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有关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充,逐渐由《新青年》及北大师生辈扩充至更多的“心灵社群”,尤其是以往处于“失语”或半“失语”状态的“不新不旧”的人与事。例如,五四时期的梁启超、杜亚泉等不那么激进的人物陆续为人所重视。
同时,研究视角也不断下移,从北京、上海等中心地域或人群向“地方”与“地方人物”扩展
,甚至已关注到新思潮在地方上的“对手方”,在传播与反对的互动中呈现新文化运动的地方样态。
值得注意的是,在研究范围不断向边缘、下层扩充的同时,其实仍有不少在五四前后相对中心且未必保守的人物和报刊,尚在学界主流视线之外,分别活跃于上海与北京的张东荪(主编《时事新报》)、蓝公武(主编《国民公报》)便是其中重要的两位。陶菊隐便观察到:“张东荪在上海主持《时事新报》,蓝公武在北京办《国民公报》,陈博生也在北京办《晨钟报》(《晨报》前身),都成了新文化运动的同路人。”
在新文化运动蓬勃的1919年,有胡适的追随者为胡适写过一首诗,诗中将胡适喻为月亮,自比星星,诗云:
倚着栏杆望天,但见月明星稀。
那时只我一人,忽然想起了你。
触景生情,好有一比,
你是无所不照的月,
我是一颗星,光很微很微。
盼望这颗星,长在月旁边,得些清光清气,
更望月没亏时,也不为乌云遮蔽。
这提醒我们,在新文化运动之中,除胡适这样的“月亮”之外,还有稀疏、明暗不同却为数众多的星星存在,有追随者、反对者、竞争者、合作者,甚至不必仅有一个“无所不照的月”;它们之间的关系,也不必是单向的“得些清光清气”,而是交光互影——光与光相互照射,被照射者重新反射光之后,自身的光亦随之改变。
本书接下来两章将要聚焦于新文化运动中胡适(《新青年》同人)这一“月亮”之外的“星星”——张东荪、蓝公武,如何出现于星空的过程,并尽可能呈现这些“大星”汇聚于星空之后,所带动的新的斗转星移。或许,当我们同时看到星星和月亮,且注意到它们间交光互影的复杂关系时,夜空也将变得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