,也有如唐三彩绣球、朱雀、山水、微缩景观等器物,与当时其他质地的同种器物造型不同。

第三,烧制唐三彩的窑址在多地不断出现。据统计,在河南洛阳巩义黄冶窑和陕西铜川耀州窑之外,在多省至少有20处以上的唐三彩窑址得到证实,其中有些窑是专门烧唐三彩的,也有些窑是烧陶器、瓷器兼烧唐三彩的。

在甘肃曾发现高达一米六的巨型三彩俑,这么大的陶质三彩俑,不大可能是从千里之外的河南或陕西运送过去的,很可能是本地窑场烧制的。但这样的三彩窑址至今尚未在甘肃发现,故而也未能列入已统计的20处窑址。尚不知道的那些唐三彩窑址烧出的唐三彩应该也不会很少,这对我们统计并比对唐代时唐三彩的用途、性质、存世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四,唐三彩的类型增多,打破了传统的“只是明器”的说法。唐三彩中有几乎和真人身高相当的人物俑,有一米多高的伟岸雄壮的骏马俑、骆驼俑,也有指甲盖大的粉盒或小猴子、小鸟、小狗等玩具。这些很可能是陈设器,或是宗教场所的摆放品,或是女性化妆工具,或是儿童玩具。还有唐三彩花插立件、动物形状的手塑器等,应当是唐人的生活实用器具。这些实用器物上的使用痕迹说明,即便是从墓葬中出土,也是亡者生前使用并喜爱的器物,是主人使用多年后被当作随葬品下葬,并非专门作为明器而入土的。

第五,由于多地长期的考古发掘,唐三彩的存世量也明显发生了变化。私人收藏的无法统计,仅就国内多省市的考古研究院、文管所、文物库房、文物修复工作室以及各地博物馆或大学收藏的唐三彩估计,其数量不再是过去约估的一两千件,而是近万件或超万件了。

仅西安、洛阳两地的多家博物馆、文物仓库中,就至少有3000件左右的唐三彩实物器。还有很多残破的碎片在拼接复原中,这需要漫长的时间。洛阳的文物工作人员透露,仅洛阳地区收藏的唐三彩就已超过2000多件。加上国内其他省市的博物馆藏品、国内外大学科研机构的藏品、古玩或拍卖行的藏品以及私人藏家的藏品,可想而知,现在存世的唐三彩数量,较三四十年前已有了明显的大幅度的变化。

从上文可见,唐三彩的数量、类型、窑址、出土地点等情况都发生了变化,而这些变化从多方面说明了原先认定唐三彩都是明器的结论是站不住脚的,逻辑上也是讲不通的,与唐代的历史真实是不相符合的。但至今流行的说法,仍是百年前刚发现唐三彩时的结论。这种情形也不奇怪。在甲骨文未发现未破译的清末民国初期,国外的汉学家们和国内学术界,几乎都只承认中国有周代,周之前有殷商是没人相信的。但随着殷商时代特别是安阳宫殿区墓葬区的发掘,出土的甲骨文上帝王年号的逐渐确定,国内外对西周之前的殷商王朝也改为持肯定态度了。而殷商之前的夏代,尽管有史料有传说,也有一些历史年代的遗址如山西陶寺文化遗址等,但因未发现有文字方面的史料,故而至今仍在讨论和争论之中。

今天我们面对大量唐三彩的实物资料和出土信息,明显感到“唐三彩是专用明器”的旧说法已经被动摇了。新的信息、新的证据都在提示我们,已经误判了百余年并讹传至今的说法是不符合唐代历史事实的,面对这些证据,我们的认识也应该有所转变了。 EgBEyG2UzC50UL+MqGLBDZr4v39u8BDPuv4Ox3MyW6tXSzkg3KiN2PSQzZ9U4+Z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