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关于地下空间对城市微气候的影响还缺少系统性、理论性的研究,地下空间对城市微气候的影响机理和规律研究迄今还处于空白领域。
美国对波士顿中央大道改造工程项目造成的环境影响从20世纪70年代起开始评估,出版了一系列环境评估报告,针对该项目对空气质量、PM值、城市噪声、碳排放、NO x 和CO 2 排放的影响,从理论研究、仿真模拟、风洞试验和现场实测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全面的量化评估 [7] ;澳大利亚国家健康和医学研究委员会(NHMRC)对澳大利亚国内的隧道内部及隧道周边的空气质量和噪声等方面的数值进行了实验测量,并出版了研究报告 [8] 。
在国内,南京大学的刘红年等对城市隧道汽车废气排放对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和模拟分析,并对南京鼓楼隧道汽车排放对环境的影响进行了监测 [9] ;同济大学的王军等对城市长大隧道集中排放的环境影响进行了分析 [10] ;北京工业大学的郭强对城市地下道路废气排放口污染物扩散特性进行了研究 [11] 。
此外,解放军理工大学姜 等对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项目的环境社会效益、城市地下交通减少城市机动车污染的环境效益进行了系列研究,建立了地下空间开发、地下道路对城市环境影响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和环境社会效益理论模型 [12] 。
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可以发现,在地下空间领域的研究中,研究方法主要集中在实验测量和数值模拟方面,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隧道(地下道路)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方面,研究成果较少且多为评估报告,缺少从地下空间专业角度出发的对城市微气候影响的系统的、全面的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