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中国政法大学 / 法学界的天花板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它记载着人类社会运转的基础,将法治的光借着莘莘学子的手,照亮每一个角落!

中国政法大学校门

走进名校

对于每一个梦想走上法学道路的中国学子而言,中国政法大学是绕不过去的“法学界天花板”,这所学校不仅见证了新中国法制成长的点点滴滴,还紧跟时代步伐,出现了罗翔老师等备受学子追捧的法律界“明星”。

▶我国法学教育的崭新篇章

中国政法大学被誉为“中国法学教育的最高学府”。一“高”在于其地理位置,法大昌平校区位于军都山下,在海拔上高于北京大多数学校,所以法大学生笑称母校是“北京最高学府”。二“高”在于其法学实力,从1954年第一部宪法的起草,到2020年《民法典》的通过,每一部重要法律条文的诞生和实施,几乎都有法大人的身影。

这与法大的建校初衷遥相呼应:应国需,促法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胜利的曙光普照中华大地。旧有的司法体系被废除,建立新司法制度的工作迫在眉睫,我国当时急需培养一批法政人才,在法制建设与政治建设的轨道上领路引航。

在1952年院系大调整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四校的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从原校中抽离,组合建成中国政法大学的前身——北京政法学院。

随着第一届开学典礼帷幕的落下,学校挂上了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的“北京政法学院”校匾。此时的政法学院,堪称“年少有为”。首任院长钱端升参与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起草工作;副教务长雷洁琼先后参与了《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等国家大法的制定;法学教授费青编撰了《国际私法》《法理学概要》《西方法律史》等法学著述。

与此同时,校园建设也进行得如火如荼。初成立之时,校园场地有限,北京政法学院只能“蹭住”原北京大学旧址的红楼一带(北京东城沙滩)。建校一年后,政法学院师生陆续迁往海淀学院路41号院(今北京西土城路25号)。

眼见校舍等资源依然紧张,钱端升院长与众多师生拾起砖瓦,自力更生,修建道路、搭建校舍、铺设操场……在逼仄紧凑的空间里,政法学院的前辈们用汗水浇灌出波光荡漾的小滇池、郁郁葱葱的果树林和小而精美的假山亭台。可惜等到1978年学校复办的时候,小滇池水源枯竭,杂草丛生,它无声地记录着法学教育停滞的时光,也默默地看着北京政法学院再一次万丈高楼平地起。

1983年,北京政法学院与中央政法干部学校合并,并正式更名为中国政法大学。邓小平同志亲自题写了新校名,法大成为为数不多由两位国家领导人题字的高校。

1986年,在原小滇池的位置上盖建法大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图书馆。小滇池虽然从地图上消失了,但仍然鲜活地存在于法大老一辈师生的记忆中。同年,法大新拓的昌平校区热闹地举行隆重的奠基仪式,这片新校区成为实行本科生教育的主体场所。

从小月河边到军都山下,这所政法教育的殿堂昂首矗立着,迎来送往无数政法学子,向着建设“开放式、国际化、多科性、创新型的世界一流法科强校”的目标迈进。

▶明镜高悬,厚德明法

穿过法大昌平校区小巧的南门,外方内圆的“法镜”映入眼帘。它方圆结合的独特造型,形象直观地诠释了《孟子》的“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提醒奋战在政法前线的法大学子要秉公执法。“法镜”之名则源于“明镜高悬”,寓意执法判案要公正严明。

中国政法大学“法镜”

在“法镜”光芒的照射下,前赴后继的法大人也在心中高悬明镜:以法为镜,明正得失;厚德明法,格物致知。他们从立法、普法、法律援助、法学建设等方方面面入手,服务民生,奉法图强,为法治文明作出贡献。法律调研、起草、论证、修订、研讨……立法的每个环节,都可见法大人的足迹;《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反家庭暴力法》……大量重要法律法规的起草、制定与修订都有法大人的深度参与。

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起,法大就在街头设立法律普及宣传站,广大师生走入群众,给他们普及法律知识,为他们解答问题。直至今日,法大学子依然积极地坚持普法工作。法大多种多样的法律援助中心,长期面向社会大众开展法律援助,推进公益法律援助服务体系的建立健全。早在2017年,学校就已提供法律援助6000多件,受理案件2800多件,服务16000余人次。

另一方面,在学科建设与办学理念上,法大坚持特色办校,学术立校。作为法学研究的重要阵地,中国政法大学是全国人大法工委唯一的高校“立法联系点”,现有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数据法治研究院)、国家高端智库培育单位、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人权研究院)等林林总总十余个法科相关的研究机构。

截至2024年1月,学校拥有3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7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和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法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论经济学等为法大的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哲学、应用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中国史、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等为法大的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作为“中国法学教育的最高学府”,法学是法大响当当的王牌专业,不仅是国家级特色专业,还是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在2023软科中国大学法学专业排名中摘得桂冠。法学教育方面的苦心孤诣,造就了法大在法学领域的所向披靡,但同样也导致非法学专业在法大的尴尬境遇。即使是同样被列为国家级特色专业的政治学与行政学、社会学,在外界看来,似乎都成了法大的边缘学科。所以网上经常有人说:“如果你要学法,法大是上乘的选择,如果你想在法大学习非法学专业,那么再想一想。”在坚持学校特色领域之外,如何兼顾多学科齐头并进的发展,这不仅仅是法大的困境,也是许多特色类学校急需破局的治学难题。它们未来将会走向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抑或是坚持特色类专业办学,一切仍拭目以待。

▶毕业前司法考试通过率最高的院校

法大又叫“卷大”。大一学生要为转专业名额“卷绩点”;法大学子能为了听课“抢座位”;法学毕业生大多在离校前通关“天下第一考”——法考,这让法大享有“毕业前司法考试通过率最高的院校”的盛名。

号称“全亚洲最大的法学类图书馆”的法渊阁,则是法大学子学习“打卡”之地,常常座无虚席。加之法学知识本身的高难度和高密度,法大学生仿佛不是在学习,就是在去学习的路上,连未入校的新生都在线上求问:如何在法大“卷”出一条成功之路。

与严谨上进的学风相配套的,是学校体系化的法学教育、自由包容的校风和群英荟萃的法学大师。模拟法庭、模拟仲裁庭、法律诊所、网络犯罪侦查实验室、实况庭审录像资料库、卷宗副本阅览室……法大所配置的一系列教学资源,让校内师生跳出案头书籍,切实地运用法律知识,走向“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法学教育之路。

自由选课、自由听课的选课设置,则允许学生们“用脚投票”,充分体现法大的民主精神:如果碰上照本宣科或者不满意的课程,学生可以随时离开;如果抢不上热门课程,学生可以搬上小板凳蹭课旁听。这种反向促使法大老师提高自身授课水平的操作,实属是“卷大”的一大特色。

“所谓大学之大,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对于校园空间狭小、曾被戏称为“袖珍大学”的法大而言,清华校长梅贻琦的这句话常被法大人挂在口头。不过,在大师云集、名家辈出的法大,无论是声名在外的老师,还是籍籍无名的老师,的确多少都有“两把刷子”。我国环境法学科开创性人物罗典荣教授和丛选功教授、国际法的奠基人钱骅教授、宪法学科的“女中豪杰”孙丙珠教授、婚姻家庭法学教研的先行者巫昌祯教授……若是有中国法学教育的功勋碑,法大人的名字定能占据半壁江山。

而法学大师给后辈留下的,不止是开阔的学科领域、浩瀚的书卷与丰富的科研成果,更重要的是敢说敢言、辩冤白谤、只向真理低头的法律精神,为民发声、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以及深谙人性后依旧追寻公平正义的道德精神。

“做人类之子,做法治之光。”法大教授罗翔讲出了无数法学人的毕生志愿。或许,正是这种法学追求,让万千学子以能进985大学的分数甘居于这所211大学,不远千里来到这所竞争异常激烈的大学。

在开学典礼,起立宣誓的那一刻,相信每位学子都能找到自己的心之所向。“当我步入神圣政法学府之时,谨庄严宣誓:我志愿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爱党爱国,忠于人民;德法兼修,明法笃行;尊师守纪,励志勤学。挥法律之利剑,持正义之天平。除人间之邪恶,守政法之圣洁。积人文之底蕴,昌世界之文明,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终身!” ho0B0yAciqYBRjjIzyAuphaqvE5czz9W+QwdTwkpwJKABDvMqOpHG+wn65KAlGL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