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精讲
学习文言文,除了学习词汇之外,句式也特别重要。在文言文中有四种特殊句式会影响到对句意的理解,分别是倒装句、省略句、判断句和被动句。掌握四大特殊句式,对于文言文的理解会有很大的帮助。
为了强调、突出词语等目的而颠倒原有语序的句式叫作倒装句。在倒装句中,颠倒了的成分可以恢复原位而句意基本不变,句法成分不变。在文言文句子中,主语、谓语和宾语都可以被强调,在三个句子成分分别被强调时就会产生倒装情况。
强调谓语时可以将主语和谓语的位置互换,突出谓语,称之为“谓语前置或主谓倒装”。“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中,要强调谓语“甚”,放在了句首,正常的语序为“汝之不惠甚矣”。
在现代汉语里,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里有些介词结构则置后作补语,像这样的句式就叫作介词结构后置句。
“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谓语是“发”,“于畎亩之中”是介词短语作状语,放在句子末尾,是介词结构后置句。
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通常用在主语或宾语之前,在古代汉语中,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所表示的意义,会把定语放在主语或宾语后,像这样的句式就叫作定语后置句。
“马之千里者”[《马说》]中,“马”是主语,“千里”是用来修饰马的,作定语,放在马后,为定语后置句。
在现代汉语中,宾语一般在谓语后面,作为谓语的施动对象。而在文言文中,宾语有时提到谓语的前面,这就叫“宾语前置”,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会前置。
如,“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不”是否定词,“自”是代词,满足这两个条件,就会出现宾语前置的情况,正常语序为“忌不信自”。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会前置。
如,“何以战”[《曹刿论战》]中,“何以战”是疑问句,“何”是疑问代词,满足这两个条件,就会出现宾语前置的情况,正常语序为“以何战”。
3.一般用“之”“是”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词。
如,“何陋之有”[《陋室铭》]中,谓语是“有”,“何陋”是宾语,“之”是标志词,此句为宾语前置句。
拓展训练 写出下面句子属于哪一种倒装形式,并翻译。
1.受任于败军之际。 [《出师表》] __________
2.贤哉,回也! [《〈论语〉十二章》] __________
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核舟记》] __________
4.弗之怠。 [《送东阳马生序》] __________
1.介词结构后置。(我)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 解析:“受任”是谓语,“于败军之际”是介词短语作状语,放在句末,是介词结构后置句。
2.主谓倒装。颜回很贤德啊! 解析:“回”是人名,指颜回,“贤”是谓语,本句强调“谓语”,为主谓倒装句。
3.定语后置。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 解析:“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是“盖简修狭桃核者为之”的倒装,定语“修狭”后置了,是定语后置句。
4.宾语前置。(我)仍不放松抄录书。 解析:“弗”为否定词,“之”根据句意判定为代词,符合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会前置的情况。
按照语法的分析,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某些成分,这种句式为省略句。其特点是虽然省去句子语法构造所需要的组成部分,但仍能表达其完整的意义。
“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中,句子省略了主语,两个句子的主语都是“桃花源村中的人”。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中,三个句子的谓语都是“鼓”,第一句“鼓”已经出现,后两个句子为了避免重复而省略,正常语句应为“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中,正常语句应为“可以(之)为师矣”,“可以”翻译为“可以凭借”,直接翻译缺内容,需要将省略的“以”后的宾语还原,宾语是“这一点”。
“场主积薪其中”[《狼》]正常翻译,句子并不完整,需要将省略的介词“于”还原,“场主(于)其中积薪”。
1.在“十”“百”“千”等前面的数词是“一”时,常省略数词。
如:潭中鱼可(一)百许头。[《小石潭记》]
2.文言文中经常省略量词,翻译句子时注意补充上省略的成分。
如:又用篆章一(枚)。[《核舟记》]
拓展训练 补出下面句子省略的词语,并翻译。
1.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陈涉世家》] __________
2.弗之怠。 [《送东阳马生序》] __________
3.急湍甚箭。 [《与朱元思书》] __________
4.问所从来。 [《桃花源记》] __________
1.陈胜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翻译为:陈胜将自己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
2.(余)弗之怠。翻译为:(我)不放松抄录书。
3.急湍甚(于)箭”。翻译为: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
4.问(之)所从来。翻译为:询问(他)从哪里来。
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判断句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翻译的时候需要加上“是”。
判断句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者,……也。
如: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醉翁亭记》]
可译为:有一座亭子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那就是醉翁亭。
2.……者也。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可译为: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3.……者,……。
如:粟者,民之所种。[《论贵粟疏》]
可译为:粮食,是老百姓所耕种的。
4.……,……也。
如: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可译为:鱼,是我所想要的。
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
全句翻译为:这是简陋的屋子,只因主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如:日中不至,则是无信。[《陈太丘与友期行》]
全句翻译为:(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
如:子非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全句翻译为:你不是鱼。
拓展训练 把下面的判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桃花源记》] __________
2.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醉翁亭记》] __________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岳阳楼记》] __________
4.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 __________
1.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
2.一个脸色苍老的老人,醉倒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3.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
4.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苏轼)。
如果主语不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发出者,而是动作的承受者,那主语就是被动的,这样的句子就叫被动句。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如:其印为余群从所得[《活板》]
看到“为”考虑被动用法,翻译为:他的字印被我的堂兄弟及诸子侄得到。
如: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看到“……于……”首先考虑介词短语作状语,状语后置;其次考虑被动用法。翻译为:只是被奴隶人而辱没。
再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看到“……见……于……”考虑被动用法,翻译为:我将要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嘲笑。
如: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正常翻译,语义不同,没有特殊用法,考虑被动句,翻译为: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拓展训练 把下面的被动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陈涉世家》] __________
2.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__________
3.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 __________
1.吴广向来爱惜人才,士卒大多被他所用。
2.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
3.秦国的城邑恐怕不可能得到,白白地被欺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