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3节
村镇社区生态要素分类体系

1. 构建原则

基于生态系统保护要求和前文所述的已有研究进展,本书依照生态要素反映不同生态功能和生态过程、以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分类作为生态要素划分的基础等原则,构建村镇社区尺度生态要素分类体系,识别村镇社区主要生态要素类型,为生态要素评价和村镇社区生态空间分析、评价和优化提供基础。在进行村镇社区生态要素分类体系构建时,遵循科学性、简洁性和适用性等原则。具体如下:

科学性原则。村镇社区生态要素分类体系是支撑村镇社区“三生”空间格局和关系分析、面向科学有序布局村镇社区“三生”空间的基础性工作,该分类体系的建构必须遵循科学性原则,基于村镇社区尺度生态过程特征,适应微观尺度生态规划特点,反映生态要素之间生态功能和生态价值的区别和差异,保证村镇社区尺度各生态要素不重不漏,能够科学表征“三生”空间协调视角下的生态要素现状。

简洁性原则。村镇社区规划是面向村域或镇域的微观尺度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最底层和最基础的支撑性规划。村镇社区规划面向的地理范围较小,基础地理数据收集难度相对较高,且规划的实施主体为村镇基层工作人员,规划内容和实施手段不宜过于复杂和烦琐。因此,村镇社区生态要素分类体系应在科学性的基础上,强调分类的简洁性,从而加强村镇社区规划实施的简便性,有效促进村镇社区治理人员生态意识的提高。

适用性原则。村镇社区生态要素分类体系是村镇社区生态敏感性与适宜性“双评价”的基础,该分类体系需要满足“双评价”中对各生态要素各项指标的要求,从而能够有效支撑村镇社区生态格局的评价和分析工作。此外,该分类体系也是村镇社区生态格局优化规划的落脚点,因此各生态要素应当具有明确的内涵和界定,以适用于村镇社区的规划实施及动态监测工作。

2. 分类体系和类别含义

基于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生态要素分类体系不仅要实现对村镇社区范围的全覆盖,还需要保证生态要素之间的生态功能和生态过程存在明显差异、具有良好的区分度。生态要素不仅包括天然林地、天然草地、自然水域等具有明确生态价值和生态功能的土地利用类型,还需要将道路、宅基地等建设用地纳入,以反映人类活动对生态过程和生态功能的干扰与影响。因此,本书的村镇社区生态要素分类体系基于生产、生活和生态三大功能关系进行构建,重点关注各类生态要素的生态效应异同,并强调其在村镇社区规划工作的实用性。

以现行的国家标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为基础,结合各生态要素的生态功能与过程差异及村镇社区规划工作实际,将村镇社区生态要素分为林地、草地、园地、耕地、水域/滩涂、裸地/荒漠及其他生态用地、道路、建设用地8个大类;其中,道路和建设用地作为生态干扰因素,可分别再划分为7个小类,以更精细地探讨村镇社区中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进而为生态适宜性和敏感性评价提供支撑(图2-1、表2-2)。不再对林地、草地、园地等生态功能要素进行进一步划分的原因是,在村镇社区微观尺度下,对上述生态要素的细分缺少可行性和必要性:一方面,更精细化的生态功能要素的划分会增加识别难度,尤其是在空间范围较小、对影像空间分辨率要求较高的村镇尺度上更难以实现;另一方面,各大类中的生态过程、生态功能和生态服务已较为接近,一般而言,在村镇社区这一较小的空间范围内,各大类内部的异质性也相对较小。因此,参考简洁性原则和适用性原则,认为村镇社区生态要素分类体系不需要进一步细化林地、草地等生态功能要素的分类。

图2-1 村镇社区生态要素指标体系构建逻辑

表2-2 村镇社区生态要素分类体系

续表

续表

表2-2给出了本书划定的村镇社区生态要素分类体系结构,并将各生态要素与现行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进行了对应,为村镇社区生态要素识别和划定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路径。除了基于全国土地利用现状等土地利用调查数据进行生态要素识别和划分之外,无人机航测、卫星遥感图像等新技术的发展也提供了长时序、高精度和动态性的多源数据,通过一次统计、二次统计、空间统计、分数维统计等多种分类算法,能够有效支持村镇社区规划中上述各生态要素大类的识别、提取和分析工作。因此,该村镇社区生态要素分类体系能够有效支撑村镇社区规划工作。 OfDtiuk+CHb+81SEK8e628LnVTprL40wXfkur8KqwnOR8DdfOPm+k4EZ37fm85R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