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置相

明朝没有良好的政治治理,是从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一职开始的。

推究设立君主的本意,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不能由一个人独自治理,所以设置官职来辅助治理;这些官员,就是君主的分身。孟子说:“天子是一级爵位,公是一级爵位,侯是一级爵位,伯是一级爵位,子和男同为一级爵位,一共五等。君是一级爵位,卿是一级爵位,大夫是一级爵位,上士是一级爵位,中士是一级爵位,下士是一级爵位,一共六等。”从朝廷之外的爵位等级来说,天子与公的差别,就如同公、侯、伯、子、男之间依次的差别;从朝廷内部的爵位等级来说,君主与卿的差别,就如同卿、大夫、士之间依次的差别。并不是只有到了天子这里就截然没有等级差别了。从前伊尹、周公代理天子处理政务,他们以宰相的身份代理天子,也就和大夫代理卿、士代理大夫没有什么不同。后世君主骄横,臣子谄媚,天子的地位才开始不被列入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之中,而那些见识浅陋的儒生就把宰相代理天子的事视为不可信的奇谈,以至于君主去世,太子即位,太子忘记了守丧时应有的悲哀之情,却忙着讲求礼乐征伐等治理国家的事务,君臣之间的道义未必能保全,父子之间的恩情却已经先断绝了。不幸的是国家没有君主,把国家大事委托给太后,担任宰相的人却正为了避嫌而置身事外,使得国家政事决裂败坏,被千古之人所嘲笑,这难道不是把天子的地位看得过高所导致的吗?

古时候君主对待臣子,臣子下拜,君主一定回拜。秦汉以后,这种礼仪被废弃不再讲究,然而丞相进见时,天子要从御座上起身,天子乘车外出遇到丞相时要下车。宰相被废除之后,天子就再没有可以和他行对等礼仪的人了。于是就认为设置百官,是用来侍奉自己的,能侍奉好自己的人,我就认为他贤能,不能侍奉好自己的人,我就否定他。设置官职的本意既然已经错误,还能得到设立君主的本意吗?古时候不把君位传给儿子而传给贤能的人,那时看待天子的地位,其去留就如同看待宰相的职位一样。后来天子把君位传给儿子,而宰相的职位不传给儿子。天子的儿子不一定都贤能,还依赖宰相传位给贤能的人来加以补救,那么天子的传位也还不失传位给贤能者的本意。宰相被废除之后,天子的儿子一旦不贤能,就再没有能与之一起成为贤能之人来补救的了,这不也连同传位给儿子而希望有贤能之人来辅助的本意也失去了吗?

有人说后来进入内阁办事的人,虽然没有宰相的名义,却有宰相的实际权力。我说:不是这样的。进入内阁办事的人,职责在于批改答复奏章,就如同节度使衙门里的书记官一样。他们所做的事本来就很轻,而且批改答复奏章的意见,又一定是由宫内授命之后才草拟的,能说有宰相的实际权力吗?我认为有宰相实际权力的,是现在的宦官。大概大权不能没有寄托之处,那些宦官,看到宰相的政事被废弃无人管理,于是趁机设立各种条规,增加自己的职权,本来由宰相掌握的生杀予夺的大权,逐渐地都归到宦官手中了。

明朝在内阁任职的人,贤能的人只能凭借宦官的残羹剩饭施展一点才能,不贤能的人就借助宦官的喜怒来行事,这些事被路人传播,被国史记载,人们就认为这是这些人担任宰相的业绩了。所以让宦官拥有了宰相的实际权力,这就是废除丞相的过错。在内阁任职的贤能之人,竭尽全力做事就说是效法祖宗,其实也不是认为祖宗的做法一定值得效法,他们的职位既低微,不得不借助祖宗的名义来压制后世的君主,来遏制宦官。祖宗所做的事未必都恰当,狡猾的宦官又会逐条列举祖宗的错误行为,也说是效法祖宗,那么效法祖宗的说法就变得荒谬了。假如宰相不被废除,宰相自然可以用古代圣明贤哲的君王的行为来劝诫君主,君主也会有所畏惧而不敢不遵从。

宰相设一人,参知政事没有固定的人数。每天在便殿商议政事,天子面朝南而坐,宰相、六卿、谏官面朝东西依次而坐。处理事务的官员都任用士人。凡是奏章呈进,由六科给事中负责,给事中把奏章禀告宰相,宰相再禀告天子,共同商议是否可行。天子用朱笔批改。天子如果不能全部批改,就由宰相批改,然后下发到六部去执行。不再需要把奏章呈到御前,再转发到内阁草拟批示意见,内阁又把意见缴回御前,然后下发到相关衙门,像以前那样往返,使得大权从宦官手中产生。

宰相设立政事堂,让新考中的进士主持,或者任用待诏之人。唐朝张说担任宰相时,在政事堂后面设立了五个部门:一是吏房,二是枢机房,三是兵房,四是户房,五是刑礼房,分部门来主管各项事务,这就是例子。各地上书谈论政事利弊的人以及待诏的人都汇集在这里,所有的事情没有不能上达的。 ei+VFC49rxk7kGz1w8eIYYxt140HV6ZbNoWed8maBZtHBFVeqzvoSzfhOMo2q3g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