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原法

夏、商、周三代以上有合理的法度,三代以下没有合理的法度。为什么这么说呢?尧、舜两位帝王和夏禹、商汤、周文王三位君王知道天下不能没有供养,就为百姓授予土地让他们耕种;知道天下不能没有衣服,就为百姓授予土地让他们种植桑麻;知道天下不能没有教化,就兴办学校来推行教育,制定婚姻的礼仪来防止男女之间的淫乱行为,制定军队和车马的赋税制度来防止社会的混乱。这就是三代以上的法度,本来就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而设立的。后世的君主,在得到天下之后,唯恐自己的皇位寿命不长,子孙不能保有天下,在祸患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就考虑防范并制定相应的法度。然而他们所说的法度,是一家一姓的法度,而不是天下的法度。所以秦朝把分封制变为郡县制,是因为郡县制有利于君主将天下据为私有;汉朝分封众多的庶出子弟为诸侯王,是因为他们可以作为屏障来护卫皇室;宋朝解除地方藩镇的兵权,是因为藩镇不利于君主的统治。这些法度哪里有一丝一毫是为天下人着想的呢?这样的东西也能叫做法度吗?

三代的法度,是把天下的利益都分散于天下百姓之中:山林湖泽的利益不必全部由君主占有,刑罚和奖赏的权力也不担心会旁落;尊贵的地位不一定在朝廷,低贱的身份也不一定在民间。在后世的人正在议论三代法度粗疏的时候,而天下的百姓看不到君主有什么值得羡慕追求的,也看不到下层民众有什么可厌恶的,法度越粗疏,而社会的动乱却越不发生,这就是所说的看似没有法度却实际上有着良好秩序的法度。

后世的法度,是把天下的利益都藏在君主的私人箱子里:利益不想让它遗留在下面百姓手中,福气一定要把它收敛到上面君主这里。任用一个人就怀疑他自私,于是又任用另一个人来制约他的私心;做一件事就担心被欺骗,于是又设立另一件事来防备这种欺骗。天下的人都知道君主藏东西的箱子在哪里,君主自己也小心翼翼,每天只担心箱子里的东西被人拿走,所以他制定的法度不得不严密。法度越严密,而天下的动乱却就在这些法度之中产生了,这就是所说的不合理的法度。

评论的人说一个朝代有一个朝代的法度,子孙把效法祖先的法度当作孝顺。像那种不合理的法度,前代君王因为无法克制自己的私利欲望而制定出来,后代君王有的也因为无法克制自己的私利欲望而破坏它。破坏它的人固然足以危害天下,而那些创立它的人也未尝不是危害天下的人。可是后世子孙却一定要在这些繁杂混乱的法度中周旋,以此来博一个遵守典章制度的虚名,这不过是那些迂腐的儒生抄袭前人的陈词滥调罢了。

即使评论的人说天下的治乱与法度的存亡没有关系。但古今的变化,到秦朝时旧有的制度全部改变,到元朝时又全部改变。经过这两次大的变革之后,古代圣明君王所怀着的同情爱护百姓并精心经营的那些制度荡然无存。如果不为此作长远的思考和深入的观察,一一进行变革,来恢复井田制、分封制、学校制度、军队制度的旧貌,即使有小小的改革,百姓的忧愁困苦也终究没有尽头。

即使评论的人说有善于治理国家的人,而不在于有没有良好的法度,我认为有了良好的法度然后才会有善于治理国家的人。自从不合理的法度束缚了天下人的手脚,即使有能够治理国家的人,最终也抵不过受到各种牵制、怀疑而瞻前顾后的顾虑,有所作为,也只是在自己职权范围内行事,安于苟且简略,而不能建立超乎常规的功绩。假如古代先王的法度还在,那么在法度之外总还会有一些灵活变通的余地。如果是合适的人,就可以有无所不能的行事空间;如果不是合适的人,也不至于过于苛刻地设置法网,反而危害天下。所以说有了良好的法度然后才会有善于治理国家的人。 QU47ahQLhLVGgcGypZM1Ulvz1hwVm+TnCY+iA5KMyId499iwywownJAM2spgZvY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