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风景画

17世纪,在欧洲彻底确立起风景画 这种绘画体裁。17–18世纪,荷兰、意大利、德国等西欧国家的风景画家们已经创作了大批的风景画。与西欧风景画的创作相比,俄罗斯风景画的起步较晚。一方面,这是因为俄罗斯世俗绘画的出现本来就晚;另一方面,也与俄罗斯画家对风景画的认识有关:彼得堡艺术院的学院派画家们认为,宗教历史题材绘画是“阳春白雪”,而肖像画、风景画和风俗题材绘画是“下里巴人”。

18世纪,在俄罗斯出现了以C. 谢德林、Ф. 阿列克谢耶夫等人为代表的第一代风景画家。

C. 谢德林( 1745–1804 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他14岁那年入彼得堡艺术院学习绘画,1767年毕业获金质奖章并被派往法国和意大利深造。在留学期间,他接受了启蒙主义思想,认识到在日常生活和大自然风景中也有美的存在。1776年,谢德林回国在艺术院任教。谢德林的风景画创作成绩斐然并具有开创性,被誉为俄罗斯风景画之父。

《卡特契纳石桥》(1799–1801,图2-47) 是谢德林的名作。这幅画是沙皇保罗一世的“订货”。洒满阳光的树顶、金色的晚霞、茂密的树林、公园的小径、古老的小桥、青烟袅袅的篝火、水中倒影的云朵,一切都仿佛具有感情和灵性。自然景色与桥上的几位骑士和行人一起构成一派静谧的、“天人合一”的俄罗斯田园风光。

图2-47 С. 谢德林:《卡特契纳石桥》(1799-1801)

Ф. 阿列克谢耶夫 (1753–1824)出生在俄罗斯皇家科学院的一个更夫的家庭。他曾是艺术院的学生,毕业后靠给剧院画布景为生。后来他去意大利深造,回国后离开剧院,改行画风景。阿列克谢耶夫是俄罗斯城市风景画的鼻祖之一,他创作了 《彼得保罗要塞的宫殿沿河街小景》(1794,图2-48) 、《红场与瓦西里升天大教堂》(1800)、《彼得保罗要塞的瓦西里岛尖景色》(1810)等风景画。在他的画笔下,彼得堡、莫斯科的景色和建筑物获得了细腻的、抒情的再现,显示出俄罗斯城市的日常生活的诗意。

图2-48 Ф. 阿列克谢耶夫:《彼得保罗要塞的宫殿沿河街小景》(1794)

18世纪,谢德林、阿列克谢耶夫等画家虽然创作了一些风景画,但风景画在俄罗斯尚未成为一种独立的绘画体裁,只是到19世纪风景画才作为独立的绘画体裁存在,这得益于19世纪整个俄罗斯文化的发展。19世纪,普希金、莱蒙托夫、屠格涅夫等俄罗斯作家、诗人以及民主主义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十分注重人对大自然的感受,他们把人的命运与大自然联系在一起,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启发了一些俄罗斯画家的创作思维,让他们认识到大自然风景的壮美,促成风景画在俄罗斯以独立的绘画体裁出现,涌现出Cил.谢德林、А. 马尔登诺夫 、С. 加拉克基昂诺夫 等俄罗斯风景画家。

Cил.谢德林 (西里维斯特·谢德林,1791–1830)是一位浪漫派风景画家。他出生在彼得堡,是画家C. 谢德林的侄儿,后来入艺术院学习风景画。他因获金奖被派往意大利深造并在意大利度过了自己的余生。

谢德林的一生短暂,可留下不少风景画作品。其中主要有《新罗马》(1825)、《与卡普里岛相对的索伦托海岸》(1826)、《爬满葡藤的外廊》(1928)、《那不勒斯的月夜》(1828–1830)以及一系列海景画。他的风景画表现人与自然、人与世界的和谐关系,同时把自己的诗意般的理想注入画作之中。

《新罗马》(1825,图2-49) 是谢德林的一幅重要的风景画,画的是意大利罗马城的台伯河沿河街。画面左面是一些普通的渔家房屋,对面是一座古老建筑—中世纪的圣–天使城堡,在远处著名的圣–彼得大教堂隐约可见,有的渔民在岸边卖鱼,也有的在河上撒网打鱼。对古典主义画家来说,罗马城中心的古迹建筑是他们创作的对象和构图中心,可谢德林却一反意大利古典主义绘画的传统,把罗马城古建筑只当作城市风景的一部分,并没有突显古建筑之美,也没有将之与其他景物明显隔开。这样,罗马城呈现出来的是一种朴实无华的现代美,画家将这幅画称为“新罗马”是有道理的。

图2-49 Сил.谢德林:《新罗马》(1825)

谢德林的另一幅风景画《与卡普里岛相对的索伦托海岸》(1826)描绘的是索伦托的一个港湾。谢德林曾住在这个地方很久,沐浴过那里海边的阳光,呼吸过浸透着海水湿气的空气,欣赏过那里美丽的海边风光,观察过那不勒斯普通人民的生活,他把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全都注入这幅画里。《与卡普里岛相对的索伦托海岸》的情节与《新罗马》的情节有相同之处:撒网的渔民、聊天的居民、沿河街上从事买卖的男男女女,还有在树荫下休息的人们。港湾的一排排岩石把大海的无形空间与陆地隔开,但并没有破坏整个构图的完整,不愧是一幅描绘意大利索伦托风景的杰作。

对谢德林来说,风景画主要是表现大自然,画出大自然之美,所以风景画的色彩必须遵循这个审美原则,他的风景画的构图有一种假定性,在细节、色彩、明暗处理上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但并不违背俄罗斯古典主义绘画的要求和程式。

19世纪20年代,А. 维涅齐阿诺夫(1780–1847)的绘画活动在俄罗斯绘画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维涅齐阿诺夫不仅从事绘画创作,还创办了绘画学校,培养出70多位农民出身的画家。他用现实主义艺术观把H.克雷洛夫、А. 阿列克谢耶夫、Г. 索罗卡、Л. 普拉霍夫、А. 杰尼索夫、E. 克连多夫斯基等一大批画家团结在自己周围,形成了维涅齐阿诺夫画派,为俄罗斯绘画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维涅齐阿诺夫的弟子们继承了自己老师的现实主义绘画传统,创作的风景画 既善于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又具有个人的风格和特色。

维涅齐阿诺夫创作的《春播》《夏收》《睡着的牧童》均为农村生活题材的画作,也是描绘人与大自然关系的风景画,这些画作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天人合一的融合关系。

《睡着的牧童》(1823–1826,图2-50) 是维涅齐阿诺夫早期创作的一幅风景画,描绘俄罗斯外省农村的一个夏日。地平线把画面分成上下两部分,上半部画的是飘着白云的蓝天,下半部是小河、树丛、青草、农舍、河边钓鱼的农民和挑着水桶行走的农妇。维涅齐阿诺夫很注意这幅画里的人物与景物的布局,让那位身穿本色亚麻布衣服的牧童占据画面的主要位置,而把小河、树丛、青草都推到远景,自然风景距离人物很远。牧童背靠白桦树干睡着了。他伸展了右腿,左手掌心向上,浑身显出一副放松的睡熟姿态。这样一来,画作的前、中、后景层次分明,用光线表现出景深感。这幅风光画描绘俄罗斯农村生活的真实,也表达出画家对俄罗斯大自然的热爱,是一幅不可多得的俄罗斯农村风景画。

图2-50 А. 维涅齐阿诺夫:《睡着的牧童》(1823–1826)

19世纪上半叶,还值得提一下画家А. 伊凡诺夫(1806–1858)的风景画。伊凡诺夫以历史题材画家享誉世界,可他也是一位出色的风景画家。为创作大型画作《基督来到人间》,伊凡诺夫以风景画家的眼光观察大自然。此外,伊凡诺夫描绘大自然景色不仅仅是为历史题材画提供自然背景,还专门创作了一些风景画, 《落日的阿皮亚古道 》(1845,图2-51) 就是其中的一幅。在一望无际的荒原上,阿皮亚古道昔日的繁华已风光不再。烈日炎炎似火,荒原一片枯黄,古道两旁的古罗马贵族家族的古墓只剩下残留的石堆,那是逝去时代的见证。这画面让人顿时回想到公元最初的那个世纪,被迫害的基督徒曾沿着这条大道奔走他乡,因为在古墓之间可以看到基督徒避难所的遗迹,有多少人死在途中,变成孤魂野鬼……落日的余晖赋予画面一种忧郁的抒情,也象征着昔日强大罗马帝国的衰败。

图2-51 А. 伊凡诺夫:《落日的阿皮亚古道》(1845)

在《落日的阿皮亚古道》以及一些其他的风景画 里,光线和色彩的处理让自然景色仿佛获得了灵性和生命,这体现出画家对自然现象的哲理思考。

19世纪下半叶,巡回展览派画家成为俄罗斯绘画艺术创作的主要力量。在巡回展览派画家中间,有些画家善于把某一种大自然现象作为风景画题材和对象,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景画风格和特色。如“俄罗斯农村生活的歌手” А. 萨符拉索夫、“描绘俄罗斯森林和沃野的艺术家”И. 希施金、“俄罗斯大自然的诗人”Ф. 瓦西里耶夫、“城市风景大师”В. 波列诺夫、“描绘乌克兰夜晚的大师”А. 库因吉、“大海的造型艺术百科全书”И. 艾瓦佐夫斯基、“俄罗斯风景画中的契诃夫”И. 列维坦。他们的风景画增进了人们对大自然现象的认识,扩大了风景画体裁的内涵,让风景画成为一种大众化的体裁。更为重要的是,有的画家选择一些与劳动生活有关的自然景色(乡村、村间小径、割草、乡间大路等)作为自己的描绘对象,表现劳动者与自然景色的密切联系;有的画家专门描绘未被现代文明破坏的俄罗斯森林、田野、草原,以展现俄罗斯大自然的广袤、辽阔、壮美。他们的风景画把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与对俄罗斯的热爱和劳动生活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巡回展览派画家的民主主义思想倾向和审美追求。

А. 萨符拉索夫( 1830–1897 是一位对生活和大自然有特殊感悟的画家。他出生在莫斯科的一个商人家庭。父亲希望萨符拉索夫能子承父业,可他却考入莫斯科绘画雕塑建筑学校,专攻风景画。萨符拉索夫有一双善于发现大自然之美的慧眼并且能够捕捉大自然的诗意形象,因此很快就成为学生中的佼佼者。他毕业后留校任教,培养出И. 列维坦、К. 科罗文、М. 涅斯捷罗夫等一大批杰出的俄罗斯画家。

1869年,萨符拉索夫与И. 克拉姆斯柯伊、Н. 格等画家成立了巡回展览派画家组织,迎来了自己绘画生涯中最成功的时期。1871年,萨符拉索夫的画作《白嘴鸦飞来了》参加第一届巡回展览派画展,引起俄罗斯绘画界的轰动,这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一连创作了《冬日小景》(1871)、《林中的道路》(1871)、《尤里耶维茨附近的伏尔加河》 (1871)、《伏尔加河上的渔夫》(1872)、《春日》(1873)、《伏尔加的夏末》(1873)、《春天快来了》(1874)、《虹》(1875)、《傍晚》(1877)、《外省的小屋。春天》(1878)等风景画。这些风景画现实主义地描绘俄罗斯的自然景色,表达出画家对俄罗斯大自然的抒情观察、接受以及对现实生活的理解。

萨符拉索夫的 《白嘴鸦飞来了》 (1871,图2-52) 在1871年巡回展览派画展上首次展出 ,这幅画把俄罗斯风景画带入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早春。阳光透过云层把一束金光洒向大地,给教堂罩上了一层美丽的金色,钟楼也把自己的暗影投到栅栏旁的雪面上。在阳光照射下,春风的气息似乎变得清淡,池塘的冰面缓慢地消融,融雪的大地泛出幽兰,几棵弯曲的白桦树尤为显眼。这是俄罗斯早春的解冻时节,自然季节呈现出一种变化的过渡状态。

图2-52 А. 萨符拉索夫:《白嘴鸦飞来了》(1871)

白嘴鸦是这幅画里唯一的生命。有的落在鸦巢上,有的在地上啄食,有的从远处飞来,有的拍打着翅膀飞走……白嘴鸦飞来飞去,嘴衔树枝,忙于筑巢,仿佛能听到它们喳喳的叫声,伴随着池塘冰面开裂的声音,给小镇带来春天的气息。麻酥酥的春风微拂,白桦树的枝头抽芽,空中弥漫着万物复苏的味道,白嘴鸦的叫声预报着新一年的祥和……

《白嘴鸦飞来了》的构图简单,天和地各占画面的一半,在明亮的天空背景上有几棵弯曲的白桦树,还有各种形态的白嘴鸦—这是画作的一个富有诗意的元素。这个元素被远处庄严的教堂和钟楼衬托得更加突出。天空、田野、教堂、钟楼、栅栏、池塘、积雪,一切都容纳在这块小小的画布 内。

这幅画的春天有激情、有生命、有奋发、有声音、有色彩,是一首初春的交响音画。画作上的大自然具有一种平和静谧的气氛,能让人产生一种“听春”的感觉。诚如金肽频在《听春》一文中写到对春天的感觉:“有关春天的感觉,是从听开始的。春天的第一声,是冬雪落在大地上融化的声音,是小草用毛茸茸的手指弹拨泥土的声音,是风爬过了屋檐跌落到小路上的声音。总之,它很轻,只有在人们的缜密的观察中才看到它的来临……”

画家克拉姆斯柯伊评价风景画《白嘴鸦飞来了》时说,这幅画表明萨符拉索夫是位能够敏感地捕捉“大自然的喧闹和声音”的画家。画家列维坦也特别欣赏这幅画的质朴和自然,他说:“这幅画的情节是怎样的?一个偏僻小镇的郊外,古老的教堂、歪斜的栅栏、田野、融化的积雪和前景的几棵白桦,上面飞来几只白嘴鸦……仅此而已。他画得是多么简洁啊!但在这种简洁的背后您能感觉到画家的一种轻松愉快的心境,画面上的一切让画家倍感珍贵和亲切。”

萨符拉索夫是俄罗斯风景画流派奠基人之一,他把俄罗斯风景画艺术提到一个新的台阶,他的风景画对后来的俄罗斯风景画创作有较大的影响。

Ф. 瓦西里耶夫 (1850–1873)也是一位具有巨大创作潜能的俄罗斯风景画家。他出生在彼得堡近郊加特齐纳的一个邮政官家庭,从12岁开始在邮政局上班,但绘画是他的兴趣和爱好。1865年,瓦西里耶夫辞掉工作进入彼得堡艺术协会的绘画学校学习,结识了克拉姆斯柯伊、希施金等画家。后来,他与希施金去瓦拉姆岛进行了为期5个月的旅行,创作了《雨后》(1867)、《农村的院落》(1867)、《在瓦拉姆的教堂围栏里》(1867)等画作,显示出他对俄罗斯大自然的抒情和写景才能。1870年,瓦西里耶夫又与画家列宾等人去伏尔加河旅行,伏尔加河沿岸的旖旎风光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回来后他完成了风景画《解冻》的创作。

瓦西里耶夫在短暂的23岁人生里,创作了《雷雨之前》(1868)、《暴雨之后》(1868)、《河上风雨天》(1869)、《下雨之前》(1870)、《解冻》(1871)、《潮湿的草地》(1872)、《沼泽地》(1872–1873)、《在克里米亚群山里》(1873)等上百幅 风景画,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绘画遗产。瓦西里耶夫用画作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的审美理想;他的风景画洋溢着浪漫主义色彩,又与现实生活保持着联系。因此,瓦西里耶夫的风景画创作得到同时代人的高度评价,他被誉为“俄罗斯大自然的诗人”。

《伏尔加河一景,驳船》(1872–1873,图2-53) 是瓦西里耶夫与И. 列宾、Е.马卡罗夫等画家一起漫游伏尔加河时创作的。画家有意地把地平线画得较低,把空间留给开阔的、白云翻卷的天空,以显示伏尔加河面的开阔。几只驳船占据画面的中央,轻轻地晃动在河面上。驳船高高的桅杆几乎顶到画布的上端,与河面垂直构成画面的平衡。晃动的驳船在水面上泛起了涟漪,河面倒映着天上的白云……从阳光判断,时值正午。几个纤夫生起篝火准备午餐,给画作增添了生活的气息。这样一来,驳船、帆樯、河岸的沙滩、青烟袅袅的篝火、衣着朴素的纤夫与广阔的伏尔加河构成一种诗意的天人合一的组合。瓦西里耶夫用色彩描绘的伏尔加河风光充满着宁静、安逸、和谐的韵味,是对大自然之美及其潜在的生命力的一首颂歌。

图2-53 Ф. 瓦西里耶夫:《伏尔加河一景,驳船》(1872–1873)

风景画 《解冻》(1871,图2-54) 表达的则是瓦西里耶夫的另一种抒情感受。画面上是一条被雪水冲洗的道路,沟豁不平,泥泞不堪。天空上阴云密布,没有一点亮色。路边的平原空旷单调,毫无生气,只是远处的荒凉贫瘠的村庄、低矮的农舍、盖满积雪的屋顶、从烟囱里升起的一缕青烟,让整个画面具有一点生活的气息。有一位行人佝偻着身子,手拉着孩子缓慢地走在那条泥泞的道路上……当你观看画上充满忧郁的自然景色,不由心头掠过一阵凄凉。同时,你仿佛置身于那条路上,会看到眼前一道道深深的车辙、在地上忙于啄食的老鸦,也仿佛感受到脚下潮湿的积雪和迎面刮来湿润的微风,意识到大自然生活的缓缓流动的节奏。也许,大自然景色本不单调,也不忧郁,春风会驱散乌云,太阳将透过乌云的灰幕,给空气、树林、大地的积雪染上一层金色……那将是一番多么美妙的自然景观!

图2-54 Ф. 瓦西里耶夫:《解冻》(1871)

《解冻》的画面结构似乎产生出一种静谧的、拖沓的韵律。在这幅画里,道路占据主要位置。这条路几乎穿过整个画面,它在左边的树丛处拐弯,之后消失在灰茫茫的雪野尽头。路在这幅画中具有一种哲理的意义,引起人无限的遐思。对那位行人来说,这条泥泞的道路意味着人生的艰难,必须勇敢地跋涉前行;对于那个小孩来说,这是他人生道路的开始,应当大胆地面对;对于观者来说,这是一条训诫之路,应当从中悟出许多人生的哲理。

这幅画的色彩时重时轻,时浓时淡,深深的棕色车辙、路边光秃的灌木丛、灌木丛周围的积雪、路上的坑坑洼洼均有一种浮雕感。这是画家瓦西里耶夫用一种粗犷、凝重的色彩画出来的。瓦西里耶夫还善于运用色彩表现风和云的流动,传达光与暗影的转换,描绘冬去春来的季节自然变换。

瓦西里耶夫喜欢大自然季节的变幻,善于描绘风、云、雨、雾以及光线明暗的运动和变化。他认为这种变化能给人的心理和情绪带来波动,他的风景画的抒情性由此而生。

《潮湿的草场》(1872,图2-55) 是瓦西里耶夫在克里米亚的雅尔塔养病时,根据自己的回忆创作的一幅风景画。

图2-55 Ф. 瓦西里耶夫:《潮湿的草场》(1872)

雨后,乌云渐渐退到远处,开阔的天空上泛出一道亮色。大地上有一块阴暗、潮湿的草场。野花遍地,杂草丛生,草叶上滚动着雨珠,树枝轻轻地摇曳,微风在湖面泛起阵阵涟漪……这幅画描绘大自然刚被雨洗刷后的一种波动、过渡的状态。大自然的一切富有诗意,让人激动不已。然而,放晴的天空与潮湿的草地一明一暗,自然界的这种反差和对比,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身患绝症的画家本人内心的矛盾情绪。

1872年2月21日,画家克拉姆斯柯伊从克里米亚收到了一件久久盼望的邮包,里面装的是瓦西里耶夫的油画《潮湿的草场》和另一幅画。克拉姆斯柯伊把《潮湿的草场》拿到自己的画室,刚摆到桌上,他的目光立刻被另一幅画作吸引过去了。那是希施金画的森林。两幅画画得都很出色,但风格迥然不同。看着这两幅画,克拉姆斯柯伊觉得瓦西里耶夫的风景画具有一种“主观的”抒情风格,而希施金的风景画则是一种“客观的”现实风格。克拉姆斯柯伊对俄罗斯风景画的不同风格的认识就是由此而来。

那么,下面我们就接着介绍具有“客观的”现实风格的画家希施金。

B. 希施金( 1832–1898 出生在维亚茨克省的小城叶拉布加的一个商人家里。叶拉布加四周环绕着茂密的森林。希施金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并产生了对俄罗斯森林的热爱,这种爱好决定了他后来的风景画创作方向。1852年,希施金进入莫斯科绘画雕塑建筑学校学习,4年后又考入彼得堡艺术学院。1860年毕业后公费留学欧洲,辗转慕尼黑、苏黎世和日内瓦等地。1866年回到彼得堡,成为艺术院的教师。

希施金对大自然有深刻的认识,把一草一木都视为自然世界的杰作,应该仔细观看,认真研究,之后将之准确地描绘出来。希施金认为,准确地描绘对象胜过对新表现方法的探索,这种认识成为他的绘画创作原则。希施金之所以选择风景画作为自己的绘画体裁,是因为觉得“风景画家是真正的艺术家。风景画家的感觉更深刻、更纯洁。大自然常新……并且一直准备用自己取之不尽的礼物馈赠给我们那种称之为生活的东西。” 此外,希施金还以学者的态度研究大自然,他把艺术地再现大自然与科学地研究大自然结合起来。因此有人指出,土壤学家若细看希施金的风景画,就可以判断土壤本身的性质,也能断定土壤下面的地层状况。

俄罗斯森林是希施金的绘画的主要题材和源泉。因此,希施金被誉为俄罗斯风景画家中的“森林之王”。他的主要画作有:《瓦拉姆岛小景》(1860)、《橡树》(1865)、《白桦树与花楸果》(1878)、《黑麦》(1878)、《橡树》(1887)、《谢斯特罗列茨克的松林》(1889)、《松林的早晨》(1889)、《在公爵夫人摩尔德维诺娃的森林里》(1891)、《老公园的池塘》(1897)、《造船木材林》(1898)等。希施金画笔下的树木高大、挺拔、庄严、雄伟,仿佛是一群俄罗斯勇士。斯塔索夫指出,希施金笔下的大自然是为勇士般的人民创作的。后来,人们以希施金的画作名称编成“希施金松树”“希施金森林”“希施金丛林”等传说,来纪念这位伟大的俄罗斯风景画家。

希施金是在作画时突然死去的。一位评论家写道:“他死了,就像一棵巨大的橡树遭到暴风雨的突然袭击那样倒了下去……”

《造船木材林》 1898,图2-56) 是希施金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他在自己故乡叶拉布戈的风景基础上创作的一幅风景画。希施金的故乡周围是一片茂密的针叶林,他十分喜爱在林边漫步,认为林边是森林的阳光“海岸”,能缓解茂密的森林造成的凝重气氛。

图2-56 И. 希施金:《造船木材林》(1898)

画中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夏日,松树泛红的树干、布满沙土的林边、浮着水草的小溪、洒满阳光的林中空地,这一切让人感到夏日的炎热。画面的左面有一块林中空地,虽然不大,可阳光透过树荫洒在地上,形成一个光点,诱惑人去那里休息一番。这块林中空地是这幅画的点睛之处。画作右下角的几株小树象征着新的生命:老松树将被砍倒去造船,但小松树将会“长大成才”,这是大自然不断更新的永恒规律。希施金没有用过多细节填充画面的前景,所以高大、挺拔的松林立刻跳入观者的眼帘,但松林的顶部看不到,这样的艺术处理给观者以想象的空间,增加了画作的艺术魅力。

在画面上没有人,但可以感到人的存在:小溪边上稀疏的栅栏,暗示离这里不远有人居住,他们围起的栅栏,是防止牲畜进入林中。

《黑麦》(1878,图2-57) 这幅画是希施金在1877年夏天回故乡的路上构思、在叶拉布加完成的。故乡叶拉布加周围的风景总能给予希施金以创作灵感和激情。一片金黄的麦田被一条小径隔开,小径一直通向地平线,召唤人沿着它走向远方。在微风吹拂下,成熟的麦穗轻轻摇晃,好像在低声吟唱。高大的松树像电杆一样立在麦田旁边,似乎守护着这块麦田,也保卫着人们的幸福。中午,远处的天边乌云聚集,鸟儿在低空盘旋,看样子将有一场暴风雨。成熟的麦田、高大的松树、蜿蜒的小路、暴雨前的天空—希施金画笔下的每个自然景物都充满激情,富有灵性。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显示出俄罗斯大自然的朴实无华之美。希施金运用直线透视法造成了一种画面空间的开阔印象。所以,他在这幅画的草图上写上了以下几句:

图2-57 И. 希施金:《黑麦》(1878)

“自在、辽阔的大地。黑麦田。上帝的恩赐。俄罗斯的财富。”

希施金喜欢用风景画表现不易变化的景物。他很少画阔叶林,而画针叶林;他不画气候多变的春天和秋天,而画夏天和冬天;他大多画中午,而不画早晨和傍晚。此外,希施金还喜欢描绘原生态的自然景象,而不是经过粉饰的、自己想象的大自然。

希施金的风景画描绘俄罗斯大自然的壮美,还能潜入大自然的灵魂,让人感到自然景物的气息及其勃发的生命。

А. 库因吉 (1842?–1910)出生在叶卡捷琳娜斯拉夫省的马里乌波尔县(位于如今的顿涅茨克州)的一个有希腊人血统的鞋匠家庭。他三岁时就失去双亲,后来是在叔叔家里长大的。库因吉念书的成绩不好,但画画不错,最初他向艾瓦佐夫斯基学习绘画,后来在彼得堡艺术院学习,与列宾、克拉姆斯柯伊等巡回展览派画家的结识和友谊对他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库因吉的画作构图自然、色彩浓郁、充满诗意、由诗入画、由画入诗,大自然在他的画笔下似乎成为具有音响的现象。

库因吉一生创作了许多风景画 ,而月夜是他最喜爱描绘的大自然景色 [1] 。他很早就开始画月夜,如,《乌克兰之夜》(1876)就是他克服了报考美院失败的沮丧后创作的。这幅画描绘乌克兰南方的美丽夏夜,后被送到巴黎参加国际画展大获成功。著名的美国评论家艾米尔·洛伦迪 认为:“毫无疑问,库因吉先生是俄罗斯青年画家中最不同寻常的、最让人感兴趣的画家。他身上独特的民族性多于其他画家。” 此后,库因吉还以月夜为题创作了《夜》(1880)、《第聂伯河上之月夜》(1880)、《在黑海捕鱼》(1900)、《夜色》(1905–1908)等风景画。

库因吉的风景画 《第聂伯河上之月夜》(1880,图2-58) 是库因吉的代表画作。库因吉把迷人、神性的第聂伯河上的夜晚定格在自己的画框中。这幅画在巡回展览派画展上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库因吉对月夜的独特理解和描绘给观众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这幅画让库因吉进入俄罗斯的一流画家的行列。

图2-58 А. 库因吉:《第聂伯河上之月夜》(1880)

“您知道乌克兰的月夜吗?啊,您不知道乌克兰的夜晚!请您仔细看看它吧。……那是神性的夜晚,迷人的夜晚!” 这是作家果戈理对乌克兰月夜的一段赞美,库因吉用自己的画作赞美乌克兰的夜色:

夜色幽静、深沉。几条长长的云带有远有近,平行地浮在空中。浩瀚的夜空压到地平线,笼罩在宽阔的第聂伯河面上。第聂伯河经过一整天的喧嚣奔腾,到傍晚仿佛累得静了下来,它像一条宽阔的银带横穿整个田野,缓缓地流向漆黑的尽头。

在漆黑的夜幕上,一轮圆月穿出云层,把银色的光辉洒到平静的河面上。在月光照耀下,河右岸的房屋、风车、树丛隐约可见,从一两座房屋里透出了灯光,有人尚未入睡。河左岸则是一片漆黑,什么都看不清……

这就是第聂伯河的夜晚。站在这幅画前,根本感觉不到眼前是一块画布,而仿佛亲临其境,置身于乌克兰的月夜之中。

这幅画没有多余的细节,也没有复杂的色彩渲染,但有两个细节值得一提。一个是画面下方的风车,另一个是画作上方的月亮。这个小小的风车存在,让天空显得浩瀚无际,第聂伯河显得更加壮丽;月亮是浩瀚夜空和画面的唯一亮点,它在画顶部的中心,是整个画作的灵魂,离开它画作就无法称为月夜,离开它观者就无法对浩瀚而神秘的宇宙产生无穷的遐思和联想。

《第聂伯河上之月夜》在画展上展出引起了轰动,它前面聚集的观众最多,有的观众站在画作前几小时都不肯离去。据说,为来观看这幅画,马车把彼得堡的几条大街堵得水泄不通……在展出的那些日子,画家库因吉的这幅画成为彼得堡人们的热门话题……

凭着《第聂伯河上之月夜》这幅风景画,库因吉就可以与萨符拉索夫、瓦西里耶夫、希施金和列维坦等风景画大师站到同一个行列里。

在巡回展览派画家中,B. 波列诺夫是一位描绘俄罗斯贵族庄园景色的大师。

B. 波列诺夫( 1844–1927 的画作《在公园里》(1874)通过对城市贵族庄园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因贵族庄园的衰败而产生的忧郁和惋惜之情,也显示出自己的风景画艺术才能。之后,波列诺夫创作了《莫斯科小院》(1878)、《祖母的花园》(1878)、《荒芜的池塘》(1879)、《老磨坊》(1880)、《阿勃拉姆采沃的池塘》(1882)、《屠格涅夫村》(1885)、《初雪》(1891)、《金秋》(1893)等风景画杰作,为俄罗斯风景画的艺术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波列诺夫善于通过描绘自然现象传情,尤其是表达他自己触景生情的心灵状态和对大自然的诗意般的想象。他的风景画注意绘画技巧,色彩明快,景色与人物融为一体,充满一种抒情的韵味。

《莫斯科小院》 (1878,图2-59) 是波列诺夫的一幅具有代表性的风景画。这个莫斯科小院很像乡间的贵族庄园,散发着一种平和、悠闲的生活气息。

图2-59 В. 波列诺夫:《莫斯科小院》(1878)

画上是一个明媚的夏日,空气洁净清新,晴朗的天空上飘着朵朵白云。有圆弧顶的教堂、角锥顶的钟楼、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的楼房,木屋挡住了远处的地平线,把大片的绿色草地留在前景。小院里,大车刚刚归来,车夫还没有来得及卸马,一位女仆提着水桶走出来,可能要去饮马。在屋前草地上,有几只鸡在啄食,几个小孩在玩耍。这显然是一派浓郁的乡间生活景象,然而却是一座莫斯科的贵族院落。从这幅画我们可以感觉到波列诺夫对莫斯科贵族生活的认识。在他这位彼得堡人的眼中,莫斯科不具备贵族城市的气魄,而只是一个大“乡村”而已。因此,在他的画笔下,莫斯科的贵族院落呈现出一种农村庄园的景象,这反映出他对莫斯科的宗法制生活的理解。

创作这幅画时,波列诺夫正对俄罗斯历史感兴趣,还经常就一些历史问题与列宾、瓦斯涅佐夫一起讨论。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完成了《莫斯科小院》一作,是他用“风景画的新语言”对他们所讨论问题的一种回答。这幅风景画在波列诺夫的绘画创作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它与风景画《祖母的花园》和《荒芜的池塘》被视为画家的“抒情–哲学三部曲”,也是对画家的“审美座右铭”的艺术阐释:“艺术应当给予人幸福和快乐,否则它将一钱不值。在生活中,痛苦、庸俗和肮脏的东西已够多了,若艺术再让人不断地感到残暴和恐怖,那么活着就更加艰难。”

《莫斯科小院》展出后大受欢迎,被俄罗斯绘画界誉为“俄罗斯风景画的一颗珍珠”,立即被П. 特列季亚科夫买走收藏。

B. 艾瓦佐夫斯基 (1817–1900)是俄罗斯绘画史上一位著名的海景画家。他出生在克里米亚的费奥多西亚城的一位亚美尼亚人的神甫家庭。艾瓦佐夫斯基从小显示出自己的绘画天赋,1833年进入彼得堡艺术院学习绘画,师从画家M. 沃罗比约夫。1840年,他去意大利罗马继续深造,4年后,27岁的艾瓦佐夫斯基回到俄罗斯,先是成为海军总司令部专职画家,后被聘为彼得堡艺术院教授。

艾瓦佐夫斯基多次见过大海,对千变万化的大海有着细腻的观察和亲身的体验,他还有过一次在海上几乎丧生 的经历。基于自己的观察和体验,他创作了大量的海景画并成为俄罗斯浪漫主义风景画的杰出代表之一。

艾瓦佐夫斯基继承C. 谢德林的风景画传统,又借鉴西欧浪漫主义风景画的一些方法,一生创作了6千多幅画作,给世人留下丰富的绘画遗产。他的风景画主要有:《那不勒斯的灯塔》(1842)、《夜间海上的风暴》(1849)、《暴风雨》(1850)、《惊滔骇浪》(1850)、《北冰洋上的风暴》(1864)、《北海上的风暴》(1865)、《阿加角 的暴风雨》(1875)、《黑海》 (1881)、《在波浪中间》 (1898)等,从不同的地点、时间、角度描绘大海的各种状态。

《惊滔骇浪》 (1850,图2-60) 是艾瓦佐夫斯基的风景画代表作之一。

图2-60 И. 艾瓦佐夫斯基:《惊滔骇浪》(1850)

在波涛汹涌、恶浪翻滚的大海上,几个人乘着小木筏顽强地与风浪搏击。他们在海上与风浪已经搏斗了很久,他们的船已经被狂风恶浪击沉,只能乘着临时搭起的木筏继续斗争。此时,他们已精疲力竭,弹尽粮绝。大海似乎看到他们的力气殆尽,于是再次卷起了惊涛骇浪,想把他们吞入自己无底的深渊。但是,狂风恶浪摧毁不了这几位勇敢者的斗志,他们虽让大海的恶作剧弄得疲惫不堪,可并没有失去求生的希望和信心,深信一定能够战胜狂风恶浪,去迎接新一天的黎明。远处一轮红日正从地平线冉冉升起,射出柔和的光辉,把整个天边染得通红,这预示风浪不久会停息,灾难即将过去。

画作《惊滔骇浪》的主题,是歌颂人与自然力的斗争。画家用浪漫主义的画笔描绘出几位勇者的英雄气概,谱写一首人类征服大自然力量的颂歌,鲜明地表现出画家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人定胜天的信心。

艾瓦佐夫斯基是一位色彩运用的大师。《惊滔骇浪》的气魄宏伟、色彩鲜明。他把波澜壮阔、惊涛骇浪的大海、恶浪翻起的白色泡沫都画得惟妙惟肖。观看这幅画,仿佛能听到波涛的喧嚣,嗅到海水的咸味,尝到飞沫的苦涩,甚至感到那几个人在与海浪搏击时发出的勇敢的呼喊……画作《惊滔骇浪》给人的不仅是一种强悍的视觉冲击力,还让人产生一种综合的艺术享受。

画作《惊滔骇浪》问世已经有170多年,但岁月流逝抹不掉这幅画展示的那几位勇敢者的乐观、力量、勇气和对未来的信心,画家艾瓦佐夫斯基也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И. 列维坦 (1860–1900)是19世纪后半叶俄罗斯最杰出的风景画大师之一。他出生在小城基巴尔塔(如今属于立陶宛)的一个犹太知识分子家庭。列维坦自幼失去双亲,13岁来到俄罗斯。犹太血统给列维坦的一生带来了许多困惑乃至痛苦和侮辱,但他一生都没有离开这个国家,因为俄罗斯大自然是他绘画创作的永不枯竭的源泉并且总能激发他的创作灵感。

1873年,列维坦考入莫斯科绘画雕塑建筑学校,与后来成为著名画家的К. 科罗文、М.涅斯杰罗夫和А. 斯捷潘诺夫同班,师从著名画家佩罗夫、萨符拉索夫和波列诺夫。几位老师很快就发现列维坦是个绘画天才,因此对他加以精心培养。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民意党人刺杀身亡,沙皇亚历山大三世登基后下令把所有的犹太人从莫斯科驱逐出去。18岁的列维坦只好离开画校,甚至都没有拿到毕业证,只得到一张习作教师文凭……

列维坦接受革命民主主义的美学思想,继承萨符拉索夫、波列诺夫等画家的风景画的抒情风格,还把自己从俄罗斯文学和音乐中汲取来的养分融入自己的风景画创作中,创作了一大批俄罗斯风景画。列维坦的风景画不仅表现大自然景物本身,还是他的创作构思的集成,饱含人生的哲理,带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和现实生活的特征,他完善了巡回展览派画家们在风景画上的艺术探索。

列维坦以一幅风景小画《秋日,索科尔尼基》(1879)进入俄罗斯画坛。画家用洗练的手法描绘出初秋的莫斯科自然风光:灰蒙蒙的天空、萧飒的秋风、飘零的落叶、泛黄的草地、荒寂的小径……这是莫斯科初秋的一种萧瑟景色,有一位女子 孤零零地走在小径上,更令人产生一种忧郁的情绪。列维坦早期画作还有:《春光明媚》(1876–1877)、《橡树》(1880)、《橡树林之秋》(1880)、《猎人的秋天》(1880)、《小桥》(1884)、《林中的春天》(1882)等。这些画表明列维坦是按照自己对大自然的理解去描绘景物的,注重表现人的心灵与大自然生命的联系。比如,画作《橡树》画的是一棵老橡树。那棵橡树在林中空地上已经有了年头,有些地方的树皮已经脱落,个别树枝也已枯干,但它仍枝繁叶茂,绿叶成荫,粗大的树干与茂密的枝头明显分开,显然是一棵强健的大树。泛蓝的天空、金色的阳光、棕色的树干、深浅不同的绿叶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列维坦把老橡树与周围的景色画得如此生动、逼真,仿佛能感到炎热的夏日才具有的那种深藏不露的寂静。画面上只有景没有人,但景物仿佛带出了人性的温暖,令人感到大自然与人的亲近和联系。

80–90年代是列维坦的绘画创作的高峰。1888–1890年,列维坦在伏尔加河畔的小城普廖斯的创作,在他的整个绘画生涯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普廖斯的大自然赋予列维坦灵感,他完全获得了创作的自由。列维坦在给契诃夫的信中写道:“我还从来没有这样喜欢大自然,没有这样强烈地感觉到在万物之中充溢着一种带有灵性的东西……”在这里,列维坦创作了《伏尔加河的傍晚》(1886–1888)、《在伏尔加河上》(1887–1888)、《雨后的普廖斯》(1889)、《傍晚。金色的普廖斯》(1889)、《白桦林》(1889)、《伏尔加河上的日落》(1890)和《幽静的处所》(1890)等风景画。

《伏尔加河的傍晚》(1886–1888,图2-61)和《雨后的普廖斯》(1889,图2-62) 这两幅画的气魄恢弘、视野开阔,标志画家的创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从抒情小品转向外景画的阶段。美丽、雄伟、壮观的俄罗斯大自然走进列维坦的艺术世界。

图2-61 И. 列维坦:《伏尔加河的傍晚》(1886–1888)

图2-62 И. 列维坦:《雨后的普廖斯》(1889)

《伏尔加河的傍晚》画的是伏尔加河:伏尔加河经过了一天的奔腾之后,傍晚时分终于静了下来,因为它被疲劳征服了。然而,无论是宽阔的河面,还是岸边沙滩,都没有停下自己的生活节奏,它们经过短暂的休息后要去迎接新的一天。《雨后的普廖斯》画的是伏尔加河畔的普廖斯。普廖斯是画家列维坦曾经居住的地方,是伏尔加河的一个码头。小城普廖斯风景秀丽,诸多的教堂赋予城市一种庄严、古朴的气息。一场暴风雨刚刚过去,天上的乌云尚未完全散去,但空中露出了亮色,太阳很快就要穿透云层把金光洒到河面上。大地上的屋顶、青草、树木、教堂已被雨水洗刷一新,空气沁人心脾……

90年代的初期到中期是列维坦风景画创作的繁荣时期 。这个时期的风景画愈来愈明显地让人感到列维坦加强了对人类生存意义的思考,表露出画家的一种哀歌的情绪。这从《静静的住所》(1890)、 《深渊》(1892,图2-63) 、《弗拉基米尔大道》等作品中表现出来。

图2-63 И. 列维坦:《深渊》(1892)

《深渊》是列维坦有感于一个磨坊女殉情 而创作的一幅画。天色已近黄昏。乌云逼近,林中昏暗,道路泥泞,令人产生一种不安的情绪。几根桦木搭起的木桥把人的目光从一片明亮的、映着晚霞余晖的水面引向昏暗的密林深处,更加渲染了画面悲凉、神秘的气氛。画面上没有人,这种无人的景象显得神秘莫测,容易勾起人们内心的苦闷、哀伤甚至痛苦。列维坦在同期创作的其他几幅画作,也是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画家本人的某些感受。历史题材风景画 《弗拉基米尔大道》(1892,图2-64) 就是一个例子。

图2-64 И. 列维坦:《弗拉基米尔大道》(1892)

在一片荒凉的旷野上,天空上飘着白云。一条沟坎不平、弯弯曲曲的土路通向地平线的尽头,这就是弗拉基米尔大道。从18世纪起,有多少俄罗斯进步人士戴着沉重的脚镣,在炎炎的烈日下沿着这条道路去往遥远的西伯利亚。

路旁站着一个孤零零的女人,她面对里程杆上的圣像祈祷。她的身影与高高的天空和开阔的旷野相比,显得十分弱小,象征着处在孤独无助境遇中的人们。

画面上,里程杆上的圣像和远处的白色教堂,这两个细节对理解整个画作起到点睛的作用:在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的俄罗斯,也许,圣像和教堂还能给予苦难深重的人们一点安慰和希望。

这幅画表现了列维坦对俄罗斯人民的无权地位的同情,也是对沙皇专制制度的一种无言的控诉,具有很高的思想意义。

列维坦从创作伊始就喜欢描绘一些蕴含着哲理、有概括意义的自然景色。 《晚钟》(1892,图2-65) 就是这样一幅风景画。

图2-65 И. 列维坦:《晚钟》(1892)

一个秋日傍晚,四周悠闲、宁静。落日的余晖给流云镶上金边,笼罩着大地上的万物。雄伟的白石教堂、钟楼披着晚霞的金光,落在一片绿荫当中。空中不时传出修道院的回响的钟声。天上的云朵、岸边的教堂、钟楼、树木杂草倒映在平如明镜的河面上……河面上的倒影、小船、笺桥、近处的荒草以及远处的树林构成一幅具有灵性的景观,这是大自然带来的宁静、和谐、温馨、平和……任何人和任何变革都不应当破坏大自然的这种宁静,这就是列维坦这幅画带给人的一种哲理思考。

这幅画里,画家给天空和水面留下了较大的空间,河上没有小桥,这样让画面的空间更加开阔。

风景画 《永恒的静寂》(1894,图2-66) 是列维坦的自我情感的一种表现。他给收藏家特列季亚科夫的信中承认,自己的“全部感情都在这幅画中”。

图2-66 И. 列维坦:《永恒的静寂》(1894)

天空上,大块乌云随风而飘,渐渐退到远处。太阳虽未冲破云层,但近处的云彩已经被阳光照亮,染成片片金色;大地上,是翻动着波浪的乌多姆里亚湖水,象征着生命的律动。这本来是一派壮丽雄伟、充满活力的景观,让人感到自然力的生命。然而,画作《永恒的静寂》描绘的不仅是这点,因为画面左下方的湖中小岛、岛上的木屋、旁边的墓地以及墓地上清晰可见的几个十字架是列维坦要表现的另一个内容,这几个细节与整个浩瀚的天空和宽阔的湖面形成强烈的对比。

如果说天空象征宇宙的浩瀚,湖水寓意生命的永恒,那么这个小小的孤岛、破旧的木屋和凄凉的墓地则是人生的孤独、短暂的见证。画家正是用这些细节表现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并将之与对自然景物的描绘结合起来。总体上,画作《永恒的静寂》的情调和色调是忧郁、灰暗的,但却引发观者对人生产生一种理性的思考,这便是风景画《永恒的静寂》的哲理意义所在。

1895年,列维坦完成了《三月》《金秋》《清风,伏尔加》这三幅风景画。《三月》描绘俄罗斯外省乡村三月的天气景象。一座贵族庄园的后院里,仆人刚把马套好,进屋去向主人请示今天要办的事。木屋顶上残留着积雪,光秃秃的树丫开始膨胀,屋门前已裸露出褐黄色的地面,可靠近树林的地面依然被积雪覆盖,表明严冬虽然过去,但真正的暖春尚未到来。这是一幅俄罗斯乡间的季节转换时的景色,画面上的景物均呈现在暖调之中。风景画《金秋》描绘的是俄罗斯的秋天。春天和秋天一向是列维坦喜欢描绘的对象。晴朗的天空、朵朵的白云、碧蓝的河水、金黄的树叶能让人产生一种明快的心情和对生活的期待。这幅画反映列维坦对生活的感受,仿佛他已预见到一种新生活即将到来。《清风,伏尔加》这幅画与画家所喜爱的伏尔加河联系在一起。伏尔加河在这幅画上以新的面貌呈现出来:开阔的、淡蓝色的河面上泛起涟漪,天上飘着白云。一艘白轮船扬起风帆迎面驶来,画面充满生活的朝气和欢快,显示出一种胜利进军的气势,表现画家对未来生活的期待和信心。

列维坦有一句名言:“要作画,首先要研究画,最主要的是—要感受画!”他用自己短暂一生的绘画创作做到了这点。列维坦感悟大自然并在画作上表达自己个人的感受,以“情绪风景画”大师留名于俄罗斯,乃至世界画坛。

19–20世纪之交,俄罗斯绘画艺术多元发展也表现在风景画创作上,如现实主义画家К. 尤翁的《三月的太阳》(1915)、А. 雷洛夫的《绿色的喧嚣》(1904)、А. 鲍里索夫的《北极的春夜》(1897)、《喀拉海的夏日子夜》(1896)、《喀拉海的冰山》(1901)、象征派画家B. 鲍里索夫–穆萨托夫的《水塘》(1902)、《春天》(1898–1901)、《幽灵》(1903)、П. 库兹涅佐夫的《早晨》(1905)、M. 萨里扬的《仙女之晨》(1905)、印象派画家И. 格拉巴里的《金黄的树叶》(1891)、《在白桦树下》(1904)、《二月的蔚蓝》(1904)、《霜》(1905)、К. 科罗文的《雨后的巴黎》(1897)、《古尔祖夫码头》(1914)、Н. 克雷莫夫的《银色月夜》(1907)、立体派画家А. 库普林的《凉台风景》(1910)、未来派画家А. 连图洛夫的《莫斯科》(1913),等等。这些风景画的风格迥异,画家各显风采,构成了世纪之交俄罗斯风景画创作的多元景象。

这个时期,B. 谢罗夫创作的风景画《坐大车的农妇》(1896)、《牵着马的农妇》(1898)、《洗衣服》(1891)、《饮马驹》(1904)以俄罗斯农村生活和农民劳动为背景,渗透着对农民的关爱,反映画家对待普通劳动人民的态度。所以,他的风景画又被称作农村风俗画。

Б. 库斯托季耶夫 的风景画则善于表现俄罗斯的传统节日和民风民俗。他的风景画不但描绘俄罗斯外省的自然风景,而且注重表现俄罗斯文化的传统和外省生活的本质。如,《集市》(1906)、《伏尔加河的游艺会》(1909)、《乡村节日》(1914)、 《谢肉节》(1916,图2-67) 等。

图2-67 Б. 库斯托季耶夫:《谢肉节》(1916)

十月革命后,风景画体裁发展较为缓慢,从事风景画创作的依然是世纪之交的画家А. 雷洛夫、H.克雷莫夫等人。

А. 雷洛夫(1870–1939) 被誉为苏维埃风景画奠基人。他出生在维亚特卡 。维亚特卡城周围大自然的旖旎风光永远留在他的童年记忆中。1893年,雷洛夫进入彼得堡艺术院学习,一年后成为画家库因吉的学生并在库因吉的画室工作。20世纪初,雷洛夫已经是一位成熟的俄罗斯风景画家。他的风景画充满浪漫、乐观的精神,振奋人心,给人力量和希望。主要作品有《绿色的喧嚣》(1904)、《辽阔的蔚蓝》(1918)、《密林深处》(1920)、《烈日》(1922)、《田野上的花楸果》(1922)、《小岛》(1922)、《白桦林》(1923)、《河边的老棕树》(1928)、《红屋顶小屋》(1933)、《绿色葱葱的两岸》(1938)等。

《辽阔的蔚蓝》(1918,图2-68) 是雷洛夫的代表作。这幅画象征地表现俄罗斯人进入新时代后的欢乐。他们的心情舒畅,以浪漫主义心态接受大自然的一切。

图2-68 А. 雷洛夫:《辽阔的蔚蓝》(1918)

秋日。天高气爽、微风煦煦。太阳尚未升起,但已把光线投到水面上。蔚蓝的天空上飘着朵朵白云,一群天鹅列队在空中翱翔。他们飞往故乡,把朵朵白云留在身后。海中有一个孤岛,岛上的群山覆盖着积雪。一艘船扬起风帆航行在冰凉的、波浪翻滚的海面上,它仿佛要去迎接即将升起的朝阳,又好像在给天上的天鹅引路……

这是一幅寓意风景画。画面的地平线压得很低,天空占据画面的4/5,这种处理让人感到大自然的辽阔、自由;画作的色彩以蓝色为主,并根据需要变化各种色调,完全符合画作的命题,令人看后心旷神怡。这幅画被誉为第一幅苏维埃风景画。

《绿色的喧嚣》(1904)是画家用了2年时间,在观察故乡维亚特卡和彼得堡郊外风景的印象基础上在画室里完成的。这幅画以绿色为基调,象征生命的不断更新。绿色还能让人勃发一种愉快、欢乐的感情。背景的蓝天白云构成一片亮色,给予人希望和对未来生活的信心,表现出画家对自然景色的浪漫主义感受。

《绿色的喧嚣》和《辽阔的蔚蓝》这两幅风景画以浪漫主义风格和对生活的信心载入20世纪俄罗斯风景画的史册。

H.克雷莫夫( 1884–1958 是20世纪著名的俄罗斯风景画家之一。他出生在莫斯科,父亲П. 克雷莫夫曾是巡回展览派画家。1904年,克雷莫夫进入莫斯科绘画雕塑建筑学校,师从В. 谢罗夫和К. 科罗文。他早期的风景画《积雪覆盖的屋顶》(1906)、《在阳光下》(1906)、《春雨之后》(1908)、《黄色草棚》(1909)、《林中月夜》(1911)、《傍晚》(1914)、《早晨》(1916)具有象征主义和印象主义绘画的特征,同时也可以使人感到他受到画家А. 库因吉、К. 索莫夫和Н. 萨普诺夫等现实主义风景画家的影响。

20–50年代,克雷莫夫的绘画创作回归19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绘画传统,他继承波列诺夫、列维坦的风景画风格,创作了一批现实主义的风景画杰作。其中主要有《夏天的农村》(1921)、《俄罗斯乡村》(1925)、《夏日风景》(1926)、《兹维尼哥罗德的傍晚》(1927)、《磨坊》(1927)、《塔鲁萨的小屋》(1930)、《冬天》(1933)、《黄昏之前》(1935)、《莫斯科高尔基公园的早晨》(1937)、《傍晚》(1939)、《村头》(1952)等。

《磨坊》(1927,图2-69) 是画家在20年代后半叶创作的一幅风景画,画的是乡村磨坊水注入小河的景色。

图2-69 Н. 克雷莫夫:《磨坊》(1927)

几棵郁郁葱葱的大树,树叶在微风轻拂下沙沙作响;小河流水潺潺,带走磨坊流出的下水。河面上映着蓝天、白云、树木,画面真实,让人如临其境。在一片浓绿的树荫下,有几座简易的农舍,画面右角的河边还坐着一个人。若不注意很难发现他,因为人物不是这幅画描绘的主要对象。然而,这个人和几间农舍在画面上出现,给冷调的景色增添了活力,带来暖意,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乍看上去,这幅画的线条模糊、粗犷,色彩单调、沉重,可仔细观看便可以发现,画面上仅绿色就有深浅不同的多种色调,并且绿色的深浅过渡自然,分不出相互衔接和渗透的痕迹,显示出画家色调处理的高超技巧,也是他的色调理论的具体体现。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从克雷莫夫的《磨坊》这幅画可以发现,他的风景画不以色彩的绚丽取胜,而注重色彩的光线力量。克雷莫夫的风景画的魅力不在于色彩,而在于画作的“总色调”,因为色调是绘画的本质。还有一点是,克雷莫夫认为,风景画要用自然风景激发人的感情。观看克雷莫夫的风景画,仿佛能够感受到花草的香味、春风的拂面、夏日的炎热、晚秋的凉意和冬日的寒气……

卫国战争期间,不少俄罗斯画家以抒情的画笔描绘美丽的俄罗斯大自然风光,把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倾注到风景画中。H.罗马金的组画《伏尔加河–俄罗斯河》(1944–1945)就是这个时期最有代表性的风景画之一。卫国战争后,和平生活为风景画创作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和可能。许多风景画家扩大了风景画的类型和形象的范围,推出一大批新的风景画。如,А. 梅利尼科夫的《在和平的田野上》(1949)、C. 格拉西莫夫的 《冰雪消融》(1945,图2-70) 、《白桦树》(1947)、《春天》(1954)、《盛开的丁香》(1955)、《冬天》(1959)、《小河景色》(1959)、B. 梅什科夫的《乌拉尔的故事》(1949)、《卡马河》(1950)、《广袤的卡马河》(1950)、Г. 尼斯基的《克利亚基马河的傍晚》(1946)、《白俄罗斯景色》(1947)、《在海港上》(1949)、《虹》(1950)、 《莫斯科郊外的二月》(1957,图2-71) 、《北方的港口》(1956–1957)、《冬天。白雪茫茫》(20世纪50–60年代)、《在远东》(1963)、《朋友的墓地》(1963–1964)、H.罗马金的《最后一束光》(1945)、《初开的鲜花》(1956)、《银河》(1965–1969)、《不冻的小河》(1969)、《被水淹的树林》(1970)、Е.兹维利科夫的《在林边》(1974),等等。

图2-70 С. 格拉西莫夫:《冰雪消融》(1945)

图2-71 Г. 尼斯基:《莫斯科郊外的二月》(1957)

20世纪最后30年, А. 格利采 (1914–1998)的风景画创作成绩尤为显著。他出生在彼得格勒,曾经在列宁格勒绘画雕塑建筑学院学习,后来成为莫斯科苏里科夫艺术学院的教授。格利采创作了《明媚的春日》(1974)、《河水泛滥的奥卡河》(1974)、《五月晴朗的一天》(1977)、《老公园的秋天》(1980)、《在春天的树林里》(1980)、《白嘴鸦巢。春天》(1980)、 《幽静的春晚》 1980,图2-72 )、《浮冰》(1983)、《小雨过后》(1983)、《春节时光》(1984–1990)等多幅风景画。1978年,他因组画《奥卡河的春日》(1978)、《五月。春日暖洋洋》《春日黄昏。谷地》《五月的傍晚》《春天的月夜》《杂草丛生的公园》获得苏联国家奖金。格利采的风景画继承了19世纪俄罗斯风景画的传统,画面朴实,技法精湛,线条富有诗意,能引起人的诸多联想。

图2-72 А. 格利采:《幽静的春晚》(1980)

老画家Д. 日林斯基在晚年的绘画创作势头有增无减,创作了《男孩与大山》(1972)、《星期天》(1973)、《白马》(1976)、《冬天》(1980)、《林中路》(1984)、《老屋子》(2006)等风景画。此外,А. 特卡切夫、И. 奥尔洛夫、Б. 谢尔巴科夫等画家也推出自己的风景画力作 。这些画家创作的当代风景画,既是对俄罗斯风景画传统的继承,又融入当代俄罗斯人对自然风景的认识和理解,加强了风景画中人物的角色,体现出当代俄罗斯风景画的哲理内涵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关系。

М. 阿巴库莫夫的《飞走了》(2002)、《下着金色小雨》(2003)、Д. 日林斯基的《老屋子》(2006)、Г. 索茨科夫的《伏尔加河畔的松树》(2003)、В. 斯特拉霍夫的《托季马的流冰》(2005)等一批风景画的出现,为俄罗斯绘画增添了新的内容和色彩,表明俄罗斯风景画体裁在21世纪的继续发展。

[1] 俄罗斯绘画界的许多人认为月夜是最难画的,所以不少画家对这个题材退避三舍,不敢问津。库因吉为什么敢画月夜呢!据说有这样的一个故事:19世纪80年代,一些巡回展览派画家经常去彼得堡大学的物理教授Ф. 彼特鲁舍夫斯基那里。后者给他们展示了一架仪器,它能测量人的肉眼对光的色调变化的感觉。经过测试,彼特鲁舍夫斯基教授发现库因吉是一位对光的色调变化有“特异功能”的人,库因吉在区分光的色调变化方面超出了同去的几位画家。这之后,库因吉更加坚定了自己画月夜的信心。
还有一个例子:有一次,画家克拉姆斯柯伊在画一位军官的肩章时,怎么也处理不好色彩。正好在这时候库因吉走进克拉姆斯柯伊的画室。他仔细观看了克拉姆斯柯伊画的肩章,之后从克拉姆斯柯伊手中拿过调色板,选了几种颜色将之调和在一起,递给了克拉姆斯柯伊。克拉姆斯柯伊用画笔往画布上一抹,画像上军官的肩章就金光闪闪了。
当然,库因吉绘画的成功不仅来自他的天生条件,更重要的是他的辛勤劳动。库因吉曾经进行了多次试验,并且对色彩搭配的规律做过认真的研究。列宾回忆说:“他(指库因吉)站在离自己画作15步的地方,他那双大眼目不转睛地久久盯着画布上的自然景物本身,我这个观众似乎已经发现他的眼睛射出的光,那光是那么强烈,那么犀利。他的眼睛没有很快回到调色板上,而是慢慢地调着色板上的颜料……最终,他迈着沉重的步子走到画布前……停下来。他又久久地盯着画布和自己手中画笔毛上蘸的颜色;然后就像猎人瞄准一样,猛然地涂上一笔,随后迅速向后退去,退到他掺和颜色的那个地方……” INzC9KOcwBHMslrE0mFpIWi63jQHpHq7dSCDZQ/hCpaTSIkGC7C/dUz8QHwnAqp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