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在俄罗斯开始出现巴尔松纳画
,这是俄罗斯最早的一种世俗人物肖像,大都为半身胸像。画家依然以画圣像的方法绘制
,用蛋清颜色在木板上作画。巴尔松纳画的人物姿态缺少动感,笔法坚硬细碎,光暗处理虚假,缺乏空间立体感,但这种肖像画表现出画家对世俗人物的兴趣和对禁欲主义圣像画的叛逆。17世纪后半叶,克里姆林宫兵器馆的画家们
学习西方的绘画技术,用油彩在画布上作画,为沙皇和宫廷显贵们绘制肖像,作品有《沙皇伊凡雷帝像》《御前大臣Д. 戈都诺夫像》《大贵族Л. 纳雷什金像》《军政长官И.符拉索夫像》,等等。
18世纪开始,巴尔松纳画被新的油彩肖像画所替代。油彩肖像画成为18世纪俄罗斯绘画的一种主要体裁并且取得了可观的成就。俄罗斯油彩肖像画是学习西欧油彩肖像画艺术的结果。彼得大帝登基后,为了发展俄罗斯绘画艺术,让政府资助有才能的青年画家到国外学习,同时还邀请西欧画家来俄罗斯传艺,这有力地推动了俄罗斯绘画艺术的发展。
俄罗斯肖像画家学习西方绘画的技术,根据人体解剖学处理肖像的比例,用明暗处理代替假定的轮廓线,还按照西方油画的技法配置色彩。最重要的是,俄罗斯肖像画家努力用画笔表现人的思想感受,注重揭示人的内心世界,使得人物肖像具有动感,栩栩如生。
彼得大帝时期,一些肖像画家为沙皇、达官贵人绘制了半身或全身肖像,悬挂在皇宫或贵族官邸的客厅里,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装饰
,也显示出他们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18世纪的绝大多数肖像画是佚名的—当时并不看重画家的著作权。再则,有相当多的肖像画为农奴画家所作,他们无权在肖像画上署名。此外,当时的上层社会人士认为绘画是一种消遣,不属于什么正式的职业,无需突出画家的名字。
在18世纪初的俄罗斯绘画历史上,有两位肖像画家的贡献尤为突出,一位是B. 尼基京,另一位是А. 马特维耶夫。
И. 尼基京(1690–1742) 是18世纪著名的俄罗斯肖像画家,俄罗斯世俗绘画的奠基人之一。
尼基京出生在莫斯科的一个神父家庭,他在莫斯科开始了自己的绘画生涯。1711年,他去彼得堡师从德国画家唐纳乌尔
,之后在意大利学画4年(1716–1720),回国后成为宫廷画家。在尼基京早期的肖像画(如《普拉斯科维娅·伊凡诺夫娜公主像》,1714)中,还可以看到巴尔松纳肖像画的痕迹,但他接触了欧洲肖像画艺术后,就摆脱了巴尔松纳肖像画的传统,将西欧绘画的技法、构图融入自己的肖像画创作中。尼基京的肖像画不再追求肖像外在的多样性,而注重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努力描绘人物的个性和景物的质感,绘制出大量的表情生动、富有诗意的人物肖像,如《穿红长衣的哥萨克像》(1715)、《Г. 戈洛夫金公爵像》(1720)、《首领在野外》(1720)、《彼得大帝像》(1721)、《临终的彼得大帝像》
(1725)、《С. 斯特罗加诺夫像》(1726),等等。
尼基京作为宫廷画家有机会接触彼得大帝并多次为彼得大帝画像。
《彼得大帝像》(1721,图2-22)
的构图很简单,彼得大帝的头占据了整个画面,因为尼基京认为,只要把彼得大帝的脸画成功,就足以让这幅肖像流传于世
。至于彼得大帝的身材、体态怎么样,他穿什么衣服,这些细节并不重要,他将之排除在肖像画面外。彼得大帝的目光深邃、敏锐,眉峰稍稍皱起,双唇紧闭,这种神情显示他是一位性格高傲、意志坚强、内在力量强大的君主。从彼得大帝的严肃面部表情可以看出,这个人经历过生活的严峻考验,具有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治理国家的能力,完全可以完成俄罗斯的改革大业。
图2-22 И. 尼基京:《彼得大帝像》(1721)
《戈洛夫金
公爵像》是个半身像,也是尼基京的一幅成功的肖像作品。画作上,戈洛夫金虽戴着假发,但依然露出他宽大的前额。戈洛夫金的两眼炯炯有神、充满灵气,慈祥的目光中透出一种内在的微笑。他那高高的鼻梁和紧闭的嘴角表明这位大臣性格的刚毅。他头戴的卷曲假发赋予这位外刚内柔的外交大臣一种浪漫的气息。戈洛夫金的胸前挂着几枚勋章,这是对这位俄罗斯国务活动家所做贡献的无言注释,也是画家尼基京画戈洛夫金的半身像的原因。
肖像画 《首领在野外》(18世纪20年代,图2-23 )表现画家尼基京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兴趣。画面上,首领由于常年在外作战,脸被晒得暗红,唯有额头没被晒黑,那是由于帽檐遮挡的缘故。此刻,首领没戴帽子,头发散乱,眉毛和胡子花白,是战斗岁月留下的痕迹;他的表情严肃,充满阳刚,两眼似乎盯着远方,可以看出他随时准备投入战斗,再次接受军事生活的考验。这幅画把一位身经百战、饱经风霜的军事首领形象栩栩如生地描画出来。
尼基京的命运十分悲惨,在女皇安娜执政时,他曾经遭到被捕,后被终生流放西伯利亚。女皇安娜死后,1742年尼基京才获特赦,被容许从流放地回彼得堡,但他死在归来的途中。
图2-23 И. 尼基京:《首领在野外》(18世纪20年代)
А. 马特维耶夫
(1701–1739)是又一位俄罗斯肖像画的奠基人。他出生在一个平民家庭,是第一位获得沙皇政府奖学金去荷兰学习绘画的青年画家。后来,马特维耶夫转到比利时继续深造,直到彼得大帝去世后才从比利时回到俄罗斯。那时候,马特维耶夫已经是一位成熟的画家,他的肖像画在构图技法和裸体绘画技巧上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成为18世纪30年代的一位领衔的俄罗斯肖像画家。在创作肖像画之外,马特维耶夫还对《圣经》和古代神话感兴趣,完成了《最后的晚餐》《主升天节》《彼得和保罗》《维纳斯与阿穆尔》(1726)、《绘画的寓意》(1726)等画作
。
马特维耶夫创作的肖像画很多,主要有《彼得大帝像》(1724–1725)、《И. 阿察列蒂医生像》(1724–1725)、《А. 戈利岑娜公爵夫人像》(1728)、《И. 戈利岑像》(1728)、《与妻子在一起的自画像》(1729)等。
《与妻子在一起的自画像》(1729,图2-24)
是马特维耶夫的代表作之一。画家用当时流行的双人肖像形式给自己和妻子伊琳娜
绘制了肖像。在画面上,马特维耶夫用右手搂住妻子伊琳娜的肩膀,左手轻轻地握着她的手;伊琳娜的左手搭在丈夫的左手掌上,右手则捏着胸前粉红色衣服的精致的花边。他俩的目光安静,神态自然,姿态毫不矫揉造作,可以看出这对年轻夫妇的目光中仍然露出新婚的激情。马特维耶夫以深深的爱意描绘妻子白皙的皮肤、明亮的双眸以及她的精致的五官,画出一个温柔的女性肖像。在创作这幅肖像画时,马特维耶夫不仅强调两个人物的构图关系,而且也注意表达夫妇之间的精神一致和内心和谐。从他俩的面部表情、眼神以及两人手部的接触中可以看出他俩的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敬互爱的关系。这对亲密的人生伴侣平静、温馨的内心世界与他们身后乌云密布的夜空、气氛不安的乡间景色形成对照,寓意他俩准备去迎接任何严峻的人生考验。
图2-24 А. 马特维耶夫:《与妻子在一起的自画像》(1729)
《与妻子在一起的自画像》表现夫妇之间的亲密关系,第一次塑造出普通的俄罗斯妇女形象,这不但是画家马特维耶夫艺术认识的一个新起点,而且也是俄罗斯世俗绘画的一次新飞跃。
在这幅肖像画上,马特维耶夫还写着一段话:“第一位俄罗斯画家安德烈·马特维耶夫,画上是他和他的夫人。画家亲笔画于1729年。”这种做法在同时代的画家中罕见,也颇为大胆。
肖像画是评价俄罗斯画家才能的一个标志。肖像画描绘的是人的静态,用人物的静态表现人的性格特征有很大的难度,这对画家是一个考验。然而,尼基京和马特维耶夫经受住这种考验,创作了一批俄罗斯肖像画精品。此外,И. 维什尼亚科夫、А. 安特罗波夫、И. 阿尔古诺夫等画家的肖像画
也在塑造和表现人物的性格方面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农奴画家И. 阿尔古诺夫的肖像画 《身穿俄罗斯服装的无名女农民像》(1784,图2-25)画的 是一位农民姑娘,这是俄罗斯绘画历史中的第一个女农民形象。阿尔古诺夫用自己的画笔表现出俄罗斯女农民的自然美和尊严。这位姑娘戴着节日的头饰,身穿朴实的民族服装,显示出她对生活的热爱;她那俊美的面容,坦诚的微笑显示出她的朴实和善良,画家把一位美丽的农妇形象定格在画布上。
图2-25 И. 阿尔古诺夫:《身穿俄罗斯服装的无名女农民像》(1784)
1757年,俄罗斯彼得堡艺术院成立,它后来成为俄罗斯的艺术殿堂和培养俄罗斯造型艺术家的摇篮,为俄罗斯培养出一大批画家、建筑师、雕塑家。К. 科洛瓦切夫斯基、И. 萨布鲁科夫、Ф. 罗科托夫、Д. 列维茨基、B. 鲍罗维科夫斯基就是从这座艺术殿堂走出来的几位著名的俄罗斯肖像画家。
Ф. 罗科托夫( 1735–1808 ) 是18世纪下半叶俄罗斯肖像画艺术的杰出代表,他与建筑师В. 巴仁诺夫,雕塑家Ф. 苏宾构成了18世纪下半叶俄罗斯造型艺术的骄傲。罗科托夫出生在莫斯科郊外的一个农民家庭里。最初,他与洛欣科、萨布鲁科夫和科洛瓦切夫斯基等人在阿尔古诺夫的画室里学画。1760年,罗科托夫进入艺术院专攻肖像画。他的学习十分努力勤奋,深受艺术院教授们的赏识。1765年,他因创作版画《维纳斯和阿穆尔》(是对鲁卡·乔尔达诺的同名油画的创造性模仿)而成为艺术院院士。从1766年起他长住莫斯科并在这里进行创造性的绘画活动。
罗科托夫身为农奴
画家,50年代成名后为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画了登基像(《叶卡捷琳娜二世登基像》,1763),还为上流社会的许多达官贵人及其夫人画了肖像,如,《B.苏洛伏采娃像》(1780)、《Г. 奥尔洛夫公爵像》(1762–1765)、《А. 斯特鲁伊斯卡娅像》(1772)、《А. 沃龙佐夫像》(1765)、《彼得·费多罗维奇大公像》(1758)、《穆欣娜–普希金娜公爵夫人像》(18世纪70年代)、《巴威尔·彼得罗维奇大公的少年像》(1760–1770),等等。
画作 《身穿玫瑰衣服的无名女人像》(18世纪70年代,图2-26) 是罗科托夫的一幅代表作。这幅画的尺寸并不大(58.8厘米×46.7厘米),构图也很简单,但无名女子身穿的透明的彩色花边衣裙、盘起的蓬松头发和高傲的姿态引人注目;她那灵性的目光、迷人的微笑和女性的魅力令人印象深刻。这幅肖像画的色彩处理具有一种透明的质感,显示出罗科托夫高超的绘画技法。罗科托夫的另一幅肖像画《B. 苏洛伏采娃像》的构图也比较讲究,画家把人物肖像框入椭园形的框内。女主人公身穿一件考究的睡衣,上面有许多精巧的饰物,假发高高地卷起,还有几绺散落在肩上,显示出这个女性具有一种演员般的气质。
图2-26 Ф. 罗科托夫:《身穿玫瑰衣服的无名女人像》(18世纪70年代)
罗科托夫的笔法细腻,人物的面部表情丰富,充满浓郁的诗意,能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罗科托夫的人物肖像能够表达出人的精神和内心世界,是人的外貌美与精神美的结合。
罗科托夫的肖像画创作把俄罗斯绘画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对后来的肖像画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据考证,18世纪末在莫斯科曾经有一个叫做“罗科托夫圈子”的画家小组。在这个小组里既有罗科托夫的真传弟子,也有模仿他的肖像画风格的画家。在俄罗斯外省的一些博物馆以及私人藏品中珍藏着许多罗科托夫风格的肖像画,这足以说明罗科托夫的肖像画的传播和影响。
Д. 列维茨基( 1735–1822 ) 是18世纪的另一位著名的肖像画家。他出生在乌克兰基辅的一个神父家庭。列维茨基从小受到父亲的影响爱上绘画艺术。1758年,他去彼得堡向А. 安特罗波夫学画。1770年是列维茨基一生中的转折点。他参加了彼得堡艺术院举办的公开画展,展出自己的6幅画作,因参展作品《建筑师А. 科科林诺夫像》一举成名并被选为该院院士。1787年,列维茨基与艺术院的领导发生冲突后退休。从1800年起列维茨基的双眼几乎失去了视力,尽管此后又活了22年,但再没有作画。这对画家本人是个悲剧,对俄罗斯绘画界也是个巨大的损失。
列维茨基留下了大量的肖像画艺术遗产
。他绘制的肖像画尺寸不大,多为背景平淡的胸像或半身像,这省去对人物身体的其他部分的描绘,也为集中刻画人物个性提供了较大的可能。
《建筑师А. 科科林诺夫像》(1770)是列维茨基的成名作。画面上,科科林诺夫身穿节日的盛装,形象伟岸、高大。科科林诺夫的眼神、表情和姿态显示出这位建筑师的气质、专业素养和人格魅力。他伸出右手指着艺术院大楼的一份设计草图,说明这位建筑师与设计艺术院大楼的关系。
《斯莫尔尼学院女生》(1773–1776)是斯莫尔尼贵族女中学生的肖像组画。1773年,列维茨基遵照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圣旨,为斯莫尔尼学院的7位女学生画像。列维茨基画的女学生仪态端庄、生动活泼,她们身穿的服装色彩绚丽,符合时尚。列维茨基希望用人物动态表现女孩的性格,因此画了跳舞、演奏乐器或演剧的女孩。《Т. 赫鲁哓娃和B. 赫万斯卡娅双人像》(1773)是这组肖像画中最为出色的一幅画。两位女孩在表演喜剧《爱的恶作剧或庭院里的尼涅塔》中的一幕。在画面前位的是10岁女童赫鲁晓娃,她扮演一个调皮的牧童;站在画面后位的是女孩赫万斯卡娅,她扮演谦和的牧女,她俩在表演一场爱的恶作剧。两个女孩的活泼多变的表情、动态的肢体动作被画得惟妙惟肖,显示出她俩的天真烂漫的性格。她们身穿的剧装的透纱花边、锦缎的质地和衣服的色彩画得相当逼真,增添了肖像画的效果。肖像画人物背后的大自然生动,充满灵性,突显列维茨基的这组“角色中的肖像画”的特征。
《叶卡捷琳娜二世—在法律女神殿里的立法者》
(
1783,图2-27
)是列维茨基的一幅具有象征寓意的画作。画家列维茨基一直认为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是位开明君主,所以把她画成古希腊神话中的忒弥斯女神
。画面上,叶卡捷琳娜二世头戴桂冠(而不是皇冠),身穿一件状似古希腊托加的白鼬皮法袍,面前摆着祭坛,她左上方是忒弥斯雕像,罂粟花点燃的神香在法律女神像前冉冉升起……一只嘴衔桂枝的老鹰蹲在法典上,象征它在捍卫法律的尊严。叶卡捷琳娜二世背后是圆柱和紫红色帷幔,在柱形栏杆后面有一幅风景画:海上的战舰让人联想到不久前俄军在黑海战役的胜利,那是叶卡捷琳娜二世的一个伟大的业绩,表明女皇在捍卫俄罗斯帝国的壮大和繁荣。
图2-27 Д. 列维茨基:《叶卡捷琳娜二世—在法律女神殿里的立法者》(1783)
这幅画作构图完美,寓意深刻,威风凛凛的叶卡捷琳娜二世形象衬在神殿装饰的紫红色调上,更凸显叶卡捷琳娜这位“开明的”俄罗斯立法者的伟岸,也反映出列维茨基心目中的理想君主的观念。
罗科托夫和列维茨基这两位画家的肖像画创作表明,在俄罗斯绘画艺术的其他体裁尚还薄弱的时候,肖像画在表现人物个性和描绘外部世界方面已经有了显著的进步。
B. 鲍罗维科夫斯基( 1757–1825 ) 是继罗科托夫、列维茨基之后,第三位著名的18世纪俄罗斯肖像画家。他的肖像画表现同时代人的思想情绪和艺术倾向,也反映同时代人对人的尊严和美的认识,标志着俄罗斯浪漫主义肖像画向现实主义肖像画的过渡。
鲍罗维科夫斯基出生在米尔哥罗德的一个圣像画家的家庭。他最初跟着父亲学画圣像并为当地的一些教堂画圣像。1788年,鲍罗维科夫斯基到了彼得堡,师从列维茨基和奥地利籍画家B. 拉姆比,走上了专业画家的道路。
鲍洛维科夫斯基成名很早,1795年就获得了艺术院院士的称号,1802年他成为彼得堡艺术院的顾问。鲍洛维科夫斯基早年迷恋于法国哲学家卢梭的启蒙主义思想,在对艺术新形式的争论和思考中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鲍洛维科夫斯基崇尚人的感情世界和道德,与当时的诗人Г. 杰尔查文、音乐家Т. 里沃夫、作曲家Е.福明等人有着密切的私人交往,后者对他的绘画创作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鲍罗维科夫斯基的肖像画
多为人物的半身像,也有一些双人肖像或多人肖像。鲍罗维科夫斯基主张人与大自然的交流,故他画笔下的人物往往置于大自然的背景上;鲍罗维科夫斯基崇尚感情,他的肖像人物有时候流露出感伤主义情绪。他画的女性肖像虽富有诗意,但多情善感,很像感伤主义作家卡拉姆津笔下的丽莎
及其同时代的一些女性,故鲍罗维科夫斯基被视为感伤主义风格的肖像画家。
《M. 拉普欣娜肖像》
(1797,图2-28)
是鲍罗维科夫斯基的一幅著名的肖像画。玛利亚·拉普欣娜是退伍将军И. 托尔斯泰的女儿,18岁嫁给保罗一世的狩猎官拉普欣,成为公爵夫人。她婚后生活幸福与否不可得知。这幅肖像画是她的丈夫拉普欣请鲍罗维科夫斯基画的。画面上,拉普欣娜漫不经心的样子、自如稍带傲气的姿态、向右稍稍倾斜的头、微微低垂的眼睛、柔和的嘴角都带出忧郁的倦意,显示出她是一位具有哀歌式的幻想、温柔多情的女性。拉普欣娜的脸部和身体的线条柔和、富有韵律,画家让她置身于幽暗的树径、绿色的白桦树叶、盛开的矢车菊和玫瑰的蓓蕾之中,外景仿佛把拉普欣娜包围起来,让她与大自然浑然一体。拉普欣娜左臂依托的小桌上有一朵凋谢的玫瑰花,画家通过这个细节寓意这位温柔、美丽、充满魅力的女性也像曾经盛开的玫瑰花一样,很快会失去自己美丽的容颜
。也许,这就是拉普欣娜像看起来带有一种感伤色彩的原因。
图2-28 В. 鲍罗维科夫斯基:《M. 拉普欣娜肖像》(1797)
《А. 别兹鲍罗兹德科公爵夫人和两个女儿的肖像》(1797,图2-29)
是鲍罗维科夫斯基的另一幅著名的肖像画,描绘安娜·别兹鲍罗兹德科公爵夫人
与女儿柳鲍芙和克列奥帕特拉之间亲密无间、和谐融洽的关系。安娜·别兹鲍罗兹德科和两个女儿坐在沙发上,母亲居中,两个女儿一边一个,她们娘三个的目光对视,亲切相拥,表现出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依恋,营造出一种温馨的家庭气氛,也表达了画家本人对家庭成员之间亲密、神圣关系的理解。
图2-29 В. 鲍罗维科夫斯基:《别兹鲍罗兹德科公爵夫人和两个女儿的肖像》(1797)
鲍罗维科夫斯基对18世纪俄罗斯绘画的重要贡献,是他开启了小型肖像画的传统,这种传统在19世纪上半叶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如今,鲍罗维科夫斯基绘制的许多肖像画陈列或收藏在彼得堡的俄罗斯博物馆和莫斯科的特列季亚科夫画廊里。
19世纪上半叶,俄罗斯肖像画家继承18世纪肖像画的传统,创作了一批浪漫主义的人物肖像,反映出这个时代的俄罗斯文化精神。此外,这个时期的一些肖像画家把自画像似乎变成一种内心自白,表达画家本人的内心活动和情感。
O. 基普林斯基、B. 特罗皮宁的肖像画在19世纪上半叶俄罗斯肖像画创作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O. 基普林斯基(
1782–1836
)
本来是一个地主的私生子,但“落户”在圣彼得堡省的一个县城的农民家庭,因此他的身份成为农奴,直到6岁时才成了自由民。后来,基普林斯基入彼得堡艺术院学习绘画,师从Д. 列维茨基和Г. 乌戈柳莫夫。基普林斯基在校的学习优秀,多次获奖,后来成为彼得堡艺术院教授,是19世纪俄罗斯浪漫主义风格肖像画的代表人物之一
。
基普林斯基克服了西欧画家的肖像画的片面性
,他创作的肖像画继承了俄罗斯肖像画的民族传统,同时又有自己的创新。基普林斯基笔下的人物肖像很含蓄、朴实。他的成名作是
《达维多夫像》(1809,图2-30)
。Д. 达维多夫是1812年卫国战争的英雄,曾当过巴格拉基昂将军的副官,以英勇善战、不怕牺牲著称。在画面上,达维多夫脸上露出一副漫不经心的神态,仿佛在思考着什么,同时显示出一种遇事不慌的冷静。他身穿红色的骠骑兵军服、雪白的马裤、低腰皮靴,右手叉腰;他的左手拿剑撑着地面,姿态潇洒地站在那里,显示出一位骠骑兵军官的威武形象。画的背景很暗,这种深调色彩与明亮的人物肖像形成强烈的对比,衬托出达维多夫伟岸的形象和勇敢的性格。达维多夫像具有的浪漫主义气质是那一代贵族军官的总体特征。这幅画作的人物线条优美,红、黄、白三色的色调对比处理得当,是一幅优秀的人物肖像画。
图2-30 О. 基普林斯基:《达维多夫像》(1809)
《普希金像》(1827,图2-31) 是基普林斯基的另一幅肖像画。这是基普林斯基应诗人А. 杰里维格的请求画的一幅普希金半身肖像。普希金双臂叉在胸前,脸稍扭向左边,右肩上搭着一块苏格兰围巾,两眼炯炯有神地看着远处……基普林斯基把诗人的气质、神态、仪表都画十分得体,更重要的是画出了普希金的睿智和浪漫的风采。
图2-31 О. 基普林斯基:《普希金像》(1827)
普希金对自己的这幅肖像十分满意,为表达对基普林斯基感激之情,他给画家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
我在镜子里似乎看到自己,
但这面镜子并不向我献媚。
杰里维格十分喜爱这幅普希金像,一直挂在自己书房的墙上。杰里维格去世后,普希金才从后者妻子的手中将这幅画买回挂在自己的屋内。
《普希金像》是基普林斯基留给后人的珍贵遗产,俄罗斯人正是从这幅肖像画以及画家特罗皮宁创作的《普希金像》去了解诗人的外貌。
1820年,基普林斯基画了一幅自画像
。在这幅自画像上,基普林斯基敞开衣领,一支画笔夹在耳后,他的脸部表情坦然、刚毅,反映出他内心的自由和创作的勇气。基普林斯基自画像被意大利乌菲齐美术馆
展出,欧洲人从这幅画认识到俄罗斯肖像画家的艺术功力。
1828年,基普林斯基又创作了一幅自画像。它与前一幅自画像的创作时间相隔8年,这8年是俄罗斯沧桑和动荡的历史时期。在这幅画上,在画家文静、活泼的面部神态后面隐藏着一种痛苦和失望,那是时代的悲剧在他心灵上留下的印记。
此外,基普林斯基还创作了其他人物的肖像画,如,《父亲А. 什瓦里贝像》(1804)、《罗斯托普契公爵像》(1809)、《少年切里谢夫像》(1810–1811)、《参政员赫沃斯托夫像》(1814)、《巴丘什科夫像》(1815)、《茹科夫斯基像》(1816),等等。这些人物肖像大都塑造出具有浪漫主义的个性,是人的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的结合,为后来的俄罗斯肖像画家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B. 特罗皮宁( 1776–1857 ) 是19世纪30–50年代莫斯科肖像画学派的领军人物,他的肖像画把俄罗斯浪漫主义肖像画创作与19世纪巡回展览派的现实主义肖像创作衔接起来,成为19世纪俄罗斯肖像画创作中一个的重要环节。
特罗皮宁出生在诺夫哥罗德省的卡尔波沃村的一个农民家庭。他本是А. 米尼赫伯爵的家奴,但从小爱好绘画,善于用画作描绘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后来伯爵的女儿出嫁,把特罗皮宁带到彼得堡,在马尔科夫公爵家当奴隶。在彼得堡,特罗皮宁经常去偷听艺术院的绘画课。后来,马尔科夫送他到画院去当旁听生,师从沙皇保罗一世的皇室画家С. 休金。特罗皮宁的学习努力,成绩优异。在画院里创作的画作《小男孩为自己死去的小鸟忧伤》(1804)参加了学院派画展。这幅画名噪一时,引起了俄罗斯绘画界的注意。当时,特罗皮宁还是农奴
,所以他的绘画才能得不到充分的施展。1823年,47岁的特罗皮宁被解除农奴身份,获得了自由回到莫斯科定居,开始了莫斯科时期的创作,并被选为皇家艺术院院士。
特罗皮宁是一位多产的俄罗斯肖像画家,一生创作了大约3000幅肖像画,多为普通的“家庭式”肖像画。他画笔下的人物朴实、自然,真实地表现俄罗斯社会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其中主要有《儿子像》(1818)、《摘李子的乌克兰姑娘》(1820)、《老车夫》(1820)、《老乞丐》(1823)、《花边女工》(1823)、《吉他手》(1823)、《绣金边的女工》(1826)等。此外,他还为一些社会名人画像,如《苏哈诺夫像》(1823)、《布拉霍夫像》(1823)、《普希金像》(1827)、《库什尼科夫像》(1828)、《布留洛夫像》(1836)、《祖波夫公爵像》(1839)、《图奇科夫像》(1843)、《阿里比耶夫像》(1840)、《拉耶夫斯基像》(1846),等等。
《儿子像》是特罗皮宁为自己儿子画的肖像。儿子的眼神自然、幼稚,面部表情显示出一种孩童般的天真。这个孩子与基普林斯基的画作《少年А. 切里谢夫像》中那位少年形成鲜明的对比。尽管他俩是同龄人,但А. 切里谢夫长于思考,少年老成,显示出一种与自己年龄不大相称的成熟。《布拉霍夫像》画的是一位年轻的莫斯科人。他身穿一件便服,手拿一本书随便地坐在那里,向观众投来友好的目光。他的笑容平和、稍带狡黠,这是画家本人的一种微笑,十分传神,也许表达出画家本人成为自由人后的欢笑。《老乞丐》画着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乞丐,他的衣衫褴褛,形容憔悴,步履艰难地沿街行乞,这是俄罗斯人民的痛苦生活的真实写照。
在特罗皮宁的画笔下,女性肖像表现他的女性理想:他画的女性肖像大都脸色红中透紫,双眸炯炯有神,长相眉清目秀,性格温柔善良。这从画家早期的肖像画《摘李子的乌克兰姑娘》以及后来的《花边女工》《纺织娘》和《绣金边的女工》等肖像中均可显示出来。 《花边女工》(1823,图2-32) 描绘出一位年轻的绣花边女工的劳动情景。从她脸上的微笑和整个身体形态可以看出,绣花边工作对于她不是什么重负和痛苦,而是一种快乐的消遣,甚至是享受。
图2-32 В. 特罗皮宁:《花边女工》(1823)
《普希金像》(1827)是特罗皮宁创作的顿悟时期的一幅作品。特罗皮宁创作诗人普希金肖像时,既注重肖像与诗人外貌的形似
,更注重表现诗人的精神世界。画像上,诗人的神情集中、情绪兴奋,似乎存储着一种内在的激情。普希金身穿的那件长衫,是画家特罗皮宁的艺术想象的产物,他想用这种在家穿的普通衣服表明诗人喜欢舒适和自由,从而塑造这位热爱自由的俄罗斯诗人形象。
《手拿画笔和画板的自画像》(1944)是特罗皮宁的一幅自画像。画面上,特罗皮宁身穿工作服,站在自己的画室窗前,他手拿画笔和画板,仿佛在创作间隙向人们介绍自己,讲述自己对绘画艺术的理解和认识。显然,这时的特罗皮宁在经历了人生的众多坎坷和艺术创作的艰辛后,已成为一位成熟的画家。画像窗外的背景是克里姆林宫,特罗皮宁之所以把克里姆林宫当作自画像的背景,是因为他常年居住在莫斯科,更主要的是他想表现自己喜爱莫斯科这座城市。
特罗皮宁的肖像画有单人的、双人的、多人的,也有自画像,肖像人物有自己的朋友、农民、女工、商人、儿童,题材有私密肖像、生活装像、剧装像,等等。他留下了丰富的肖像画遗产,他的肖像画创作显示出民主主义倾向,对莫斯科肖像画派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9世纪上半叶,除基普林斯基和特罗皮宁外,К. 布留洛夫
也给许多同时代人画过肖像。他的肖像画主要有:
《Е.加加林娜与儿子们的肖像》
(
1824,图2-33
)、《意大利正午》(又名《摘葡萄的意大利女子》,1831)、《女骑手》(1832)、《А. 托尔斯泰公爵像》(1836)、《作家Н. 库科里尼科夫像》(1836)、《雕塑家И. 维塔利像》(1836–1838)、《У.斯米尔诺娃像》(1837–1840)、《土耳其女人》(1837–1839)、《寓言家И. 克雷洛夫像》(1839)、《А. 戈利岑公爵像》(1840)以及《自画像》(1848)等。
图2-33 К. 布留洛夫:《Е. 加加林娜与儿子们的肖像》(1824)
К. 布留洛夫的肖像画善于表现和反映人物的情绪和内心活动:《女骑手》充满一种浪漫情调并让人产生诗意般的激动;《作家库科里尼科夫像》流露出人的内心痛苦和悲伤;《寓言家И. 克雷洛夫像》显示出人的一种踌躇满志的自信;《雕塑家И. 维塔利像》画出从事创造性劳动的人的专注和热情。《土耳其女人》的主人公头上围着一条头巾,两只眼睛炯炯有神,她那张女性的脸,让人感到这是一幅具有典型东方妇女特征的肖像。布留洛夫的自画像(1848)也是如此:画家造作的表演姿态无法掩盖他脸上病态的苍白和身体的倦态。他那只瘦巴巴的手从沙发椅臂悬下去,虽是一个训练有素的画家的手,但显得软弱无力。画面上的黑、白、红三色形成强烈对比,粗犷而富有表现力的笔法强调出画家复杂的内心状态。
19世纪下半叶,И. 克拉姆斯柯伊、И. 列宾、Н. 格、В. 佩罗夫等巡回展览派画家拓展了肖像画的对象,注重绘制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文化艺术界人士
和普通俄罗斯人的肖像,为俄罗斯肖像画的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在巡回展览派的绘画艺术遗产中,画家И. 克拉姆斯柯伊的肖像画创作显得尤为突出。
И. 克拉姆斯柯伊
(1837–1887)是19世纪下半叶俄罗斯巡回展览派画家的精神领袖、导师和领路人。他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小公务员家庭里,当过照相馆修底片的学徒。1857年,他进入彼得堡画院学习,很快就显示出卓越的绘画才能。但是,19世纪50年代的彼得堡艺术院已不再是艺术的殿堂,而变成了保守的艺术学府,这让他感到失望。所以,他在1863年领导了一批青年画家罢考(被校方称作“14人暴动”),之后离开了画院。后来,在他的倡议下成立了一个画家组合
。画家们在一起集体食住,接受画作订货,晚上大家聚在一起讨论自己创作的画作,读书,就艺术创作问题进行争论。夏天,他们分头去自己的家乡写生,寻找新的创作题材。克拉姆斯柯伊的妻子索菲亚是这个画家组合的管家。在这个集体中,画家们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信任,互相帮助,同时展开同志式的批评。他们遵循统一的创作原则,但每个人又有自己的创作风格和创作个性。
这个画家组合引起了彼得堡艺术院的恐慌,开始分化、瓦解
这个组合,结果有些成员离开了这个集体。后来,克拉姆斯柯伊接受了画家米亚索耶多夫的建议,组建了巡回展览派。“我号召同伴们离开憋闷的、烟气熏人的小屋,要建起一座光明、敞亮的新楼。因为我们成长壮大了,在小屋里待着太拥挤。”1871年11月28日,在彼得堡举办了巡回展览派的第一次画展。
此后,克拉姆斯柯伊举起为现实主义和人民性而奋斗的民族绘画艺术大旗,直到生命的结束。克拉姆斯柯伊忠于自己选择的道路,每当回忆起1863年11月9日那天,他心中总是充满无限自豪:“那是我能够以一种纯洁而真诚的喜悦回忆起来的唯一的一天。”
克拉姆斯柯伊一生贫困、命运坎坷。他“从来没有从任何人那里,无论从父亲、兄弟、母亲……从任何一位善行家那里哪怕是得到过一个戈比”,但他凭着忘我、辛勤的劳动在绘画事业上获得了成功。克拉姆斯柯伊晚年的生活更加拮据,只好以卖画为生。他挣扎了几年,身心疲倦,在1887年4月5日给一位医生画肖像时突然死去。
克拉姆斯柯伊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画家,而且是一位出色的组织家和艺术评论家。他的绘画艺术创作走的是一条现实主义的道路,他的艺术观深受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思想的影响,主张艺术与现实生活要有密切联系、艺术要服务于广大的民众。他还认为,“没有思想就没有艺术”,没有思想和倾向的艺术作品是苍白无力的。
克拉姆斯柯伊给许多俄罗斯文化名人
画过肖像,也给普通农民画过像。对人的热爱和尊重,对人的内心世界的关注让克拉姆斯柯伊创作出许多出色的肖像作品,如《画家萨维茨基像》(1871)、《Л. 托尔斯泰像》(1873)、《护林人》(1874)、《特列季亚科夫像》(1876)、《涅克拉索夫的“最后岁月”》(1877)、《无名女郎》(1883)、《亚历山大三世像》(1886)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两幅是《Л. 托尔斯泰像》和《涅克拉索夫的“最后岁月”》。
《 Л. 托尔斯泰像》(1873,图2-34) 是克拉姆斯柯伊在作家托尔斯泰的“雅斯纳亚·波里扬纳”庄园里完成的。
图2-34 И. 克拉姆斯柯伊:《托尔斯泰像》(1873)
1873年,克拉姆斯柯伊住在离托尔斯泰的“雅斯纳亚·波里扬纳”庄园不远的地方。他接受了收藏家特列季亚科夫的“订货”,所以决定利用这个机会给托尔斯泰画像。起初,托尔斯泰并不同意,克拉姆斯柯伊作了好长时间的说服工作,托尔斯泰才同意了。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克拉姆斯柯伊完成了两幅托尔斯泰肖像画。第一幅画得比较完整,拿到特列季亚科夫画廊去展览,另一张留在托尔斯泰的“雅斯纳亚·波里扬纳”庄园。
克拉姆斯柯伊在给托尔斯泰作画时,亲身感受到托尔斯泰这位伟大作家的人格魅力。他在1880年写道:“是啊,这才是个人物啊!我在自己身上稍稍地感受到了他的影响,并且直到如今我还记得这种影响。”
在画像上,托尔斯泰坐在椅子上,他的两肩放松地垂下,手的全部重量都落到腿上。托尔斯泰的脸上露出一派祥和的表情。他那聪颖的脸庞、宽阔的前额、深邃的目光、富有洞察力的神态会立刻吸引人的注意。在托尔斯泰肖像里,蕴藏着一种坚定力量。在他的整个身体形态中有一种潜在的生命力。这张肖像画真实地展现出作家的复杂而坚强的性格。文艺评论家斯塔索夫认为这幅肖像是克拉姆斯柯伊的最优秀的肖像画之一,显示出克拉姆斯柯伊善于洞察人物心理的特质。
画作 《涅克拉索夫的“最后岁月”》(1877,图2-35) 是克拉姆斯柯伊的另一幅杰出的肖像画。1877年,19世纪著名的俄罗斯“公民诗人”涅克拉索夫已病入膏肓,医生诊断他将不久于人世。收藏家特列季亚科夫希望把涅克拉索夫形象留给后人,于是向克拉姆斯柯伊“订货”。克拉姆斯柯伊按照特列季亚科夫的要求,给诗人涅克拉索夫画了这幅肖像。
图2-35 И. 克拉姆斯柯伊:《涅克拉索夫的“最后岁月”》(1877)
这幅画创作得很困难,因为涅克拉索夫当时病得很厉害,每隔10–15分钟就发病一次,克拉姆斯柯伊不得不断断续续地作画。起初,克拉姆斯柯伊画了一幅涅克拉索夫的半身像,涅克拉索夫和他身边的人很喜欢,但是克拉姆斯柯伊本人并不满意。所以,他决定再画一幅,希望能画出诗人内心的痛苦以及他与疾病斗争的最后日子,以揭示这位诗人崇高的公民感、使命感以及他与疾病作斗争时表现出来的精神力量。于是,《涅克拉索夫的“最后岁月”》这幅画作完成了。
涅克拉索夫有气无力地坐在床上。他背靠枕头,脸色惨白,形容憔悴,能感觉到病痛在阵阵折磨着他。但是,肖像展示的是诗人的另一个方面:若仔细看一下涅克拉索夫那刚毅的面孔、凝聚的目光、紧紧握着笔的右手,就可以发现诗人并没有向疾病屈服,在生命的最后岁月并没有放下自己的战斗“武器”,继续握笔谱写“最后的歌”—“俄罗斯诗歌中最伟大的作品”(克拉姆斯柯伊语)。克拉姆斯柯伊的这幅肖像画展现了涅克拉索夫这位公民诗人的坚强性格,表现出涅克拉索夫的“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
巡回展览派画家 В. 佩罗夫 (1833–1882)虽以社会风俗画著称,但也是一位出色的肖像画家。他给许多俄罗斯文化名人画过肖像,主要有《А. 鲁宾斯坦像》(1870)、《自画像》(1870)、《А. 奥斯特洛夫斯基像》(1871)、《Ф. 陀思妥耶夫斯基像》(1972)、《В. 达理像》(1872)、《А. 迈科夫像》(1872)、《Н. 波戈金像》(1872)、《И. 屠格涅夫像》(1872)、《А. 萨符拉索夫像》(1878)等。最能全面反映佩罗夫的肖像画技巧的是 《陀思妥耶夫斯基像》(1872,图2-36) 。
图2-36 В. 佩罗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像》(1872)
1872年5月,为完成收藏家特列季亚科夫的“订货”,佩罗夫专程去彼得堡绘制了这幅陀思妥耶夫斯基像。陀思妥耶夫斯基那年51岁,正在创作长篇小说《群魔》。这幅肖像神形皆备,既逼真地绘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外貌特征,又表达出作家内心的痛苦和创作的艰辛。
在棕灰色的背景上,陀思妥耶夫斯基稍稍佝偻着上身,静静地坐在椅子上。他的脸色苍白,双手十指交叉抱着膝盖,深邃的双眼凝视着一点,表明作家完全沉湎于自己紧张的创作思考中。
这幅肖像画抓住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瞬间”,获得了许多人的好评。克拉姆斯柯伊认为这幅肖像画不仅是佩罗夫的优秀作品,而且也是整个俄罗斯肖像画的典型作品之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夫人高度评价佩罗夫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像》,她在自己回忆录中写道,画家佩罗夫“善于发现她丈夫脸上的一种最有特色的表情,这正是费多尔·米哈伊洛维奇沉浸在自己的艺术构思时所具有的”。
И. 列宾
(1844–1930)是19世纪著名的俄罗斯历史题材画家,他的肖像画也可以与克拉姆斯柯伊、佩罗夫等画家的肖像画相媲美。列宾的肖像画
善于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描绘出每个人物的个性特征。他画笔下的人物形象活灵活现,惟妙惟肖。
《托尔斯泰像》(1887) 和 《穆索尔斯基像》(1881) 是列宾的有代表性的两幅肖像画。
列宾与托尔斯泰是1880年10月7日在莫斯科相识的。从那时起,两位艺术家一直保持着亲密的友谊,直到托尔斯泰去世。列宾十分珍惜自己与托尔斯泰在莫斯科相处的时光,常回忆两人一起在莫斯科街头漫步讨论一些双方感兴趣的问题的情景。列宾十分欣赏托尔斯泰的才华,在回忆录里多次提到托尔斯泰的人格魅力。让列宾感到亲切的不仅是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而且还有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因此他很想把托尔斯泰肖像搬到自己的画布上。
在他画的托尔斯泰像上,作家神情自然、安逸地坐在椅子上。他蓄的胡子又长又白,几绺僵直的头发勾画出他张那棱角分明的脸庞。托尔斯泰的肩膀宽扁,就像农民的肩膀。他的腿上放着一本书,左手指夹着他看的地方,粗壮的右手搭在椅背上。此刻,托尔斯泰的视线离开了书,仿佛在回忆刚刚看过的内容。他的双眼深邃、凝视前方,也许在思考人的本性是什么。我们从托尔斯泰从容的坐姿、宽阔的前额和睿智的目光里似乎能感到他思想的精深和他文字的力量,这正是作家托尔斯泰的巨大魅力所在。在这幅肖像里,作家的坐姿、神态,就连他身穿的那件宽大的衬衣、腰扎的皮带都是俄罗斯农民式的。列宾的这幅肖像描绘出80年代思想激变后的托尔斯泰,把一位“平民化”的作家形象呈现在观众面前。
19世纪著名的艺术评论家В. 斯塔索夫是列宾和托尔斯泰的共同的朋友,他说:“我感到高兴和惊叹的是,列宾这位大画家是列夫·托尔斯泰的同时代人,他画出了托尔斯泰的形象、生活、观点和思想,我觉得任何人再也不可能画成这样了。”
《穆索尔斯基像》(1881,图2-37)
是列宾在穆索尔斯基重病时创作的。穆索尔斯基是“强力集团”的一位才华横溢的作曲家,但也是一个不可救药的酒鬼,酒精最终毁掉了这位音乐天才。1881年,穆索尔斯基患了重病,住在彼得堡的一家军队医院里。当时列宾不在国内,但他是穆索尔斯基的朋友,十分关心作曲家的健康。穆索尔斯基去世前,列宾赶回彼得堡看望他,发现穆索尔斯基的病情很重,已预感到他将不久人世,因此决定立刻作画,要把这位伟大音乐家的形象留给后人。这幅肖像画是列宾在穆索尔斯基的病床前完成的,创作只用了4天时间
。
图2-37 И. 列宾:《穆索尔斯基像》(1881)
在病房里,穆索尔斯基穿着病号服。他的头微微斜向一边,碧蓝的眼睛呆滞地看着前方。他那宽大的、近乎苏格拉底式的额头显示出他的智慧,但蓬乱的头发、红红的鼻头、忧郁的眼神显露出一副无可救药的病容……从这幅肖像可以看出穆索尔斯基的不幸、痛苦和无奈,也可以感到画家对这样一位天才陨落的惋惜。穆索尔斯基身后的背景是病房的白墙,太阳的反光从墙上折射在他身上,让他的形象更加明亮,更具有浮雕感。
这幅肖像画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克拉姆斯柯伊在画展上观看后惊喜若狂,大加赞赏,说“……他(指画家列宾—笔者注)如此逼真、准确、简洁地画出穆索尔斯基的整个形象、性格和外貌”
。收藏家特列季亚科夫听说列宾画了一幅穆索尔斯基像,立刻写信给列宾订购这幅画。如今这幅画珍藏在莫斯科的特列季亚科夫画廊。
19–20世纪之交,К. 科罗文、B. 谢罗夫、В. 弗鲁贝尔、Ф. 马里亚温、А. 戈洛温、А. 连图洛夫等俄罗斯画家继承19世纪俄罗斯肖像画艺术传统,借鉴先锋派绘画艺术的一些技法,创作了不少肖像画。B. 谢罗夫是这个时期俄罗斯印象派绘画艺术的一位杰出的代表。
B. 谢罗夫 (1865–1911)是巡回展览派画家,也是“艺术世界”的成员。他的家庭很有艺术氛围。父亲亚历山大·谢罗夫是作曲家和音乐评论家,母亲В. 别尔格曼是钢琴家。谢罗夫从9岁开始向И. 列宾学习绘画,后来进彼得堡艺术院,师从著名教授П. 契斯佳科夫,接受了科班的专业训练,养成一种严肃的画风并且把这种风格保持终生。
谢罗夫的几幅早期作品 《拿桃子的小姑娘》(1887,图2-38) 、《阳光下的少女》(1888)、《抱孩子的Н. 杰尔维孜》(1888–1889)的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已显示出他的绘画才能。画作《拿桃子的小姑娘》中的小女孩是12岁的薇拉。她身穿一件粉红上衣坐在桌旁,明亮的阳光洒满房间,落在她的脸上和肩上。薇拉的双手捏着一个熟透的桃子,脸上洋溢着一种欢快、明亮的表情。画作上,薇拉、胸花、家具、静物构成一种和谐的组合,在春光的照耀下歌颂美好的生命春天。
图2-38 В. 谢罗夫:《拿桃子的小姑娘》(1887)
19世纪90年代,谢罗夫开始给名人作画。他给尼古拉二世(1900)、К. 科罗文(1891)、И. 列宾(1892)、И. 列维坦(1893)、В. 穆欣娜–普希金娜(1895)、В.苏里科夫(19世纪末)、З.尤苏波娃(1902)、M. 莫罗佐娃(1902)、А. 夏里亚宾(1905)、M. 叶尔莫洛娃(1905)、高尔基(1905)、И. 鲁宾斯坦(1910)、O. 奥尔罗娃(1911)等人画过肖像,这些肖像画把许多俄罗斯文化艺术名人形象定格在画布上,成为19–20世纪之交俄罗斯肖像画艺术的珍贵遗产。
《叶尔莫洛娃像》(1905,图2-39) 是谢罗夫创作的一幅名画。莫斯科小剧院的著名女演员M. 叶尔莫洛娃站在舞台的侧幕,她正在酝酿情绪准备登台演出。她身穿一件合身的黑绒演出服,似乎在默默地念着台词独白。画家选择这个瞬间来表现这位女艺术大师对待演出严肃、认真的态度。叶尔莫洛娃仪态大方,两眼看着前方,内心充满激情,给人一种高雅和谐的美感。画面的背景经过画家的高度取舍提炼,整个构图庄重、含蓄,无任何多余之物。叶尔莫洛娃站在那里就像一尊雕像,也仿佛是一座艺术纪念碑。
图2-39 В. 谢罗夫:《叶尔莫洛娃像》(1905)
《И. 鲁宾斯坦像》(1910,图2-40)
是谢罗夫为芭蕾舞女演员И. 鲁宾斯坦
画的一幅裸体像。伊达·鲁宾斯坦的舞姿奔放豪爽,极其性感,她善于吸收西方现代派舞蹈的精华,给俄罗斯芭蕾舞增加了新的成分和元素。
图2-40 В. 谢罗夫:《И. 鲁宾斯坦像》(1910)
1909年,谢罗夫初次邂逅伊达·鲁宾斯坦,立刻发现在这位女舞蹈家身上具有东方女性的一些特征,认为伊达·鲁宾斯坦的面孔可以提供一种研究人脸特征的可能性。于是他产生了画伊达·鲁宾斯坦肖像的愿望,并且还要画伊达·鲁宾斯坦的裸体。起初,他担心伊达·鲁宾斯坦不会同意,没料到鲁宾斯坦毫不犹豫就答应了。
这幅画是在法国一家修道院的家庭教堂大厅里画的。当时人们用板凳和画板搭成一个高台,上面铺上一块绿色的单子,伊达·鲁宾斯坦赤身裸体躺在上面。谢罗夫本人作画时身穿一件粗布黑衣,就像一个修士。
鲁宾斯坦坐在那里,面部表情从容,姿态毫不造作。她的酮体清瘦,但并非弱不禁风。她的身材性感,肌肉有力,肤色健康,具备一个女芭蕾舞蹈家所需的一切素质。
这幅画
完成后并没有上广告
,第一次出现是在1911年举办的《艺术世界》画展上。鲁宾斯坦的这幅裸体像引起一场轩然大波,绘画评论界的反应不一:有人惊喜赞叹,有人唾弃谩骂,甚至说伊达·鲁宾斯坦是“绿青蛙”“脏骨架”“死尸”等。直到谢罗夫去世,对这幅画的谩骂才似乎停止。然而,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谢罗夫的《И. 鲁宾斯坦像》作为一幅肖像画杰作保留至今。
19–20世纪之交,俄罗斯的文化艺术生活十分活跃。1892年,莫斯科特列季亚科夫画廊开始向全民开放;1893年,莫斯科艺术家协会举办了首届画展;1898年,俄罗斯博物馆在彼得堡对外开放。此外,在莫斯科和彼得堡还举办过一些其他画展,肖像画是各种画展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绘画体裁和内容。В. 谢罗夫、К. 科罗文、П. 康恰洛夫斯基、M. 涅斯杰罗夫、П. 科林、И. 马什科夫、М. 多布仁斯基、И. 格拉巴里等画家创作的肖像画曾在这些画展上展出。此外,З.谢列勃良科娃、К. 彼得罗夫–沃特金等画家
也加入了肖像画创作的队伍。
П. 康恰洛夫斯基 (1876–1956)是“红方块”绘画派的奠基人之一,也是“艺术世界”的成员,他是一位绘画体裁多样的画家,但他在肖像画方面的成就尤为突出。30年代,他为一些科学家和艺术活动家画了肖像,如《索夫罗尼茨基弹钢琴》(1932)、《C. 普罗科菲耶夫像》(1934)、《B.梅耶霍德像》1937)、《А. 托尔斯泰在我家做客》(1937),等等。
图2-41 П. 康恰洛夫斯基:《А. 托尔斯泰在我家做客》(1941)
《 А. 托尔斯泰在我家做客》(1941,图2-41) 是П. 康恰洛夫斯基的代表作。作家托尔斯泰西装革履地坐在餐桌旁,桌上摆着三文鱼、烤鸡、酸黄瓜,他好像刚吃了一口肉,之后就满意地用餐巾擦了擦嘴,再准备端起酒杯呷上一口……主人准备的餐桌并不丰盛,可托尔斯泰却吃得津津有味,脸上露出酒足饭饱的神情。康恰洛夫斯基的画作《 А. 托尔斯泰在我家做客 》把这位“红色伯爵”美食家形象栩栩如生地画出来。这幅画的色彩浓重,红、黑、白的对比明显,形成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并与人物形象的情感表现力结合起来。
这个时期, М. 涅斯杰罗夫 的肖像画创作也值得一提。涅斯捷罗夫出生在奥伦堡省乌法的一个知识分子商人家庭。15岁那年他进入莫斯科绘画雕塑建筑学校学习绘画。在校学习时,他的一些现实主义风格的画作就参加过画展。后来他考入彼得堡艺术院,师从著名画家П. 契斯佳科夫。
涅斯杰罗夫为画家П. 科林(1930)、雕塑家И. 夏德尔(1934)、生物学家И. 巴甫洛夫院士(1935)、外科医生C. 尤金(1935)、雕塑家B. 穆欣娜(1940)等人画过像。此外,他还画了《女儿奥尔迦像》(1906)、《Л. 托尔斯泰像》(1907)、《身穿黑色衣服的自画像》(1915)等。涅斯杰罗夫的肖像画继承了画家谢罗夫的肖像画传统,反映现实生活,描绘从事创造性劳动的俄罗斯人。他的肖像画在塑造人物性格时,尤为注意描绘主人公的手势和表情。如肖像画 《巴甫洛夫院士像》(1935,图2-42) 中,巴甫洛夫坐在一张椅子上,身体侧对画面。他紧紧攥住双拳,将之放在桌上。涅斯杰罗夫画巴甫洛夫的这个姿态,是想表现一种与这位科学家的年龄不大相称的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外科医生尤金像》(1935)的艺术表现力就在于尤金的那只向上抬起、仿佛悬浮的空中的手。那是典型的外科医生的手,伸展的手指敏捷而有力,随时准备履行外科医生的治病救人的职责。涅斯杰罗夫的 《穆欣娜像》(1940,图2-43) 画得别有另一番意境。画面上,雕塑家穆欣娜面对模块,手中拿着工具,正在精心雕刻自己的作品。她聚精会神地投入创作,根本不注意有人在以她为模特作画。这幅画表现出这位女雕塑家的敬业工作的精神,这种精神正是她取得艺术成功的保证。
图2-42 М. 涅斯杰罗夫:《巴甫洛夫院士像》(1935)
图2-43 М. 涅斯杰罗夫:《穆欣娜像》(1940)
在苏联时期,出现了一大批斯大林肖像画,如А. 格拉西莫夫的《斯大林与伏罗希洛夫在克里姆林宫》(1938)、Д. 纳尔班吉杨的《斯大林像》(1945)、Ф. 舒尔宾的《我们祖国的早晨》(1946–1948)、К. 菲诺根诺夫的组画《斯大林在伟大的卫国战争期间》(1949)等。
20世纪50–60年代,俄罗斯肖像画的发展十分可喜,不但各种职业的人们都成为肖像画描绘的对象,肖像画家还努力深刻地挖掘人物的个性,注重刻画人物的心理并描绘人物所处的社会生活的特征。М. 萨姆松诺夫的《护士》(1953)、Л. 卡巴切克《队长像》(1959)、В. 梅利尼科夫的 《在阳台上看书的薇拉奇卡》(1964,图2-44) 、А. 萨维茨基的《游击队圣母》(1967)、Е.莫伊谢因柯的《政委》(1969)、Д. 日林斯基的《乌里杨诺娃像》(1977)就是这个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些肖像画作品。
图2-44 В. 梅利尼科夫:《在阳台上看书的薇拉奇卡》(1964)
70–80年代,В. 奥列什尼科夫、Д. 日林斯基等老一辈画家推出新的肖像画,如В. 奥列什尼科夫的《丘尔欣娜像》(1980)、Д. 日林斯基的《年轻的一家》(1980)、《塔拉索夫夫妇》(1982),等等。新一代俄罗斯画家Т. 纳扎连科、О. 菲拉特切夫、Е.罗曼诺娃、А. 希洛夫、Л. 基里洛娃和Т. 萨拉霍夫等人也创作了许多出色的肖像画。像Е.罗曼诺娃的 《农庄主席》(1972,图2-45) 、《舒克申一家》(1976)、Л. 基里洛娃的《女庄员》(1973)、《窗前的女孩》(1986)、Т. 纳扎连科的《十二月党人》(1978)、А. 希洛夫的《吉普赛姑娘》(1980)、《祖国之子》(1980)、《马琳娜像》(1982)、《娜达莎·谢罗娃在窗前》(1982)、С. 普利谢金的《Г. 朱可夫和К.罗科索夫斯基在红场检阅像》(1989),等等。
图2-45 Е. 罗曼诺娃:《农庄主席》(1972)
在当代的俄罗斯肖像画创作中,20世纪70年代崭露头角的画家 А. 希洛夫 (1943年生)的肖像画占有特殊的地位。А. 希洛夫是一位专门从事肖像画创作的俄罗斯画家。他于1943年出生在莫斯科,从小喜欢绘画,1968年考入莫斯科苏里科夫画院,1972年毕业。3年后他成为苏联画家协会会员,1985年获得苏联人民艺术家称号。现在为俄罗斯艺术院院士。
迄今为止,希洛夫创作了上千幅的人物肖像
,其中包括社会活动家、军人、学者、艺术家、神职人员在内的社会各界人士。他在继承巡回展览派画家的肖像画传统同时,在色彩运用、明暗处理、细节表现、人物心理描绘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肖像画特色,成为当代著名的俄罗斯肖像画大师之一
。
《祖国之子》
(1980,图2-46)
是希洛夫的一幅比较有代表性的肖像画,他画的是世界上第一位遨游宇宙太空的苏联宇航员Ю.加加林。希洛夫在苏里科夫画院上学时,曾被邀到莫斯科的“星城”
,为Ю.加加林、А. 尼古拉耶夫、В. 萨塔洛夫、В. 捷列什科娃等几十位宇航员画过肖像,《祖国之子》是其中的一幅。
图2-46 А. 希洛夫:《祖国之子》(1980)
色粉画《祖国之子》是加加林的半身像。加加林身穿一件普通的衬衫,脸色红润,面带微笑站在那里。他的衣领微微敞开,眼睛深情地望着俄罗斯大地……加加林置身于蓝天、白云和俄罗斯田野之中,形象抒情并富有诗意,寓意他与俄罗斯祖国的亲密联系。这幅肖像的构图简洁,色彩清淡、明快,映衬出加加林的纯朴、坦诚的内心世界。
在俄罗斯,“加加林的微笑”已经成为一个固定概念,标示着一种最美的、最具魅力的、独一无二的微笑。希洛夫在这幅肖像画上画出了“加加林的微笑”并且通过这个细节来表现加加林的乐观、友善的性格特征。
希洛夫的《祖国之子》这幅画描绘出一位真正的祖国之子—为自己的祖国开辟了人类航天新纪元的英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