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对内让人安心,对外一直求新,这所大学一路走来,见证和参与了国家传媒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中国传媒大学立德楼与孔子广场
作为信息传播领域的特色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是广大传媒人的“梦中情校”,不仅被誉为“中国广播电视及传媒人才摇篮” “信息传播领域知名学府”,还是无数学子口耳相传的“央视名嘴大学”“海底捞大学”。
在高校圈中,更名为“国字号”和升级为“大学”,往往是让全校师生与有荣焉的赏心乐事。2004年8月,北京广播学院改名为中国传媒大学,校名简称也理应从“广院”变为“中传”。但是在中传校友圈里,依然乐此不疲地将“中传”喊成“广院”。可能因为前辈校友早已在广播传媒行业里打响“广院”名号,“中传”一称反而显得籍籍无名;也可能因为“广院”见证了我国广播事业白手起家的厚重历史和蓬勃发展的荣光,让人念念不忘。
中传的前身是创建于1954年的中央广播事业局技术人员训练班和1958年成立的北京广播专科学校。1954年3月的北京西南郊良乡,一群青年坐在一座小小的发射台旁,带着对未来的憧憬,进行中央广播事业局技术人员训练班第一期学员的开学典礼。这标志着我国广电系统独立创办教育培训机构的开始。
当时的广播电台、广播喇叭、广播站、电视台等硬件设备都在有条不紊地设计与筹建中,但是广播电台技术人员极度匮乏。因此,培养掌握广播专业理论知识的技术人员成为刻不容缓的事情。
训练班的开办,确实为广播事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专业人才。从1954年3月到1958年9月,训练班一共开设了6期,培育了922名中等技术人员,涵盖发送、传音、收音、电视、维护和播音员等专业。这样的教学模式带有速成、高效和重实践的特点,力求学生们在短期内掌握相应的知识技能并应用在工作实践当中,当时已经隐约可见中传特色育人模式:“上手快、筋骨壮、后劲足。”
1958年5月1日,我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开播,传媒行业进入电视时代,意味着人们的生活逐渐从“听广播”向“看电视”发展,电视行业急需人才来添砖加瓦。于是,同年9月,在原中央广播事业局技术人员训练班的基础上,成立了第一所专门教授广电知识的高等专科学校——北京广播专科学校。不到一年时间,它升格为北京广播学院,简称“广院”。
在当下,看电影、电视、短视频等几乎是人人唾手可得的文娱活动,但在那时,我国的广播电影电视事业才堪堪起步。“广院人”独立自主地钻研、设计与培育,从零开始逐渐填补传媒教育事业的空白,推动广电事业的进步。
无线电系老师带领学生白天上课,晚上建实验室,自己动手锯钢件、拆零件、上油漆,做出了当时堪称一流的大功率广播发射机和电视同步机。新闻系老师则教学与科研两手抓,摸索着编写教材,并于1963年打破“播音无学”的刻板印象,形成一套专业独有的播音教学方法。外语系则颇具前瞻性地培养可进行国际交流与跨文化传播的外语人才,将一系列小语种列入专业目录,派出聘请小组赴东南亚和非洲有关国家,拟聘外籍教师。
日新月异,斗转星移,“小白杨”们茁壮成长起来,我国广电事业也进行得如火如荼,二者彼此成就。在广播电视行业少不了广院校友的身影,而广院“小白杨”的发展也离不开广电这片土壤。代代相承下来,“广院”已经成为广电行业特有的标志性称号,所承载的不仅仅是一所高校的建设史,还有一个新兴产业的发展史。
不过,随着互联网的到来,传媒领域的扩大化,以及新一代年轻学子的涌入,“中传”这一叫法也渐渐崛起。而从“北京广播学院”到“中国传媒大学”的易名,似乎昭示着学校一直秉持的“竞先”校训,预示着它要从传统广电事业向新型传媒领域开拓。
康辉、朱广权、敬一丹、李梓萌……大家熟知的很多央视主持人都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这让中传有了“央视名嘴大学”的绰号。听起来,中传似乎靠“嘴皮子”功夫发家。一定程度上,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
“练声”是中传播音系学子的必备功课,也是中传校园里一道明亮的风景线。明德湖旁,每天清晨都会聚集着一群播音系年轻人,他们或是做着“口播操”,或是立在那儿进行气息练习,或是声音洪亮地喊着“八百标兵奔北坡”。体育场上、核桃林里、钢琴湖畔,还有表演专业、国际新闻专业和外语专业的同学做早功,念台词进行发声练习,给小鸟儿播报一周新闻,德语西语英语错杂交响,世界的声音传遍校园。
但若说中传学子只会“耍嘴皮子”,那便低估了这所高校的实力,它自有一套“中传模式”。以王牌专业之一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为例,中传形成了一套实践与理论共存、外在技能与内在涵养兼具的教育模式,既有特色鲜明的专业实践课,又辅之以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和文艺学等基础理论课。
在这种内外兼修的教学模式下,从中传走出的“名嘴”们常常被誉为“行走的活字典”,生僻字、文化典故、历史故事,他们信手拈来。作为中国广播电视及传媒人才摇篮,中传在硬件设备上尽其所能地给学生提供辅助。实践实验教学中心有成熟的学生电视台、4K演播厅、高清电视转播车,齐全的录播设备长期向校内师生开放,中心还会开设实操课程让学生上手实训。入学三个月,零基础的传媒新生进阶为能修图、能拍片、能采访、能剪片、能出镜的传媒“弄潮儿”,这在中传校友圈里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如此上下一心的努力,造就了这所“传媒界的黄埔军校”。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被评为国家“一流学科”。新闻学、广播艺术学则被列为国家重点学科。还有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等13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数字媒体工程创新引智基地等3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以及国际中文教育传播研究中心等12个其他高级别科研平台,这些都为校内学子深耕传媒事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平台与资源。
除了传媒艺术类专业,中传还有工科专业和人文专业。比如,盘踞在主楼的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是中传设立的第一个学院,其历史可追溯到训练班时期开设的工科专业(发送、传音与电视),现设立了通信工程、广播电视工程(智能视听技术方向)、电子信息工程、智能装备与系统(演艺工程与智能技术方向)、数字媒体技术、物联网工程和人工智能7个本科专业,在信息传播领域朝着“新工科”方向发展。
发源于广院时期新闻系文学教研组和语言教研组的人文学院则位于52号教学楼,设有“两系一心”——文学系、语言学系和汉语国际教育中心。虽说在校内存在感不强,但人文学院师生默默地建设出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
艺术、工科和文科这三大类专业在中传的学科建设中,就像它的校徽所呈现的一般,彼此支持、融为一体,共同撑起中传作为“全国传媒第一学府”的荣誉与骄傲。
在高校云集的北京,地处东五环外的中国传媒大学显得略为偏远。然而,随着地铁线路的开通以及周边的逐渐繁荣,中传学子的交通出行和日常生活也肉眼可见地便利起来。只是在人头攒动的北京地铁一号线上,中传学生还需要适应人口密度极大的上下班高峰期。不过,对于这所坐拥广告博物馆、传媒博物馆、口述历史研究中心的“中国活动大学”而言,更多时候是人们向它奔涌而来:剧组演员进校路演、年轻学生前来游玩、家长孩子入校参观。
从1985年开始举办的“广院之春”歌曲演唱大赛已经成为中传每年春天必备的大型演出活动;举行到第八届的“舞动中传”舞蹈类社团文化展演活动,吸引各大高校舞蹈团加入;还有“齐越节”朗诵比赛、“风采之星”才艺选拔大赛、“社彩秋韵”社团文化展演……丰富的大型活动之外,还有随机掉落的小型活动,让校内学子觉得“来对了”,让校外学生愿意长途跋涉一睹中传“真面目”。
这种开放包容、活力迸发的校园氛围,让不少校友称赞道:“这里是中国最开放的舞台,你可以读书,可以实践。这里或许是中国幸福指数最高的学府。”特立独行的人在这里可以尽情绽放自我,传媒领域志同道合的人在这里如池鱼归故渊,沉心科研的人可以在“大阅城”埋头苦读。
说到“大阅城”,就不得不提中传的“海底捞”式贴心服务。图书馆刚在学校落成,有学生调侃说,对标朝阳大悦城,这是北京市朝阳区定福庄“大阅城”,结果学校真在馆门前的大石头上刻上“大阅城”三个大字。“民间”外号成为官方定名,足以看出学校对学生建议的上心与认真对待。
中传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对校内学子的合理诉求几乎有求必应,努力打造一所服务型高校,由此被称为“海底捞大学”,其所提供的贴心服务包括但不限于:全校宿舍装上空调,教学楼配备中央空调,就因为学生抱怨夏天太热了;学校出资修建了中蓝学生公寓直通校内的天桥,让校内女生可以省时且安全地回宿舍;全校覆盖免费的高速移动网络;几十年来未曾涨价的6毛钱广院肉饼;考虑到校内女多男少,校方将教学楼一半的男厕所改成女厕所。
中传学生遇到大事小事烦心事都可在中传微博号留言,甚至可以直接@学校领导,或是反馈问题,或是寻求帮助,这已经成为中传人建言献策的有效渠道。一打开学校官网,更能体会到中传全方位的学生服务:学生的精品佳作映入眼帘。这不仅直观彰显学校的传媒创作能力,更是让同学们精心制作的成果有了展示的舞台。
中国传媒大学的大阅城与钢琴湖
2021年,时任中传校长的廖祥忠在开学典礼时曾说:“大学的价值,是在狂风骤雨般的物欲纷扰中,为一群有志青年提供一张安静的书桌,让他们在这段美好却又转瞬即逝的金色时光里塑造人格、找到自我、学会研究、认知世界,打好人生底色。”而这也正是中传坚持多年的教育实践:为有志青年提供书桌,为传媒人才提供舞台,为青年学子提供探索自我、沉淀人生的自由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