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感觉能够正确使用缓冲词句的人很少。在拜托对方、拒绝对方、询问对方时,如果直接说,可能会给人留下比较刻薄的印象。这种时候如果能够在前面加上缓冲词句,就可以更柔和地表达。
对于一些不太好说出口的事情,为了能够让对方痛快地答应,可以加上“实在很惶恐”“失礼了”“对不起”“非常抱歉”等缓冲词句。
除此之外,还可以加上“如果方便的话”“如果不打扰您的话”“虽然知道这样有点失礼”等来提高缓冲词句的丰富度。
词汇的多样性能让人感受到良好的教养。
无论是谁都会有口头禅。我的学生中也有好几个人说话时总会先从否定切入。其实他们并不是想要否定,只是“不是”“不对”等已经成为口头禅。
如果频繁使用口头禅,自己也会感觉到“又说了,已经说五遍了”。这样会拉低整个人的格调,所以必须注意。
可以把自己的话录下来听一听,也可以请身边的人或家人提提意见,来确认一下自己的口头禅。
“到咨询处打听吧!”当听到这样的话时,我会感觉非常遗憾。“打听”是谦语,是谦逊的表现,所以不能用在别人身上。正确的说法应该是:“能烦请您到问询处询问一下吗?”
“吃饭”“用餐”等词汇的正确使用者也很少。两个词都是礼貌的说法,但我经常会听到“您先生在家吃饭吗?”这样的问话。“吃饭”是谦语,这时的正确做法应该是使用表示尊重对方的“用餐”。然而,实际上有很多人会像这样分不清谦语和敬语而乱用。
如果能够正确使用很多人容易用错的敬语,就会让人感受到良好的教养。希望大家作为成年人都能培养自身对于敬语的敏感度,在别人使用错误的敬语时能够立刻觉察到不对。
【容易用错的】
·说
× 就像你刚才讲的。
〇 正如您所说的那样。
·去
× 明天你也去吗?
〇 明天您也会莅临吗?
·在
× ×呢?
〇 ×先生在吗?
·听
× 那件事听说了吗?
〇 那件事您已经有所耳闻了吗?
·对上级不能使用的表达
× 辛苦了。
Δ 您辛苦了。
注意:慰劳上级的话本身就比较失礼。
平时用习惯了的词句,在重要场合中也很容易不小心就说出来。比如在第一次和男朋友的父母见面时说:“真的假的?”“不行!”“完蛋了。”“巨高兴!”“知道了啦!”,对方大概会感觉怪怪的吧。
请务必记住,从遣词造句便能看出一个人的教养和品格。
那些在电视上活跃的主播,即便在私下里似乎也会特别注意措辞,因为在直播或发生意外事件时很容易展现出真实的自己。
希望大家学习他们的态度,在日常对话中就选用优美的词句。
“不好意思”是一个极为方便的词,可以表达谢罪、拜托、感谢等,因而可被理解为任何意思,是一个极为暧昧的词。但如此一来可能就无法准确传达自己的心情,也会给对方一种欠缺礼貌的印象。
如果表达感谢,就说“谢谢您了”;如果表达拜托,就说“拜托您了”;如果表达谢罪,就说“实在抱歉”。请使用这些能够准确表达感情的词汇吧。
在对话中,附和对方或点头认同可以更好地展现出与对方产生了共鸣,从而给对方留下更好的印象。但是,有时候过于频繁的附和或点头反而会起到反效果。
如果快于对方说话的节奏,频繁地附和“对对对”,即使本意不是这样,也会传递给对方一种“没有兴趣”“这种事我早就知道了”“想要早点结束”的感觉。因此,一定要注意回应的频率。
时下越来越多的人在被夸奖时不过分谦虚,而是直接回答“谢谢”。坦诚接受别人的夸奖是好事,但如果总是只说“谢谢”,也会被一些人质疑。这种情况下,掌握好尺度比较难,希望大家可以根据与夸奖者之间的关系和夸奖的频率来选择措辞。
对方如果是上级或是长辈,可以回复“谢谢,这是第一次有人这么夸我。”“您能这么说,我就有自信了!”“我感受到了很大的鼓励!”,这样在表达高兴心情的同时,还加入了一些对对方的尊敬,对方也会比较高兴。
像这样能够觉察到对方感受的人,会被认为是“懂事理的人”。希望大家都能成为让身边的人觉得值得夸奖的优秀的人。
在餐厅,如果朋友弄洒了饮料,你会怎么应对呢?大多数人可能会说:“没事吧?”
同样是“没事”,我们不要慌慌张张地询问“没事吧?”,而是要用沉着的语气说“啊,没事的,用这张餐巾纸擦一下”“没事的,我向店家要一块擦手巾”。这样会给对方带来安心感。
遇到这种突发事件时,有些人会惊慌失措或大吵大闹将事态扩大,但希望大家尽量平复事态,不要让对方感觉尴尬。
然后,要比对方更快一步向店家道歉或道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