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北京理工大学 / 中国理工“第一”校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它不畏战火的阻挠,不惧时代的变迁,坚定地奔赴星辰与大海!

北京理工大学校门

走进名校

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北京理工大学孜孜不倦地培养着人才,更是诞生了无数“大国重器”。“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如今迎着时代的东风,这所全国顶尖的理工、航天强校正以惊人的爬升速度,强势高飞。

▶“党办第一理工”

“三,二,一,发射!”

2023年10月26日11时14分,随着一声巨响,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在载人飞船发射期间,空间站任务北京总调度乐天是这次的“北京明白小哥”,代表着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调度组团队,向我们传递着清晰的指令和一声声“北京明白”。

乐天是北理工宇航学院2012届的校友,从学风踏实的北理工校园到至关重要的航天调度团队,他一路的成长离不开母校的支持和培养。

像乐天一样为中国航天事业添砖加瓦的北理工人灿若繁星,其中,有载人飞船系统总体主管设计师李蒙、航天一院总体设计部总体室主任牟宇、新一代运载火箭01指挥员王光义等人,他们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让北理工在中国航天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为一所流淌着红色血液的高校,北理工一直和护国、爱国联系在一起。1940年,山河破碎,国家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为了更好地促进陕甘宁边区的生产和支持抗日,由自然科学院改建的延安自然科学院应运而生。

它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从那时起就是党在国防、军事、科技上的重要智库。抗战胜利后,为了更好地发展这所理工类高校,党中央决定将它慢慢向东北迁移。可是,因为国民党当局与战火的阻挠,北理被迫多次调整迁移路线,辗转在华北的各个城市,艰难办学。当时,北理工又被叫作“马背上的大学”,在迁移过程中较少依靠铁路运输,为了躲避战乱、保护设备与资料,师生们往往靠着马和自己的双腿翻山越岭。

搬迁的过程中,老院长恽子强就像师生们的定心丸。他临危不惧,鼓励着每一个学生跟上队伍,利用休息的间隙讲化学课、做实验。五十岁的恽子强一直跟着学生一起“急行军”,带着大包小包的瓶瓶罐罐和自己编写的教材,组织为他配备的马匹背上甚至驮着不少学生的行李。在这段颠沛流离的岁月里,学校历经了晋察冀边区工业专门学校、晋察冀工业交通学院、晋察冀边区工业学校、华北大学工学院等名称,一路颠簸,终于成功搬到北京,开启了校史上的“新纪元”。

1952年,学校更名为北京工业学院,又在1988年最终定名为北京理工大学,一直沿用至今。回望过去,北理工厚重的校史铸就了独特的“北理精神”,而这份精神的发扬光大,离不开一代又一代北理人的薪火相传。

▶德以明理,学以精工

北京理工大学是工信部直属的理工类研究型大学,位列“双一流”建设高校、“985工程”“211工程”之列。自建校以来,它一直踏实地为国家军事、航天、科技行业做出贡献。建国之后,在筚路蓝缕的国防、军事、科技行业里,北理工创下了许多“第一”:中国第一条通信测距一体化的星间链路“北斗星间”、中国第一枚二级固体探空火箭、中国第一台大型天象仪、中国第一项全球覆盖的卫星通信业务、全国首次对小天体实施近距离探测……总共40多项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第一”,铸就了北理工在科技、航天领域独特的地位,用行动证明了“献身空天,矢志报国”绝非虚言。

这些闪耀的勋章背后,是一代又一代砥砺前行的北理先辈,他们用自己的热忱与奉献走在了时代前列。“时代楷模”彭士禄、“中国预警机之父”王小谟、“自行车院士”毛二可等国家科技的中坚力量,为国家培养了数十万活跃于全国国防科技领域大大小小岗位的人才。

北京理工大学校园内中国首台大型天象仪雕塑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那些学者们严谨求真、坚守岗位的扎实学风,时至今日依然令人动容。比如两院院士王越教授,他曾担任北理工的校长,是全国知名的雷达专家。但在这些头衔之外,他最认同和感到骄傲的,还是自己教师的身份。王越在北理工被称为“大先生”,科研之余,无论多忙,他都会坚持本、硕、博的教学工作,认真备好每一堂课。2017年,由王越牵头的北理工“信息系统及安全对抗”理论与实践教学团队,获评为国家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此等荣誉,众望所归。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曾经的先辈慢慢隐居幕后,但今日的北理工依然有着强大的师资队伍。截至2024年3月,北理工共有教职工5860人,其中专任教师2666人,拥有着42位院士、1514位博士生导师,以及41个国家级创新团队。在这些专家学者孜孜不倦的耕耘下,北理工目前已形成了理工为主、国防特色专业突出、多领域共同发展的学科建设格局。

学校坐拥着4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还有通信与信息系统、火炮、自动武器与弹药工程、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飞行器设计等10个国防特色学科方向。在2023年,北京理工大学的工程科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学等6个学科进入了ESI全球排名前1%,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和兵器科学与技术专业被列入国家重点一级学科,整体实力雄厚。

2023年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发布时,很多人关注到了北理工这匹“黑马”——短短五年时间,它从全球TOP500上升到全球TOP150,在全国985大学中强势“飞天”,跻身前列。但实际上,进步神速的背后,也有着一定的“代价”。作为一所以理工科见长的985高校,北理工难免会存在学业压力大的问题,比如有学生“又爱又恨”地吐槽自己课程安排满满当当、没有办法午休、经常为了不挂科而挑灯夜战……尽管繁重的课业压力从侧面上显示出了北理工治学的严谨,但学校还是会尽力用细腻的人文关怀“治愈”学生,让他们不止走得快,更能走得远。

▶向着星辰大海

2023年8月底,北理工有个新闻备受关注——在分配新生宿舍的时候,校方并没有随机进行划分,而是发布了调查问卷,将MBTI相合、生活习惯相近作为分宿舍的标准,让学生们收获更为合拍的舍友。

网友们一边感慨北理工领导们冲浪的速度,一边羡慕地看着这个分宿舍的方式。但这还不是北理工对学生最贴心的地方,“宠学生”这三个大字,被它写进了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

北京理工大学拥有中关村、良乡、珠海、怀来等校区,总面积达610公顷,在北京高校中位居前列。虽然本科新生一般都生活在远离北京市中心的良乡校区,去那儿上学被戏称为“下乡”,但学校在中关村和良乡校区之间开设了校际班车,供师生们往来两个不同的校区。

而且,在“乡里”读书可不意味着北理工学子们的校园生活枯燥乏味。在这里,既有学生们可以自由参与的音乐节,又有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只要你愿意,总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小伙伴。

开放包容的活动氛围以及学校的支持配合,让北理工学子们在各种活动、竞赛上都做得风生水起。比如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一直以来都是北理工的强项,截至2024年8月,北理工是唯一一个两次获得总冠军的高校。北理工本科生所组成的“航模队”每年代表学校参加中国国际飞行器设计挑战赛,二十年来共获得数百项全国奖项,还获得过英国国际大学生飞行器设计大赛载重飞行组冠军。

除了校园活动外,美丽的校园风景与舒适的生活环境也为北理工学子们的大学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校园里,绿树成荫,四时之景不同。不管毕业多少年,每当北理工校友们回想起初春的玉兰、盛夏的绿树、深秋的银杏、寒冬的白雪,总会牵出一些难以忘怀的回忆。

被繁茂的植被环绕着的,不仅有湖景宿舍,还有宁静的小桥流水。北湖边常能见到大摇大摆的白鹅和悠闲游泳的野鸭,陪伴着学生们在湖边散步。而且,提到北理工,就不得不说到它具有理工人朴实特色的“便宜大碗又好吃”的食堂。这里汇聚着多方菜系,还紧跟着网络潮流,从哈尔滨红肠、剁椒鱼头、白菜粉丝汆丸子到淄博烧烤……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也许,大部分北理工学子,在度过这一段难忘的求学时光后,都会如繁星散落全国各地。但北理工的严谨求真、踏实奋进的学风,早在不知不觉间成为他们人生中的一部分。就如北理工校歌所唱的那样:“清清的延河水,抚育你茁壮成长。悠悠的岁月长,磨练你意志如钢。”

未来山高路远,无论前方如何艰难,北理工学子们都能够如母校一般,坚定无畏地朝着星辰大海,昂首向前。 UWW+w1xBRVTmIQm55/80DskAGgwhXsQNUXVbKnbBMSyh+RY8QDJFFEOAf/zqdi7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