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智明大学毕业后,一直没找到心仪的工作。这天早上,他正坐在沙发上浏览招聘广告,母亲以为他在玩手机,就说:“你闲得没事做,就陪你舅舅逛街吧。”
舅舅是两天前从乡下来到城里的。母亲特意叮嘱刘智明,舅舅在乡下辛苦了一辈子,好不容易到大城市来一趟,要尽量让他高兴点。
刘智明只好收起手机,随手拿了一个小背包,带舅舅去逛街。他上了街才知道,让舅舅高兴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逛街自然要买东西,买东西就要花钱,可一花钱,舅舅就心疼,会絮絮叨叨地数落刘智明。
刘智明不胜其烦,走到剧院旁边时,停住了。今天有马戏表演,他不顾舅舅的反对,买了两张票,准备带舅舅一起看表演。他俩打算走进剧院大门时,却被门卫拦住了。门卫说要先存包,才能进去看表演。“喏,你自己看规定。”说着,他指了指旁边立着的一块牌子,牌子上确实有规定,说背包必须存进柜子,每存一个包,要收三块钱。
舅舅又心疼了,气呼呼地说:“存个小包,竟然要三块钱,太黑了!很多商场都是免费存包的。”
刘智明跟门卫说:“你可以检查我的包,保证没有危险物品。”
门卫却说:“这是剧院的规定,我只知道按规定办事。”
刘智明不高兴地说:“别人拿手挎包可以进去,我背个小包却不能进去,你这分明是欺负人啊!”
门卫还是那句话:“我只知道按规定办事。”
舅舅瞪着眼说:“他们这么无理,咱们还看什么马戏表演?快点退票回家!”
门卫说:“表演开始了,已经过了退票时间,不就三块钱嘛,赶紧存包看演出吧。”
硬吵不行,就来软的,刘智明凑到门卫的耳边说:“我舅舅勤俭节约惯了,花一分钱都像割他的肉。你让我们带包进去,我悄悄给你二十元。”
门卫坦率地说:“不瞒你说,我之前确实让人带背包进去看戏,结果昨天被老板扣了五百元。老板还说,如果我再让人带背包进去看戏,就开除我,所以我今天绝对不敢让你们带背包进去了。”
话说到这个份上,刘智明也不好再求门卫了。此时,舅舅已经坐到不远处的大树下,一个人生闷气。刘智明正不知如何是好,母亲打电话过来责怪道:“你舅舅是个很容易满足的人,只要多走多看少花钱就行,你竟然没有陪好他。”显然,舅舅向母亲告过状了。母亲最后下了死命令:“你必须让舅舅高高兴兴看一场戏。”
怎样才能让舅舅高兴呢?刘智明摸着脑袋,苦思冥想,突然眼睛一亮,跑到大树下,对舅舅说了些什么。舅舅立刻哈哈大笑,站起来说:“走,看戏去。”
两人说说笑笑来到门卫面前,出示戏票后,刘智明拿着包,让舅舅空手走了进去。门卫伸手拦住刘智明,严肃地说:“你不能带背包进去。”
刘智明把包放在地上,笑着说:“放心吧。”他边说边打开包,包里是刚才逛街买的东西。他拿出一件上衣,伸手递给舅舅。
门卫拦住说:“不准在这里传递东西。”
刘智明理直气壮地说:“我看过你们剧院的规定了,没有一条说不准在剧院门口传递物品。”门卫只好放下了手。
就这样,刘智明把包里的东西一件件拿出来,当着门卫的面,一件件地递给舅舅,舅舅乐呵呵地一一接过。门卫气得干瞪眼,却毫无办法。
递完东西,刘智明拿起空包往里走。门卫又一次拦住他说:“不准带背包进去。”
刘智明扬了扬包说:“空的。”
门卫说:“空包也不行。”
刘智明早有准备,他快速将空背包卷成小小的一团,塞到衣服口袋里,抬头挺胸往里走。门卫气坏了,想要收缴他口袋里的包。刘智明警告说:“不准掏我的口袋,否则,我投诉你侵犯观众的隐私。”
门卫最终没敢出手,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刘智明和他擦肩而过。
进去后,刘智明和舅舅把东西装回包里,高高兴兴地坐下看戏。剧场里的温度比外面高很多,看了一会儿戏,刘智明和舅舅都热得难受,就脱下外衣,塞到包里。这个几经波折的小背包,被撑得鼓鼓的,看上去比原来大了许多。
演出结束时,刘智明说:“舅舅,您背上包过门卫那里,好好风光一次。”说完,他帮舅舅将包背到身上。
散场的观众没有一个是背包的,忽然发现一个老头背着鼓鼓囊囊的包,大家都投来讶异的目光。舅舅高兴极了,昂首挺胸地走着,很快来到门卫身边。门卫拦住他俩说:“等一等。”
舅舅条件反射似的把包放到地上,准备重施化整为零的妙计。刘智明却望着门卫,挑衅地说:“舅舅,把包背起来,您大胆地往前走,我想没有一家剧院会不准观众背包退场的。”
门卫却说:“你们带上包跟我来,老板要见你们。”
刘智明诧异地问:“老板为什么要见我们?”
门卫说:“我也不知道,老板只叫我把你们带到他的办公室去。剧院门口装有摄像头,老板看得清清楚楚,肯定是你们进门时的表演惊动了他。”
于是,刘智明和舅舅跟着门卫,来到了老板的办公室。老板是个中年男子,客气地给刘智明和舅舅倒茶让座。
舅舅直截了当地问:“你叫我们过来干什么?是不是要没收我们的包?”
老板微微一笑,说:“大叔,你想歪了。我看中的不是你的包,而是你聪明绝顶的外甥。我做梦也想不到,有人能这样把背包带进剧院。”
老板问刘智明现在做什么工作,刘智明逗趣说:“我大学刚毕业,还是职场小白,正盼望得到第一份工作。”
老板握住刘智明的手,热情地说:“欢迎你加入我们公司。”
(发稿编辑:朱 虹)
(题图:陶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