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案例3
黑龙江省肇源县新站镇新肇-新站社区规划

1.项目概况

新肇_新站社区位于黑龙江省大庆市肇源县新站镇,地处松嫩平原,肇源县西北部,居嫩江东岸,地势较为平坦,东与浩德蒙古族乡、茂兴镇相邻,南与吉林省大安市隔江相望,西濒临嫩江并与国营肇源农场相连,北与义顺蒙古族乡、古龙镇毗邻(图1.3-1)。属于中国气候区划中的严寒地区,地形为开阔的平原,周边降水充沛,特别适合农业种植(图1.3-2)。新肇_新站社区位于新站镇,是具有一定产业、区位、交通资源优势和影响范围的镇域中心,社区居民主要从事商业、物流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图1.3-3~图1.3-5)。新肇_新站片区总占地面积6.38 km 2 (图1.3-6),共5000户,14000人。

图1.3-1 新站镇空间区位

图1.3-2 新肇_新站社区自然环境航拍

图1.3-3 新肇_新站社区物流产业场景

图1.3-4 新肇_新站社区边界场景

图1.3-5 新肇_新站社区整体场景

图1.3-6 新肇_新站社区范围

新肇_新站社区对外交通设施便利,通让铁路穿境而过,并设有火车站一处。省道502(谷歌地图显示S201)与国道232也在此交汇,不仅如此,其附近还有通航水道一条,三种形式的交通非常完善(图1.3-7)。社区内有南北主干道一条、东西主干道两条(图1.3-8),所有道路均已完成硬化,道路设施质量优异。

图1.3-7 新肇_新站社区对外交通

图1.3-8 新肇_新站社区内部交通

2.规划思路

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结合社区实际,确定该社区规划思路:

(1)优先打造片区重点区域,优先落实片区内重要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建设,优先落实片区内主要居住区建设,架构起片区内的主要规划骨架。

(2)因地制宜,分类施策进行片区开发。在新肇社区范围内,主要基于原有肌理进行改造,对现有建筑、道路等进行更新升级;在新站社区范围内,对质量较差、设施不完善的区域进行拆除,作为新区进行规划。

(3)兼顾近期独立发展与远期相互融合片区内两个主要社区的用地和功能相对集中和完整,实现每一发展时段各发展区域的自我平衡发展,提高城镇运行效率。与此同时,在两个社区间完善道路设施建设,为未来区域融合奠定基础。

3.规划要点

3.1 村镇社区发展潜力评价

构建村镇社区发展潜力评价系统,测算社区发展潜力。通过专家打分法、层次分析法等科学研究方法,构建因素评价层、评分模型、分区评分规则等,对新肇_新站社区进行评分等级及排名计算,结果显示新肇_新站社区的发展潜力得分为7.22,评级为4级(共5级),发展潜力较高。

主要评价结果如下:

(1)空间发展优势

新肇_新站社区属于上位规划中的肇源县副中心镇区,各类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相对健全,发展基础条件优异;交通区位条件具有一定优势,毗邻交通枢纽,拥有一个火车站,紧邻对外联系道路,交通比较发达,为其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社会认可度高,集中式的城镇形态已初具规模,其吸引力和辐射力逐渐增加,为未来区域中心城镇的建设创造了良好条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较高,人口规模大,现已形成了以第三产业为主、第二产业蓬勃发展的状态,以商贸服务业作为片区的主要功能,吸引了大批周边村庄居民居住、工作,是全镇的公共服务中心;生态环境优良,自然条件优越,土地肥沃,空气质量较好,适宜居住。

(2)现状条件不足

新肇_新站社区距离城区较远。距离肇源县城区较远,无法与城区形成融合性发展,居民也很难与城区居民共享各类设施;新站镇内部道路密度低,虽然已形成中央大街、政府大街等主要道路,但道路等级不明确,丁字路、断头路较多,路面质量普遍较差,铁东与铁西道路联系不畅,交通联系不紧密,停车场等交通设施缺乏;文化资源较为匮乏,缺少公共文化设施;生态环境需进一步完善,镇区没有集中的休闲绿地和生态公园,居住区、居住小区级道路绿化建设滞后,没有形成完整的绿地系统;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现有医疗设施规模较小,社会福利及文化设施、专业农贸交易市场缺乏,基础设施不能满足城镇发展需要。

3.2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规划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13.45 hm 2 ,占镇区规划建设用地的5.09%,人均5.64 m 2 。主要分布在省道213和省道502沿线、中央大街以及政府大街等镇区主要交通道路沿线,形成带状商业发展轴,并在中央大街和政府大街交叉口及其东北侧区域形成整个镇区的商业发展核心(图1.3-9)。

规划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5.88 hm 2 ,占镇区规划建设用地的2.72%,人均2.45 m 2 。集中在S213省道和X012县道沿线以及镇区北部、东部、西部3个组团内部。

图1.3-9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3.3 社区绿化景观规划

社区绿地系统主要由公园绿地、广场用地和道路绿地组成。充分利用自然景观和废弃地,结合旧区改造、新区开发,规划社区绿地系统形成“一廊一带、三心四点”的布局结构(图1.3-10)。

“一廊”:新肇社区和新站社区交界处的东西向生态走廊,将自然生态引入片区内部,同时作为东西向的视线通廊。“一带”:铁路沿线的防护绿化带,隔绝铁路噪声以及不良视线等干扰,美化铁路沿线景观的同时丰富城镇景观。“三心”:一是将片区内现有的苗圃改造成森林植物公园,作为片区最大的公共绿心;二是新肇社区行政办公中心区域附近的绿化场地,作为新肇社区的绿地中心建设;三是新站综合服务区域附近的绿化场地,作为新站社区的绿地中心建设。“四点”:规划建设4处口袋公园,这些公园可达性好,充分渗透在居民日常生活中,提高了城镇的整体绿量。

图1.3-10 社区绿化景观规划

3.4 节点优化设计

对新站广场以及附近街道现状风环境进行模拟分析(图1.3-11),进而提出新站广场街区的优化设计策略。

图1.3-11 新站广场街区风环境现状

(1)控制街区西北侧方向,在减少开口保证防风性能的同时适当强化冬季西北来风时街区的通风能力。具体操作为将广场南北两侧的东西向道路与广场西侧的东北—西南走向主干道打通连接,在保证街道其他部分以及广场控制风速的前提下确保空气流通,达到通风廊道的效果。

(2)将杂乱的单层建筑群改为多层住宅,营造有利于整体街区通风的空间条件。

(3)控制街区西南侧方向,加大开口从而保证夏季街区的充分通风能力。具体操作为加大建筑西南侧间距,引导风贯穿整个街区,进而达到通风并调节局部微气候的效果。

(4)为应对局部气流的狭管效应,需要在建筑物内凹的部分以及建筑群西北方向开口处种植树木以缓解风速,在保证通风的前提下提升行人的舒适性以及人居环境的宜居性。

3.5 建筑风貌管控引导

对重要公共空间节点,结合当地对商业街项目的期望及对周边实际情况的调研,通过消费人群的定位及合理的功能规划方式将居民体验做到极致,用简洁、文化、传统的设计元素构建新面貌的商业步行街格局,在有限的空间里用性价比较高的方式满足居民的新时代商业化需求,让人在小镇生活中获得一个商贾繁荣之地(图1.3-12,图1.3-13)。

图1.3-12 新肇_新站社区中心广场效果

图1.3-13 新肇_新站社区整体鸟瞰效果 KLP7coUH5yuDp71PP3Xo5RJZxcapFugOGCGEK686au/mbLaB9atQQwzTtQwxTTy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