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原臣

有这样一种人,能在君主还没有表示时就察觉到君主的意图,能在君主还没有说话时就领会君主的心意,以此来侍奉君主,这样的人可以称作臣吗?回答是:不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来侍奉君主,这样的人可以称作臣吗?回答是:不可以。能在君主还没有表示时就察觉到君主的意图,能在君主还没有说话时就领会君主的心意,这是用来侍奉父亲的做法;牺牲自己的生命,是无私的最高境界。但这些仍不足以称为臣,那么怎样做才符合为臣之道呢?回答是:由于天下地域广大,不是一个人所能治理的,需要众多的官吏来分担治理。所以我出来做官,是为了天下,不是为了君主;是为了万民,不是为了一姓王朝。我从天下万民的角度考虑,如果不符合为臣之道,即使君主以明确的命令强迫我,我也不敢听从,何况是没有明确表示的情况呢!如果不符合为臣之道,即使在朝廷中任职,我也不敢答应,何况是牺牲自己的生命呢!否则,从君主一人一姓的角度考虑,君主有不可言传的嗜好欲望,我就去迎合顺从,这是宦官宫妾的心态;君主为自己而死而逃亡,我就跟着去死跟着去逃亡,这是那些受君主宠爱的人的做法。这就是辨别臣与非臣的标准。

世上做臣子的不明白这个道理,认为臣是为君主而设立的。君主把天下分给我让我来治理,君主把人民交给我让我来管理,把天下人民看作君主口袋中的私有物品。如今因为四方百姓的困苦,民生的憔悴,足以危及君主的统治,才不得不讲求治理管理的方法。如果与国家的存亡没有关系,那么四方百姓的困苦,民生的憔悴,即使有忠诚的臣子,也会把它看作是细微的毛病。古代做臣子的,是这样呢,还是那样呢?

天下的治乱,不在于一姓王朝的兴亡,而在于万民的忧乐。所以夏桀、商纣的灭亡,才是天下得到治理的表现;秦始皇、蒙古人的兴起,才是天下大乱的原因;晋、宋、齐、梁的兴亡,与天下的治乱没有关系。做臣子的轻视百姓的疾苦,即使能辅佐君主兴起,跟随君主灭亡,对于为臣之道来说,本来就未曾不违背。

治理天下就像拉着大木头一样,前面的人喊“邪”,后面的人喊“许”。君主与臣子,是共同拉木头的人。如果手不握住绳子,脚不踩在地上,拉木头的人只是在拉木头的人前面嬉笑娱乐,把跟随拉木头的人当作是好的,那么拉木头的职责就荒废了。

唉!后世的君主骄横放纵,不把天下万民的事放在心上。他们所要求于百姓的,不过是想要得到奔走服役的人。于是使得百姓中响应君主的人,也只是做些奔走服役的事,一时能免于寒冷饥饿,就感激君主的知遇之恩,不再计较君主对自己的礼遇是否完备,把自己置于仆妾的地位还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万历初年,明神宗对待张居正,礼遇稍微优厚一些,但这与古代帝王对待太师、太傅的礼节相比,还不及百分之一。当时的舆论却惊讶于张居正接受了不符合人臣之礼的待遇。张居正的过错,恰恰在于他不能以太师、太傅的身份自居,听从仆妾的指使,而人们却反而指责他不符合人臣之礼,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人们的耳目逐渐受到世俗所说的为臣之道的影响,把它当作准则了。又怎么知道臣与君,名称不同而实质是相同的呢?

有人说:臣与子不是并称的吗?回答是:不是的。父子是一体相连的,儿子是从父亲的身体中分离出来而成为独立的身体。所以孝子虽然与父亲是不同的身体,但能日益亲近父亲的气息,时间久了就没有不融通的;不孝的儿子,从父亲身体中分离出来后,日益疏远,时间久了气息就不相似了。君臣的名分,是因为天下有了君主而产生的。我如果没有治理天下的责任,那么我对于君主来说就是路人。出来为君主做官,如果不把天下的事当作自己的事,那么就是君主的仆妾;把天下的事当作自己的事,那么就是君主的师友。这样看来,臣这个名称是不断变化的,而父子关系是固定不变的。 1IiN2t0TRI3gbgNzwUWxpx5QE72TEY/n60WhE8top+HymuNi48kO1aSTGrv/4+i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