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旧石器-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

欧洲在更新世结束之时,进入了中石器时代,一直到农业出现。中石器时代的时间范围因农业在欧洲各地区出现时间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中石器时代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了欧洲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狩猎采集文化,技术和文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人类对食物的获取更加高效、专业,动物资源的开发利用进一步多样化。中石器时代人们狩猎陆生哺乳动物,种类丰富多样,例如在希腊Franchthi遗址,赤鹿、野猪、兔子、鸟类、狐狸等构成了人类的食谱。同时,人类对海洋资源,例如深海鱼、海洋贝类、海豹、鲸鱼,或其他水生动物资源的利用尤为突出,对植物资源的利用也明显增加。这个时期工具材料显著多样化,技术发达,包括制作石器、骨器、木器以及使用纤维制作绳子和编织物等,其中很多工具与利用海洋或水生资源相关,例如鱼钩、渔网、独木舟等 。石器以几何形细小石器为特征 ,主要用于制作复合工具;骨头和鹿角也被制作成标枪头。这些工具技术与专业化狩猎以及多样化动物资源的获取和利用相适应。这一时期新出现了利于木材处理加工的石斧和石锛以及研磨工具和陶器(陶器在北欧中石器时代晚期出现)。很多区域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定居的聚落;不同群体之间,包括狩猎采集人群之间,也包括狩猎采集人群与早期农业人群之间,存在着较为复杂的社会关系,常以交流或冲突的方式表现 。总之,人口的增加、生计策略的改变、技术的专业化和复杂化发展、人群之间紧密的或不稳定的社会关系推动了欧洲中石器时代社会的复杂化发展。

更新世末期西亚地区的技术、栖居模式、经济活动等发生了重大变革,该地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以纳吐夫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距今1.45万—1.15万年)为标志 。石器技术以石叶和小石叶技术为主要特征。石器的主要风格为细小石器和几何形小石器,类型包括端刮器、雕刻器、截头小石叶、琢背小石叶、石钻等。该地区还出现了新的石器技术,包括石斧和石锛、石杵和石臼、带小凹坑的研磨石器,以及把小石叶镶嵌在骨柄或木柄中制成石镰。这一时期人类开发利用更多种类的食物资源,同时采取对动物资源强化开发利用的策略。骨器的类型和数量较旧石器时代晚期有显著增加,主要用于加工皮子、编筐、捕鱼、制作柄把。用海贝壳、动物牙齿和骨骼制成的装饰品也较之前有所增加,此时还新出现了雕塑 。纳吐夫时期遗址规模明显增加,大型遗址的面积超过1000m 2,反映了人口的显著增加。很多遗址中出现了房屋、储藏设施、大量的落地工具(如研磨工具),遗址中与人类共生的老鼠、松鼠的遗存也明显增加,这些现象揭示出栖居形式的重要改变,即人类采用了定居的生活方式。

我国北方地区在旧石器-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的石器技术以细石叶技术为特征,并出现落地研磨工具——石磨盘、石磨棒,以及磨刃类工具——石斧、石锛等 。此时,北方地区开始出现陶器。这些发现暗示了人群流动性的降低。骨器是工具的组成部分,但数量依然有限。象征行为主要通过少量的装饰品体现,仪式性活动的考古学证据罕见。狩猎采集仍然是人们获取食物的方式,与旧石器时代晚期晚段相同,此时食物的构成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包括大、中、小型哺乳动物和鸟类、鱼类、螺类等。研磨类落地工具的普遍出现暗示着人类对植物性食物资源开发利用的加强。有关生计策略的更多信息仍有待揭示,需要对这个时期的动、植物遗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这一时期南方地区的石器技术与北方有很大差别,打制石器仍以简单技术生产的石核-石片工具为主。石斧和石锛类磨刃石器在这一时期进一步发展,磨刃石器在木材加工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骨器的数量和类型进一步增加,与北方地区相比更为丰富,且蚌器有所增多,这是这一时期南方地区技术和文化的特色。陶器在该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晚段已经出现,此时延续发展。人类的生计策略具有拓宽食谱、强化开发利用的特点,特别是对植物较为深入的开发利用 。与北方相比,南方食物资源的广谱化利用特征更为显著。

与西亚不同的是,我国旧石器-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反映定居情况的明确证据,例如房屋、储藏设施等遗迹罕有发现。由于缺少遗址占用过程的资料,当时人类的栖居结构和栖居模式仍然是很大的未知。另外,没有充分证据表明这一时期我国人口明显增加,也没有发现能反映一定规模人口聚居的现象。但是,较为丰富的陶器和落地工具遗存以及火塘的使用强度表明人类占用遗址的时间有所延长,对于居址的依赖程度增强,栖居流动性相应减弱。结合全球现代人扩散进程与社会发展程度来看,我国在距今1万年左右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并为此后数千年的技术的发展,生计活动、象征文化以及人口与社会的发展变化奠定基础 g9SoJv2KEYDclNP1fKhG7CVRYXtwt/Ftxxo+MLknXoCqu+Eg3efw6cCxJI+Wj2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