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非湘非淮:曾国藩去世后的江督纷更

曾国藩在世之日的关键是能否坐稳江督;迨曾国藩逝世后,难题则是用谁继任江督。这不仅涉及各方的权力之争,也反映着内治与洋务、科举与军功的不同政治路线和治国理念。同治十一年二月十二日,清廷循例命江苏巡抚何璟署理江督。 何璟,广东香山人,与李鸿章、马新贻、沈桂芬均是进士同年。何氏非湘非淮,但历任安徽按察使,湖北、山西布政使,山西、江苏巡抚,与湘、淮将帅联系不少;其进士出身,也符合朝廷彼时重科名而轻军功的策略。 此外,军机大臣沈桂芬意欲何璟实授江督。

依赖江苏饷源,明言“南洋为北洋根本”的李鸿章,自然格外关心江督人选。何璟刚刚履新,李鸿章就说:“内意颇以两江难得替人,惟赖筱翁 (何璟) 努力耳”。 山东巡抚丁宝桢也是候选人之一,李鸿章就曾半真半假地怂恿过丁氏。 郭嵩焘也听闻丁宝桢将升授江督,急忙向湖南巡抚王文韶求证。 王闿运则听说总理衙门大臣毛昶熙外放两江,言下颇不乐观。 此外,新任闽浙总督李鹤年亦有“量移之谣”。 这些所谓的“候选人”均未成事实,但饶有意味的是,他们均系进士出身,也都非湘非淮。

不久,李鸿章说当轴之所以用何璟,是因为其“与湘、淮将帅气谊素投,缓急可恃”, “似是常局,非暂摄也”。 随后,李鸿章在私下透露更多内情。原来,军机大臣沈桂芬意欲以“江督畀水部 (何璟)”。同时,前山西巡抚李宗羲即将丁忧期满,也有希望。 不料人算不如天算,当年十月何璟丁忧去位。十月二十五日,朝廷循例命署理江苏巡抚的淮军大将张树声署理江督。同日令李宗羲即行来京陛见。 皖人因回避原则难以久任江督,且淮系同时坐拥直督和江督,也绝非朝廷所愿。故张树声必为暂局。朝旨如此,明显是准备用李宗羲。李鸿章就称:“内意盼雨亭 (李宗羲) 甚切,或为江左真除。” 其实,老于宦术、消息灵通的李鸿章早在七月间,就曾请四川总督吴棠向李宗羲致意,敦促早日出山。当年冬季又曾泐函劝说。 果然,同治十二年 ( 1873) 正月初六日,李宗羲还在沿江东下途中,清廷就令其补授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径赴新任,不必来京请训。 可知朝廷急于让李宗羲坐镇江南的迫切之情。

无独有偶,前任江南盐道、新任安徽按察使孙衣言,也认为江督一席无出李宗羲右者。他一则称李氏“天怀恬淡”, “惟此天怀恬淡之人乃始可用”,再则极力反对用洋务人才。他说:“窃谓目前东南大局尤以内治为先……其谈洋务者,往往挟外人以自重,则贻误疆事更不可测,尤宜慎之。” 其实,李鸿章在私下对何璟、李宗羲均有保留,主要因为二人“均于洋务隔膜”,担心久之诸政俱废。在李鸿章眼中,与他气味相投、熟谙洋务的丁日昌实为合适人选。只是丁氏杂途出身,深受科甲中人訾议,与当日用人风气尚多不合。 因此,当时江督的选任,也反映了内治与洋务的先后、轻重问题。

李宗羲,四川开县人,与沈桂芬、李鸿章、马新贻、何璟、沈葆桢均是道光丁未科进士。李氏随曾国藩日久,长期在两江地区任职,平定太平天国后,获得火速提拔,跻身封疆大吏。他由科第起家,虽与湘、淮军将帅比较熟悉,但并非军功一流,且籍贯非湘非淮,与马新贻、何璟的情形相类。 尽管朱学勤觉得李宗羲不过平稳一流,“岂能理繁治剧”,但沈桂芬对他“称之不容口”。 看来,沈桂芬先后支持马新贻、何璟和李宗羲出任江督,得到最高层首肯,颇能代表当日选用江督非湘非淮、进士出身的倾向。

与李鸿章相似,正在西征的左宗棠同样非常在意江督人选,也感到“替人殊非易易”。 迨何璟丁忧去职,朝命张树声署理,而迟迟不简放实缺江督,令左宗棠意识到朝廷“似留以有待”。同时,他屡接京信,均谓西事报捷后,朝廷将令其“调两江 (总督)、补协办 (大学士)”。当时西宁已大致肃清,肃州也即将克复,再有数月,甘肃可一律澄清。故左宗棠并不愿意在即将大功告成之时离开西北。他在家书中说:“吾意使相、两江,非我所堪,临时辞逊,未能如愿,不若先时自陈为得也”。所以,同治十一年 ( 1872) 腊月,他上疏乞休,又请仍留西部,以备咨访。至于何以李宗羲简放江督,左宗棠认为是朝廷知其“不能去江南”的缘故。 事实或许比左宗棠所言更为复杂。但无论如何,左氏确是江督重要人选。相比于左宗棠,李鸿章显然更愿意李宗羲出任江督。

李鸿章虽不满于李宗羲洋务隔膜,但当后者简放江督后,自然要极力联络。他称“洋务近颇平静,悉有条约章程可循。军务则水陆留防各营随时联络整饬,可备缓急”。总之,必可胜任愉快。此外,他特意强调直隶“专恃江南为辅车之助”,与李宗羲“本是一家,遇事更易商办”。 措词极为动人,足见李鸿章超强的沟通能力。不过,在四川同乡严树森看来,李宗羲未必胜任。因为“江督须兼用权术”,李氏虽“忠信明决”,却“少倜傥权奇之概”。郭嵩焘则认为,李宗羲“终系善人君子”,由其出任江督,究远胜于“旗员不晓事者”,只是“忠信明决四字”未必担得起。严树森沉吟良久道:“明字尚能勉企,决恐不足。” 这些品藻颇得几分真相,故不无先见之明。

李宗羲就任江督一年后,发生了日本侵台事件。朝廷钦派船政大臣沈葆桢带兵援台,东南沿海形势骤然紧张。科举起家的李宗羲于是弱点暴露。同治十三年 ( 1874) 六月二十六日,李宗羲的同乡密友李鸿裔就听人议论李宗羲“布置不能镇静”。十月二十四日,李宗羲就托李鸿裔为其拟“乞病疏稿”。 在此背景下,海防需要大为增强,故军功起家者声价骤涨。

其时,奉命巡阅长江水师的彭玉麟私下强烈批评李宗羲,向领班军机章京朱学勤推荐左宗棠继任江督,显示科举与军功 (文与武) 的分歧。他一则谓:“秣陵主人 (李宗羲) 是承平好封疆……无如太不知兵,而身家性命太看得重,稍闻警则形神改易,举动荒谬不可言状。”再则称:“当此时世,此席最关东南大局,实非甘肃公 (左宗棠) 来不可。”这时,朝廷召曾国荃、杨岳斌、蒋益澧等湘系将帅入都陛见。彭玉麟认为杨岳斌、曾国荃均可大用,但“实宜偏安之地 (西北为宜,原注)”,不宜两江;或以杨、曾替换左宗棠南来亦可。总之,如左宗棠坐镇两江,与长江水师提督李成谋“亦是一气”,加以福建有船政大臣沈葆桢,“则江南、直隶、苏、浙联成一片,东南不致决裂,事大可为” 。

可见,彭玉麟的提议,不仅是为江督择人,实为东南海防选帅。如果调左宗棠入主两江,便可能形成以南洋为核心的海防体系。正是在此背景下,李鸿章迫不及待地向军机大臣文祥推举沈葆桢,并直言左宗棠“坐镇西陲,似难兼营海澨”。 而闽浙总督李鹤年则认为“南洋大臣与北洋同一重任”,需要威望素著的“知兵大员”出任江督。 言下似对李宗羲和沈葆桢均表不满。迨十二月初五日同治皇帝不幸驾崩,光绪皇帝即位,两宫再度垂帘,亟需稳定局势。同日,李宗羲开缺调理,江西巡抚、湘军大将刘坤一署理江督。 刘坤一是湘军中江忠源、刘长佑一系的代表,相对弱势。当时湘系大佬左宗棠、曾国荃、彭玉麟等人资历声望固在刘氏之上,即湘人之外的沈葆桢、何璟也非刘氏所及。况且刘坤一缺乏沿海经验,与海防要务不无隔膜。所以,李鸿章估计此为“暂署之局”,认为清廷悬之以待沈葆桢和何璟,而李鸿章更倾向于沈氏。 此外,驻扎江苏的淮军大将吴长庆透露,垂涎江督者颇多,若论资望勋名,则曾国荃“当居八九”,不久就会揭晓。

这时,海防、塞防争论甚烈,李鸿章和左宗棠互不相让。江督人选实与海防、塞防之争交织在一起。对清廷来说,只有等海防、塞防之争尘埃落定,江督人选才能随之敲定。由于文祥“以西域停兵为非计” ,沈桂芬亦主用兵收复新疆 ,最终朝廷决定西北用兵和东南海防并举。故三月二十八日以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四月二十六日任命沈葆桢为两江总督。显然,清廷排除了军功起家的湘人曾国荃和刘坤一,而选择了进士出身且谙练洋务的沈葆桢。

无疑,李鸿章不乐见刘坤一出任江督,而沈葆桢补授江督,李氏的推荐是起了作用的。 但朝廷之所以选择沈葆桢,却绝非仅因李氏支持。 以下几点更值得注意:一是沈葆桢的才能声望,深受高层欣赏,文祥就曾保举过沈氏; 二是沈氏非湘非淮的出身,且与沈桂芬同年交好; 三是沈氏此前与李鸿章、左宗棠关系均好,有望兼顾海防和塞防。此外,沈葆桢同治初年在江西巡抚任上与曾国藩公开争饷,龃龉特甚,为人熟知。他的入主两江,或许也可抑制曾国藩、国荃兄弟在两江的势力。这些因素正与朝廷彼时政策相吻合。因此,即便闽浙总督李鹤年上折参劾沈葆桢不胜南洋大臣之任,朝廷也毫不为动。

耐人寻味的是,左宗棠一开始对沈葆桢出任江督非常高兴,许为时局之幸。 让左宗棠始料不及的是,与其向来融洽的沈葆桢一上任就奏驳左氏息借洋债的主张,令他愤不可言,以致屡次抱怨沈葆桢与李鸿章联络一气。 其实,沈葆桢与李鸿章也并非像一般所讲的那样合作无间。至迟到光绪三年 ( 1877),李鸿章已对沈葆桢在江南“鸱张纷更”极为不满,以至于在给李瀚章的家信中诋斥沈氏为“任性偏执之刚愎之人”,后悔此前推荐他,认为还不如何璟出任江督。

沈葆桢自光绪元年 ( 1875) 十月到任,至光绪五年 ( 1879)十一月去世。在此期间,入觐一次,请病假多次。为此,江苏巡抚吴元炳两次署理江督。当时及后人震于沈氏大名,谓其坐镇东南措置裕如,甚至比之于曾国藩。 但揆诸史实,沈葆桢的确在湘、淮之外保有相当的独立性,但这也使他左右为难,动辄得咎。从沈葆桢家书看,他多次乞退,奈何朝廷始终不允,最终忧劳以殁。

综上,曾国藩去世后,江督替人颇为难得。以李鸿章为首的淮系和以左宗棠、彭玉麟为首的湘系都希望影响江督的任用。而沈桂芬等清廷高层则大体有两个用人倾向:一是进士出身而非军功起家,二是非湘非淮;希望既能听命朝廷,又可兼顾湘、淮。何璟、李宗羲、沈葆桢、吴元炳都可作如是观,此前的马新贻亦然。湘人江督格局自然难以形成。 jktmCIGR/ySQPceEkOwphYjVC0ufCutZJmAam3dERJc0WqvGS0hwC5U8St0N5nY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