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清华大学 / 中国最有风骨的大学

Tsinghua University

它生于危机之时,长于动乱之中,实干兴邦,不事张扬是它的写照。

清华大学二校门

走进名校

在20世纪50年代,清华大学喊出一个响亮的口号——“争取至少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

如今,距离立下这个目标的时间,已经过去了60多年,清华大学已经实现了它的诺言。阳光长跑、校园马拉松、毕业长跑、冬季迷你马拉松……各种花样名头,皆在动员全校师生跑起来。2017年,清华大学重启“不会游泳不能毕业”的老校规,打那之后,清华本科生都得在游泳池里历练一番,才能顺利取得毕业证。

▶无体育,不清华

“无体育,不清华”的独特校风,让这所顶尖学府写作“清华大学”,读作“五道口体校”。

校内建有大大小小二十几个体育场馆,设置了贯穿大学四年的体育课体系,开设了田径、球类、武术、击剑、射击、跆拳道、艺术体操等50余门课程,还有以“马约翰杯”为代表的体育竞赛活动,长跑和游泳更是成为清华体育的特色项目。

如此浓烈的体育校风早在建校初期便崭露苗头。清华建校第二年(1912年),学校体育部成立,旨在建立一套现代化的体育训练体系。学校要求学生在毕业前通过“五种运动”(游泳、跳高、跳远、掷铁球、百米赛跑)的达标测验,才具备毕业及留学的资格,若有一项不达标,便扣发毕业文凭,取消当年留学资格。大学者吴宓和文学家梁实秋分别因为跳远、游泳不及格,延期补考通过才得以毕业并留学,这还成了清华校史馆里用以鼓励学生好好锻炼的陈年轶事。

1914年,清华开始实行每日下午4点到5点的“强迫运动”,届时学校将图书馆、教室、宿舍都锁起来,体育老师监督学生习练各种体育技术。这种体育传统未曾因颠沛迁移而废止。西南联大时期,校长梅贻琦、首位体育教授马约翰等教育家依然尽其所能地为师生提供体育场地和设备,开展体育教学活动。之所以如此重视体育锻炼,不仅因为西方教育的影响,更因为清华师生的爱国之心,正如曾经的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所说的:“我希望同学们在大学毕业后,要争取至少为祖国健康地工作五十年。”

生于危急,长于动乱,清华以一种厚重深沉的使命感,将“德智体”三育并重,为当时多灾多难的祖国大地培养和储备全面人才。时至今日,清华体育仍然为国争光,培养出杨倩、易思玲、胡凯等十几名奥运冠军、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冠军和全运会冠军。“五道口体校”果真名不虚传!

▶从“赔款学校”到顶尖学府

在清华百年历史里,一脉传承的还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精神。

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是清政府设立的留美预备学校,因其所在位置为清代皇家园林“清华园”而得名“清华”。清华学堂的建校资金源于1908年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对于当时的国人而言,这是无奈之举,也是迫切之举。当时的中国在科技、教育和思想方面皆处于弱势,急需新技术、新思想、新人才力挽狂澜,重振中华。

当落后只能挨打,开放与交流便成了破局之道,“先出去,再回来”成了清华学子隐忍曲折的救国之路。清华学子远赴大洋,遥望祖国,以救亡图强为己任,孜孜不倦地埋首苦读,只盼学成归来后,投入到国家的改造与建设当中。金邦正、蒋梦麟、竺可桢等人将新式高等教育引入国内,成为建立国内高等教育体系的先驱者;叶企荪、顾毓秀、金岳霖等人将进步的科学文化知识引入高校课堂,分别创建清华物理系、电机工程系、哲学系等新系科;汪心渠、陈崇武、马祝安等一批军事学人选择强兵救国,在美主修或者辅修军事科学,归国后投身军营,在最前线抛头颅、洒热血……

1912年,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学校,裁撤游美学务处,以“培植全材,增进国力”为宗旨培养领袖人才。1928年,学校易名为“国立清华大学”,这标志着清华的学术走向独立,学校进一步向高等教育进发,从八年制的留美预备学校转向四年制的大学教育。

从“赔款学校”到顶尖学府,生于民族命运坎坷之时的清华,在风雨崎岖中成长、壮大、自强、立德,培养出祖国英烈、大师英才、大国工匠,为国家崛起而辛勤耕耘,贡献力量。

“九·一八”事变后的第三天,清华成立教职员工会对日委员会,开展各种抗日活动。1933年,清华400多名学生成立“战时工作准备队”,前后共有13位同学加入东北义勇军,校内师生则为前线战士缝制棉衣、赶制防毒面具。

1937年,抗日战争打响,清华学子纷纷投笔从戎以纾国难,勇当国家之干城。沈崇诲(电影《无问西东》里沈光耀原型)、纪毓秀、邓维熙、何懋勋……这些清华英烈用鲜血和生命谱写壮丽的青春之歌,他们的名字不会被清华人所遗忘。每一年,清华都会在英烈纪念碑前举行祭扫活动。

▶水木清华,钟灵毓秀

虽说广大网友笑称“自己是清华得不到的人”,然而,“清华校园预约参观”的开放预约名额总是“秒光”,火爆程度堪比热门景点。

俯瞰清华大学大礼堂

毕竟,位列“985工程”“211工程”“双一流”行列的清华大学,可是坐落在清代皇家园林、“圆明五园”之一的清华园上。在这所融合了中国古典园林、西式建筑风情和现代景观建筑风格的高校里,低头抬眸之间,处处可见好风景。

学校里的“四大建筑”——大礼堂、老图书馆、西体育馆和科学馆是清华建校以来第一批大规模建筑,它们洋溢着中西合璧、古今交融的逸趣。

被视为清华象征的标志性建筑“二校门”,更是“自带流量”,成为留影合照的打卡胜地。虽然名叫“二校门”,但它其实是建校时的第一个主校门,始建于1909年,百年来无声地见证清华大学荡尽风雨、走向巅峰的发展历程。

站在这片占地面积482.84万平方米的校园里,放眼四望,近十个校门让人难辨东西、近十座图书馆让人目不暇接、十几座食堂让人眼花缭乱。“最好骑个共享单车进去。”贴心的清华学子给游客留下提醒,试图壮大这所“单车大学”的骑行队伍。

▶红色工程师的摇篮

当然,大家慕名而来,可不止是因为校园风光,更是因为这片钟灵毓秀之地汇聚着名列前茅的学科力量、首屈一指的科研资源、实力雄厚的师资力量和研精覃思的育人模式。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若是按照清华“终身校长”梅贻琦的论断,那清华必然是一流大学。“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都曾在清华任教;闻一多、朱自清、俞平伯是清华中文系代表性人物;钱锺书和吴宓是清华外文系两大泰斗;建筑系的梁思成、林徽因,数学系的华罗庚、哲学系的冯友兰……大学之大,名师辈出。

作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清华工程师的身影遍布于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工程中。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有14位出自清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中有10位来自清华。西气东输、南水北调、西电东送、三峡工程、载人航天、北斗导航、航母弹射器、歼-10战斗机、探月工程、超级计算机、万米深潜器、高温气冷堆……一系列超级工程,从总设计师到基础技术人员,都可见清华工匠的踪影。根据清华大学官网显示,截至2024年,清华大学共有教师3860人,其中有56名中国科学院院士、36名中国工程院院士。

清华对学生的培育更是充盈着人文关怀,始终秉守“决不让一个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承诺,建立完善的资助体系,让全体学生都能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在如此培育下,校友学子亦不负清华,不负祖国,他们潜心治学拓前沿,献身建设做实事。

2020年,清华环境学院教授李俊华及其团队完成的“工业烟气多污染物协同深度治理技术及应用”项目,引领了工业烟气深度治理技术与产业进步,成果已在钢铁烧结、水泥、玻璃等行业进行工程示范及推广应用。

毕业于清华并在校任教的计算机系唐杰教授,带领团队在2020年完成的“智能型科技情报挖掘和知识服务关键技术及其规模化应用”项目,有助于从大数据中挖掘科技情报,从而支撑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各行业的战略决策,目前以智能云服务形式应用于科技情报、安全、智能制造等行业。

清华土木工程系教授樊健生及其团队完成的“复杂受力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基础理论及高性能结构体系关键技术”项目,成果直接应用于深圳京基100大厦、北京奥运塔、岳阳洞庭湖大桥等30余项大型复杂建筑与桥梁工程。

结构生物学家颜宁、计算机专业领域的朱军教授及其学生陈键飞等清华学人,他们留学海外,学成归来,将国外顶尖技术带回祖国,将技术投入研发应用,将自身投入教育事业,做后辈的引路人。

除了在国内发光发热,清华校友还走向海外,向世界展示我国学人风范,在国际学界占据愈发重要的席位。单以2023年来看,清华校友林希虹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李葆春、邱学青两位教授当选加拿大工程院院士。

曾经,我国学者在国际学界屡遭“闭门羹”;如今,他们用实力敲开这扇“门”,在全球书写中国学者的科研故事,在国际学术前沿奋勇拼搏。“立德立言,无问西东”,学校如此,师生如此,这所无数学子的梦中情校才会“水木清华众秀钟,万悃如一矢以忠,赫赫吾校名无穷”。 s5+uCwi4AQ0cMfK0D0AKXPE/Bgcq759tb1sziNgRDyQfJCfolaxuJtLNFVCoAE9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