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总序

中西文化之间存在着旷日持久而且贻害无穷的不对称关系。今天,如果走进中国的一家书店或图书馆,我们可以发现,从西方引进的很多图书,老的、新的,都能被找到,翻译质量大多很高。求知若渴的中国读者是推动这种图书出版的持续动力。然而,走进西方的一家书店或图书馆时,我们却发现,中国最杰出的思想家的书,无论是什么时代的,都很难找到。

为什么?情况怎么会这样?最初,中国经典文本的英文翻译是由传教士们做的;通过他们的眼光,这些经典文本被转化为一种具有基督教祷告文性质的东西。走进西方的书店和图书馆可以发现,《易经》《论语》《道德经》《庄子》等中国哲学文化经典著作,被摆放在猎奇的“东方宗教”类书架上,而不是在令人肃然起敬的“哲学”类书架上。

走进西方国家的高等院校可以看到,中国哲学一般不是归属在“宗教学”就是归属在“亚洲学”;哲学系一般是不教中国哲学的。如果用盛酒器具“觚”来比喻中国哲学和文化的这种情况,那么正如《论语》所说:“觚不觚,觚哉!觚哉!”

另外,19世纪中期之后,欧美的教育体制——大学、学院及其课程,都被一股脑儿地引进到中国、日本、韩国和东南亚等东亚文化中;“现代性”语言被移植到白话文中,促进亚洲文化对自己的传统实行“理论化”,贯穿这些理论的基本是西方的概念结构。随之而来的是西方和东亚文化都出现的一种情形,即“现代化”被简单地等同于“西方化”,而儒家文化则以“陈旧保守”“僵化教条”为理由,被关在门外。欧美的教育体制被引入东亚文化的结果,是人们对“儒家”这个词的价值认识的改变。人们认为,儒家的价值无非是亘古不变的经句,是通过背诵而学的、族长制的、等级制的,是一种仅属于过去的传统罢了。西方的过程哲学家怀特海称孔子为“使中国停滞不前的人”;在中国环境里,“儒学”在年轻人之中也不是那么受关注的词。

这是我们今天所处的历史节点,是我们必须将其作为行动起点的地方,可是只经过了一代人的发展,亚洲国家尤其是中国已崛起,世界的政治和经济正在发生空前的格局性变化。随之而来的是不是也将有变动的世界文化秩序?儒家哲学的内涵价值及教育制度,对新世界文化秩序来说堪称重大利好,可我们怎样才能改变今天人们对“儒学”的误解?我们该怎样去对中国人和西方公众讲述儒学经典的重要意义?我们该怎样应对把儒家文化全盘地弃、把“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的挑战?

中国当代哲人赵汀阳敏感地意识到了不对称的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不良影响。这种影响一直存在,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赵汀阳劝诫中国与外国学者,要“重思中国” [1] 。在这方面,由山东省儒学大家工程和孔子研究院支持的“翻译中国”立项后,我们双管齐下,启动了两个项目,旨在应对中西文化不对称现象的不良影响。

第一个翻译项目(“翻译中国Ⅰ”)是将当代极为杰出的中国学者的著作翻译为英文后出版,把这些学者的思想介绍给西方学术界。我们组织了与我们志同道合的翻译团队参与到这项共同事业中来。在向西方学术界介绍当代中国杰出思想家的宏伟事业中,我们开始做出自己的贡献。我们已多次举办以选择杰出思想家学术著作和探讨有关出版事宜为议题的会议,并开始进行这些著作的中译英工作。

我们的译者队伍具有外语能力和哲学素养,能够胜任高标准的英译出版工作。我们向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推荐,由我和华东师范大学德安博牵头,制订了出版一套“翻译中国I”从书的计划。到目前为止,我们从众多优秀学者中选出有待翻译(或者已经决定翻译)其著作或有关其思想的作品的学者,包括李泽厚、徐复观、陈来、张祥龙、赵汀阳等。

第二个翻译项目(“翻译中国Ⅱ”)是将过去已有中译本的我和罗思文的中西比较哲学与儒学著作重新翻译并出版(这些过去的译本的质量可能不够理想),当然也包括对我们的新作进行翻译出版,同时选择其他一些西方比较哲学家的著作,进行翻译出版。

我和罗思文一直致力于中西比较哲学阐释学研究。我们以比较哲学阐释方法,开辟新视野,纠正百年来以西方哲学文化为尊的对中国思想文化的不对称解读,消除误解,消除隔阂,增进相互理解。我们的大部分著作已被译为中文并出版。遗憾的是,现有中文译本出于欠缺比较哲学专业视角等原因,存在错讹过多与晦涩难懂的问题,给中文读者带来了阅读困难。此次重新翻译出版我和罗思文的比较哲学与儒学著作以及其他西方哲学家的著作,目的正在于着力提高中文译本的可读性,便于中文读者理解我和罗思文等人的中西比较哲学阐释方法,把握中国思想传统在中西比较哲学阐释视域中更为恰当的形象。

被遴选为“翻译中国Ⅱ”项目作者的其他西方比较哲学家,同样具有相当深刻的思考。他们认为,中西文化的不对称状况及其发生的根源,是以西方现代性理念解读中国并将其理论化、概念化的传统做法。这些学者已然投身到消除误读儒家哲学的不良影响的事业中,他们要让这古老哲学文化传统讲述自己的思想,发出自己的声音。为了提高“翻译中国Ⅱ”译作的质量,我们邀请、组织了具有中西比较哲学背景、英语能力较强的学者翻译团队,通过互鉴比照翻译与阐释结合的途径,向中国读者介绍中西比较哲学家视野中的中国思想与文化。

“翻译中国”是一项宏大的工程,我们正在起步。

安乐哲
田辰山 译 0Ku3ACsBHhEdpxDhBtd67fYsY9HAfksSqBY1ffOgRZZplQkjaUyxBwW0UipdiYP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