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精讲
虚词指没有完整意义的,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的词。其具有必须依附于实词或语句表示语法意义、不能单独成句、不能单独作语法成分、不能重叠的特点。
“之”在文言文虚词中的使用频次高,初中阶段常考用法达到8种,属于必须攻克的虚词。我们先一起看8个例句,判断“之”的用法,然后总结归纳“之”的高效判别。
1.“前人 之 述备矣”[《岳阳楼记》]中,“之”为助词,翻译为“的”。
2.“辍耕 之 垄上”[《陈涉世家》]中,“之”为动词,翻译为“去、往”。
3.“公将鼓 之 ”[《曹刿论战》]中,“之”为句末语气助词,起补足音节作用。
4.“有良田、美池、桑竹 之 属”[《桃花源记》]中,“之”为指示代词,这。
5.“彼竭我盈,故克 之 ”[《曹刿论战》]中,“之”为代词,代指敌方。
6.“何陋 之 有”[《陋室铭》]中,“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7.“马 之 千里者”[《马说》]中,“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8.“予独爱莲 之 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中,“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简称“取独”),不译。
在记忆的时候,同学们可能记不住“之”的8种用法,我们可以根据上面的内容一起来总结,前5种分别是助词、动词、语气助词、指示代词和代词,可以用“5词”对其进行总结;6和7是两个标志,可以用“2标”来归纳;第8个用法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用“1取独”来表示。因此,根据总结的内容,我们可以概括“之”的用法口诀为“5词2标1取独”。
即使记住所有的用法,同学们在实际应用时还会碰到难以判别“之”字用法的情况,这里我们进一步进行总结。
1.“名词+之+名词”的结构中,“之”为助词,翻译为“的”。
如,“忘路 之 远近”[《桃花源记》]中,“路”是名词,“远近”在此处也为名词,符合“名词+之+名词”的结构,所以“之”在这里为助词,翻译为“的”。全句翻译为:(渔人)忘记路途的远近。
2.“之+地点”的结构中,“之”为动词,翻译为“去、往”。
如,“往 之 女家”[《富贵不能淫》]中,“女家”是地点,前面有“之”,符合“之+地点”的结构,所以这里的“之”为动词,翻译为“去、往”。全句翻译为:到了你丈夫家。
3.“之”放句末的时候,会有两种用法,分别为“代词”和“语气助词”。如果“之”字前面句意完整,则“之”为句末语气词;如果“之”字前面句意不完整,则“之”为代词。
如,“择其善者而从 之 ”[《〈论语〉十二章》]中,“之”前面句意不完整,需要“之”作代词,代指“他”,全句的意思是:(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再如,“久 之 ,目似瞑,意暇甚”[《狼》]中,“之”前面句意完整,“之”不用翻译,放在句末为句末语气助词。全句的意思是:过了一会儿,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4.当看到“名词+之+动词”的结构,考虑“之”的用法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和“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当“名词+之+动词”结构从前(名词)到后(动词)翻译得通,那么“之”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当“名词+之+动词”结构从后(动词)到前(名词)翻译得通,那么“之”就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如,“宋何罪 之 有”[《公输》]中,“之”前面为名词“何罪”,后面为动词“有”,翻译的时候是从后往前翻译,因此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全句翻译为:宋国有什么罪呢?再如,“予独爱莲 之 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中,“之”前面为名词“莲”,后面是动词“出淤泥而不染”,翻译顺序为从前往后,因此是“取独”。全句翻译为: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
5.当看到“名词+之+……(+者)”的结构,考虑“之”的用法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居庙堂 之 高”[《岳阳楼记》]中,“居”是谓语动词,“庙堂”是名词,“高”是形容词,正常是形容词修饰名词,而形容词在后,是形容词作定语,定语后置的表现。全句翻译为:处在高高的庙堂上。
当把以上情况判断后,即可判别指示代词的考法。
拓展训练 写出下面句子中“之”的意思和用法。
1.学而时习 之 [《〈论语〉十二章》] __________
2.予尝求古仁人 之 心 [《岳阳楼记》] __________
3.居庙堂 之 高则忧其民 [《岳阳楼记》] __________
4.属予作文以记 之 [《岳阳楼记》] __________
5.无丝竹 之 乱耳 [《陋室铭》] __________
1.代词,它,学过的知识。
2.助词,的。
3.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4.代词,这件事。
5.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判断“而”的用法。
1.“望之蔚然 而 深秀者”[《醉翁亭记》]中,“而”表并列,翻译为“和、并且”。
2.“学 而 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二章》]中,“而”表承接,翻译为“然后、才、就”。
3.“人不知 而 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二章》]中,“而”表转折,翻译为“却、但是”。
4.“敏 而 好学”[《论语》]中,“而”表递进,翻译为“而且”。
5.“潭西南 而 望”[《小石潭记》]中,“而”表修饰,翻译为“着、地”。
6.“四时之景不同, 而 乐亦无穷也”[《醉翁亭记》]中,“而”表因果,翻译为“因而、所以”。
在记忆的时候,要将用法和翻译连接起来记忆。根据上面的内容,可以总结:并列“和”、承接“后”、转折“却”、修饰“地”、递进“而且”、因果“所以”。
为更好地记忆“而”的用法,我们进一步总结与归纳:
1.“而”前后内容顺序调换,不影响句意时,“而”表并列。
如,“然后知生于忧患 而 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而”前后的内容调换,不影响句意,因此此处表并列。
全句翻译为:这样以后(才)明白,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2.“而”前后动作有明显的先后顺序时,“而”表承接。
如,“夺 而 杀尉”[《陈涉世家》]中,先夺剑,再杀将尉,存在明显的先后顺序,因此此处表承接。
全句翻译为:[吴广]夺过利剑杀了将尉。
3.“而”前后有明显的转折关系,“而”表转折。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 而 不染”[《爱莲说》]中,莲花从淤泥里长出来和不被污染的关系存在明显的转折,因此此处表转折。
全句翻译为: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
4.“而”后是对“而”前的进一步说明,“而”表递进。
如,“饮少辄醉, 而 年又最高”[《醉翁亭记》]中,“而”翻译为“而且”,表递进。
全句翻译为: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
5.“而”能翻译为“地”时,“而”表修饰。
如,“杂然 而 前陈者”[《醉翁亭记》]中,“而”前面的内容是对后面的修饰,翻译时加“地”,表修饰。
全句翻译为:杂七杂八地摆放在面前的。
6.“而”前后语句有因果关系,“而”表因果。
如,“一怒 而 诸侯惧,安居 而 天下熄”[《富贵不能淫》]中,“他们发怒”和“诸侯害怕”间是因果关系,因为他们发怒,所以诸侯害怕,后句也如此,所以此处的“而”表因果。
全句翻译为: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除了以上用法之外,“而”还可以和其他词连用,表时间,如“既 而 儿醒”“俄 而 雪骤”等,此种情况下,“而”不用翻译。
拓展训练 写出下面句子中“而”的意思和用法。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 而 不染 [《爱莲说》] __________
2.博学 而 笃志 [《〈论语〉十二章》] __________
3.朝而往,暮 而 归 [《醉翁亭记》] __________
4.舍生 而 取义者也 [《鱼我所欲也》] __________
1.表转折,却。2.表并列,又。3.表修饰,不译。4.表承接,然后。
判断“以”的用法。
1.“不 以 物喜,不 以 己悲”[《岳阳楼记》]中,“以”表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翻译为“因为”。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 以 情”[《曹刿论战》]中,“以”表动作、行为所产生的条件,翻译为“按照、依据、凭借”。
3.“故临崩寄臣 以 大事也”[《出师表》]中,“以”表动作、行为的方式,翻译为“把”。
4.“属予作文 以 记之”[《岳阳楼记》]中,“以”表目的,翻译为“用来、来”。
5.“皆 以 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以”是动词,翻译为“认为”。
6.“ 以 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中,“以”表结果,翻译为“因而、以致”。
在记忆的时候,可以通过一个口诀——“因为按照把(爸)来认为,所以……”,快速记忆“以”的6种用法。
为更好地记忆“以”的用法,我们继续总结与归纳:
1.“以”表示原因,翻译为“因为”。
如,“ 以 中有足乐者”[《送东阳马生序》]中,“以”表示原因,翻译为“因为”。
全句翻译为: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
2.“以”表示依据的条件,翻译为“按照、依据、凭借”。
如,“何 以 战”[《曹刿论战》],此句为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以”在句中表条件,翻译为“凭借”。
全句翻译为:凭借什么作战?
3.“以”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翻译为“把”。
如,“必 以 分人”[《曹刿论战》],此句为省略句,省略了“以”后面的宾语“它们”,“以”在此处翻译为“把”。
全句翻译为:一定把它们分给别人。
4.“以”表示目的,翻译为“用来、来”。
如,“静 以 修身”[《诫子书》]中,“以”在句中表示目的,翻译为“来”。
全句翻译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
5.当句子缺少谓语或者碰到“以为”结构时,“以”充当谓语,翻译为“认为”。
如,“愚 以 为宫中之事”[《出师表》]中,碰到“以为”结构,“以”充当谓语,翻译为“认为”。
全句翻译为:我认为宫中之事。
6.“以”表示因果关系时,翻译为“因而、以致”。
如,“ 以 伤先帝之明”[《出师表》],前后语句中表示因果关系,“以”翻译为“因而、以致”。
全句翻译为: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
拓展训练 写出下面句子中“以”的意思。
1. 以 衾拥覆,久而乃和 [《送东阳马生序》] __________
2.故临崩寄臣 以 大事也 [《出师表》] __________
3. 以 中有足乐者 [《送东阳马生序》] __________
4. 以 残年余力 [《愚公移山》] __________
1.用。2.把。3.因为。4.凭借。
判断“于”的用法。
1.“战 于 长勺”[《曹刿论战》]中,“于”表处所,翻译为“在”。
2.“故天将降大任 于 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于”引出动作的对象,翻译为“向、给、对”。
3.“所恶有甚 于 死者”[《鱼我所欲也》]中,“于”表比较,翻译为“比”。
4.“然后知生 于 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于”表原因,翻译为“因为、由于”。
在记忆的时候,可以通过一个口诀——“对比因在”,快速记忆“于”的4种用法。
为更好地记忆“于”的用法,我们继续总结与归纳:
1.表处所、时间时,翻译为“在、从、自、到”。
如,“受任 于 败军之际”[《出师表》]中,“于”后面为“败军之际”,表示时间,翻译为“在”。
全句翻译为:(我)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
2.“于”引出动作的对象,翻译为“向、给、对”。
如,“ 于 我如浮云”[《〈论语〉十二章》]中,“于”后为“我”,是为引出“我”,翻译为“对”。
全句翻译为: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3.“于”表比较,翻译为“比、超过”。
如,“况才之过 于 余者乎”[《送东阳马生序》]中,“于”将我与其他人进行比较,翻译为“比、超过”。
全句翻译为: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4.“于”表原因,翻译为“因为、由于”。
如,“业精 于 勤,荒 于 嬉”[《进学解》],此句为倒装句——状语后置,“于”前后构成因果关系,表示原因,翻译为“由于”。
全句翻译为:学业由于勤奋而专精,由于玩乐而荒废。
拓展训练 写出下面句子中“于”的意思和用法。
1.问之 于 丁氏 [《穿井得一人》] __________
2.负者歌 于 途,行者休 于 树 [《醉翁亭记》] __________
3.所欲有甚 于 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鱼我所欲也》] __________
4.海运则将徙 于 南冥 [《北冥有鱼》] __________
1.介词,向;2.介词,在;3.介词,比;4.介词,到。
判断“其”的用法。
1.“安求 其 能千里也”[《马说》]中,“其”是人称代词,翻译为“它,千里马”。
2.“ 其 真无马邪”[《马说》]中,“其”表加强诘问语气,翻译为“难道、岂”。
3.“以 其 境过清”[《小石潭记》]中,“其”是指示代词,翻译为“这里”。
4.“ 其 此之谓乎”[《虽有嘉肴》]中,“其”表推测,翻译为“大概、或许”。
在记忆的时候,可以通过一个口诀——“指人大概难道”,快速记忆“其”的4种用法。
为更好地记忆“其”的用法,我们再做一下总结与归纳:
1.“其”是人称代词,翻译为“他/她/它(的),自己(的)”。
如,“颓然乎 其 间者”[《醉翁亭记》]中,“其”为人称代词,翻译为“他们”。
全句翻译为:[太守]醉倒在众人中间。
2.“其”表加强诘问语气,翻译为“难道、岂”。
如,“ 其 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中,“其”表加强语气,翻译为“难道”。
全句翻译为:难道谁还能讥笑吗?
3.“其”是指示代词,翻译为“其中的、这、那”。
如,“ 其 一犬坐于前”[《狼》]中,“其”是指示代词,翻译为“其中的”。
全句翻译为: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
4.“其”表推测,翻译为“大概、或许”。
如,“ 其 皆出于此乎”[《师说》]中,“其”表推测,翻译为“大概”。
全句翻译为:大概都出于这个原因吧?
拓展训练 写出下面句子中“其”的意思和用法。
1.复前行,欲穷 其 林 [《桃花源记》] __________
2. 其 真不知马也 [《马说》] __________
3.策之不以 其 道 [《马说》] __________
4.恐前后受 其 敌 [《狼》] __________
1.指示代词,那。
2.表推测,大概。
3.指示代词,它的。
4.代词,代狼。
判断“虽”的用法。
1.“故余 虽 愚”[《送东阳马生序》]中,“虽”表转折,翻译为“虽然”。
2.“ 虽 乘奔御风”[《三峡》]中,“虽”表假设,翻译为“即使”。
为更好地记忆“虽”的用法,我们继续总结与归纳:
1.“虽”表转折,为已经发生的事实,翻译为“虽然”。
如,“ 虽 有嘉肴”[《虽有嘉肴》]中,“虽”翻译为“虽然”。
全句翻译为:虽然有美味的菜。
2.“虽”表假设,为未发生或想象的情况,翻译为“即使”。
如,“是马也, 虽 有千里之能”[《马说》]中,“虽”翻译为“即使”。
全句翻译为: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
拓展训练 写出下面句子中“虽”的意思和用法。
1. 虽 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 __________
2. 虽 有嘉肴 [《虽有嘉肴》] __________
3.小大之狱, 虽 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 __________
1.表假设,即使。2.表转折,虽然。3.表假设,即使。
判断“乃”的用法。
1.“当立者 乃 公子扶苏”[《陈涉世家》]中,“乃”表示肯定,译为“就是”“原来是”。
2.“太丘舍去,去后 乃 至”[《陈太丘与友期行》]中,“乃”翻译为“才”。
3.“ 乃 取一葫芦置于地”[《卖油翁》]中,“乃”翻译为“于是”。
4.“ 乃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中,“乃”翻译为“竟然”。
5.“家祭无忘告 乃 翁”[《示儿》]中,“乃”翻译为“你,你的”。
拓展训练 写出下面句子中“乃”的意思。
1.见渔人, 乃 大惊 [《桃花源记》] __________
2. 乃 重修岳阳楼 [《岳阳楼记》] __________
3. 乃 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 __________
4. 乃 石性坚重 [《河中石兽》] __________
1.于是,就。2.于是。3.才。4.是。
1.“中轩敞者 为 舱”[《核舟记》]中,“为”翻译为“是”。
2.“若有作奸犯科及 为 忠善者”[《出师表》]中,“为”翻译为“做,担任”。
3.“以君 为 长者”[《唐雎不辱使命》]中,“为”翻译为“作为”。
1.“ 为 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十二章》]中,“为”翻译为“替、给”。
2.“不足 为 外人道也”[《桃花源记》]中,“为”翻译为“对、向”。
3.“其印 为 余群从所得”[《活板》]中,“为”表被动,翻译为“被”。
拓展训练 写出下面句子中“为”的意思。
1.天下 为 公 [《大道之行也》] __________
2.凡可以辟患者何不 为 也 [《鱼我所欲也》] __________
3.武陵人捕鱼 为 业 [《桃花源记》] __________
4.此人一一 为 具言所闻 [《桃花源记》] __________
5.士卒多 为 用者 [《陈涉世家》] __________
1.是。2.做,担任。3.作为。4.对、向。5.被。
判断“则”的用法。
用于加强判断,相当于“乃”“即”“是、就是”。
如:日中不至, 则 是无信[《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则”翻译为“就是”。
1.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便”“那么”。
如:①学而不思 则 罔,思而不学 则 殆[《〈论语〉十二章》]中,“则”翻译为“就”。
② 则 字平如砥[《活板》]中,“则”翻译为“那么”。
③若印数十百千本, 则 极为神速[《活板》]中,“则”翻译为“便”。
2.表示转折让步关系,相当于“可是、却”“然而”“却”。
如:余 则 缊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中,“则”翻译为“却”。
3.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假如”“如果”。
如:入 则 无法家拂士,出 则 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则”翻译为“如果”。
4.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就”,或不译。
如:蝉 则 千转不穷,猿 则 百叫无绝[《与朱元思书》]中,“则”翻译为“就”。
如: 然则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岳阳楼记》]中,“然则”翻译为“如此……那么”。
拓展训练 写出下面句子中“则”的意思和用法。
1. 则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三峡》] __________
2.山不在高,有仙 则 名 [《陋室铭》] __________
3.万钟 则 不辩礼义而受之 [《鱼我所欲也》] __________
1.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就。
2.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就。
3.连词,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假如”“如果”。
1.表示并列,相当于“又”“与”“和”“及”。
如:溯洄从之,道阻 且 长[《诗经·蒹葭》]中,“且”翻译为“又”。
2.表示递进,相当于“而且”“况且”。
如: 且 焉置土石[《愚公移山》]中,“且”翻译为“况且”。
3.表示让步,相当于“犹,尚且”。
如: 且 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中,“且”翻译为“犹,尚且”。
1.用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译为“将近”“将要”。
如:天子 且 至[《周亚夫军细柳》]中,“且”翻译为“将要”。
2.表示数目接近,用在数词前,译为“将近”。
如:北山愚公者,年 且 九十[《愚公移山》]中,“且”翻译为“将近”。
3.表示行为的状态,可译为“姑且”“暂且”。
如:存者 且 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中,“且”翻译为“暂且”。
拓展训练 写出下面句子中“且”的意思和用法。
1.不义而富 且 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十二章》] __________
2.臣死 且 不避,卮酒安足辞 [《鸿门宴》] __________
3. 且 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梦游天姥吟留别》] __________
1.连词,表并列,并且。
2.连词,表示让步,相当于“尚且”。
3.副词,暂且。
1.语气助词,用于句末,译为“呢”“啊”等,有时也可不译。
如:“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焉 ”[《爱莲说》],句意为“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随意玩弄”,“焉”是句末的语气助词,可不译。
2.语气助词,用于句末,相当于“了”。
如:“无陇断 焉 ”[《愚公移山》],句意为“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焉”是句末的语气助词,可译为“了”。
相当于“于此”“在(从)这里”“在那里”。
如:“三人行,必有我师 焉 ”[《〈论语〉十二章》],句意为“几个人在一起行走,一定有能做我的老师的人”,“焉”可译为“在其中”。
表疑问,可译为“哪里”。
如:“且 焉 置土石”[《愚公移山》],句意为“况且往哪里放置(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呢”,“焉”可译为“哪里”。
拓展训练 写出下面句子中“焉”的意思和用法。
1.万钟于我何加 焉 [《鱼我所欲也》]
2.湖中 焉 得更有此人 [《湖心亭看雪》] __________
3.寒暑易节,始一反 焉 [《愚公移山》] __________
1.语气助词,呢。2.疑问代词,哪里。3.语气词,了。
1.指人、物、事、地点等,相当于“……的人”或“……的事情(东西、地方、方面等)”。
如:①“晓之 者 亦舍然大喜”[《杞人忧天》],句意为“开导他的人也消除了疑虑,非常高兴”,“者”译为“……的人”。
②“可爱 者 甚蕃”[《爱莲说》],句意为“可爱的花很多”,“者”译为“……的花”。
③“择其善 者 而从之”[《〈论语〉十二章》],句意为“选择他们身上好的方面然后向他们学习”,“者”译为“……的方面”。
2.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表示“……的时候”。
如:“卿今 者 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句意为“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
3.在数词后表示几种人、几件事或几样东西,可译为“个”“样”“项”。
如:“或异二 者 之为”[《岳阳楼记》],句意为“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
结构助词,放在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是判断句的标志,不译。
如:“牡丹,花之富贵 者 也”[《爱莲说》],句意为“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这里的“者”,表判断,不译。
拓展训练 写出下面句子中“者”的意思和用法。
1.北山愚公 者 ,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 __________
2.京中有善口技 者 [《口技》] __________
3.望之蔚然而深秀 者 ,琅琊也 [《醉翁亭记》] __________
1.“者”用在陈述句的主语后,表停顿。
2.……的人。
3.判断句标志,不译。