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旧石器时代早期

人类作为高等动物,在距今700万—600多万年前从动物世界中“脱颖而出”。人类化石、分子生物学研究以及人类近亲——黑猩猩的地理分布表明最早的人类出现在非洲。这一时期由于气候显著变冷、变干,非洲大陆上潮湿茂密的雨林萎缩,林地或稀树草原扩大,原本丰富的植物性食物资源减少并变得分散。在这一背景下,原来的树栖猿类不得不到树下获取食物,直立行走的运动方式可能是在这个过程中演化出来的。直立行走改变了古猿的身体结构、运动方式、获取食物的方式和栖居习惯,是人类进化史上的一次飞跃 。距今400多万年前,非洲演化出多支属于纤细类型的南方古猿。距今200多万年前,南方古猿中的一支演化成粗壮类型的南方古猿,这类南方古猿在距今100多万年前灭绝了。南方古猿牙齿化石的形态和磨损特点表明他们的主要食物来源是植物,如水果、树叶、坚果等,其食物构成中的纤维和糖分含量较高。尽管早期的研究认为南方古猿能够使用武器(例如动物的牙齿、下颌、骨头、角)狩猎动物而获得肉食 ,但是后来遗址的埋藏学研究否定了这种观点 。虽然南方古猿能够在地面上直立行走以获取更多的植物性食物,但他们仍然保持了树栖的运动方式。此时人类还没有能力去获取和处理动物资源。南方古猿中有一支演化成了最早的人属——能人。能人能够打制和使用石器,他们创造了奥杜威文化,以简单石核-石片工业为特征。从共存的动物骨骼上的切割痕和砍砸痕来看,人类曾使用这些石器消费肉食和骨髓 。此外,石片工具也用来切割一些植物资源。打制石器的技术拓展了早期人类处理资源、获取高质量食物——肉和骨髓的能力,这对于早期人类大脑的演化来说至关重要

距今约190万年前,非洲的人属演化出了直立人,是人类演化史上的里程碑事件。直立人脑量、体重和身高明显增加,上肢和下肢的比例亦有明显变化,向着更接近现代人的比例发展,且性二型性减小。直立人的身体结构具有适合远距离行走和奔跑的特征。他们的技术和生计行为也发生了显著变化。直立人发明了新的石器技术——制作手斧、薄刃斧等形态规范的大型切割类工具。与更早期的石核砍砸器技术相比,这种技术更加复杂,并具有较为稳定的技术工序,是早期人类认知发展的重要标志。在直立人的食谱中,肉食开始占据重要地位,他们通过狩猎、拣剩等方式获得肉食。与此同时,直立人掌握了火的使用。然而,旧大陆各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经常性、控制性用火的证据都非常有限,人类控制性用火行为是否可以追溯到距今100万年以前是存在争议和不确定性的。从目前的考古证据看,人类对火的控制使用和加强使用主要出现在旧石器时代中期及以后的时期。火能够把生的食物转变为熟食,使食物易于咀嚼、消化和吸收,可以减少或消除食物的毒性,因此用火加热食物一方面扩大了人类的食谱,另一方面能够为人类身体的演化和脑的发育提供更充足的热量与营养,为早期人类的繁衍生存以及向非洲以外地区的扩散,特别是到达中高纬度较寒冷地区提供有力条件 。火的使用改变了人类获取和利用资源的方式,代表人类适应环境的新行为方式。因此,人类开始用火的时间有可能比较早,但有待更充分的考古材料的证明。

伴随着身体结构的变化、技术和行为能力的发展,在多种可能影响因素下,例如更新世早期气候变化及其导致的环境资源压力、大型动物群的迁徙、疾病的传播等 ,直立人向非洲以外的地区扩散,到达了西亚、欧洲、东亚、东南亚,人类生存的空间范围显著扩大 。直立人被普遍认为是最早扩散到旧大陆各地区的人种。此后,直立人便开始适应和应对不同于非洲的多种新气候和环境。距今约60万年前,非洲直立人(或匠人)中的一支演化出海德堡人,并向非洲以外地区扩散,海德堡人的生计行为和技术进一步发展。

不同地区的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群在行为和文化上表现出了差异,旧大陆东西方人群的差异尤为显著。非洲早期人群在距今约176万年前创造了阿舍利技术,该技术广泛分布在非洲、西亚、欧洲、东亚,在此后直至约20多万年前,甚至到几万年前 ,对人类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阿舍利石器工业以两面器技术为主要特征,典型的工具为手斧和薄刃斧,这些工具与简单、权宜性的石核-石片工具相比,具有长且直的刃缘和规范、对称的形态。实验和微痕分析表明这些工具是多功能的,特别适用于大型动物的屠宰和木材处理加工,而手斧也可能用于投掷狩猎。在旧石器时代早期晚段、距今约50万年前,非洲出现了新的石器技术——勒瓦娄哇技术和石叶技术;距今40万年前,西亚也出现了石叶技术 。旧大陆西部在旧石器时代早期发生了多次技术的变化,然而,同时期的旧大陆东部的技术变化没有西部那样频繁和显著,最主要的变化是距今80万年前在广西百色盆地出现了手斧,后来还在洛南盆地、丹江口水库以及朝鲜半岛出现。近些年来,东亚地区手斧的发现呈增加趋势,其制作技术与旧大陆西部手斧呈相似或一致性,有些地区例如陕西洛南盆地的薄刃斧处于旧大陆西部大多数薄刃斧的形态变异范围之内。然而,旧大陆东西部手斧的形态和技术也显示出差异,通常表现在厚度、修理精致程度等方面 ,同时,东亚不同区域的手斧存在显著的形态差异。有观点认为掌握阿舍利技术的人群从旧大陆西部扩散到东亚 ,可能与当地人群发生融合 。然而,阿舍利石器工业在东亚的发现目前总体上仍然很有限,在东亚有些地区延续到较晚的时期。这些现象所反映的人群迁徙模式或人群关系,以及人群在不同环境中对这种技术的态度或选择利用仍有待探讨。旧石器时代早期,我国绝大部分地区以简单的石核-石片工业为主,但同时存在区域差异。北方地区以小型石片石器为主体,而南方(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常见大型、重型砾石石器。我国北方地区处于温带或寒温带,多为草原、疏林草原或荒漠草原环境,小型石片工具可能更适于在这种环境中的狩猎活动。南方地区在多数时期则处于亚热带和热带,森林面积比较大,拥有丰富的竹木资源,重型工具比较适于木材资源的获取和处理加工。实验表明,砍断竹子,并进一步制作成锋利的竹片,便可以获得能有效处理加工动物资源的工具 。旧大陆东西方之间以及东亚内部在旧石器时代早期石器工业主体面貌上的差异与地理格局、环境、文化传统有关。青藏高原的隆升造成气流动力和热力作用的改变,导致亚洲季风形成 。随着青藏高原的不断隆升,东亚内陆加速变干 ,产生明显的环境效应。有学者由此提出东亚形成了独立的自然地理单元,对该地区独特的文化面貌与文化发展轨迹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人群长期处于相对孤立或者交流有限的状态下,会形成较为稳定的文化传统,从而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但另一方面,从总体上看手斧在旧大陆东西方都较为普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旧石器时代早期东西方人群存在交流,尽管交流的程度和频率可能有限。 juoWmtJ2kNAH7ZBiFBAxG9JPP4Ecr2gmuBcHqKJmwtU5lzpM/8GBq6tqYvj34XV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