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八岁开始上学,就读于道士张易简创办的私立学校。
学校有近百名学生,但张易简最喜欢的只有两人:一个是苏轼,一个是陈太初。
独 家 爆 料 台
多年后,陈太初像老师一样做了道士。传说中,有一次,他大年初一到汉州太守家做客,索要了一些衣食和钱财,然后全部分发给了大街上的穷苦百姓。回去后,他坐在戟门下就去世了。太守命士兵将他的遗体抬到野外火化。士兵认为晦气,便吐槽道:“这道士是什么东西,竟让我们大年初一抬死人!”岂料陈太初突然“诈尸”,微微一笑,睁开双眼说道:“不必劳烦你们!”说罢,他起身走到金雁桥下,盘腿端坐,不久便飞升了。焚烧尸体时,全城人都看到烟雾上好像有一位陈道人。
当时,国内矛盾重重。为缓解矛盾,宋仁宗和贤臣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等人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庆历新政”。
迷 雾 小 剧 场
为什么国内会矛盾重重呢?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原因是宋朝重文轻武。宋朝虽然重视文官,但是为防止他们难以控制,便让多人同时担任同一官职,使其互相牵制。但这一举动却导致了官员数量剧增,大大增加了财政负担。宋朝虽然轻视武将,却重视军队,因此养了很多士兵,每年仅军饷就占财政支出的七八成。与此同时,朝廷经常调换军队将领,使得兵不识将,将不专兵,再加上军队由文官跨界统领,使得军队的武力值大打折扣,所以对外用兵时胜少败多。官多,兵多,又经常打败仗,使得民穷国困,因此矛盾重重。
1.打call:网络用语,为应援某人某事而发声,有呼喊、加油打气的含义。
国子监的教授石介见皇帝锐意改革,大为振奋,于是大笔一挥写下《庆历圣德诗》,为改革派摇旗呐喊,同时又将反对派大骂一通。文章一经发表,顿时火遍全国,引得全民争相阅读。
知识加油站
国子监,是北宋的最高学府,相当于今天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外加教育部。
一天,一位来自京城的朋友给张易简带来了石介的《庆历圣德诗》。张易简读罢爱不释手、赞不绝口。
当张易简与朋友谈论《庆历圣德诗》的时候,苏轼就躲在旁边偷听,甚至能背诵其中的句子。不过,他满脑子都是问号,于是壮着胆子向老师请教了一个问题。
张易简因为苏轼年龄小,所以不屑于回答他的问题,岂料苏轼却说了一句令他震惊的话。
张易简见苏轼言语不凡,便耐心地回答了他的问题。与此同时,他还向苏轼夸赞说:“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都是当世人杰!”当时,苏轼虽然没有完全听明白老师的话,却记住了这四个人。
此刻,苏轼万万不会想到,除了早逝的范仲淹之外,其他三人都将成为他生命中的贵人,并且像对待国士一样对待他。
独 家 爆 料 台
范仲淹,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影响了无数仁人志士。苏轼心中一直有一个遗憾,那就是未能结识范仲淹。范仲淹去世后,苏轼曾读过他的碑文,并且泪流满面地说:“我知道了他的为人。”令苏轼倍感欣慰的是,多年后范仲淹的三个儿子曾邀请他为范仲淹的遗稿作序,也算是圆了他昔日的一个梦。
不幸的是,庆历新政高开低走,仅仅持续了几个月,因遭到反对派的强烈阻挠而失败,大约一年以后,范仲淹等人相继被调离京城。
石介担心遭报复,便请求外调,随即被任命为濮(pú)州通判,但还未来得及上任就病死家中,年仅四十一岁。
虽然石介已经病逝,但是反对派依然不肯放过他。他们谎称石介诈死,已逃往契丹,请求开棺验尸。多亏有人作保,他才免于死后遭羞辱。
在苏轼十岁时,苏洵外出求官,苏轼退学在家,知书达理的程夫人扮演起他的家教老师的角色。
有一天,程夫人在给苏轼读《后汉书》中范滂(pāng)的故事时不禁连连叹息。
范滂是何许人也?他是东汉名士,权贵的克星。
当时,宦官专权,祸乱朝政,范滂等一批大臣大为不满,于是结党对付宦官。
宦官哪里肯坐以待毙,便与党人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
当时,汉灵帝还小,经不住宦官忽悠,便下诏大肆捕杀党人。
一位督邮带着抓捕范滂的诏书来到县政府的招待所后,却趴在床上哭成泪人。
范滂听说督邮在招待所哭鼻子,猜到他是来抓自己的。为了不让督邮为难,他便亲自到县衙投案自首。县令不忍见范滂送死,解下印绶,要同范滂一起逃亡,却被范滂拒绝。
不久,范母赶来与范滂作最后的告别,范滂反倒安慰起妈妈来。
范母支持范滂舍生取义,这让范滂十分欣慰。
不久,范滂就被杀害,年仅三十三岁。
听完范滂的故事,苏轼问了程夫人一个令人十分钦佩的问题,而程夫人的回答也同样令人钦佩。
后来,苏轼与弟弟苏辙又跟着刘微之在寿昌院读书。
一天,刘微之创作了一首关于鹭鸶的诗,最后两句写道:“渔人忽惊起,雪片逐风斜。”他自认为这是一首难得的佳作,所以忍不住沾沾自喜。
当刘微之将自己的佳作念给学生听时,苏轼却给他提了个建议。听罢,刘微之惊呼道:“我没有资格做你的老师了!”
独 家 爆 料 台
后来,苏轼与苏辙准备进京参加科举考试,刘微之为他们创作了一首送别诗,诗中写道:“惊人事业传三馆,动地文章震九州。老夫欲别无他祝,以愿双封万户侯。”可见,刘微之十分看好自己的两位学生。遗憾的是,苏轼兄弟金榜题名时,作为老师的他却一直名落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