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开卷故事

灯笼里的故事

俗话说,纸里包不住火。灯笼却不一样,它就可以用纸包住火,而且还能在黑暗中给我们带来光芒。灯笼在古代曾是我们中国人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可如今,夜晚亮似白昼,人们不再需要灯笼照明。逢年过节为了喜庆悬挂的红灯笼,也大多是工厂的流水线产品。

那现在还有没有传统手工艺制作的灯笼呢?有的,比如封面图中的这种潮汕灯笼。关于潮汕灯笼,还有一个有趣的起源故事:元朝末年,陈友谅兵败后,他的军师逃难到潮汕地区的西陇村,得到了当地村民的热情接纳。为了回报好心的村民,军师问村民们:“想要三年出个贵子,还是想日出千丁(灯)呢?”

军师是外地人,不懂潮汕话,他说的是“日出千灯”,可在潮汕方言里,“灯”与“丁”同音,所以村民们以为是“日出千丁”。村民们心想,人丁兴旺自然是好的,便说选择后者,于是村民们就这么稀里糊涂地跟着这位军师学会了制作灯笼。

传说亦真亦假,但制作灯笼的技艺确实代代相传,如今更是被有关部门列入非遗名录,以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门传统技艺。

说到这里,我又想起了一个关于灯笼的小故事。从前有一个盲人打着灯笼走夜路,有人就问他:“你是看不见的,打灯笼有什么用呢?”盲人说:“灯笼的光我的确看不见,可别人看得见。”问话的人听了很感动:“原来你是为了给他人照亮啊,真是高风亮节。”盲人却笑着说:“我是为了他人,但也是为了自己。没有灯笼照亮的话,别人看不见我,总是会撞到我呀!”

这个小故事很有哲思,给他人照亮,也是保护自己。我们保护非遗,非遗也在方方面面守护着我们的文化血脉。潮汕灯笼这样的非遗,全国各地还有很多。这些非遗灿若繁星,是我们民族一路走来勤劳和智慧凝聚的文化结晶。今年,我们将推出一系列非遗主题的封面,希望更多的人能走近非遗,了解非遗。

潮汕方言里不止“灯”和“丁”同音,制作灯笼的“竹”也与“德”同音。当每一盏潮汕灯笼亮起,“财丁兴旺”“德泽绵长”的祝福总会随着柔和的光芒,照亮每一个笑盈盈的脸庞。

(插图:陈明贵) H5L0Hb9PGxHjQIcEqMh4S8E9eMi2Tg4HxG2+/xleb0cAkrpLWwZxcp0gjL3u63k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