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唐宋以降,东南财赋之区逐渐成为历代王朝经济和文化重心所在。元明清定都北京后,对东南的倚重更是国家繁荣兴盛的重要基础。可以说,政治中心在北方,如何有效统治东南财赋、人文之区,是大一统的中国历史进入鼎盛时期后的首要任务。清朝建立后,江南的繁荣稳定和南北关系的协调,既关系王朝的财政命脉,与民生息息相关,也是其合法性的重要保证。但江南始终是远在北京的朝廷“离不开、信不过”的地区;清朝皇帝及满洲权贵对江南的经济文化“既赞叹不已又满怀妒忌”,心情矛盾复杂。 于是,总制东南的两江总督被寄予厚望和重任。

自康熙中叶以来,两江总督兼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财赋、人文之区,掌理军政、淮盐、漕运、河工诸要务,为东南第一要缺。同治以降,又例兼南洋通商大臣,成为东南办理洋务交涉的首领。因此,江督之于清朝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故两江总督易主历来都是政坛大事。 尤其是当湘、淮军崛起,镇压太平天国,驻兵江南之后,对清廷来说,江督人选的确定比此前更为复杂敏感。这时,南北满汉、文武兼资、湘淮分治、湘系内部平衡,甚至外人的态度,都成为遴选江督时需要审慎考量的因素。

晚清的江督易主有三个重要阶段。首先,道咸之际陶澍、陈銮、李星沅、陆建瀛等湘楚翰林相继出任江督,其主持的漕粮海运、票盐改革等事业获得成功,意味着东南地区在文官经世层面,发生了从八旗到湘楚的权势转移。第二,更重要的是,咸丰十年 (1860) 清廷授湘军首领曾国藩两江总督。随后曾氏文武合一,总制东南,措置得当,与湘、淮军的壮大和太平天国的覆亡关系密切。这不仅带来满汉关系的深刻变化,而且出现了清朝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南重北轻”局面;它将长久以来或明或暗的南北问题再次凸显了出来,揭开了清廷与东南关系的新篇章。此后,经过近二十年的试探、斗争与妥协,逐渐形成了一个“江督非湘人不可”的政治局面,可称之为“湘人江督格局”。 第三,直至光绪二十八年 (1902) 江督刘坤一去世后,在清廷集权和袁世凯“北洋下南洋” 的冲击下,湘人江督格局最终走向终结,开启了清末民初北人江督的历史,南北失衡的结局也逐渐形成。

湘人江督格局作为晚清史上的重要现象,是非常显明的,但如何严谨地考察其形成、维系和终结的过程,恰当地解释该现象对于清朝统治的意义,还有许多工作可做。迄今有关湘淮集团、政坛派系、督抚群体的成果已经不少,但尚无从江督易主角度探讨晚清政治的专题研究。此外,既往讲湘军战时“打天下”者多,言湘系战后“坐天下”者少。探讨湘人江督格局的历史,即是解释湘系“坐天下”的历史。

北洋下南洋的影响也是至为深远的。清末以来,袁世凯北洋派崛起后,跨越辛亥革命,宰制政坛数十年;此期也是近代制度转型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北洋下南洋”既可说明“湘人江督格局”是怎么终结的,又可为清末民初北洋派的壮大和南北政局的走向,提供一个补充的诠释。

因此,本书旨在研讨晚清历史上“湘人江督格局”的形成、维系和终结,以及与终结相应的“北洋下南洋”进程,对于清朝统治和近代中国政治社会变迁的意义。具体言之:第一,希望通过“湘人江督格局”和“北洋下南洋”两个概念和进程的探讨,将道咸以降三次大的权势转移揭示出来,为晚清政治格局的演变提供一条解释线索。第二,在此基础上,讨论晚清的南北问题。第三,再进一步,尝试突破内外轻重、督抚专政的争议,从湘淮、南北、满汉、中外、新旧的“同治”中,去理解晚清政治的特色及出路。 Qbazhdz/taVWk7OMpOcItHR9lpBIedFU3lpJf5JbqoeAlk7iz5yTkizZwl3IRC/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