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讲
柏拉图的形式理论及其问题

上一讲讨论柏拉图的道德心理学,虽然谈到了灵魂这个特殊存在物的本性和内部结构,但这一心灵哲学反思,有非常明确的伦理学指向。理解灵魂的本体论状态,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什么是灵魂所拥有的美德,从而间接地理解一个人如何通过美德实现幸福。本讲关注更一般性的理论哲学问题,以柏拉图的知识论和形而上学为核心,兼及语言哲学。其中关键是如何理解抽象对象的存在,也就是我们已经提到的“理念”或“形式(eidos)”。我们将讨论这里所谓“抽象”的含义,解释为什么要在可感的具体对象及其属性之外引入这样一个只能由理性谈论和把握的特殊存在物。

柏拉图在他的理论哲学中展示出一种特殊的实在论立场。作为实在论者,他相信有一个客观的、独立于我们心灵的世界存在。与此同时,他又试图辩护这一独立于心灵的世界,是认知上可以通达和语言可以谈论的。在之前关于巴门尼德和智者高尔吉亚的讨论中,我们已经隐约看到了这种实在论主张的雏形和它面临的理论困难。柏拉图在不同的对话和理论语境中,为该实在论图景增添了更为坚实的论证,也展示出更为深刻的洞见。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说:“对欧洲哲学传统最保险的一般性描述是:构成它的是一系列给柏拉图的脚注。” 这句常被误用的名言指出了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散落在柏拉图对话中的一系列核心洞见成了后世哲学反思不可逾越的出发点,无论是否柏拉图主义者,人们都必须严肃对待柏拉图的思考,尤其是他的实在论立场。

在进入柏拉图的理论哲学反思之前,需要注意的是,柏拉图引入这一系列理论哲学反思,和他有关灵魂本性及其结构的讨论一样,首先是在一个伦理的语境中,是为了回答我们如何获得有关美德和善的知识以确保幸福的实现。所以,在相关的形而上学、知识论和语言哲学的讨论中,实践哲学的关注始终和理论哲学的洞见交织在一起,并不像今天的哲学研究那样泾渭分明,做形而上学的很可能不会特别关注伦理学的进展,反之亦然。柏拉图和其他近代以前的哲学家,并不如此处理哲学问题。这样一种哲学研究路径,当然有它的缺陷,但也展示出一些不同于当代哲学思考的洞见。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回到近代以前的哲学史的一个重要理由。 OSVrGaixW10PDM6tXzGp00pnug0+EGc0Xgamhjoi4BADbrV0zUWY/bDOMftkbGA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