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手中方寸,心灵传承 |
![]() |
一个阳光温暖的周末,我和儿子路过一处热闹的露天集市,进去逛了逛,各个摊位上都是精美的手工艺品。儿子被一个卖面人的摊位吸引了,目光炯炯地盯着摊主爷爷手中不断变化的彩色面团。
那双大手虽粗糙但异常灵巧,揉捏几下,主体面团就有了大概形状,再揪下其他颜色的面团作为局部肢体与各种点缀,用竹刀灵巧地点、切、刻、画,不多时,一个惟妙惟肖的孙悟空就出现了。儿子看得连连惊呼赞叹,而这一幕让我忆起了儿时,那时逢年过节也有热闹的大集,集上也有这样的面人摊,我和小伙伴同样凑在摊前看得目不转睛。
我感慨在流年变换中还有一份不变的传承,摊主爷爷听了,骄傲地说:“从前啊,手艺人挑担提盒,走街串巷,只为了吃上饱饭,这面人儿呢,也就是给小孩玩的小玩意儿;现在可不一样啦,面塑已是非遗文化,我在这里摆摊不为别的,就是在展现我们独特的文化技艺!”
据摊主爷爷说,我国各个地区都有不同流派的面塑传承,风格多种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都对手上功夫有极高的要求。面塑不同于其他雕塑艺术,制作的关键在于下手前就对作品成竹在胸,塑形时不能拆补,方寸间的一气呵成,全靠手的分寸感与心灵的直觉。而面塑艺人要做到这些,除了师父的指点,更多要依赖自己长年的经验与感悟。摊主爷爷说:“想当年为了‘开脸’——也就是塑好面人的脸,包括五官以及各种神态,我连续一周坐在街头,观察来来往往人们的面部和表情。”
回家的路上,儿子手捧着孙悟空面人蹦蹦跳跳,而我仍在回想摊主爷爷的话:是啊,和面塑技艺一样,写出好故事也需要眼的观察,手的分寸,心的感悟……
又是新的一年,《故事会》也将继续发扬我们的文化传承,以一幅幅精美的封面图画展现非遗文化的底蕴与魅力,以一个个精彩纷呈的故事继续为亲爱的读者们带来悦目会心的阅读体验。
(插图:丁德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